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75张PPT)
种树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部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03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结合文本内容及写作手法,赏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
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分析本文写作目的,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与为官治民之道。
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判断文章体式。
了解本文思想与道家“顺应自然”“无为”理念的异同。
03
学习情境
宋代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
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
陶渊明
杜甫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
(773—819)
作者介绍
03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lǚ),隆(lónɡ)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hào)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dànɡ)。”因舍(shě)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lè)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wéi)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fán)。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柳宗元
03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zhǎnɡ)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zhǎo)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03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ɡ)人者好(hào)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zhào)之。吾小人辍(chuò)飧饔(yōnɡ)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zhuàn)其事以为官戒也。
任务一
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获得哪些启示?
思辨性阅读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名作动,患……病
弯着腰走
名作动,给……称号,称作
名作动,用这个名字称呼
骆驼
(宾语前置)名何
研读文本
第一段
伛(yǔ)偻提携:弯腰驼背、搀扶
有+定语+者
的确,确实
03
佝偻承蜩
《庄子·外篇·达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tiáo),犹掇(duō)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lěi)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jué)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wéi)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ɡōu lóu)丈人之谓乎!”
03
思考问题
思考1: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卑微无名,外形佝偻;
②包容大度、乐观豁达、身残而自信。
思考2:从郭橐驼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正视他人讥讽和嘲笑,坚持走自己的路。
②要懂得自我解嘲,不为外界所烦扰。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jué)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 《庄子·应帝王》
士成绮(qǐ)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 《庄子·天道》
闉(yīn)跂支离无脣说(shuì)卫灵公,灵公说(yuè)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脖颈)肩肩。瓮(wènɡ)大瘿(yǐnɡ:颈瘤)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庄子·德充符》
卫有恶(丑陋)人焉,曰哀骀(tái)佗。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hè)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庄子·德充符》
雨果1827年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过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他那张脸可以说有多丑就有多丑,也只好甘拜下风。我们也是自愧不如。我们并不想在这里向看官描述那个四面体的鼻子,那张马蹄形的嘴巴,那只被茅草似的棕色眉毛所堵塞的细小左眼,那只完全被一个大瘤所遮盖的右眼,那上下两排残缺不全、宛如城堡垛子似的乱七八糟的牙齿,那沾满浆渣、上面露着一颗象牙般大门牙的嘴唇,那像开叉似的下巴,特别是笼罩着这一切的那种表情,狡黠、惊愕、忧伤兼备。如可能,请诸位看官把这一切综合起来想一想吧!
——《巴黎圣母院》
任务二
郭橐驼种树效果如何?
他有哪些种树妙招?
思辨性阅读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为业
用、使
名作动,结果实
而且

暗中观察
(定语后置)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豪富人
仿效
研读文本
第二段
或者
高大茂盛
人挪活,树挪死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居住地
思考问题
思考:本段通过哪些手法写出了郭橐驼的种树本领?
明确:本段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反衬表现了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反衬:通过其他植树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但比不上他来反衬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

正面描写:通过介绍郭橐驼所种的树的特点,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结果又早又多,具体说明他种树技术的高超。

侧面描写:通过欢迎他的人,这类人分为两类:观赏游玩的(精神)、种树卖果的(物质),暗示出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滋长,繁殖
表目的,使达到

