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石钟山记》 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石钟山记》 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苏轼,因为耿直而被贬,因为才情而出名,因为豁达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被贬后的苏轼,似乎特别喜欢夜游。
夜游承天寺,他懂得了只有“闲人”才能赏到美景;
夜游赤壁,他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奥妙;
那么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又见到了怎样的风景?又有了怎样的理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文章创作背景。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本内涵,梳理脉络;
了解石钟山的特点,学习游记类散文写作手法,感受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色。
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学习作者的质疑和求实精神。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苏轼才华横溢,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上,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与 辛弃疾 并称“ 苏辛 ”,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解读
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有南北二山,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两山相比,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钟山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游客写过游记石钟山的诗文。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命名原因三说:风水声、石声、山形如钟。
文体知识·记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把读音注到相应的字上面去。
浏览全文,理清思路
听录音,校正读音。
结合注释浏览全文,大致说下文章的行文思路。
游因:对石钟山得名说法存疑。
第1段
(质疑)
游览石钟山,探明其名由来。
第2段
(解疑)
游后的感想
第3段
(明疑)
浏览全文,理清思路
“游”乃明线,“疑”为暗线。
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游因:质疑
细读第一段
靠近
拍打
这种
介词,把
名作动,激荡,掀动
即使
使……发出声响
访求
状后句
敲击
鼓槌
传播
慢慢消失
定后句

省略句
更加
名作动,命名
于此
认真仔细听
“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这两种评价有何不同?
观 点
评 价
依 据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钟磬置水
大风浪不能鸣
有声之石
所在皆是
郦道元
李 渤
“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这两种评价有何不同?
1、余尤疑之,更加明确“疑”,且程度更甚。
2、人常疑之,人而已,非我也,“疑”也。
联系下文,苏轼对郦道元的观点其实并未否认,这便是前后勾连处。
潇洒随性中自有法度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细读第二段
游历:解疑
到……去
名作状,凭借着船
赴任
因而

