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5课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5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5课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51张PPT)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晨读时光
【名句积累】
孟子的名言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关文本】
浩然之气的修炼过程
刘玉娥
如果说中国儒学就是人学,那么,孟子则堪称人学大师。孟子所处的时代,使他 在人生哲学方面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孔子较多地关注人的礼、义方面的修养,孟子则 较多地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气”,在中国人学思想史上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今日中国之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苦难中“动心忍性”
孟子在培养“浩然之气”中强调“集义所生”。它实际上说的是一种锻炼人的意 志和精神境界的方法。“非义袭而取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磨 炼、培养、积累点滴的“义行”而成。孟子另有名篇,鼓励人们在艰苦条件下磨炼意 志,以提高精神境界。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 子·告子下》)孟子认为一个能肩负起时代使命的人,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炼, 虽然身体饥乏,筋骨劳累,但是在艰苦磨炼下,反而意志坚定、意气风发、精神振 奋,不为挫折或困难所压倒,而是从中汲取教训以提高自己,以致“动心忍性”,培 养出高尚的精神境界,从而担负起时代使命,为民族、国家、人民做出一番丰伟事 业。无数事实证明,贪图安逸、耽于享乐、不思进取,会毁了一个人。
自古“纨绔子弟少伟男”,而出身贫寒、所处环境恶劣的人,往往能在艰难困苦的奋 斗抗争中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变得有出息,有建树。“宝剑锋须磨砺出,梅花香自 苦寒来。”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路,尽管漫长曲折,但是经过一番艰辛的磨炼,都可 以完成人格的突变,进入人生的理想境界。
“反求诸己”
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本于“性善论”,他的道德修养方法具有向内求的特点。他 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以射箭作比喻:箭射出而不中的,不要埋怨获胜者,而 应反省自己,找出不中的原因,以提高自己的射箭技术,在道德修养上也应如此。孟 子又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 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爱人而得不到人爱,不要责怪 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够不够;治人而得不到人治,不要责怪人,而要反躬自 省自己的“智”够不够;礼待别人而得不到人以礼回敬,不要责怪人,要反躬自省自 己的“敬”够不够。一切行为,凡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的,都必须自我反省,找出自身 之不足,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其身正”才能“天下归之”。孟子这种内求诸己的 修养方法是和孔子一致的。
孔子曾说过“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就是强调君子要严于律己。儒家 非常重视在不断的反省中完善其道德修养和提高其精神境界。《论语》中记载:“司 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就是强调君子要严于律己。由此 可见,要保持这种不忧不惧的君子风格,关键在于不断地反省。曾子也曾说:“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在这一句话里,最紧要的是“省”字。人要在不断的反省中认识自己,排除杂念和私 欲,通过自我反省,明确自己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以明智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正 确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更明确 地宣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重视自我修养是儒 家的优良传统。人生哲学,实际即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哲学思考。孟子所述对我们 今人仍有重要意义。
其一,他为人生价值树立了一个标准,也就是他设定了一个人生境界。这个境界即 “浩然之气”,意思有汇纳百川之宏大胸襟与势压群峰之豪迈气概,如范仲淹的以天 下为己任,文天祥的临危不惧,一身正气。中国士大夫中,从屈原到谭嗣同,到鲁迅, 均继承了这种精神;其二,他为达到这一境界提出了几项准则。如“集义所生”“舍 生取义”“与人为善”等;其三,他强调了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牺牲 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难是人走向成熟必须的课程,把艰苦困难当作磨 砺自己的过程。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今人无疑仍是至珍至贵的箴言。
(摘自《浩然之气:孟子人生最高
精神境界》,有删节)
【素材积累】
1. 课内素材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运用示例:“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 冷的夜悄然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心中是否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 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睛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会顿生 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涌动。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 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永远无法融 化的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 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让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 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适用主题:恻隐之心、同情、仁爱、人性本善等。
2. 时鲜素材
“如果您在成都没有收入遇到困难,您可以来本店,告诉本店人员来份‘牛肉面 不要牛肉’,吃完直接走就好,不必客气!”近日,成都一家面馆充满爱心的招牌— —“免费吃面”在网上火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网友纷纷点赞。网友表 示,“免费吃面”的善举可贵,更难得的是这份尊重,“照顾每一个遇到困难的人的 自尊心”。记者了解到,类似的爱心餐在成都多家餐馆都有出现。
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伸出援助之手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来说,你的援助之手,却能给他们带来“光亮”“希望”和“温暖”,这何尝不是一 种“爱”和“善”的传递呢?在我们的身边,正是因为有那么多“无私奉献爱的 人”,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好。
适用主题:爱心、善举、尊重等。
初识文本
文白对译评注另见本书292页,古诗文评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他被认为是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背景知识】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事频仍。战争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 亡”“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目睹当时社会的纷乱之景,认为天下 “定于一”,主张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所以他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乃至 宋、滕等小国的统治者。但是他的理想终究未能成功。大国忙于逐鹿中原,攻城略 地;小国则苟延残喘,希求自保。孟子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脱节,这就使他的主张不 可能付诸实施。
【相关知识】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它以春秋时孔 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 “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 路;主张“有教无类”,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 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基础知识】
1. 识记通假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2)若火之始然. “然”同“燃”,燃烧
2. 一词多义
3. 词类活用
自贼.者也 名词作动词,伤害
4. 古今异义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古义:如果有人。
今义:现在的人。
5. 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译文: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宾语前置句,“自谓”应为“谓自”)
译文: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
(3)自贼者也。(宾语前置句,“自贼”应为“贼自”)
译文:这是伤害自己的人。
(4)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判断句,“……者……也”为标志)
译文: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6. 文化常识
(1)四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起点、萌芽,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是孟子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例如:人之有是四端也。
(2)君:古代帝王崇尚无为之治,具体的事都由手下人来办理,这些主持办理具体 事务的人就是“君”。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员及诸侯国、方国的首领;战国时又 用作功臣或贵族的封号;后世便衍生成帝王之称,指一国之国君,即最高统治者。例 如: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后来,“君”也变成一种敬称。
(3)孺子:多指幼儿、儿童。例如: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文本构建】
主旨归纳:文章主要论述了“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性,也是“仁、义、礼、智”这 四种道德品质的基础,只有发扬这四种品质,才可以侍奉父母、平定天下。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课堂研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任务1:感悟情境与研读升华
关于“人性”的阐述,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之一。早在2300多年 前,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论。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设“时空互动 馆”,邀请观众站在今人的视角解读孟子的伟大思想。今天,我们要对孟子的《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进行品读,并以“不忍”为共鸣点,发出时代的号召。
活动一 探讨孟子的观点
1. 阅读课文,思考: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答案: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 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 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孟子也没有否认后天培 养的作用,表明“四端”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2. 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答案:①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 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 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②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 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 “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活动二 探究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3.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 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 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任务2:探讨文本与考试命题
1. [分析论证思路]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请分析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 理论证的。
