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框目(一)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任务一 归纳推理的含义自主学习问题导航:涝了伏头旱伏尾。蚂蚁垒窝要下雨。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思考:生活中的农谚是怎么得来的?什么是归纳推理?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121212任务二 归纳推理的方法自主学习问题导航:生活中,有人“吃一堑,长一智”,有人却“在同一地方摔倒多次”;有人能“闻一知十”,有人“举一”却不能“反三”。这些都与能否运用归纳推理或类比推理有关。思考:如何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哪些?121223412341234123412341课下巩固训练(十四)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91234567810111213课下巩固训练(十四)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建议用时:40分钟 满分:75分)【基础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12题,共60分)1.(2024·辽宁锦州高二期末)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如果冬天下几场雪,厚厚的雪覆盖既能对作物起到保暖作用,又能在春天融化后提供水分,雪冷还可以杀死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发生。因此人们总结出“今年麦子雪里睡,来年枕着馒头睡”“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等农业谚语,由此可见( )①“今年麦子雪里睡,来年枕着馒头睡”是一个必然推理②农业谚语一般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形成的认识③“今年麦子雪里睡,来年枕着馒头睡”运用的是形象思维④农业谚语具有客观性、间接性和可检验性的特征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C。农谚是人民通过多年耕种获得的经验,这说明农谚由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属于或然推理,①说法错误。农业谚语通过简单枚举得出的结论,所以一般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形成的认识,并且运用的是形象思维,②③符合题意。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间接性和可检验性的特征,④说法错误。2.(2024·安徽蚌埠高二期末)“牵牛花是在黎明四时左右开放,野蔷薇是在黎明五时左右开放,龙葵花是在清晨六时左右开放,芍药花是在清晨七时左右开放。我们观察了许多花,它们开放的时间虽不同,但都有固定的开花时间,由此可知,所有的花都有一定的开花时间。”上述推理是( )①完全归纳推理②不完全归纳推理③相容选言推理④从个性到共性的推理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从“牵牛花、野蔷薇、龙葵花、芍药花”等许多花在固定时间开花的若干个别情况,概括出“所有的花都有一定的开花时间”的一般性结论,在这个推理中,归纳推理的前提没有涉及认识对象全部范围而只涉及其中部分范围,又是从个性概括出共性,因而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从个性到共性的推理,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3.(2024·甘肃白银高二期末)“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等谚语,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谚语是( )①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③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④通过观察、实践和社会调查等途径得出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完全归纳推理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些谚语的获得不可能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得出,①错误。材料中的这些谚语不可能穷尽某类事物中的所有对象,而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由此推出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因此,这些谚语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故②正确。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是演绎推理,材料没有涉及演绎推理,③错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等谚语,是老百姓通过观察、实践和社会调查等途径得出的,故④正确。4.(2024·河北保定高二阶段练习)人们观察发现,甲地的天鹅是白色的,乙地的天鹅是白色的,丙地的天鹅是白色的,因此人们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人们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①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②是通过简单归纳推理得出的③其推理和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④是一种演绎推理形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仅仅通过对甲、乙和丙地的天鹅进行观察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的结论,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是通过简单归纳推理得出的,①②正确。仅仅通过对甲、乙和丙地的天鹅进行观察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的结论,属于简单归纳推理,其结论不具有保真性,也不是演绎推理形式,③④排除。5.(2024·山西太原高二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通过科学归纳推理可以得出正确结论②古人正确运用了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③二十四节气是天体运行的一般规律④天体运行规律能够直接指导农事活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古人正确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通过科学归纳推理得出的正确结论,①②正确。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根据天体运行的一般规律得出的认识,不是规律本身,③错误。天体运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直接指导农事活动,④错误。6.(2024·重庆高二期末)哈尔滨、淄博、天水等城市之所以受到国人追捧成为网红城市,一是在于这些城市管理者、经营者、居住者共同倾力打造公平安全、人情味浓郁的旅游环境,更重要的在于筑造典型的地方特色诸如绚丽冰雕、美味烧烤、鲜香麻辣烫,让人有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这一分析推理过程( )A.运用完全归纳推理找到网红城市的原因B.借助不完全归纳推理确保推理结论科学C.采用联言推理分析打造网红的最佳方法D.以求同、求异方法探究现象间的因果联系解析:选D。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材料未体现完全归纳推理,A不符合题意。不完全归纳是或然推理,不能确保推理结论的科学性,B错误。联言推理的正确结构有合成式和分解式,分析打造网红的最佳方法运用的并不是联言推理分析法,C不符合题意。 “一是在于这些城市管理者、经营者、居住者共同倾力打造公平安全、人情味浓郁的旅游环境”这是运用了求同法;“更重要的在于筑造典型的地方特色诸如绚丽冰雕、美味烧烤、鲜香麻辣烫,让人有不一样的旅游体验”,特色不同,带来的体验不同,这是求异法,可见这一分析推理过程以求同、求异方法探究现象间的因果联系,D符合题意。7.(2024·浙江湖州高二期末)某地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该地区普法率较高时犯罪率较低,普法率一般时犯罪率一般,普法率较低时犯罪率较高。因此他们得出结论:犯罪率高低与普法率的高低有关。研究人员得出此结论的推理方法是( )A.共变法 B.求异法C.求同法 D.求同求异并用法解析:选A。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犯罪率高低与普法率的高低有关”运用的是共变法,A正确。材料明显未体现求异法、求同法、求同求异并用法,B、C、D排除。8.(2024·江苏徐州高二期末)某医疗队为了了解地方病甲状腺肿的原因,先到这种病流行的几个地区巡回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水平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医疗队又到一些不流行该病的地区去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医疗队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后,认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的原因。这里运用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C.共变法 D.求同求异并用法解析:选D。