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6课1《老子》四章课件(共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6课1《老子》四章课件(共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1.《老子》四章
晨读时光
【名句积累】
老子的名言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
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老子》第十二章
3.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
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 子》第八十一章
【相关文本】
《老子》中水的四种美德
水本来只是自然界一个常见的自然物。在《老子》的文中,水由于本身所具有的 特殊属性,在文中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喻体,老子曾经在书中多次提到水、甘露、江 海、川谷等水的意象,以水为喻,来论述其处柔、守雌、虚静的人生观。水几乎承载 了所有老子所要表达的美德,所以他才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
大致来说水的美德有如下四种。
水有至善之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上善的 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对于世界 上的生命的意义那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据说人不吃饭可以活七天,但 不喝水可能坚持不到三天。水不但是我们日常饮用的资源,而且滋养万物、灌溉良 田,有了水,世界才变得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水不但滋养了人类的生命,而且还作 为重要的能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水电作为新一代的环保能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此外,水还以千变万化的姿态,或为飞泉或为小溪或为湖泊或为大海,带 给我们无限的审美享受。可以说,水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水有至谦之德
水默默无闻地流向低处,甘愿处在一个谦卑的地位。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 家厌恶的地方,所以这样最接近于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只是一个自然 现象,但是这个自然现象却揭示出一个重要的美德,那就是一个人虽然居功至伟却仍 然要保持至善至谦的品行。老子认识到,处于高位、尊位的重要人物,自我意识强, 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等不良心态,但是往往也是这些人容易 为人所嫉妒、所攻击,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像水一样守虚谦下是十分重要的。虽然 有时有的人可能对于世界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大,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韬光养晦,一味 地夸耀自己的成绩,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憎恨和厌恶。
水有至大之量
所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江海之所 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聚的地方,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 川之王。老子喜欢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象征人博大包容之气 度。一滴水可以说是非常渺小的,只要阳光一出来,它就马上会蒸发,但是由于水的 谦卑,永远往低处流,不断地汇集,终于变成海。但是纵然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 海洋也永远不会拒绝其他水滴的加入,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包容,成就了海洋的浩 瀚。而人就应该学习这种包容的气度和涵养。历史上只有那些善于吸纳人才、宽容异 己的帝王将相,才能有所作为,比如汉朝的刘秀、唐朝的李世民。
水有至柔之刚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 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 没有人能实行。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但同时又是 天下最能攻坚克强的。一滴水不断的坚持就可以凿穿金石,即使是最锋利的宝剑,不 管怎么砍也砍不断水流,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就是这个道理,根源就在于水的坚 持和汇集。一滴水,只要坚持就能洞穿石头;一滴水,只要坚持就能锈蚀宝剑;一滴 水,只要不断汇集就能集聚强大的力量,无坚不摧。
回顾水的四种美德,可以发现一个逻辑上的联系,那就是先要努力创建对社会有 用的功德,施行至善。有了功德也不能高高在上,得意扬扬,而是要保持谦卑的低调 姿态。有了这样谦虚恭谨的态度,就会有一个宽容的开阔的心胸。在这样海纳百川的 肚量中不断积累知识能量,最后不断地积累汇集最终产生巨大的力量。而任何人经过 这样的人生修炼过程后,不但可以安身立命,而且必将大有作为。
【素材积累】
1. 课内素材
原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运用示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给我们积少成多的道理。《西游记》中,唐僧 师徒的西行不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总用渺小、无力来形容一滴水的力量。 可谁知水滴石穿的景象时有发生呢?参天大树亦是起于小小的幼苗,楼宇高阁亦是修 葺于一筐土,千里征途亦在于脚下的每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我们谨小 慎微的品格。一场千里征途,一步踏错了,便可能步步错,最终满盘皆输。我们不能 忽视微小之物的力量。我们一定要慎终如始,不可由于疏忽,一步错,步步错,大败 而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给我们勇气与坚持。始于足下的,不仅仅是第一 步,更是每一步。第一步叫作勇气,之后的每一步都叫作坚持,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 能走完这场千里征途。否则,不积少成多,不谨小慎微,不敢开始,不愿坚持,是无 法取得成功的。千里之行,好比生活,只有勇气与毅力兼备、谨慎与大胆共有的人, 才能走好这场旅途。
适用主题:积累、积少成多、打好基础等。
2. 时鲜素材
丁春梅:她的画笔,是根烧火棍!
