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6课2五石之瓠课件(共5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6课2五石之瓠课件(共54张PPT)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2.*五石之瓠
晨读时光
【名句积累】
庄子名言
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不过一瞬间罢了。
感悟: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不要轻易浪费,蹉跎岁月一去不返。
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译文:君子之间的相处就像清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就像甜酒一样。
感悟:君子之间淡泊的相处却很亲近,小人之间甘甜却很容易断绝。
3.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庄子·则阳》
译文:安与危会相互转化,灾祸和幸福可以互为因果。
感悟: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尽量多的应用辩证法分析问题,那么我们将会得到更为客 观、全面的答案,可往往有人在了解片面信息的情况下就贸然做出判断。
4.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庄子·刻意》
译文:张口呼吸,吐出身体内浑浊的气体,吸入新鲜的空气。
感悟:这句话说明事物要想有发展,就需要弃旧扬新,勇于突破。
5. 以随侯珠,弹千仞之雀。 ——《庄子·让王》
译文:用夜明珠去打正飞在千仞之高的鸟雀。
感悟:泛指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
6.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庄子·马蹄》
译文:含着食物嬉戏,鼓着肚皮游乐。
感悟: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 生存状态。
7.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译文:人们都知道能力的用处,却不知道没有能力的用处。
感悟:庄子继承老子之“无为无不为”的思想,而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无用之用”,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有用和无用之间都会发生改变。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永 远不要忽视身边的任何一件东西,说不定在下一刻,它就有用了。
8.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
译文:世人都去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振奋;世人都诋毁他,他也不感到沮丧。
感悟:这句话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有异曲同工之处,表现了有德行的人飘然世 外的高尚情操。
【相关文本】
庄子的三条鱼
在庄子的著作中,出现过三条著名的鱼,代表了他逍遥的人生哲学,一条是化身 鲲鹏的北冥之鱼,一条是濠梁之辩中快乐的鱼,还有一条是相濡以沫的鱼。这三条鱼 其实也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北冥之鱼,不要让物欲迷住你的眼睛
《庄子》一书的开篇就是《逍遥游》,讲了一条大鱼化身为鲲鹏遨游于九天的故 事。但这条鱼是逍遥的吗?庄子说这条鱼其实并不自由,它必须依赖风,一旦没有 风,它就得掉下来。因此,庄子说人生的痛苦在于“有待”,即人生在世,你必须要 依靠外物、追求外物。你追求人生价值,人生就被束缚了;你追求富贵,你可能终将 死于富贵,人生而有欲,所以人就成了欲望的奴隶。
所以庄子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物于物”,而真正逍遥的人生应该是“物物 而不物于物”。人应当驾驭物而不是做物的奴隶。因此,人如果想拥有一段自由美丽 的人生,就应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灵魂上的自足与诗意,而不是物质上的丰裕。
濠梁之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庄子与惠施在河边看鱼玩,庄子很羡慕在水中自由呼吸、自由生活的鱼儿,于是 对惠施说,你看鱼很快乐。惠施是个辩论家和逻辑学家,是个出了名的“杠精”,他 对庄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其实,庄子说的是人生哲学,惠施说的是 逻辑。庄子说鱼儿在水里的快乐,寄予了他的人生理想,正如人生应当逍遥自在。
人生有很多种方式,但人生最终的目标应是快乐。人生的痛苦往往来自身不由 己,用苏东坡的话说,就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要选择一种自己 喜欢的方式活着,唯有如此,才能快乐自由。所以,人不必去羡慕别人的生活,能让 你快乐的生活,就是好生活。
相忘于江湖之鱼,别让爱扼杀了你的自由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有两条鱼被困在水里,快要渴死了,只好嘴对嘴互相用唾沫 来湿润对方以保命。这看起来很浪漫、唯美,但庄子却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 于江湖”,与其这样艰难地活着,还不如游过大海相忘于江湖。
【素材积累】
1. 课内素材
原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运用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行走在大千世界,我们常常被主 流缚住了手脚,盲目地追寻他人的脚步与目光,事物也因此变得越发单一。我们何不 换个角度,收获自己的独特感悟,竟他人未成之功?换个角度,即另辟蹊径,发现事 物的多面性。换个角度,我们便拥有他人没有的目光,或许便能从繁华中看到虚无, 从贫穷中看到富足。庄子讲过一个关于“不龟手药”的寓言故事,同样的药,有的人 用来漂洗丝絮,有的人用来杀敌立功,所用的角度不同,药的价值却有着天壤之别, 可见换个角度是多么重要。对于项羽这位悲情英雄,不同的人也作出了不同的注解。 杜牧认为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却发出了“肯与君王卷土 来”的疑问。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换个角度,其实就是独立思考,发现 美好,永不气馁。用不同的目光看世界,世界会不同,你的生活也会不同。
适用主题:物尽其用、换个角度看问题等。
2. 时鲜素材
基础研究的“无用”与“有用”
风物长宜放眼量,无用之用有大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要想取得更多原创性、开 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做出改变。
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上,一位听众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提问:如何抓住中微子这个“风口”,获得赚钱的机会?王贻 芳回答:如果想要赚钱,那还是离中微子远一点。
王贻芳坦陈:“我从事的粒子物理研究就是‘无用之学’,但粒子物理研究的是 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元素’,它探究的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热爱科学的人很多, 但是热爱‘无用’的科学却没那么容易。”
基础研究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都离不开它的 支持,因此被誉为科技事业的基石。然而,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国 家投入相对较低,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底层基础技术不 高、基础工艺能力不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些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 变,与基础研究跟不上大有关系。更为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认识问题。比如,在科 学决策方面,某些“没用”的基础科研项目很难得到经费支持,进而错失可以获得重 大成果的机会;在方向选择方面,许多年轻人不愿意选择“没用”的基础科研,导致 一些重要基础科研领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研究过程中,当一些基础研究露出一 点苗头时,科研人员就急于求成抢发论文,结果被其他国家反超。
