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大学之道晨读时光【名句积累】《礼记》名言1.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3.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4.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5.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6.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7.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9.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0. 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11.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1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相关文本】“小学”与“大学”《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阐述 了君子应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在当今社会,有人认为中国青年 的希望在于回归“大学之道”,也有人认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些“小学”规范 才是社会发展的“刚需”。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体现了“小学”与“大学”在 当代社会中的不同面向。我认为,“小学”是立身之本,“大学”是灯塔,两者相辅 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筑起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完整图景。“小学”是通往“大学”的必经之路,是人生之树深深扎根的土壤。“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看似琐碎,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石。试 想,一个不讲诚信、毫无责任感的人,即使满腹经纶,又如何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 任,更遑论肩负起“明明德”的重任?正如木桶效应所揭示的,一只木桶能盛多少 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缺乏“小学”规范的人生大厦,即使拥有“大 学”的宏伟蓝图,也难以稳固屹立。然而,“大学”作为人生的灯塔,指引着我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赋予“小 学”以灵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超越了功利和私 欲,代表着一种对真理和道义的追求,一种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袁隆平院士心怀“禾 下乘凉梦”,用一生践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誓言,这正是“大学之 道”在当代的生动体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大学”的指引,才能坚守 初心,不为名利所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小学”与“大学”并非割裂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的。“小学”是“大学”的实践基础,而“大学”则是“小学”的精神指引。 没有“小学”的根基,“大学”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落地生根;而没有“大 学”的引领,“小学”则容易流于形式,缺乏精神内涵。正如一位真正的君 子,他会在日常的“洒扫应对”中体现对规矩的尊重,也会在追求“明明德” 的过程中展现高尚的人格魅力。当今社会,我们既要重视“小学”的规范作用,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又要 追求“大学”的精神境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唯有将“小学”与“大学”有机结 合,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之道”,让中国青年的希望在“小学”的基石上,向着 “大学”的灯塔扬帆远航。【素材积累】1. 课内素材原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运用示例: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 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总有股股贪婪之浊流让我们触目惊 心;渺渺青史里,也总有阵阵廉洁之清风让我们刻骨铭心。中国,一个礼仪之邦,一 个道德之国,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无论是屈原还是范仲淹,廉洁之风,修身之气, 贯穿始终。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廉洁修身有时已被金钱、名声、利欲抛之于脑后。然 而,国无廉洁修身之风气,衰败倾颓之势必将不可避免!因此,反腐倡廉,静心修 身,势在必行!适用主题:修身、治国、严于律己等。2. 时鲜素材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是打赢反腐 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届三 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 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 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 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建设新时代廉洁文 化,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营养,这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一环。(选自《汲取中华传统廉洁思想营养 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适用主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廉洁奉公、反腐倡廉等。初识文本文白对译评注另见本书291页,古诗文评注《大学之道》【作者作品】戴圣,字次君,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 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 五经异同。世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 今本《礼记》。【背景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 惶惶不安。人们反对纷争,热烈追求国家、民族大一统,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 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可惜在那个时代,这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 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来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 们对儒家理论的新思考。【相关知识】1.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 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 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 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 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 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 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2.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 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 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 要思想。“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2. 词类活用(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3. 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古义:一直到。今义:表结果的连词。(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义:一概,一律。今义:两个词,“壹”为数词,“是”表示解释。4.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明明德于天下”应为“于天下明明德”)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5. 文化常识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 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他 们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力。例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文本构建】主旨归纳:《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 政治纲领。文章提出“三纲”和“八目”,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修养个人道德的一致 性,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 “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课堂研习【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理解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点。任务1:感悟情境与研读升华《大学之道》一文是一篇课标背诵篇目,但是很多同学苦于背诵。请你就此 文特点,指导同学们背诵。活动一 借鉴修辞手法背诵1. 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往往采用一定的技巧来增强逻辑性。本文大量运用了顶真修辞 手法,举例并说明作用。答案:顶真手法的运用使论述更为严密。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再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 顶真手法的运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 有机联系,使论述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活动二 借鉴论证结构背诵2. 《大学之道》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色?试以第2段为例分析其论证的逻辑关系。答案: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两段都采用了递进论述 的方法,第2段的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 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 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观点条目之 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还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剖析深刻, 逻辑严密。任务2:探讨文本与考试命题1. [理解文意]文章是如何论述“三纲”的重要性的?“三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1)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 德”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修成美德,“亲民”“止于至 善”,就是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 “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 近道矣”,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 操作层面也要注意先后顺序,引出下文,即“八条目”。(2)“三纲”的内在联系:“明明德”侧重“内圣”,“亲民”侧重“外王”, “止于至善”则是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2. [理解文意]从内容上看,“八目”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答案:“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 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三步,对应的是 “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安人。