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任务群(二) 审题与立意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 一、审题与立意应试写作取胜首在审题,通俗地说,必须先明白命题有什么要求,即知道“要我 写什么”;其次则在立意,通俗地说,就是要知道应表达什么意思,即确定“我要写 什么”。审题是立意的起点与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与落脚,只有审题仔细,辨析 清楚,才能立意切题,立论明确。审题与立意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 审题三原则整体 性原则 审题要有全局意识,须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否则很 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多向 性原则 一般来说,作文中的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 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筛选 性原则 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所以在进入写作时,对提炼出的观点 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要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 新颖;③有理可讲,有话可说2.立意四原则准 准确、鲜明。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 确”。“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正能量,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稳 理性、稳妥。所持观点中肯,不走极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 问题,行文缜密妥当深 深刻、集中。“深刻”指论证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集中”指作文围绕一个主题 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新 新颖、独到。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新鲜有创意,有个性特点,能给人以新鲜 的心灵感受与教益。但“新”建立在写作者对社会、生活、事物所具有的独到、 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3.避免两大误区撇开材 料,另 起炉灶 材料是考生思考的起点,是作文立意的依据,如果作文另起炉灶,另搞一 套,就会“不符合题意”抓住一 点,不 及其余 ①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和根本,而只从一些枝节入手,写出来的文章与命 题要求或擦边而过,或相去甚远;②涉及多则材料的,只就其中的一个方 面论述,缺少全局意识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二、审题立意的方法(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之法1. 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如果材料中有关键词句, 就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抓手与突破口。【经典范例1】(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 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好的故事”,贯穿材料始终。从材料来 看,突出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 的”揭示了材料的主旨。具体审题时可按以下三步骤进行:抓材料 关键词 句 “可以帮我们”“可以改变”“可以展现”“故事是有力量的”抓写作 导引关 键词 写作导引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指出了写作的重点,比如好的 故事有哪些?这些故事和我国发展有何关系?由此及 彼,确 定立意 ①听取奋斗故事,汲取精神力量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③好的故事催人奋进,时代故事耀国之光2. 思辨切入法对于思辨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一些热点事件或诸多热点人物,要求学生 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关联,然后构思成义。这类作文题侧重对学 生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 【经典范例2】(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个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是“人”“技术”“时间”,实际是考查 三元思辨问题,考生需要对三者进行认识、评价、融合。思辨话题 三元素中,技术是工具,时间是结果,人是核心和关键,三者形成辩证 话题话题内涵 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人们可以更好地节约时间、掌 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另一方面,技术也让人沉浸其中,从而失去了 更多自我支配的时间,故而成了时间的仆人确定立意 ①做技术和时间的主人,让技术和时间并驾齐驱②不要过分依赖技术和时间,不能沦为时间的仆人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辩证分析技术的作用3. 对象切入法抓对象,即明确材料的陈述对象。如果一则材料中出现了好几个对象,那么一个 对象就是一个角度。同时还要注意分清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层次。尽管材料涉及很 多人或很多事,但有的人或物只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要分 清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要从重要的人或物的角度入手思考。材料重点写 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经典范例3】(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 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 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 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 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 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材料提到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历史人物,考生只需要围绕其中 一个人进行分析即可。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也就是选择自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来写 “发言稿”。鲍叔的角 度 立意:慧眼识才,举贤任能;国家至上,屈己让贤管仲的角 度 立意:精金美玉,世所珍惜;感恩知遇,建功立业齐桓公的 角度 立意:心宽似海,容纳百川;纳善聚贤,治国图强4. 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 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 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经典范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闻一多《红烛》诗中以燃烧的红烛自比:“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 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动画电影《深海》则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台词: “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过寒冬和黑夜就好。”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5. 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 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 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它适合各种类 型的材料作文审题。【经典范例5】(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 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材料意在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正向的人际交往理念,“坦诚交流才 有可能遇到真正的相遇”就是材料的中心,直接指明中心论点和写作方向,把握住 “坦诚交流”一词,就很容易进行文章立意构思了。