与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相比,基础研究有其自身特点,它往往 需要长期积累,取得成果的周期也较长,其实用价值也并不是短期立刻就能显现。比 如,“光的全反射”原理被揭示很多年后,科学家才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光纤可以 用于通信传输”的设想;又经过长期的研究开发和不断探索,光纤才真正广泛应用于 通信传输。再比如,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时,恐怕也不会料到后人根据这 一基础研究成果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发明,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还有相对论、量子力 学等理论,帮助人类形成了崭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绝不是“有没有 用”这样的简单标准就能衡量的。
风物长宜放眼量,无用之用有大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要想取得更多原创性、开 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做出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少一些急功近 利、多一些着眼长远,让科技事业的基石更加坚实稳固。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吴月辉)
适用主题:着眼长远、重视基础研究、无用之用乃是大用、勿急功近利等。
初识文本
文白对译评注另见本书295页,古诗文评注《*五石之瓠》
【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 家、文学家庄周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贫,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 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和发展了老 子的哲学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被称为“老庄哲学”。
【背景知识】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 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 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 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 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 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证就是这一时代 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相关知识】
1. 庄子的哲学思想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而“道德”一词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 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 中,“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 “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悖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 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2. 《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庄子》一书想象力极强,文笔变化多端,有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体特点如下:
(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 与诗意的交融。
(2)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 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特点。
(3)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 浪漫色彩。
(4)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 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基础知识】
1. 识记通假
(1)不龟.手之药 “龟”同“皲”,皮肤冻裂
(3)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3. 词类活用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作动词,种植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3)其坚.不能自举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
(4)能不龟手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一样
(5)冬.,与越人水战 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4. 古今异义
剖之以.为.瓢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 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请买其方百金。(状语后置句,“买其方百金”应为“百金买其方”)
译文: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
(2)或以封。[省略句,“以(之)封”]
译文:有人凭借它得到封赏。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 人”)
译文:有一个擅长配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
6. 文化常识
(1)惠子:姓惠,名施,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 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惠施是合纵 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 议齐、魏互尊为王。
(2)石:①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②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例 如:五石之瓠。
【文本构建】
主旨归纳:文中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 方,其价值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用通达的见识、宽广的胸 襟,发现事物的最大价值,更好地利用它。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课堂研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任务1:感悟情境与研读升华
庄子以寓言故事代替哲学观点,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让读者通 过生动形象的故事领悟其中的哲理。语文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课堂情景剧的课 堂模式。让两个同学从外貌、语言两个角度极力表现出惠子和庄子的人物形象,再让 在座同学讨论两人的处世态度。
活动一 让惠子和庄子走进课堂
1. 让惠子和庄子对话,让在座的同学总结,说说庄子和惠子的人物形象。
答案: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 此的观点。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 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斤斤计较,锱铢 必争,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活动二 让同学们对惠子和庄子“评头品足”
2. 庄子与惠子在认知的态度上,有显著的不同。阅读文本,概括惠子和庄子对大瓠 的看法各是什么,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处世态度?