医疗队发现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水平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医疗队又到一些不流行该病的地区去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这是运用求同法;医疗队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后,认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的原因,运用了求异法,因此运用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D入选。A、B、C排除。【提升练】9.(2024·河北张家口高二期末)某研究团队对幸存者偏差的产生原因做了分析:只看到容易收集的“显性数据”,而忽视隐秘的“沉默数据”,会导致幸存者偏差,得出错误结论。结论的得出应建立在大量观察基础之上,不能仅凭少数甚至个体就仓促得出结论。这表明( )①要保证归纳推理的结论保真,就不能遗漏任何的认识对象②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不能保证推理结论一定真实可靠③寻找认识对象和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④仅通过“显性数据”得到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不保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D。归纳推理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对于完全归纳推理,要保证其推理的结论保真,就不能遗漏任何的认识对象,①不选。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必然推理,②不选。仅通过“显性数据”得到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不保真,寻找认识对象和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③④入选。10.(2024·广东中山高二期末)课堂上,面对文化遗产文化效应发挥的现状问题,某同学作出推理:“三星堆的考古挖掘不断深入、长城的修缮与开发模式不断完善、故宫文创屡屡出圈。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遗产效应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同学们围绕该推理发表评价,说法正确的是( )①此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文化遗产的全部对象,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②仅根据某些事实就得出一般结论,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③此推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即使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未必为真④采用共变法探求遗产的开发利用与其效益发挥之间的因果联系,结论为真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C。由三星堆、长城、故宫文创发挥效应,进而得出“我国的文化遗产效应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的结论,此推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推理的前提只考察了文化遗产的部分对象,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①说法错误。由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②符合题意。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即使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未必为真,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推理没有涉及共变法,④排除。11.(2024·山东枣庄高二期末)在一个密封的有空气的玻璃罩内,放一只老鼠,老鼠神态自若;然后抽净罩内空气,老鼠马上窒息, 随即死亡。于是得出结论:没有空气是老鼠死亡的原因。上述实验( )①研究结论具有必然性②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创造性解决了思想的困惑④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探寻事物间的因果联系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在一个密封的有空气的玻璃罩内,放一只老鼠,老鼠神态自若;然后抽净罩内空气,老鼠马上窒息, 随即死亡,于是得出结论:没有空气是老鼠死亡的原因,实验运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这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②④符合题意。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研究结论具有或然性,不具有必然性,①说法错误。上述实验运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不体现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创造性解决了思想的困惑,③不符合题意。12.(2024·山东烟台高二期末)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他的原因。比如人们在使用锯片锯木头时发现,锯片不锯木头时不热,锯木头就热,锯一会儿微热,锯时间长了就烫手,换成绳子、石块等摩擦也会生热,所以得出结论,摩擦生热。上述材料( )①运用求异法,得出用锯片锯木头与热有因果联系②运用共变法,在不断变化的不同场合中得出锯是热的原因③运用求同法进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前提蕴含结论的推理④综合运用了多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该推理前提是结论的充分条件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选A。锯片不锯木头时不热,锯木头就热,由此得出用锯片锯木头与热有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①正确。材料中“锯一会儿微热,长时间锯就烫手”,在不断变化的不同场合中得出锯是热的原因,运用共变法,②正确。材料中“锯木头就热,换成绳子、石块等摩擦也会生热,所以得出结论,摩擦生热,发现此结论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事物摩擦都生热’获得”,运用求同法,演绎推理是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推理,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③错误。上述材料综合运用了多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该推理前提是结论的必要条件,④错误。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5分)13.(2024·河北秦皇岛高二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某地农村代销店先后发生多起抢劫案,每个店被抢走数万元现金和大量物品。当地公安局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抓获一名抢劫案重大嫌疑人张某。侦查人员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涉及的抢劫案与另外两起案件有如下共同特征:①作案时间都发生在张某越狱潜逃期间。②作案地点都是农村代销店且被抢店铺都在张某的流窜路线上。③作案手法都是破窗而入,此手段与张某越狱潜逃的手法相同。④作案工具都是斧子。侦查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张某也是另外两起案件的作案人。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指出材料中侦查人员运用的推理类型,说明侦查人员是如何使用该推理类型的,指出侦查人员的推理结论是否保真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逻辑与思维》,设问指向是说明侦查人员是如何使用该推理类型的,指出侦查人员的推理结论是否保真并说明理由。具体可结合归纳推理的知识来作答。关键词①:材料中侦查人员运用的推理类型;侦查人员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涉及的抢劫案与另外两起案件有如下共同特征……侦查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张某也是另外两起案件的作案人→可联系归纳推理(或“不完全归纳推理”)。关键词②:侦查人员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涉及的抢劫案与另外两起案件有如下共同特征→可联系求同法。关键词③:指出侦查人员的推理结论是否保真并说明理由→可联系或然推理,不具有保真性。答案:①侦查人员运用的是归纳推理(或“不完全归纳推理”)。②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求同法。被考察对象为另外两起案件,这些案件中的作案时间、地点、手法、工具均有一个共同因素张某,由此得出张某与另外两起案件有因果联系的结论。③不具有保真性,侦查人员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这属于或然推理,结论具有或然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框目(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课件.ppt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课下巩固训练(十四)归纳推理及其方法含答案(教师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