罢了
舒展
既,已经;然,这样;已,“矣”,了
培土
研读文本
第三段
照看
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
捣土
研读文本
第三段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栽种
放下
保全
使……硕大
使……茂盛
得以(发展)
它的果实
使……早
使……多
种植方法
郭橐驼的妙招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管理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种树结果
“其天者全
而其性得”
任务三
第三段通过哪些手法
写出了郭橐驼的种树本领?
文学鉴赏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研读文本
第三段
拳曲,伸展不开
更换
宠爱
回头看
在早上
研读文本
第三段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名作动,用指甲抠、掐
指树皮
背离,远去
表修饰
宾语前置,不若我;若,如
宾语前置,吾又能为何哉
生死
指土的松紧
思考问题
思考:为什么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讨论并在原文中勾画、批注)
郭橐驼 他植者
种树方法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管理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种树结果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
原因分析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思考问题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你对这句话有何理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真正的教育,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名人名言
任务四
第四段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句式有何特点?
文学鉴赏
研读文本
第四段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
唐代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职业
长,统治、治理
繁多,形容词使动,使……繁多
好像
终于,到头来
省略句,
而卒以(之)祸
因此
名作动,造成祸患
研读文本
第四段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勉励
你们的
丝头
线
养育
成、养好
木梆
名作动,吃饭,飧,晚饭;饔,早饭
慰劳
尚且
以何,靠什么
困苦
表推测,大概
形容词使动,使繁盛
其......乎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研读文本
第五段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治民的方法
记载
把……作为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不亦......夫
养人之术
如心诚求之,则或烦或简,于民各有所利也。其简也,固种树者之置若弃也;其烦也,非即种树者之轩若子乎?
——乾隆皇帝《唐宋文醇》卷十一
子厚之政治理解,完全以“为民之役而非役民”为主干。
——章士钊《柳文指要》卷二十三
思考:问者问“养树术 ”得 “养人术” ,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这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讨论并在原文中勾画、批注)
他植者 长人者
行为描述 根拳,土易,培不当 ,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本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
结果 木性日以离 不得暇 无以蕃生安性,病且怠
相似之处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结论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 《孟子 告子上》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养 民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种 树
类 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 宫廷(私)
妾(畏) 朝臣(畏)
客(求) 四境(求)
小 家 大 国
类 比 说 理
“对比”VS“类比
对比
是指把两个相反的事或物或人拿来比较,达到赞扬或贬低的目的。(修辞手法)
好处:反衬、突出
类比
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好处: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增强作品的故事性和说服力。
思考:在写官吏的行为“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时,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铺陈手法。写“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百姓劳作,一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们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可见可闻。
顺天致性养树木
休养生息理人民
任务五
柳宗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请尝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
思辨表达
知人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柳宗元作为政坛新锐,本着“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精神借此文向当政者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论世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 《旧唐书·食货志》
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
—— 陆势《均节赋税恤百姓》
论世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曲尽种植之妙,非特为种植作也,与《捕蛇说》同一机栝。
——楼肪《崇古文诀(卷十二)》
任务六
本文是什么文体?
你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文学阅读与写作
文体知识一
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为两类:
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
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种树郭橐驼传》结构符合“传”的基本要求,从人物的名姓、籍里、职业写起,以生平事迹、所言所行为主,最后以论赞作结。不过,符合文体结构不等于没有创作个性,柳宗元将文章的主要道理从郭橐驼口中说出,事件的记述和论赞的分量都较轻,这其实就是一种相对比较独特的写法。
柳宗元以写奇人奇事来讽喻时事的“传”还有:《童区寄传》《宋清传》《梓人传》等。
文体知识二
寓言具有双重内容结构的特点:结构的表层是一个故事,
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体”;结构的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
另外意旨或给人的启示,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意” 。 “寓体”和“寓意”紧密结合,既有故事性,又有寄托性,这就是寓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说,寓言的特点是运用一个故事寄托另外的意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重内容结构。这就是寓言的本质特征。
如果作者自己不点明寓意,那就必须采用拟人、夸张、变形等手法,跟真实生活拉开距离,这样才能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发掘故事的寓意。(陈蒲清《寓言传》)
顾炎武《日知录》:稗官之属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种树——养民
繁政扰民——宽政解缚、与民休养生息
清代学者储欣认为:“顺木之天”,其义类甚广,为学养生,无不可通。清代另一学者何焯认为后两段应删去,他认为删掉之后会使意蕴更加丰富。你认为郭橐驼种树还有何寓意?请你以“以郭橐驼之道,移之……亦可!”开头写一个片段。
【示例】以郭橐驼之道,移之育人亦可!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孩子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
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孩子,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束缚
或戕害孩子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
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
不成钢,动辄体罚。
任务七
《种树郭橐驼》宣扬的是道家思想吗?
与《佝偻承蜩》《庖丁解牛》等有何异同?
比较鉴赏
03
(一)佝偻承蜩
《庄子》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03
畸于人而侔于天
庄子寓言常将顺应自然的生命状态外化为人的生理状态,用极端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畸人形象,其中佝偻承蜩中的“佝偻丈人”与“橐驼”外形十分接近。
庄子之所以塑造一系列畸人形象,是因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庄子·大宗师》),意思是畸形的人,虽然相对于常人而言是畸形,却恰恰顺乎自然(天)。也就是说,畸人正是自然的形象化呈现。柳宗元塑造的畸人形象是超越世俗、通于“天道”的奇人。
(二)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与本文有和相似之处?