答案:(1)看法:惠子认为大瓠用来盛水“不能自举”,“为瓢,则瓠落无所 容”,最后因为觉得它没有用处而把它击破了;而庄子则认为惠子没有发掘出大瓠的 使用价值,既然大瓠可“实五石”,那就可以“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2)处世态度:惠子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角度出发,思考大瓠的处理方法和使用价 值,受到了惯性思维的束缚,这也间接地表明他入世、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处世态 度。和惠子相比,庄子最显著的特征是思维开阔,不为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所 束缚,他没有想着大瓠的实际用途,而是想乘着它漂浮于江湖之上,庄子对大瓠的态 度也代表着他的一种人生追求——出世,逍遥世外,遗世独立,自由自在。
任务2:探讨文本与考试命题
1. [分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 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答案: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 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 [分析表现手法]当代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 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结合《五石之瓠》一文, 说说庄子是通过哪些手法来阐述道家思想的。
答案: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 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五石之瓠”无用的观 点。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 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穿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③以小 见大,思辨性强。本文运用“不龟手之药”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 瓠”,深刻地阐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 发人们的思考。④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庄子笔下的大瓠能装得下五石的东西,五 石就是五十斗,体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客”凭着“不龟手之药”,大败敌手, 获封土地,极富夸张色彩,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样的“不龟手之药”, 宋人“不免于洴澼纟光”,“客”却被君王封赏,结局对比鲜明,突出了用途决定价 值的道理。
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
【基础达标】
A.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中的“贻”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 意思相同。
B. “其坚不能自举也”的“坚”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与成语“挑肥拣瘦”中的 “肥”用法相同。
C.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中的“树”意思和用法相同。
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中的“鬻”是卖的意思,与成语“鬻矛誉盾”的“鬻”意 思不同。
解析:D项,二者意思相同,都是“卖”的意思。
D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答案:(1)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答案:(2)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 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3. 本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五石之瓠》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 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课时作业
A. 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
B. 以说吴王
C.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D.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解析:A项,“纟光”同“纩”,丝绵絮。B项,“说”同“悦”,取悦。D项, “龟”同“皲”,皮肤冻裂。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民之从.事.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 跨者不.行.
解析:A项,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C 项,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D项,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 以;不被允许。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自是者不彰. 彰:彰显
B.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 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解析:C项中的“复”是动词,弥补、补救。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例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A.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 不贵.难得之货
