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东北师大附中 (语文)科试卷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瑞典学者布鲁恩提出跨媒介的两种主要模式:一、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外一种媒介;二、一个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与互动。奥地利学者沃尔夫提出跨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两个大类是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与作品内的跨媒介性。前者又划分为超媒介性与跨媒介的转移:所谓超媒介性是指不同媒介都具有的一些特性,跨媒介的转移是指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作品内的跨媒介性是相对狭义的界定,也包含两种主要的类型:一、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比如戏剧中的音乐、舞蹈等;二、一种媒介对另一种媒介的指涉和利用,比如小说的音乐性。受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戏剧—小说”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就小说作品内部而言,“戏剧—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媒介混合型,比如莫言的《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幕间》等;媒介指涉型,比如《霸王别姬》《歌剧魅影》等。“戏剧—小说”强调戏剧机构、演出形式、舞台空间等在小说中的呈现以及产生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强调小说如何利用剧场实现文学性的目的不同,“戏剧—小说”将剧场作为讨论的核心,“我们也可以认为‘戏剧—小说’是从剧场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戏剧创作者越来越深入认识到此种次文类的复杂性、挑战性和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戏剧—小说”超越了“戏剧性的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戏剧—小说”意味着不同媒介之间的并置、碰撞,互动和交叉。但是,在“戏剧—小说”中,戏剧性也一样得到重视。“我并非建议摒弃所有的隐喻式戏剧性,毕竟很多‘戏剧—小说’明显地让戏剧和表演跨越文字舞台的边界,注入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很多‘戏剧—小说’家在书写叙事小说时大量使用戏剧隐喻。”“戏剧—小说”的跨媒介指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戏剧化有关。“戏剧—小说”不仅仅是有关次文类的一个描述,而且是一个批评概念,主要讨论作者创作的意图性、社会历史语境、跨媒介的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具体来说,在研究中需要纠正以文学。为中心的批评传统,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这个跨媒介的文学现象。当代剧场理论关注身体、即兴表演、情动、观演关系、操演性转变等,给“戏剧—小说”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提示媒介互动带来的创新,同时也关注媒介间的差别带来的创造性潜力。戏曲的审美特点是虚拟、夸张和程式化,与现实拉开距离。戏剧化的情节使故事发展和小说人物被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凭借其狂欢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文类的自觉改写以及对叙事时间和视角的精妙运用,莫言已经牢牢地占据世界文学的先锋地位。在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中,戏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手段。(节选自何成洲《跨媒介视野下的“戏剧—小说”研究》)材料二: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曲的结构像水。这种滔滔不绝的结构自明代至近代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构更近乎是叙事诗式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小说式的。中国的演义小说改编为戏曲极其方便,因为结构方法相近。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极其自由,尤其是空间,空间是随着人走的,一场戏里可以同时表现不同的空间(中国剧作家不知道所谓“三一律”,因此不存在打破“三一律”的问题)。这种表现同时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的方法,可以说是对生活的全方位观察。中国戏曲,不很重视冲突。有一个时期,有一种说法,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不成其为戏剧。中国戏曲,从整出看,当然是有冲突的,但是各场并不都有冲突。《长生殿·闻铃·哭象》也只是唐明皇一个人在抒发感情。《琵琶记·吃糠》只是赵五娘因为糠和米的分离联想到她和蔡伯喈的遭际,痛哭了一场。《描容》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赵五娘并没有和什么人有冲突。这些著名的折子,在西方的古典戏剧家看来,是很难构成一场戏的。这种不假借冲突而是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的构思,是小说的,非戏剧的。戏剧是强化的艺术,小说是入微的艺术。戏剧一般是靠大动作刻画人物的,不太注重细节的描写。中国的戏曲强化得尤其厉害。锣鼓是强化的有力的辅助手段。但是中国戏曲又往往能容纳极精微的细节。《武家坡》中,薛平贵在窑外述说了往事,王宝钏确信是自己的丈夫回来了,开门相见:薛平贵(唱):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三姐不信菱花照,不似当年在彩楼前。王宝钏(唱):寒窑哪有菱花镜?薛平贵(白):水盆里面——王宝钏(接唱):水盆里面照容颜。(夹白)老了!(接唱)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水盆照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王宝钏穷得置不起一面镜子,她含辛茹苦,也无心对镜照影。今日在水盆里一照: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千古一哭!这种“闲中著色”、涉笔成情的手法不是戏剧的,而是小说的。有些艺术品类,如电影、话剧,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有道理的。这些艺术形式绝对不能成为文学的附庸、对话的奴仆。但是戏曲,问题不同。因为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节选自汪曾祺《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正是在布鲁恩、沃尔夫两位学者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下,有学者第一次提出“戏剧—小说”这一概念。B. “戏剧—小说”成为一个批评概念,是它因为超越了“戏剧性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C. 中国戏曲在空间处理上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所以也很难构成戏剧冲突,这与西方古典戏剧存在较大差异。D. 电影、话剧这样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因为他们不甘于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学性掩盖。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指出,在评价“戏剧一小说”类作品时不能再仅仅以文学为中心,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B. 