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任务群(一) 学优秀传统文化,悟立身处世之道任务一 梳理诸子学说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其现实意义活动一 课文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本单元的诸子散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请梳理出各家所讲的道理,填写 下表。篇名 立身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 敏慎好学;亲“仁”;重义轻利;勇于担当;行“恕”;学 “礼”;学《诗》《大学之道》 树立崇高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遵循四条途径: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敏慎好学;亲“仁”;重义轻利;勇于担当;行“恕”;学“礼”;学《诗》树立崇高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遵循四条途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篇名 立身处世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具有“四端”“四心”:仁端——恻隐之心;义端——羞 恶之心;礼端——辞让之心;智端——是非之心《<老子>四章》 重视反面的因素;人贵有自知之明;无为,为之而非强为; 慎终如始《五石之瓠》 既知“有”用,更知“无”用。超越世俗之“用”,用心发 现物的最大用处《兼爱》 人与人之间应兼相爱既知“有”用,更知“无”用。超越世俗之“用”,用心发现物的最大用处人与人之间应兼相爱应具有“四端”“四心”:仁端——恻隐之心;义端——羞恶之心;礼端——辞让之心;智端——是非之心重视反面的因素;人贵有自知之明;无为,为之而非强为;慎终如始活动二 思考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诸子学说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其思想学说对今天立德树人、修身养性仍具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思考下面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1. 《大学》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知 识分子当作人生信条。试分析其现实意义。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满足于现状,不要停止追求真理的步伐,只有不断追求真 理,才能让人生更加有意义,更加成功。“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来源于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 谓“修身”,指的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的问题。道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有赖于 后天的修养。“治国”和“平天下”说的是使社会和谐的问题。“治国”,即整治国 家,就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实现和谐。“平天 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大学》里是这样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治国”“平天下”都是 以“修身”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修身治国平天下”在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 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 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这种状况与对理想教育的漠视、自身修养的缺失密切相关。 在这些人身上,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 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以及浪费现象非常普遍。然而这种追求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 制约,不可能每个人的欲望都能被满足,于是,不满或失望就产生了,从而导致一些 年轻人社会公德观念淡薄,甚至出现了心理扭曲现象。因此,重提“修身治国平天下” 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一,通过修身,实现道德自律,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坚守 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这样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便有了基础。从某种意 义上说,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类社会一切和谐之源。然而,要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首先要在实现自身和谐上下功夫。其二,树立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大和谐思想, 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2. 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有何 现实意义?答案: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先向内引发心的触动,并以最 终向外的行为为终点。恻隐之心的存在,为我们的向善提供了可能性。它存在于我们 的内心,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使我们做出善的举动,获得心灵的安抚,并使内 化的“仁端”真正上升为仁德。在今天,提倡恻隐之心是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根本。 儒家主张通过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仁”。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 心,使人重新发现自己内心都有向善的追求。以此由己至人,由小到大,在实践过程 中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最终以达到儒家理想的道德境界。提倡恻隐之心是实现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这三个和谐社会标准的起点。如 果每个人都能以爱心对人对物,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理想就会实现。提倡 恻隐之心是实现仁政的基础。孟子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 掌上”。“不忍人之政”即孟子所主张的仁政。它实现的过程,就是把个人的不忍之 心外扩放大的过程。无论何时,提倡恻隐之心都是营造一个有爱心的社会所必需的。3. 老子提醒世人要重视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试分析老子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现实意义。答案:“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一句关于成功的名言,它意味深长,对成功具有 深刻的指导意义。首先,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者不仅需要外在的力量,还需要强大的内心。外在的力 量包括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等,但这些东西并不能真正带给我们满足感和幸福感。 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包括道德、信仰、坚韧和自律等品质。只有拥有这些品质才能 在生活上取得真正的胜利。其次,这句话启示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我。人的潜力是 无限的,只有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才能把潜力发挥到极致。4. 结合《五石之瓠》,谈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答案: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认为可以把葫芦 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有了新的用途。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 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 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善于发现、探索事物 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能给我们带来诸 多启发:①变通创新方面。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盛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 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认为大葫芦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 用”,化“有用”为“巧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 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 上时代的节奏,最终被社会淘汰。②用人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 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人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 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大材小用不仅会贻误工 作,而且会浪费宝贵的人才资源。③教育方面。仅仅因为大葫芦不适合用来盛水,惠 子就认定它毫无用处,而庄子却根据大葫芦的特点,发现了大葫芦在另一个方面的优 势与作用,使其终有所用。在教育中,同样要注意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④人生观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换言之,现在的我们常常过分看中 “有用之用”,而忽略了“无用之用”。所以,我们的生活渐渐失去了诗意,我们的 时代渐渐失去了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事物有用还是无用。 何为有用之事?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也可以说是跟成功、成就、成名 有关的事。实际上,裹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紧迫的心灵一片休憩 之地、一个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终点,看似无用的停顿可能比持续地飞奔更有 用。5. 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简要分析。答案: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治天下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 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 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 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 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任务二 分析诸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活动三 概括课文的风格特色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 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 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 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 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 验,与同学们交流探讨。课文 风格特点《<论语>十 二章》 ①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文字 隽永,言近旨远,形象生动,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大学之道》 ②灵活多变的句式;敷陈铺排的论证手法;简洁古朴、蕴藉含蓄的 语言。