同为问答体

主人公都有着高超的技艺
庖丁: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郭橐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言在此而意在彼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两篇文章都宣扬道家思想,目的有何不同?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的寓言更多是在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现实没有太多涉及,是一个清静无为的纯粹道者的思想呈现。
柳宗元虽然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也表达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直面社会现实,是在借“道”的方法解决“儒”的问题,这是柳宗元对庄子的发展与超越。
庄子
柳宗元
柳宗元如何看待儒道
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
——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
所谓民利,民自利者是也。
——柳宗元《晋问》
柳宗元又是如何做的?
公元805年的初秋,大唐王朝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帝:唐宪宗。
唐宪宗上台后就颁布了一条命令,将十位参与“永贞革新”的官员贬到偏远地区当刺史,后又被贬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其中一位司马就是—— 柳宗元。离开长安之后的柳宗元,一生和永州、柳州两个被贬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03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任务八
我们可以从《种树郭橐驼传》中
学到哪些写作技巧呢?
文学写作
03
写作技巧




侧面烘托
对比手法
类比论证
人物描写
03
课文总结
本文借郭索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理”来类比“为官之理”,指出“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提倡应制定顺乎民性的政策,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空间,让百姓真正能够“蕃吾生而安吾性”。
03
课后作业
01 完成关于郭橐驼的推荐信写作,200字左右。
02 归纳整理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收集并分类。
01
推荐信完成要点
02
03
04
讲清郭橐驼与植树专家岗位的匹配度
符合书信的格式
要突出郭橐驼的技能
可以介绍郭橐驼的个性,扬长避短
03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使之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却未必。
“以今律古”,即以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名词、代词
动词、形容词
数量词“的”为标志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宾语
<补语>
(定语)
名词、代词
名词性短语
副词、形容词
表时间、处所名词、名词性短语
介宾结构“地”为标志
动词、形容词
动词性、形容词短语
副词、形容词
数量词、动词
介宾结构“得”为标志
名词、代词
名词性短语
词类活用
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
活用为动词
活用为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动词
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
为动用法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旦视而暮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③病偻,隆然伏行
④名我固当
⑤故乡人号之“驼”
⑥且硕茂,早实以蕃
⑦其筑欲密
⑧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⑨驼业种树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名词作动词,患病)
(名词作动词,起名)
(名词作动词,给以称号,称作)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捣土)
(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词类活用
(2)形容词的活用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3)动词的活用
①以致其性焉尔
②鼓鸣而聚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达到)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早,使……早; 蕃,使……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文言断句“六法”
标名代(主宾),定句读
名词:人名、地名、事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之、其、彼(可代人、代事、代物)
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
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
文言断句“六法”
借动词,定句读
找虚词,定句读
文言断句“六法”
察对话,定句读
辨句式,定句读
明修辞,定句读
曰、云、言、白、谓
《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 mián)下,子亦声。
许慎认为,“乳”的本义为“乳子”,即“生子” 之意。
“字”由“子”和“宀”组成,是会意兼形声字,子既表音,也表意。 “宀”像房子形,“子”就是房中婴儿。“字” 的本义是女子在房里生孩子。
《广雅》:“字”,生也。
金文的“字”上部并非“宀”,而是画的是女人
生孩子时候张开的两条腿。
根据造字法推断
字:养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