近日,山东聊城大姐丁春梅火了。她以烧火棍为笔,以白石灰为颜料在墙上创造 出各种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孙悟空”,袅袅仙子“嫦娥”……惊艳了众多网友。
今年53岁的丁春梅从小热爱画画,那时买不起纸笔,只能就地取材。她用烧完了 的木棍当画笔在地上、墙上画一些简单的图案。
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来了一位爱好美术的支教老师,他看出丁春梅的绘画天赋, 时常给她一些技法上的指点。虽然只学习了半年时间,但丁春梅一直感恩老师的鼓 励,也激励着她一直坚持绘画。
结婚以后忙农活,还要照顾家庭、孩子,丁春梅作画的时间变得很少,但她抽空 就会在儿子写过的草纸上画,用完了就继续在墙上、地上画,在不厌其烦的琢磨和练 习中,她的绘画技能不断提高。
丁春梅火了之后,村里、镇上不少人来到丁春梅家学习画画,她很开心,也乐意 分享。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网友称她为“被农活耽误的画家”时,丁春梅说,自己只是 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对于画画这个兴趣,我会活到老,画到 老”。
适用主题:热爱、执着追求、感恩、坚持、天道酬勤等。
初识文本
文白对译评注另见本书293页,古诗文评注《老子》四章
【作者作品】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据说他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都是春秋时期人,相传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继承发展。
【背景知识】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 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 的生活体验、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 系列主张,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四章》一课即节选自 该书。
【相关知识】
《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 “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 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 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 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其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词句 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基础知识】
1. 识记通假
(1)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3)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
3. 词类活用
(1)有车之用. 动词作名词,功用
(2)自见者不明. 形容词作动词,显明
(3)不贵.难得之货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4)自是.者不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正确的
4. 古今异义
(1)凿户牖以.为.室
古义:两个词。以,目的连词,来;为,建造。
今义:认为。
(2)跨者不.行.
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不能够。
5. 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宾语前置句,“自伐”应为“伐自”,“自矜” 应为“矜自”)
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自胜”应为“胜自”)
译文: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为之于未有”应为“于未有为 之”,“治之于未乱”应为“于未乱治之”)
译文: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 置句,“生于毫末”应为“于毫末生”,“起于累土”应为“于累土起”,“始于足 下”应为“于足下始”)
译文: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 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6. 文化常识
(1)辐、毂:辐,辐条,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儿。毂,指车轮的 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例如:三十辐共一毂。
(2)户牖:①门窗。户,本指单扇的门,后亦用以作门的通称;牖,窗户。例如: 凿户牖以为室。
②比喻学术上的门户、流派。
(3)圣人: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例如:是以圣人 无为。有时也专指孔子。
【文本构建】
主旨归纳:《<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道 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 修养,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 了老子的观点。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课堂研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任务1:感悟情境与研读升华
在中国轴心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无为而无不为。”他说:“夫唯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是谁?他就是老 子。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 惊醒梦中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 神碰撞。
活动一 探讨老子的思想
1. 老子的思想有鲜明的思辨色彩。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老子分别持怎样的 态度。
答案:①“有”和“无”的关系。“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 系。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②“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 系。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知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 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③大小、高低、远近等的关系。 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 高低、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低”“近”,注重积累; 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2. 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贩;无执,故无失”。应该 怎样看待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①“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 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②“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 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 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是按照客观事物的运行规 律而为,而不是任意妄为。所以“无为”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不会破坏客观事物的 运行规律,不会激化社会矛盾。③“无为而治”的道理虽读起来博大精深,但领悟了 其实很简单:治国安邦无非是“顺从民意”,顺民而无为,就会无为而无不为。按照 人民的意愿制定政策和法律,按照人民的意愿选举官员,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社会事 务,人民就会满意,人民就会拥护。如“不顺民意”,反其道而行之,人民就不会满意,一旦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就会起来反抗。历代统治者灭亡的原因都不外乎“不顺民意”。治国者,顺民而无为,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
活动二 探究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3. 《老子》中的四章内容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答案:①《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 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②“知 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 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③老子所说的 “死而不亡”,体现了他“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 论”,也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 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作长寿了。④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 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任务2:探讨文本与考试命题
1. [理解作者观点]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答案:①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 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人 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 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③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 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④“强行者有志”是讲唯有心怀大志者,方 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 越不能持久。
2. [探究文中问题]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请你结合选 文进行分析。
答案: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比如, 世人看重的是“有”,关注的是“难”,瞩目的是“大事”;老子则说,正是相反的 “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成就了“大事”。老子 还善于从世人的习性中发现负面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 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 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像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
