资源简介 泸县五中高2023级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 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遭遇“王六郎”(节选)梁晓声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我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上拦出租。我不会网约,何况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妹们喜欢的类型。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他反问:“您自己不会?”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他笑道:“①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网约车的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作解释。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那……”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哈,请原谅,希望没伤害到您的尊严!”②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了他,庆幸不已。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他笑道:“您是长辈嘛。”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③“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的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人。”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和这样一个大男孩说话,不但愉快,简直还十分有趣,我享受。然而他的手机响了。大男孩通完话,向我伸出了一只手:“那么……”倏忽间,我觉得我已喜欢上了他,竟有点儿不愿握过手一走了之。“先别……我的意思是,咱俩加上微信怎么样?”我这么说时,脸红了,自从我也开通了微信,还是第一次向人提出这种请求。他收回手,意外地张大了嘴,仿佛是在无声地说:“④有必要吗?多此一举了吧?”“我希望交你这个小朋友……”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话几近于倚老卖老。但话已出口,之后我冲他耳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哈,哈,太像小说了吧?让您高兴一下,我看过您的作品!”他的上身旋转了一下,那是许多人高兴时的肢体语言。我见自己的手机上显示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不禁再问:“《聊斋》中那个王六郎?”他说:“对!我特喜欢那一篇。《聊斋》中关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故事很少,《王六郎》【注】那篇可视为佳作!不多说了,您约的车也该到了,您快到马路那边去吧!要走斑马线,老师别闯红灯哈!”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9期,有删改)【注】渔夫许某常以酒洒河祭奠,结识了溺水鬼王六郎。王六郎帮许某捕鱼,二人成好友。后王六郎因积善要转世,与许某不舍分别。许某前往王六郎投胎处探望,受到其家人款待,王六郎也不忘旧情,继续帮助照顾许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B.男孩多次称呼“我”为“您”,且因怕伤“我”自尊而道歉,体现他待人恭敬有礼、体贴周到。C.男孩对陌生人话题的回答表现了他对人与人关系认识的乐观性,以及作为青年的高度自信和担当。D.“我”想跟他加个微信,便先报出了自己的名字,体现“我”想通过名气和他交朋友的倨傲心理。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中他指出这是“短板”,但又表明“不必在乎”,显示出他的体贴。B.句子②中的“他的笑”开心爽朗,也感染着“我”,双方交流和谐而美好。C.句子③中“我”之所以会感到脸上有点儿挂不住,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D.句子④是“我”猜想的他的心理活动,表明“我”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8.小说中“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作者梁晓声言:“我读《聊斋志异》,其中《王六郎》这个故事让我震撼。”小说以“遭遇‘王六郎’”为题,有何丰富的意蕴?(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材料二:忠佞不并立。立人之廷者,说不必忧,讥不可避,而必为国除蟊贼以安社稷,斯国之卫也。虽然,食其禄不避其难,居其职不委其责,去而隐,屏而在外,则亦终远小人而不与为缘尔,非取于必胜以自快也。所恶于佞者,恶其病国而已不可浼也,非与为仇雠而必欲得位以与胜也。汲黯之恶张汤,允矣。君任之以讽议,则攻击之无余,以报君之知。既无言责,而出守外郡,则抑效忠于淮阳而臣道以尽。复固请为中郎,补过拾遗,以冀与汤争荣辱,何为者邪?引国家之公是公非为一己之私恨,干求持权,以几必胜。或曰:屈原放而不忘萧艾之怨①,非乎?曰:屈原,楚之宗臣也,张仪、靳尚之用,楚国危亡之界也,而黯岂其伦哉?婞婞然属李息以攻排而必快其志气矜焉耳非君子之道也。(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减)【注】①萧艾之怨:指对品质恶劣的人的怨恨。出自《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萧艾,艾蒿,臭草,常用来比喻品质不好的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婞婞然A属李息B以攻排C而必快D其志E气矜焉耳F非君子之G道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表示顺承,与《过秦论》“赢粮而景从”的“而”用法不同。B.治,治理得好,与《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意思不同。C.安,使……安定,使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安”用法相同。D.