3. [理解文意]“三纲”和“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三纲”是目标,“八目”是手段,“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具 体来说,“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对应“三纲”中 的“明明德”阶段,是达成“明明德”的手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三纲”中的“亲民”阶段,是实现“亲民” 的手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亲民”的最 高阶段。4. [探究]《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①《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人格的自我修养体 系:“三纲”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目”指示人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借助这些 思想,采取有效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当前的德育困境。②领悟《大学》中“三 纲”的内涵,将有助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 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大学》中的“三纲”,深刻地论述了核心价值 观对个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醒广大青年在成长进步过程中,要不断审视自 我、改故向新,不断修正人生偏差,崇德向善,真正成熟地做一个刚毅坚卓、发愤图 强、品格高尚的谦谦君子,做一个学业上精益求精、知识渊博、本领丰厚的才学青 年,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有为之士。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基础达标】A.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中的“正”与“先诚其意”中的“诚”用法不同。B. “虑而后能得”中的“得”与《劝学》中“而神明自得”的“得”意思不相同。C. “天子”,天之嫡长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D. 修齐治平,指加强自身修养,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安宁太 平。解析:A项,两者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B.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不心浮气躁,凡事思虑周 详,处事合宜。C.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根本和细枝末梢,都 有其发端和终结。D.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句阐明,一个人认清了事物本末始终的道理,就真正 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解析:D项,“就真正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言过其实,“近道”是指接近穷 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D3. 儒家提倡治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治学主张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答案:(1)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 国家,使天下太平。(2)这种治学主张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 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了,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先齐其家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致知在格物5. 把下列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答案:(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 养的最高境界。(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答案:(2)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 学的宗旨了。6. 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答案:其一,要树立远大理想;其二,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其三,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课时作业一、基础运用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宗旨、原则 ②明:美好的B.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C.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D. 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解析:B项,②止:达到。C项,②安:性情安和。D项,②知:对外物之理的认识。 故选A。A123456789A. 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B.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樊哙侧其盾以.撞D. 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B项,均为介词,在。C项,介词,把/连词,表 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故选B。B123456789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A. ①④/②③/⑤⑥⑦B. ①/②/③/④⑤⑥⑦C. ①/②/③④⑤⑥/⑦D. ①④⑤⑥/②/③/⑦解析: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善:形容词作名词,善的境界。③④⑤⑥都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 真诚;苦,使……受苦。⑦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南边、在北边。故选C。C123456789A.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 《礼书》合称“三礼”。B. 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 惯等。C. 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 式)的不足,以助教化。D. 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专有。解析:A项,“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礼记》与《周礼》《仪 礼》合称“三礼”。故选A。A123456789二、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 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 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23456789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 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注】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 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注】 辟:亲近、偏爱之意。123456789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答案:BDF解析:“富润屋”“德润身”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在“润屋”“润身”后分别断 开,即B、D处;“故”是副词,表因果关系,其前断开,即F处。123456789A. 齐,指使……整齐有序,《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 之相同。B. 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C. 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 不同。D. 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彩上是不同的。B解析:A项,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使……成就霸业。B项,错 误,词义不相同。掩蔽,掩藏;满足。C项,正确,动词,显现出,表现;名词,情 况,表现。D项,正确,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是贬义词,指思想、精神不集中。 故选B。123456789A. 选文第一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 心。B.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C.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 扰。D. 选文中运用了顶真、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 服力。解析:“其中‘格物’是核心”错误。“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 纲八目”说的核心。故选A。A123456789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答案:(1)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解析:(1)“诚”,使……真诚;“致”,获得;“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答案:(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 的人,天下很少见。解析(2)“好”,喜爱;第二个“恶”,不喜欢,厌恶;“美”,优点; “鲜”,少。1234567899.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文中引用此谚语的 用意。答案:(1)意思是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2)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123456789[参考译文]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 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 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 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 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 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 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123456789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 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 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 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 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 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 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123456789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不在自 己身上,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 一点儿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之所以说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 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 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 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 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的道理。12345678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