C. 吴王使之将.
D. 其坚.不能自举也
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大”是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B项,“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D项,“坚”是形容词作名 词,坚固程度。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 冬,与越人水战
解析:D项是省略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 秦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B. “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 梁惠王。
C. “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 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 两=24铢。
D. “樽”是盛酒器,文中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解析:“1斤=8两”错误,1斤=16两,有成语“半斤八两”作证。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 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 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 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 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 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 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 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 人,千里不留行①。”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 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 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 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②杖,长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 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③,齐岱为锷④;包以四夷,襄以四 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 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⑤,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 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 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 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⑥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 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节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注】 ①留:止。“千里不留行”意思是行走千里也不会受阻。②御:用。③ 燕谿:燕国中的地名。石城:北方的山名。锋:刀剑等兵器的尖端。④锷:刀剑的 刃。⑤三光:日、月、星。⑥宰人:掌膳食的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乃校A剑士B七日C死伤者D六十余人E得五六F人G使奉剑H于殿下
答案:CEG
解析:“王”是主语,“校”是谓语动词,“剑士”是宾语,“七日”作时间状语, 说明“校”这个动作持续的时间,所以在C后断开。“死伤者”是主语,“六十余 人”是谓语,所以在E处断开。“得”是谓语动词,“五六人”是宾语,所以在G处 断开。故选CE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厌,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意思相同。
B. 趋,快步向前,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趋”意思不同。
C. 安,使安定,与《大学之道》“静而后能安”中的“安”意思不同。
D. 封,疆界,边界,与《五石之瓠》“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中的“封”意思相 同。
解析:A项,正确。均为满足。B项,正确。快步向前,特指礼貌性地小步快 走,表示恭敬/趋向,趋于。C项,正确。使安定/性情安和。D项,错误。疆 界,边界/封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赵文王沉迷剑术,荒废朝政,导致国力渐衰。各诸侯国一起商量如何劝说赵文王 停止比试剑术。
B. 庄子运用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迂回巧妙地让赵文王领悟到他的意图, 从而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C. 庄子说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是天子 之剑,不是庶人之剑。
D. 文章的主旨在于劝诫赵文王放弃无谓的争斗,“安坐定气”反映了庄子所倡导的 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A项,“各诸侯国一起商量如何劝说赵文王停止比试剑术”错误,原文“国 衰,诸侯谋之”意思是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划怎样攻打赵国。“谋”是谋 划、图谋的意思。C项,“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是天子之剑,不是庶人之剑”错 误,根据原文“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可知,庄子委婉 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主旨在于劝诫赵文王放弃无谓的争斗” 对本文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答案:(1)假如我对上游说大王却违逆了大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 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赠礼呢?
解析:(1)“使”,连词,假使,假如;“逆”,违逆;“安”,疑问代词,哪 里,怎么;“事”,用。
(2)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答案:(2)如今大王坐拥天子之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 做法。
解析(2)“而”,连词,表转折,但,却;“窃”,私下;“为”,认为; “薄”,鄙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从庄子对“三剑”的阐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①要拓宽视野。如庄子所言,三种剑象征着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一个人的 视野宽窄就影响其成就的大小。②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如文中庄子认为赵文王沉迷剑 术就是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聚在宫门前做门客的剑士有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 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对击剑的喜好从来就不曾得到 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划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 分担忧,征求左右近臣说:“谁能够说服大王停止比试剑术,(我就)赠予他千 金。”近臣说:“只有庄子能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肯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 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如我对上 游说大王却违逆了大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 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大王,对下能合乎太子的心 愿,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是这样。父王所见的人,只有剑 士。”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使用剑术。”太子说:“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 会见父王,事情必然很不顺当。”庄子说:“请为我准备剑士的服装。”用三天的时 间制作了剑士的服装,就去拜见太子。太子便和庄子一起去见文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文王说:“你想用什 么话来教导我,而且还让太子引荐你呢?”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因此用 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制对手、战胜对方呢?”庄子 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无人阻挡。”赵文王听了大喜, 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 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 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文王说:“先生暂且先回馆舍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 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试。”
赵文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伤残的人有六十多个,从中挑选出五 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以让剑士们 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习惯使 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平日所用的剑长短都可以。不过我有三种剑, 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做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赵文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这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 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谿 石城做剑锋,以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围绕,用四季来围襄;用五 行来相互制约,用刑法和教化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 用,就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 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锋,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在上 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应民意而使四方 安定。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 “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冠帽下垂, 瞪着眼睛而用言语互相责难。在人前相互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 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了。如今大王坐拥 天子之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赵文王于是拉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围着座席惭愧地绕了三 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 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