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7课兼爱课件(共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7课兼爱课件(共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第7课 *兼 爱
晨读时光
【名句积累】
《墨子》中的名言
1.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 君见尊。
——《墨子·亲士》
2.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墨子·修身》
3.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 —《墨子·亲士》
4. 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墨子·亲士》
【相关文本】
黑色光亮
余秋雨
诸子百家,其实就是中国人不同的心理色调。
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老子是缥缈的灰白 色,近似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庄子是飘逸的银褐色;韩非子是沉郁的金铜 色……
我还期待着一种颜色。它使其他颜色更加鲜明,又使它们获得定力。它甚至有可 能不被认为是颜色,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就是黑色。
它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因此正是我的缺少。既然是缺少,我就没有理由躲避它, 而应该恭敬地向它靠近。
是他,墨子。墨,黑也。
据说,他原姓墨胎(胎在此处读作“怡”),省略成墨,名叫墨翟。诸子百家 中,除了他,再也没有用自己的名号来称呼自己学派的。你看,儒家、道家、法家、 名家、阴阳家,每个学派的名称都表达了理念和责任,只有他,干脆利落,大大咧咧 地叫墨家。黑色,既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责任。
设想一个图景吧,诸子百家大集会,每派都在滔滔发言,只有他,一身黑色 入场,就连脸色也是黝黑的,就连露在衣服外面的手臂和脚踝也是黝黑的,他 只用颜色发言。他立足于底层社会,不能依赖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君 子之交淡如水,而墨子要的是浓烈,是黑色黏土般的成团成块。历来底层社会 要想凝聚力量,只能如此。
在墨家团体内有三项分工:一是“从事”,即从事技艺劳作,或守城卫护;二是 “说书”,即听课、读书、讨论;三是“谈辩”,即游说诸侯,或做官从政。所有的 弟子中,墨子认为最能干、最忠诚的有一百八十人,这些人一听到墨子的指令都能 “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后来,墨学弟子的队伍越来越大,照《吕氏春秋》的记 载,已经到了“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的程度。
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 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他去世之后,这种感召力不仅没有消散, 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
他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 却让人明亮。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 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 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乃唐以来,韩昌黎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 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而墨学尘霾终古矣。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但是,情况很快就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 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 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惊喜地重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 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唯学墨。”他在《墨子 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作对比,认为一比较就 会知道孰轻孰重。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最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 喊声。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 了中国。
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 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
那个黑衣壮士背着这八个字的精神粮食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他累了,粮食口袋搁 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
(摘自《中国文脉》,有删改)
【素材积累】
1. 课内素材
原句: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 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 起,则弗能治。
运用示例:繁杂的事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认识它,看到它的本 质,我们不能被表象蒙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墨子所说:“譬之 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 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治病要 找到病因才能痊愈,治国要找到乱因才能治好,同样,做事要找到事物的关键才能解 决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是新世纪青年,对待学习、生 活,也要学会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把基础牢记在心,绝不局 限于问题的表面层次,要从根本出发以彻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适用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等。
2. 时鲜素材
因为深受《硅谷之火》的影响,雷军对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创业经历产生了兴 趣,他仅用了两年时间便修完所有的计算机课程。毕业后,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同 创业,可惜惨遭失败,在金山酝酿蛰伏了16个年头后,待下一次互联网风口来临之 际,他紧紧抓住风口,创造了小米这一品牌。这一次,他成功了。他在年轻的时候栽 过跟头,在痛苦的教训中痛定思痛,在未来的人生中调整好方向,最终赢得了理想的 实现。正如雷军本人所说:“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适用主题:梦想、坚持、人生规划等。
初识文本
文白对译评注另见本书296页,古诗文评注《*兼 爱》
【作者作品】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 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 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 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 墨”之称。
【背景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 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 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 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 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于是提出了“兼爱”“非 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他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幻想通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
【相关知识】
《墨子》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 墨家著述的汇编。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 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此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 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 《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 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基础知识】
1. 识记通假
(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没有
(3)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3. 词类活用
(1)故亏.父而自利 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故亏兄而自利. 使动用法,使……获利
(3)虽父之不慈.子 形容词作动词,慈爱
(4)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使动用法,使……获利
(5)故贼.人以利其身 名词作动词,伤害
4. 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也”为标志)
译文: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
(2)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判断句,“此……也”为标志)
译文: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
(3)弟自爱,不爱兄。(宾语前置,“自爱”应为“爱自”)
译文: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
(4)皆起不相爱。(省略句,省略主语“此”)
译文:(这些)都是起源于不相爱。
(5)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判断句,“……者,……也”为 标志)
译文: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于此。
5. 文化常识
(1)孝:指对父母的尽心奉养和绝对顺从。中国自西周就开始有孝道。孝是古代社 会所崇奉的道德标准之一。“孝”字,上部分从老,下部分从子,意为子能承其亲, 并能顺其意,故其本义是“善事父母”。例如:臣子之不孝君父。
(2)国:诸侯的封地,即邦国。例如:诸侯各爱其国。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 下”,略等于现在的“全国”。
(3)家:周朝用来指卿大夫的封地,它与“国”(诸侯的封地)是相对的。例如: 大夫各爱其家。