本来、依旧、依然
硿硿地响

名作状,在旁边
边……边……
省略句
状后句
内心惊恐
有人
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细读第二段
断,停止
兼词,于此
通“志”,记住
表修饰
裂缝
调转,转弯
处在
先前
演奏
偏义复词
(波涛)激荡冲击
表并列
于是
判断句
宾前句
中间是空的
游历:解疑
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第二段进行圈点批注,分析苏轼行文之妙。
重点关注“潇洒随性中的法度”“情趣与理趣”
单元研习任务:评点(圈点批注)
评点是什么?如何进行评点?
评点:在文章旁边写上你的看法。(约等于“弹幕”)
这句话好不好,好在哪里?体现了什么?为何触动你?
没有标准答案,有“圈点批注”,即可。
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从本单元所选的古代散文中选择一篇,试作评点,并与同学交流。
那些著名的评点(圈点批注)
金圣叹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夹批:花枪挑葫芦。看至此句,虽极英灵者,只谓手冷故用枪挑耳,岂知顷间之用之?】
将火炭盖了,【夹批:写出精细,见非失火,前许多火字,都是假火,此句一齐抹倒,后重放出真正火字来。】
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著碎琼乱玉,迤逦背著北风而行。【夹批:背着风去。】
那雪正下得紧。【夹批:写雪妙绝。】
那些著名的评点(圈点批注)
在吕布刺杀义父丁原的桥段里,李肃秘密游说吕布那段,李渔这样评点道:“此段真花团锦簇,凡劝人背叛,劝人弑逆,是最难启齿的事,今偏不说出,偏要教他自说出来,绝妙好计。”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评点示范
评点示范1:
人常疑之,我未必也,为下文做铺垫,行文中自有呼应与法度。
评点示范2:
余尤疑之,鄙夷之态立现,与文末“笑李渤之陋”呼应。
评点示范3:
两“疑”差之毫厘,别以千里,妙也。
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第二段进行圈点批注,分析苏轼行文之妙。
重点关注“潇洒随性中的法度”“情趣与理趣”
第二段评点
行文质朴随性,交代时间、地点、事由,随性而为。
此“扣”与前文李渤之“扣”相呼应,“固笑”,暗含鄙夷之情。
趁夜而行,似是东坡惯常为之。“张怀民”“月下与客游赤壁”,随性之情是也。
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森然可怖。
心动欲还,侧面烘托此境之可怖。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
第二段评点
评点绝壁之景
夸张、比喻、拟人,写其形,视觉
鸟闻人声亦惊起,人何尝不是?
磔磔,直接写声;老人咳且笑,以声写声,比喻。皆为听觉。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视角变换,凄厉之境立现。
心动欲还,舟人大恐,皆为侧面描写凄厉之境。
苏轼用意何在?
第二段评点
舟人当熟悉此地之景,依旧大恐,更衬情境之可怖。
舟人之恐对比苏子的“徐而察之”。求真求实之切,淡化了“心动”
“如乐作焉”与向之“心动欲还”相对照,作者此时心境大不一样,已得其实,固如听仙乐耳暂明。
用典之意,得意之情,固笑也。
……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声 源
声 音
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窾坎镗鞳之声
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吰如钟鼓不绝
总结: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水石相
搏说
寺僧……余固笑而不信也
总结:苏轼的两次“笑”有何区别
苏轼
之笑
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
嘲讽
自得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细读第三段
表转折
见识浅陋
大概
……的原因
省略句
介词,用
记载
因此
它的真相
省略句
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名作状,在夜里
流传
语气词
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
终究
没有人
竟然
敲打
游感:明疑(总评)
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陋者(李渤)
言之不详
郦道元
不肯夜泊
士大夫
不能言之
渔工水师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苏子叹
苏子笑
苏子讽
苏子惜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细读第三段
以反问的方式,点明主旨,要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
从三方面说明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之因。
分类陈述,条分缕析,
清晰明了,充满理趣。
再次点明误读之由,与李渤、寺僧相对,呼应、强调,自有法度。
表达我的观点,顺便笑笑别人。情趣理趣相交融。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梳理脉络
1.游因——质疑
2.游历——解疑
3.游感——结论:
郦说
李说
——人常疑之
—— 余尤疑之
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
2.访问寺僧
3.亲访之见闻
4.访之所得
大石侧立
栖鹘惊飞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议论为主
提出问题
叙议结合
解决问题
集中议论
抒发情感
概括段落大意
什么人做什么事
从题目挖掘信息
归纳主旨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作者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察,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引申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勇于质疑、敢于探索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有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请分析文中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时间和结论,说说你的看法。
辩证思考一
“暮夜月明”并不适合全面观察,结论未必可靠。
苏轼通过考察,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说法,认为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这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过于绝对化,也是不够准确的。
既然苏轼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石钟山记》?学习《石钟山记》究竟有何意义?
辩证思考一
苏轼的结论有其局限性,但他敢于质疑、勇于求真的精神和他“情趣理趣”相融的行为艺术,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面对当下时代的海量信息,甚至“目见耳闻”之后,依旧无法辨析真相。正所谓“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所以“在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学会科学分析”。
知识归纳:
1.到,往
2.女子出嫁
3.依照
4.刚刚
5.适应
6.享受
7.舒适
一词多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始适还家门
3.处分适兄意
4.适得府君书
5.少无适俗韵
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7.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类型小结: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未之有也
3.大王来何操?
4.何以知之?
5.何陋之有?
6.何厌之有?
7.唯你是问
1.古之人不欺余: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2.未有之也:(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3.大王来操何?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东西?
4.以何知之:凭什么知道它?
5.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之”作提宾标志,不译)
6.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
7.唯问你:只问你的责任。(“是”作提宾标志,不译)
第一类: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第二类: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前置
第三类: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第四类:标志类:“之”、“是”作提宾标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