材料一提到的“次文类”概念可以理解为在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文类概念下出现的具有独特性的文类。C. 材料二提到的“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可以理解为表演不能够很好地展现戏曲的文学价值。D. 两则材料同中有异,材料一阐述戏剧和小说融合形成的新的次文学类别,材料二侧重阐述戏曲和小说的相互借鉴。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作品的跨媒介模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的小说《祝福》经戏剧作家夏衍改编,被拍成电影,这属于作品外的跨媒介转移。B. 王实甫的戏剧《西厢记》源自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呈现作品叙事结构的超媒介性。C. 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紧扣关汉卿创作和演出《窦娥冤》展开剧情,这属于媒介共存。D. 莫言的《檀香刑》既是小说化的戏曲也是戏曲化的小说,由此可知该书体现了媒介指涉。4. “戏剧—小说”这种次文类曾被英国著名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艺术的窄桥》一文中预言“小说会变得戏剧化,但并不是戏剧。它会被阅读,而不是被表演”。请你结合材料一合理推测这类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甪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节选自李永革《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解析》)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建筑中,梁是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木料,承担着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重量并向下传递;柱是竖向放置的支撑构件,主要承受梁传来的重量。B. 当古建筑的立柱因长期承重或受地面潮气影响出现开裂、糟朽等残损,导致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时,就需要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C. “偷梁换柱”中的“假柱”是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原柱旁边,在抽去原柱后暂时承担梁传来的重量,在新柱安装后会被移去。D. 从梁、柱整体结构看,“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能有效支撑梁,在整个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稳定。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只要梁、柱中的任何一个构件出现问题,整个大木结构体系就会立即坍塌。B. 在“偷梁换柱”过程中,因为梁始终受到支托,柱有“假柱”临时支撑,所以即使操作过程不规范,也不会对古建筑结构造成影响。C. 新柱与原柱材料、尺寸相同,安装位置一致,且与梁的连接方式相同,这就确保了新柱能完全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保证结构稳定。D. “偷梁换柱”这种加固方法只适用于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梁、柱出现问题情况,对于其他类型建筑的类似问题并不适用。7.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欤?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始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夫世之治乱不同。而士之去就亦异,若伯夷之清,伊尹之任,孔子之时,彼各有义。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眷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慥,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泯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志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8.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二君独能A追B公之节C尊D而祠之E以风F示当世G为法H令之所不及9. 下列对材料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卒,最终,与《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中的“卒”含义不同。B. 焉,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含义不同。C. 其,难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其若是,孰能御之”中的“其”含义相同。D. 固,本来,与《鸿门宴》“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固”含义相同。10.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屠”源自梵语,指佛教,而“将以衅钟”的“衅钟”是一种用牲畜血涂钟祭祀的古礼,二者分别体现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祭祀文化。B. “义有不得不死”中“义”的意思是“按照道义”,名词作状语,而《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中“厚”意思是“厚度”,形容词作名词。C. “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为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为“于道”,而《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宾语是“何”。D. “伯夷”“伊尹”“孔子”三位古贤的事例体现儒家推崇的多元道德范式,而“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以刻意不提霸业彰显儒家王道思想。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2)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志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这首词建炎三年(1129年)初春,其时宋室南渡已历三个年头。②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连用三个“深”字,不仅渲染出庭院的深邃,而且具有复沓、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B. “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以乐景衬哀情,春光渐显却反衬词人漂泊建康、年华老去的悲凉。C.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突出词人因年迈彻底放弃文学创作的绝望。D. 全词以“试灯”“踏雪”细节作结,看似平淡,实则深化了无绪无望的心境,余味悠长。13. 叶嘉莹认为,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婉”,还表现出一种超越性别的“高远”。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两种特点的。(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6小题,12分)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侍坐》中,曾皙询问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所以哂笑他。