《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 ③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有趣;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得说理更加清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老子>四 章》 ④无对话与场面描写,多为纯粹的“立意”“见志”之作;结构完 整,文辞精练,大体有韵,体近诗歌。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文字隽永,言近旨远,形象生动,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灵活多变的句式;敷陈铺排的论证手法;简洁古朴、蕴藉含蓄的语言。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有趣;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说理更加清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无对话与场面描写,多为纯粹的“立意”“见志”之作;结构完整,文辞精练,大体有韵,体近诗歌。课文 风格特点《五石之瓠》 ⑤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想象丰富,境界开阔,文章汪洋恣 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兼爱》 ⑥朴实无华,不重文采,重理,论辩严密,逻辑性强。交流探讨:略。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想象丰富,境界开阔,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朴实无华,不重文采,重理,论辩严密,逻辑性强。任务三 辨识虚词,夯实基础活动四 积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 “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 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我们培养文言语 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 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而”和“于”“之”是文言文中的高频虚词,在本单元中出现的次数也较多。 请列表整理、归纳这三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而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 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连词,表并列③知止而.后有定(《大学之道》) 连词,表顺承④死而.不亡者寿(《<老子>四章》) 连词,表转折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 章》) 连词,表修饰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 连词,表因果,因而⑦故亏父而.自利(《兼爱》) 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目的,来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于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四章》) 介词,从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之道》) 介词,在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二 章》) 介词,给介词,从介词,在介词,给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之 ①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代词,它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十二 章》) 结构助词,的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 章》) 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十二 章》) 音节助词,不译代词,它结构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音节助词,不译2. 请依据课文中的例句整理、归纳虚词“者”“也”“其”“乎”的用法和意义。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者 ①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 章》) 代词,……的人(东 西、事情)②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兼爱》) 表判断,不译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助词,不译代词,……的人(东西、事情)表判断,不译助词,不译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也 ①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十二 章》)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②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 瓠》) 句末语气词,表陈述③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④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兼爱》)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⑤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 句末语气词,表停顿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句末语气词,表停顿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其 ①贼其.君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代词,他们的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 语气副词,表推测乎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十二章》) 助词,表疑问②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兼爱》) 助词,表反问③子曰:“其‘恕’乎.!”(《<论语>十二章》) 助词,表感叹④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 介词,在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推测助词,表疑问助词,表反问助词,表感叹介词,在任务四 主题写作——继承、转化古人的智慧活动五 学习古人的智慧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 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 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 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 思考,题目自拟。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致知在格物。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⑦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写作指导] 这些语句均出自本单元课文,内涵丰富且深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士人应胸怀宽广、意志坚毅,因肩 负重大使命且道路漫长。其内涵在于激励人们要有远大抱负与坚韧品质,勇于 担当社会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出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即自己不想要的, 不要施加给别人,倡导人际交往中的同理心与善良。“致知在格物”,指出获取知识在于探究事物原理,启示人们要通过实践与探索 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天生有怜悯体恤他人之心,这是人性本善的 体现,也可延伸为要重视与发扬人性中的善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突出了认识他人与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且自知比知人 更难能可贵,提醒人们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自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寓意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都要从当下的点滴行动开 始,强调基础与行动的重要性。“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主张天下人相互关爱则社会安定,相 互憎恶则社会混乱,倡导博爱的社会价值观。写作时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引入所选名言警句,简要阐述其含义及 在当下的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中间部分展开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 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比如以历史人物或当代 事例来论证论点,将有相关品德或行为的事例与相反事例对比,增强说服力,同时引 用其他名言或数据等丰富文章内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升华主 题,可联系自身或社会发出呼吁或展望未来。参考立意:①弘坚毅之德,担时代重任;②以格物致知,探科学真理;③怀仁爱之 心,筑和谐社会。[佳作展示]自知·自信·自强漫漫人生路,要在风雨中坚定前行,要在纷扰的变数中永不言败,必应有一套应 对的智慧法宝。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人对待自我的态度。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 徒劳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 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前功尽弃,贻人笑柄。韩信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 等同,深知自己的才能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 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忍受胯下之辱,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 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 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妄。只有自知才能 将自己的人生点染出亮丽的色彩。仅仅自知还远远不够,人还应当自信。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 当水击三千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自信而闻名于世。他们坚信,自信是成功的 源泉。诗人李白自信,他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浩叹,便有壮丽辉煌的诗章千古流传。巴尔扎克自信,放 弃家人为他选定的职业,毅然走上创作道路,终有惊天动地的《人间喜剧》彪炳千 古。一代伟人毛泽东更自信,他高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万水千山,披荆斩 棘,带来了亿万人民的幸福……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心血来潮,它是理想进取 中折射出的生命的灵光,是孜孜追求中永恒的生命潮汐。如果说自知是人生的基石,自信是人生的阶梯,那么自强就是抵达人生巅峰的旗 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中成败得失,难以预测,每个人都应当“自 强不息”。如果你有天赋,自强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赋,自强也终将使你 超越自我。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自强不息的人手中。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天 资卓越、光芒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能勤恳、自强的人。拥有天 赋而不能自强自立的人的成功只是转瞬即逝的火花,只有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并且心 中有信念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个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就让我们 携着自知、自信、自强上路,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