3. [赏析语言特点]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句式运用独具一格。选文善于使用排比、对偶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 颖,变化灵活。排比句数量众多,格式齐备,形式灵活,运用巧妙,如“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排比句的运用,既使 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 礴。对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名言名句更是早已深入人心。这些对偶句以 整齐的句式有序地错落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 迪。②设喻说理独具匠心。《老子》为了使说理形象透彻,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 隐喻来阐说事理,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比喻,直接来自老子对生活的细 致观察与认真思考,不仅将人生的道理说得通透,而且也给其语言增添了艺术光彩, 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
【基础达标】
A. “余食赘行”中的“行”与《促织》中“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的“行”意思不 同。
B. “自伐者无功”中的“伐”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 “伐”意思不同。
C. 圣人,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在本文中专指孔 子。
D. “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与《鸿门宴》中“壮士!能复饮乎”的“复”意思 不同。
解析:C项,“在本文中专指孔子”错误。
C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层之台
起于累土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答案:(1)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 了作用。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答案:(2)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答案:(3)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
课时作业
A.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 其未兆易谋
C. 曰余食赘行
D. 其脆易泮
解析:A项,“累”同“蔂”,土筐。C项,“行”同“形”,形体。D项,“泮”同 “判”,分离。
B
1
2
3
4
5
6
7
8
9
10
A. 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B.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解析:C项,当:只有。
C
1
2
3
4
5
6
7
8
9
10
A. 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连词,只有
B.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代词,……的(人)
D.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而:连词,表修饰
解析:D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D
1
2
3
4
5
6
7
8
9
10
A. 不失其所者久. B. 故有道者不处.
C. 自是者不彰. D. 物或恶.之
解析:A项,久:能够长久。B项,处:为,做。C项,彰:彰显。D项,恶:厌恶。 形容词用作动词。
D
1
2
3
4
5
6
7
8
9
10
A.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道教始祖”,与后来的庄子 并称“老庄”。
B. 老子存世作品为《道德经》,又名《老子》,文意深奥,包含广博,被誉为“万 经之王”。
C.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味指酸、甜、苦、 辣、咸。
D. 《老子》一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用”,德是道的“体”。
解析:D项,应为“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D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 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 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 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 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 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 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 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 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 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 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6.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将问礼A于老子B老子曰C子所言者D其人与骨E皆已朽矣
答案:BCD
解析:“将问礼于老子”是介宾短语后置,其后B处应断开;“曰”是断句的标志, 其后C处应断开;“子所言者”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后文“其人与骨皆已朽矣”较 长,因此可在主语后即D处断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A. “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 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B.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 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C.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 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 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C
解析:A项,正确。“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指精神迷惑而无所得。B项,正确。C 项,“又称《南华经》”错误。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南 华经》是庄子的作品。D项,正确。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A.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 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 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 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 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D. 《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 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D
解析:“《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错误。根据原文“自孔子死 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可知,其中的“史记”应为史 料记载。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9.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答案:(1)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 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解析:(1)“是以”,因此;“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复”,弥 补、补救。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答案:(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 正确。
解析(2)“或”,有的人;“莫”,没有人;“然否”,正确与否。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材料二体现了老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答案: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②老 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 “化”,归于“正”。
1
2
3
4
5
6
7
8
9
10
[参考译文]
材料一: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 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 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 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 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 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 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 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 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二: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 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 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 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 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 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 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 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 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1
2
3
4
5
6
7
8
9
10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 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 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 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 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 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 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 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 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 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 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 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 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1
2
3
4
5
6
7
8
9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