荣辱,荣与辱,此处偏指“荣”,与《兰亭集序》“静躁不同”的“静躁”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迁认为,楚怀王一度重用屈原,却对他始信终弃,听到上官大夫对屈原的谗言,先是疏远,最终放逐了他。B.司马迁认为,楚怀王被张仪、郑袖等迷惑欺骗,以致国家受损,自己也客死秦国,为人耻笑,是他不辨忠奸的结果。C.王夫之认为,忠臣和奸臣势不两立,忠臣应该不忧谗避讥,要替国家铲除奸贼,保卫国家,做国家的忠实卫士。D.王夫之认为,汲黯憎恶张汤与其斗争是可以的;但不该离职后仍想方设法操控权力,打压张汤,逞强争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2)君任之以讽议,则攻击之无余,以报君之知。14.王夫之认为“黯岂其伦哉”,意思是说汲黯不能与屈原相提并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入峡次巴东①白居易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万里王程②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两片红旌数声鼓③,使君艛艓④上巴东。[注]①这首诗约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年)春,当时作者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途经三峡。②王程:指朝廷规定的上任期限。③两片红旌:双旌为刺史仪仗。红旌,即红旗。数声鼓:因江道狭窄,行船多击鼓为号。④艛艓:指有楼的小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开头点明诗人此次行程的目的地及同行人员,一个“喜”字,直抒胸臆。B.颔联两句对仗工整,照应标题,说明了旅途的遥远,表达了乘舟前行的感慨。C.“巫山暮足沾花雨”描绘了巫山傍晚时分春雨打湿了花朵、落花满地的情景。D.“陇水春多逆浪风”一句,既是实写,又有虚写,蕴含着前路艰难坎坷之意。16.本诗尾联与柳永的《望海潮》都写到了官员出行的情况,请简析两者的不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写扬州百姓谈起战争还十分憎恶。(2)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 , ”两句表现诗人的心境与物境悠然相会,但妙处却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3)晏殊《破阵子 春景》“ , ”两句,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东邻女纯正可爱的形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分)近日,李子柒又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她发布的漆器制作视频带人们看到了漆器之美。然而,在学习制作漆器的过程中,李子柒及其团队都曾严重过敏,李子柒过敏到全身红肿,脸上缠满了纱布。①漆器制作的重要原材料是生漆,②取自漆树,③里面有一种会导致绝大部分人出现过敏的过敏原——漆酚,④这也是李子柒团队集体中招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漆酚在漆树科植物里普遍存在,只是含量有所不同。提起“漆树科”,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实际上,我们常吃的许多食物都产自漆树科植物,比如芒果、腰果、开心果等,它们含有不同量的漆酚。漆酚是一类物质的通称,占生漆总质量的40%—80%,有饱和漆酚、单烯漆酚、双烯漆酚和三烯漆酚等。生漆最终形成漆膜,就是这些酚手拉手联合起来的结果。这个过程几乎与我们今天人工生产塑料的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人工生产塑料需要添加催化剂,( A ),那就是漆酶。在漆树中以及刚刚被收割的时候,漆酚都不会被聚合成塑料,那是因为漆酶被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糖蛋白)包裹着,不会与漆酚接触。糖蛋白会在漆酚里形成一个个肥皂泡一样的结构,而漆酶和水就被包裹在其中。当生漆被涂抹在目标表面的时候,( B ),漆酚在漆酶的催化下,就拉起手来,变成了天然塑料——漆膜。当然,漆酚并不是为我们做家具刷漆准备的,它们本身就是漆树对付动物们的武器。漆酚经过接触进入我们皮肤之后,就会结合在细胞膜上,成为一种特别的抗原。这时免疫系统就会响应起来,那些与漆酚结合的细胞都成了要被清除掉的入侵者,于是红肿瘙痒接踵而至。如果不进行抗过敏治疗,这场战斗将一直持续下去。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漆酚人格化,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漆酶”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贴合语境,拟人手法使用贴切,表达流畅。(3分)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B.他还不到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C.卸下行李,我们就到车间去了。D.我就知道他会来,今天他果然来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第三、六两段都介绍了漆酚,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DeepSeek的爆火,一些年轻人热衷用DeepSeek算命。当用户询问事业相关问题时,DeepSeek给出的结果能细分到事业方向和发展机遇;而当问及“姻缘”时,答案从外貌与气质,到性格与行为模式、职场与财富特征等细节都有涵盖。有人认为,用DeepSeek算命是人们的心灵解药,有人认为这是在逃避现实,还有人认为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面对现实、积极行动的勇气……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泸县五中高2023级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C 2.C 3.D 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6.D 7.C 8.①第一次是“我”初见“王六郎”时,看到他的脸,就联想到《聊斋志异》中善良而内敛的小书生,以此描写“王六郎”的外貌,表达了“我”对大男孩的喜爱,引出下文询问的情节。②第二次是“我”发现男孩的网名叫“王六郎”,便想到《聊斋志异》中有情有义的王六郎,点明男孩网名的由来,表明男孩同样重情重义,紧扣标题形成呼应。 9.