(4)臣:本义指奴仆。因为臣与君的关系如同奴仆与主子,所以由奴仆引申指官 吏。臣在古代也是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例如:臣自爱,不爱君。
【文本构建】
主旨归纳:文章论述了要治理天下混乱状况的前提,分析了社会混乱的原因是人们不 相爱,阐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就是要“兼相爱”,认为“圣人”应该“禁恶劝 爱”,才能把天下治理好。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课堂研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兼爱”的内涵,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章的艺术特 色,评价思想内容,探究其现实意义。
任务1:感悟情境与研读升华
墨子,似乎跟儒家、道家的夫子形象迥然不同。假如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穿 越两千多年的时光,近距离地观察他作为夫子跟弟子们讲说“兼爱”的教学现场,你 会有何收获和感想?
活动一 分析墨子论述的逻辑性
1. 梳理墨子的论述思路。
答案:这篇文章共4个自然段,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先用类比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祸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 祸乱的原因,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引起下文。
第二层(第2段),论述了社会祸乱的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即“起不相爱”。正是 由于人们“不相爱”,才会发生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小至盗贼偷窃抢劫,大至诸侯 大夫互相攻伐的事情。
第三层(第3、4段),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就“君臣父子 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
墨子认为天下祸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 爱”是治理天下祸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 一样,天下就不会发生祸乱。
活动二 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
2. 如何理解“兼爱”?
答案:“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 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兼相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 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等级差别的爱,与孔子所谓“爱人”的主张 有所不同。
活动三 探究墨子思想的局限性
3. 作者提倡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局限性?
答案:①作者提倡的“兼爱”思想,主张爱无等级差别,即给所有人同样的爱。这是 小生产者的道德要求和幻想,在当时“强劫弱,众暴寡”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 现的。②作者看到了社会上因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而产生的混乱现象,但他没有认 识到阶级社会存在的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人际关系。③作者论证“不相爱”的后果,推 理说明卿大夫兼并、诸侯攻战,都是因为他们爱己而不爱人,但他并未认识到卿大夫 兼并、诸侯攻战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兴起。④作者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消 灭乱因、治好天下的根本方法。但实际上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靠“兼相爱,交相利”是难以阻止兼并和攻战的。
任务2:探讨文本与考试命题
1. [分析语言特点]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 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答案:①这是使用了反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语言浅显外,还不 避絮叨,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再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 落还要总结。强化了语言表达,表意更加明确。②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 关。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2. [分析论特点]“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 理,处利害,决嫌疑。”(《墨子·小取》)墨子以辩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 的“墨辩学”。试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答案: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醒目地提出问题,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 述力度,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层层深 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只要天下人“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 就是文中的“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 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既是段落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③善于运用具 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④综合运用譬喻 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3. [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答案:相同之处:①基本内涵一致。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 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 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 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动乱时期,两人都怀着安 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①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 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 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 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 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 相利”的目的。
②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 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 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不分 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
【基础达标】
A.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儒家主 张“爱人”同源同义。
B. 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与现代 汉语中“盗”“贼”的释义不同。
C. 室,文中义是指“家”,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 孙”中“室”的意义相同。
D. 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 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解析:A项,“同源同义”错误。墨子主张爱的无差别,儒家讲爱的差等观,在出发 点、落脚点和救世方法上有异。
A
A. 作者开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难达目 的,并举例“医之攻人之疾者”来证明。
B. 作者针对当下,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 休的起因就在于“自爱”而“不相爱”。
C. 作者推究“乱”之缘由,用假设正面说理,指出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 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D. 作者直言不讳,一种逻辑贯穿到底,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总 论点,最后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解析:A项,“并举例‘医之攻人之疾者’来证明”错误。“医之攻人之疾者”运用 的是比喻论证。
A
3. 把下列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答案:(1)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答案:(2)看待弟弟、子女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 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
4. 为了表达对墨子的崇敬之情,需要你在公众号上写一段推文,题目是“墨子,我 想我已经懂你”,以纪念中国思想史上曾经出现的那一抹“黑色”光亮,那一群仗剑 走天下的墨者。要求:有对墨子形象和墨家思想的阐释,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
墨子,我想我已经懂你
墨子,您衣衫褴褛,竹杖芒鞋,面色黧黑。您的面目蕴藏了三千年的沧桑,但您 却在岁月里站成一株青松,立根破崖,咬定青山。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您翻越千 山万水,终于寻得一个安定众生的答案——兼相爱。这纯粹的爱,蕴藉着对生命平等 的敬畏,是人类思想史上难得的美好和温馨的片段。在这个不寻常的时代读您,我想 我更能懂您。我真正懂得了“春水生于坚冰,破晓来自黑暗”,懂得了“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懂得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懂得了什么叫“前仆后 继”“逆行而上”,什么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课时作业
一、基础运用
A. 焉.能(yān) 譬.如(pì) 疾.之(jí)
B. 弗.能(fú) 慈.子(cí) 诸.侯(zhǔ)
C. 盗贼.(zéi) 兼.相爱(jiān) 墨.子(mò)