(2)《侍坐》中,孔子问志,子路率先表达,他认为如果让自己治理夹处在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即便“________,________”,三年之后,百姓一定可以有勇知方。(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勾勒出洞庭湖磅礴气势。(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陈说空叹兴亡没有意义。(5)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6)汤显祖的《游园》中,化用王勃《滕王阁》的诗句,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出楼阁景色的巍峨、华美。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a民法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民事主体上的人格,其标准是具备人格的构成要素。构成民法上的人格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是生理学要素。人类基因组、人体和人脑是构成人的生物学特质,人从独特的人类基因组发育出独特的人体和人脑,并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承载人格的物质实体。 ① ,人脑是人格的核心,是使人体能够将自身组织起来加以调节的器官,是支持人的具有理性、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的器官。一个已经不可逆昏迷或者脑死亡人,或者处于永久性植物状态的人,尽管也有一个人体,但是由于他的脑已经死亡或者主要部分已经死亡,因而已经丧失人格。故人体和人脑是人格构成要件中最重要且( A )的要素,是判断某一实体为人的生物学构成要素。② 。b孟子说,“不忍人之心”是人与非人的根本区别。当代心理学家和生命伦理学家也提出了界定人格的多重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人格标准就是独立的意志。正是由于任何个体的意志都无法直接支配其他个体的意志,c具有自我意识能力,能够形成独立意志的实体才有资格成为人。这种在心理层面( B )的特质,自我意识能力和独立的意志是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表现为人格的心理学构成要素。第三是社会学要素。人的社会属性,d是人作为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终端APP”,通过自己的群体生活,通过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自然继承或逐渐获得的社会品性。如果一个人具有人体和人脑以及自我意识的意志能力,同时又生活在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发生互动,具有独立的社会角色,他就拥有人的地位,具有人格。可以确认,当一个人具备这三个构成要素时, ③ 。15.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句有语病,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以在“具备”前加上“是否”。B. b句引号的作用是“引用”,直接引用孟子的话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C. c句逗号使用错误,中心词“实体”前两个短语并列作定语,应该用顿号。D. d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将人摹写为在社会中执行命令的“独立终端APP”。16. 请在文中A、B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整本书阅读(6分)18.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在生日宴上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戏,借剧中《寄生草》曲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暗喻超脱俗累之境。此处点戏之举,既显其深谙戏曲机锋,又暗合其“藏愚守拙”的处世准则,请结合《红楼梦》相关情节,分析薛宝钗“藏愚守拙”性格的多重表现。五、作文(40分)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建筑讲究“虚实相生”,漏窗、空廊、透景等设计刻意留出空白,让观者在想象中补全景致。一扇漏窗,既遮蔽又透露;一道空廊,既区隔又连接;一处透景,既限定视野又延伸意境。这种“计白当黑”的美学理念,不仅存在于建筑中,也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画家以留白表现云烟水雾,以缺笔暗示远山轮廓,使有限的画面蕴含无限的想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东北师大附中 (语文)科试卷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1~4题答案】【答案】1. D 2. D3. C 4. ①更新奇,具有创造性的审美体验。②更丰富多样,富有挑战性的阅读感受。③更强烈的矛盾冲突,更大的艺术张力。④更深刻复杂的作品意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5~7题答案】【答案】5. B 6. C7. ①从梁的角度,加固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能保持水平稳定状态,保证大木结构稳定;②从柱的角度,预先设置“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后新柱能有效支撑梁;③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偷梁换柱”对整体结构干扰小,能达到良好加固效果,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稳定。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8~11题答案】【答案】8. CEG 9. C10. C 11. (1)所以孔子厌恶鄙陋浅薄之人不能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2)大概人们对颜公的向往之情满足不了,如果没有祠堂就没有用来表达自己心意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2~13题答案】【答案】12. C 13. “柔婉”:①形象纤柔细腻,“庭院深深”“云窗雾阁”的闺阁空间,“柳梢梅萼”的初春意象,展现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②叠字“深深深”的婉转韵律,“渐分明”的柔美笔触,体现婉约词风;③情感凄婉动人,“谁怜憔悴”的闺怨之思,“试灯无意思”的落寞情怀,传达女性特有的感伤。“高远”:①意境苍茫,“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历史时空,超越了个体愁绪;②语言凝练深沉,“感月吟风”的文士雅语,“老去无成”的深沉慨叹,超越闺阁语境;③情感悲怆苍凉,将个人飘零之悲与南渡时局相融,体现士大夫式的历史苍茫感,超越性别。(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6小题,12分)【14题答案】【答案】 ①. 为国以礼 ②. 其言不让 ③. 加之以师旅 ④. 因之以饥馑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⑦. 千古凭高对此 ⑧. 谩嗟荣辱 ⑨. 短发萧骚襟袖冷 ⑩. 稳泛沧浪空阔 . 朝飞暮卷 . 云霞翠轩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15~17题答案】【答案】15. D 16. A.不可或缺 B.独一无二17. ①人体是人格的载体 ②第二是心理学要素 ③就有人的民法人格四、整本书阅读(6分)【18题答案】【答案】①收敛才华,不露锋芒(如:第22回生日点戏,对戏曲甚至佛学的精通,如点醒黛玉《寄生草》禅机,但不主动显露。)②言语谨慎,避免冲突(如:第32回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见其不悦便不再多言。)③隐藏富贵,示人以俭(如:第40回写到居处简朴,蘅芜苑被贾母觉得太过素净,如“雪洞一般”。)④洞察世情,故作钝感(如:第34回,送药时掩饰关切,她对宝玉受伤有真切心疼,但公开表露情感不符合闺秀规范。用长辈名义遮掩私情,维持“端庄木讷”形象。)五、作文(40分)【19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