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军营里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也有情深义重的战友情。这样的情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秦风·无衣》,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诗经知识《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壹探寻《诗经》中的战歌了解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公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VS秦国西戎保家卫国贰吟咏战歌,诵读入境吟咏战歌,诵读入境朗读诗歌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一请找出各章节的相同之处。二三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艺术效果?请找出各章节的不同之处。朗读诗歌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叁品读战歌,体会情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无衣: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兴师:起兵。同仇:共同应对敌人。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如何理解“无衣”?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即使无衣、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朱熹《诗集传》文本探究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设问。开篇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文本探究“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偕作:共同行动。作,起。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里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行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裳:下衣,这里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偕行:一起前进。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序可否颠倒?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同泽——矛戟——偕作(统一行动)同裳——甲兵——偕行(统一征战)兵器思想行动战服团结友爱克服困难舞戈挥戟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艺术手法: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重章叠唱在本诗中的作用1.内容上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2.形式上便于记忆和咏唱。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战歌!秦国士兵在反侵略战争中整顿戎装,共赴疆场,抵御外辱。尽管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军需严重不足,士兵们要共披一件战衣,却动摇不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就使得诗歌充满高昂向上的精神,产生了振奋人心的力量。壮怀激烈爱国情联系现实,感悟伟大精神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战士们具有相同品格的人?或相类似的事?联系当下,感受精神《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如果信念有温度,那一定是长津湖!最冷的夜,最热的血。最可爱的人们,最坚毅的军魂。——《长津湖》重庆山火摩托军少年:守护我们的家!这群脸上还带着稚气,身体看着比摩托车还小的青年小伙子,用竹筐背着物资,冲向了重庆山火的发生地,他们大部分看着年轻瘦弱,但个个都眼神坚毅,脸上毫无惧色,浑身上下散发着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气势。这,就是川渝地区的好男儿!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一辈。这是19岁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短短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了,但也是这位年轻军人最质朴豪迈的战斗口号。戍边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防疫一线的志愿者队伍中,有许多“00后”的身影,他们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战疫的责任,稚嫩的脸庞遮掩不住他们坚定的眼神,他们用行动证明“00后”的肩膀靠得住。抗疫路上的“00后”—— 撑起青春脊梁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藏蓝警色,素衣加身。与子偕手!岂曰无衣 与子同责。夙兴夜寐,殚诚毕虑。与子偕首!岂曰无衣 与子同殇。依依东望,攻克乃还。与子偕守!——致敬抗疫工作者的一首《无衣》课堂结语《无衣》全文共60个字,让我们见识了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美妙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写尽了战友情、爱国情,展尽了大无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有国才有家,卫国才能更好地保家。无数中华好儿女正是怀此信念,戮力奋斗,勇往前行。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诵《无衣》,以此致敬英雄、致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激励自己,好好长大,今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课堂训练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以下几句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与子同袍与子偕作与子同仇 与子偕行 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对比阅读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思考: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赋的手法等。全诗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其间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无衣》:《从军行》:对比阅读对比阅读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思考: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无衣》: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岁暮》:对比阅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