答案:①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 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②接下来,孟子以 “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这乃是人的本能。③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④最后运用比喻 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证特点]本文有哪些论证特色?
答案:①论证手法多样,论述充分有力。举例论证,如用孺子将入于井的事例,论证 恻隐之心出于本能,让人信服。比喻论证,如将“四端”比作人的四肢,很形象;还 将“扩而充之”之后的“四端”比作“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证了后天的学习培 养对扩充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作用。对比论证,如“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不 同的做法产生不同的结果,强调了“充之”的必要。②大量使用排比句,增强了语言 的气势。文中大量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如“非所 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非……”,这组排比句,强调人的不忍人之心 完全出于本性,并非有功利目的;再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非人也; 无……,非人也;无……,非人也”,这一组排比句突出了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性。
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
【基础达标】
A. 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 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 脆弱,如妇人孺子。”
C. 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 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解析:D项,“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表述有 误。依据语境,“足以保四海”中“四海”指的是“天下”,古人常以四海和 天下来代指中国。
D
A.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 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 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 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 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简称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C
解析:C项,“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文句“今 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意思是“如果今天 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去,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也不是因为厌 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从这几句的翻译我们可以得知,孟 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去”,听到孩子的哭声,“必然 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而 不是“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故此项理解有误。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1)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 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答案:(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 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4.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 之”,你认为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 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 充实自己的“善心”。
课时作业
一、基础运用
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 自贼.者也 贼:小人
D.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解析:C项,贼:伤害。故选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 知皆扩而充之矣
D.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解析:A项,“内”同“纳”,结交。B、C、D三项不含通假字。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解析: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同乡。④四体:四肢。③⑤⑥古 今异义。③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 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 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故选B。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 知皆扩而充之.矣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例句,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 项,代词,代“天下”。故选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其斯之谓与
C. 不学《礼》,无以立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例句是判断句,“……也”,表判断。A项,判断句,“……者,……也”, 表判断。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 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D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之” 后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治天下可(于)掌上运之”。故选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迩之事.父 ②明烛.天南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④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 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④⑤⑥
解析:①②③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④“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⑤“正”是使动 用法,⑥“齐”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故选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 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 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 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 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 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 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 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答案:BDE
解析:第一个“而”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 断开,故第一处断在B处;“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且“恶湿而居下”与前文 “恶辱而居不仁”句式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二处应在D处断开;“之”是 代词,是“恶”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故第三处应在E处断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 同。
B. “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C. “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相 同。
D. “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 同。
解析:C项,“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伤害/盗贼。A项,含义相同,都是“治 理”的意思。B项,代词,这、此/认为正确、对。D项,含义不同,侍奉/做事。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 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 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 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 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 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 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 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D
解析:D项,“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是“人之有是四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 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答案:(1)用武力使人服从的,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 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
解析:(1)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足;“诚”,真心实 意,真诚;“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判断句。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答案:(2)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 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解析(2)“所以”,翻译成“用来……的”或者“为了……”皆可;“内交”,结 交;“要”,求取;这三个短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①治理天下以德服人,施行仁政。②修明政治法律制度。③尊重贤德的人,使 用有才能的人。④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参考译文]
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 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 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用 武力使人服从的,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的,人家 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
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 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 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 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 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在这 时,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申》上说:‘天造作的罪孽, 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杰出的人有职位,那么天 下的读书人就都会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 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都会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 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 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 那是没有的事。”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 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 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 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的心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