D. 窃.取(qiè) 恶.施(wū) 不禁.恶(jìn)
解析:B项,“诸”应读zhū。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当察乱何自起
B. 故不孝不慈亡
C.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A项,“当”同“尝”。B项,“亡”同“无”。D项,“受”同“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虽父之不慈.子
B. 故亏父而自利.
C.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D. 诸侯之相攻.国者
解析:A项,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B项,利,使动用法,使……得利。C项, 盗,动词作名词,盗贼。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子自.爱.,不爱父
B. 贼爱其身,不爱.人.
C. 凌万顷之茫.然.
D.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解析:A项,自爱,古义:爱自己。今义:指爱惜自己(多指名誉)。B项,爱人, 古义:爱惜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也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C项,茫然,古 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 不知乱之.所自起 臣子之.不孝君父
C.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D. 此何.也 当察乱何.自起
解析:A项,第一个“焉”,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第二个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连 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第一个“何”,疑问代词,“为什么”的意 思;第二个“何”,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定语后置句)
B.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
C. 皆起不相爱。(状语后置句)
D. 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
解析:A项,此句应为判断句。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

能攻之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国与
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材料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 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 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 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节选自《礼记·大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材料二: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 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 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 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 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 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 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 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 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 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 何也?
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 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注】 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 己(指相爱)。③正:同“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是以A老而无妻子者B有所侍养以终C其寿D幼弱E孤童F之无父母者G有所放依H以长 其身。
答案:BDG
解析:“老而无妻子者”对应“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单独成句,在B、G处断 开;“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对应“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单独成句,在D处断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一家让”与“无辞让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让”字含义 相同。
B. “兼以易别”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 同。
C. “人家不相乱贼”与“贼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 同。
D. “而万民之大利也”与“人而不仁”(《论语·八佾》)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 同。
解析:A项,正确。谦让。B项,“含义相同”错误。替代/容易。C项,正确。残害/ 盗贼。D项,正确。表并列/表假设。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 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
B. 《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 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
C. 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 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
D. 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 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
C
解析:C项,“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然当今之时,天下 之害孰为大?……此天下之害也。……此又天下之害也”“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子 墨子曰:‘兼以易别’”可知,是因为当时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很多大害,因此, 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答案:(1)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 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
解析:(1)第一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第二个 “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兄长;“恤”,怜爱;“倍”,同 “背”,背叛。
(2)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
答案:(2)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 攻伐别人的国家呢?
解析(2)“藉”,假如,如果;“为”,对待;“独”,副词,表示反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参考译文]
材料一: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 能管理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兄, 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 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做治理好 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
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 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 背叛信义。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 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 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 会失去国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材料二: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 害。”然而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 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 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 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
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 利别人产生的吗?就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 产生的。”所以分别对待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相爱来取代相恶。”既然如 此,那么可以用相爱来替换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 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 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 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 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 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就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 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 道天下的士人听到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的原因,这是什么缘故呢?
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 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