参考立意:①率真为人,英雄本色;②展露真我,不敛锋芒;③坦以承己,诚以 待人;④袒露心迹,同向而行。(二)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之法1. 审题立意的步骤(1)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命题者往往提供二至三则材料,如果是事件或 现象类材料,首先要弄清其主旨或意图;如果是论断或名言类材料,则要提炼 出思想观点。(2)辨析材料间的关系。命题者提供的这些材料往往不是同一层面的,材料内 涵丰富。辨析材料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关系清楚了,审题立意的方法才 能确定下来。(3)确定立意。性质相同的材料容易找到共同点;性质相对的材料容易从互补 叠加角度立意;性质相异的既可以从共同点角度立意,也可以从相异点角度多向立 意。总结起来就是要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立意。2. 审题立意之法(1)求同求异法①异中求同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相同内涵的多则材料。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 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有 时候,材料数量多,还可以取其中二至三则的共同点立意。②同中求异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方法 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个相异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经典范例6】(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 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 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相异 点 第一 则 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似抢了“先机”,实则为人所不 齿,终将被他人排斥。告诉我们不能怎样第二 则 侧重说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 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 “一花”的基础上的。告诉我们行动的思路相同 点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导青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价值观确定立意 ①发自己的光,也为他人掌灯②与其大道独行,不如携手共赢③摒弃对抗,与尔偕行④共存、共行、共赢(2)互补叠加法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针对某问题各有偏 执,带有片面性。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 确的观点。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点,进而 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经典范例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 民族。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相异点 第一则 谈的是创新发展第二则 谈的是不忘初心相同点 都谈的是我们民族在发展振兴中应注意的问题确定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不宜肯定一方否定一方,而应把两者统一起来,辩证分 析。不忘初心与创新发展对立统一,二者兼顾,不可偏废确定立意 ①不忘初心,创新发展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③总结历史经验,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写作演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 读。”材料二:有人说,阅读本是乐事、雅事,可一旦跟考试挂钩,就成了苦事、俗 事;有人则认为,阅读无所谓苦、乐、雅、俗,关键在于阅读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己阅读的经历,写一篇文章加以 辨析与阐说。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材料解读:本题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指出 每日必须读书,读书是比吃饭、睡觉还要重要的事情,强调的是读书的重要性。材料 二给出关于阅读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强调的是要摒弃功利思想和浮躁心理,真正享受 读书的乐趣。从浅层次来看,读书若与考试挂钩,难免带上目的性和功利性,这样说 来读书是俗事;在对分数和知识孜孜以求的过程中,在通过读书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中,会有无数艰辛,这样说来读书是苦事。从深层次来看,读书可以开启蒙昧,陶冶 情操,锤炼意志,修养品行,净化精神,睿智头脑,这样说来读书就是乐事和雅事。 当然,读书到底是苦事、俗事还是乐事、雅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正所谓“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人们对读书的认知并不一致,感受更是大相径庭。对于阅读者来讲, 读书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情,关键在于阅读者自身。参考立意:①摒弃功利思想,在阅读中发现乐趣;②真正的阅读在于怡情养性,丰盈 内心,涵养心灵;③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④享读书之乐,沐书香之 雅;⑤阅读点亮生命,书香浸润人生。[佳作展示]太羹有味是诗书,人间有味是清欢有人曾说“太羹有味是诗书”,毛泽东也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 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对于阅读之乐,英雄所见略同。真正的阅读,是与功利绝 缘的。真正的阅读之乐,以心灵自由、精神愉悦为旨归,只求沉浸于简单纯粹的孔颜 之乐。琦君说“三更有梦书当枕”,夜不能寐时,书籍给予人们温情的慰藉。“若有诗 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至真”的叶嘉莹博览群书,用诗词吟诵人生,以阅读抚慰心 灵,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一袭汉服载风华、锦心绣口似飞花的才女武亦姝,在 “别人家的孩子”都沉浸在书山题海时,她却细嗅书香,从唐诗、宋词、元曲中,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成就诗人气质。智者视读书为清欢至乐,把读书当作人生必不可 少之事,因而内心愈发清明,心灵愈发澄澈。在当下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在纸质阅读式微乃至被舍弃的年代,阅读是否是一件 奢侈的事呢?人文类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的那些爱书者、读书人,在喧嚣嘈杂的地铁上 旁若无人地阅读,寂然凝虑,悄焉动容,他们带着小马扎阅读,即使错过站点,也泰 然处之。还有那些在医院里打着点滴仍在阅读的大学生,在机场候机时仍捧着名著阅 读的小学生,在“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里如饥似渴阅读的农民工……他们尽情享受读 书之乐,汲取知识的营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内心宁静者阅读,就如吃饭、睡觉、呼吸一样自 然,随时随地随心随性,他们感受书香,满足内在需求,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 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提升幸福感。要想真正享受阅读之乐,需要摒弃功利思想和浮躁心理。真正的阅读,除了 应对考试,除了安身立命,还应沁人心脾,充盈心灵,所以还应读几本看似无 用的大书。这些大书,或许现在看来是无用的,但它们却能够滋养人生,为你 行稳致远,蓄力赋能。祛除浮躁,沉潜心境,超脱功利,自会远离寒窗之苦, 顿觉书卷多情,晨昏可亲。陈望道阅读时感叹“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看来读书是乐事;苏轼说“人间有味 是清欢”,看来读书是雅事;欧阳修读书全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看来 阅读是俗事、日常事……阅读,如一道菜肴,欲知其味,不如亲自一品;阅读,也如 一面镜子,照出阅读者的志趣、情致、心境、境界。作为读书郎的我们,应多一点书 生意气,多一点书卷气,与书为伴,从书中品味太羹至味、清欢之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