①我在约车过程中遇到的男孩网名是“王六郎”,文题为“遭遇‘王六郎’”, 情节相符;②“遭遇”一词强调了相遇的偶然和珍贵,表达了作者对这段经历的珍视;③男孩单纯善良的形象和故事中“王六郎”的形象是一样的,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呼唤;④“我”遭遇男孩,如同渔夫遇见六郎,表现了人之相与可以是简单而美好的,展现了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持久魅力。10.CEF 11.D 12.A 13.(1)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2)皇帝委任他负责劝谏议论,(他)就不遗余力地攻击奸佞,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14.①身份、职责不同:屈原是楚国宗室重臣,汲黯只是讽议大臣。②面对的形势不同:屈原面对的是关乎国家危亡的大事,而汲黯则不是。③动机不同:屈原对张仪、靳尚的怨恨在于存君兴国,而汲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斗气逞强。参考译文:材料一: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材料二:忠臣与奸佞之臣势不两立。在君主的朝廷上做臣子的人,不必忧虑别人说坏话,不能躲避别人的讥讽议论,一定要为国家铲除奸贼来使社稷安定,这才是国家的忠实卫士。虽然这样,吃国家的俸禄却不逃避灾祸,居于职位而不推诿相应的责任,被罢去后归隐,被贬斥后安心在外,也终究是远离小人而不与他们沾边罢了,而不是一定要取胜他们来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快慰。人们憎恶奸佞之臣,是憎恶他们危害国家,而自己不容被玷污,并非是要与他们结下深仇大恨,而务必要争得职位以便与他们争胜。汲黯憎恶张汤,是得当的。皇帝委任他负责劝谏议论,(他)就不遗余力地攻击奸佞,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等到没有了进谏弹劾的责任,外任郡守后,就应该在淮阳尽职效忠朝廷,而作为大臣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可是汲黯)又坚决请求担任中郎,(为朝廷)补过拾遗,以期望与张汤争荣耀,为什么呢?他把国家的公是公非引为个人的私恨,极力设法把持权力,以求必胜。有人说:屈原被流放却没有忘记对君主重用小人的怨恨,不对吗?回答说:屈原是楚国的宗室贵胄,张仪、靳尚被楚王重用,是在楚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汲黯难道是屈原一类的人吗?他忿恨不平地嘱托李息来攻击排挤张汤,必定要满足自己的心志,这是自夸傲气罢了,而不是君子之道。(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减)15.C 16.①表现手法不同:白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柳词运用夸张和借代的手法。②出行排场不同:白诗用“两片”“数声”,勾勒出了使君出行的简朴;柳词用“千骑”“高牙”描绘出了官员的威仪和仪仗的盛大。③感情态度不同:白诗情感复杂,既有即将赴任的期许又有前路未知的忧虑之情;柳词重在表达对使君卓越政绩的赞颂。17.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18.示例:“肥皂泡”发生破裂,漆酶重获自由后,就催促漆酚赶紧拉起手来变成漆膜。19.C20.②句,应改为“生漆取自漆树”。③句,应改为“里面有一种会导致绝大部分人出现过敏症状的过敏原——漆酚”,或者“里面有一种会导致绝大部分人过敏的过敏原——漆酚”。21.A.而生漆则是自带催化剂的B.这些“肥皂泡”发生破裂22.第三段侧重介绍漆酚在食物中的常见性,在生漆中的占比和漆酚的类型;第六段侧重介绍漆酚引起人体过敏的原因。23.例文:人生的解药,不在云端而在心间DeepSeek算命软件在人群间悄然流行,有人称其为抚慰焦虑的“心灵解药”,也有人斥其为逃避现实的“数字罂粟”。实际上,我们不能将命运交托于飘渺的“云端”,而是要用心灵的火焰照亮前行之路。算命软件确有某种即时镇痛之效。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它的模糊答案如同暗夜里的萤火,让人心中焦虑得以片刻安顿;在压力与困惑的漩涡中,那看似随机的“预言”仿佛能成为暂时栖息的浮木。然而,若细究其本质,这种慰藉终究不过是精巧包装的概率游戏,正如当年俄狄浦斯王千方百计逃避神谕,反而一步步踏入神谕所预言的悲剧深渊,命运的掌舵权从未真正交付于外在虚妄的预言。现代人面对未知时一种深刻的无力感,渴望在算法中寻回那早已失落的安全感。但《周易》有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主动叩问命运前,先得明了自己所求为何物;而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那句“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更如黄钟大吕警醒世人:若内心混沌不清,再精妙的占卜也只是水中捞月。逃避现实虽可暂得喘息,但最终却如鸵鸟将头埋进沙土,无视困境则困境自不会消散,反而会以更狰狞的面目卷土重来。真正的解药并非来自云端飘渺的算法,而藏于我们直面现实、勇敢行动的心中。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石上山,他内心清晰的自觉与平静的接纳,正是将命运升华为生命尊严的伟大勇气。直面现实诚然艰险,却如淬火的宝剑,每一次锤炼都使灵魂的锋刃更加锐利;主动行动纵然不易,但每一步都如刻刀,在混沌石头上凿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塑像。当代青年同样需要这种主体性觉醒:当AI算命给出“三年后事业转折”的预言时,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在开始积累能力”的行动指南,而非坐等时机的降临。在命运迷宫的入口,最璀璨的光源,永远是我们内心深处那永不熄灭的直面世界的火焰。面对人生这片未知之海,真正的罗盘始终紧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和不竭的勇气,来校准的人生的指南针,用心灵的火焰照亮前程,用直面现实和勇敢的行动去丈量人生之路。真正的智者会记住:算法可以预测概率,但无法丈量勇气;可以分析数据,但无法诠释生命的意义。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才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终极解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春期泸县五中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