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2.*大战中的插曲晨读时光【名句积累】关于人道主义的名言1.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2.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3.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多有不自满的人 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 哉!——鲁迅4.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5. 一切合乎人道的事情都是令人感动的。——马克·吐温6. 培养人道主义情感,是确定道德修养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相关文本】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姚远方这是40年以前的事了,我时时在想:两个孤苦伶仃的孤儿,被送回日本兵营以 后,她们的遭遇会怎样呢?这弱小的生命,能不能在兵荒马乱中幸存下来?战后,她 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吗?在中日两国人民日益密切的今天,这个想法更加深切。小姑娘呀!你现在在哪里?我遐想着有这么一天,突然得到你们的音讯和地址,好把珍藏数十年的照片寄赠 给你们,把你们苦难童年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讲给你们和友好的日本人民听。那是1940年8月,故事发生在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当时叫作正太铁路)线上 一个叫东王舍的村庄。这是一个仲夏之夜,月光溶溶,树影婆娑,波光粼粼,轻雾弥 漫,滹沱河两岸的景色显得特别秀丽。弯弯曲曲的堤岸,装点着千姿百态的花椒树, 村边的钻天白杨,被微风吹打着的叶儿哗啦啦地响。不知名的山花散发出蜂蜜一样的 香味,青蛙和织娘不停地噪鸣。偶尔还可以听到悲凉的山歌:“太行山上的月呀,照 到我村庄,敌人来了奸淫抢掠放火烧草房……”就是在恬静之夜,从山麓下来了千军 万马,马蹄碰击着石头闪闪发光,远处响起了隆隆的爆炸声。一场大战在太行山麓展 开了。我当时所在的部队,是一个骁勇善战、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团,燃烧着仇恨烈火 的战士,如猛虎下山,一举攻克天险娘子关,并插井陉煤矿,迅速抢占了东王舍矿 区。日本军为阻止我军前进,不顾自己的侨民尚未撤退,用夹杂着燃烧弹的排炮,向 东王舍村猛轰。矿区顷刻间变成一片火海,在浓烟烈火之中,忽然听到从半倒坍的日 本榻榻米式的房舍里,传来凄厉的呼救声和婴儿的哭叫声。红军团两个机枪手毫不迟 疑地冲进烈焰,背出两个孩童和她们垂死的父亲。她们的母亲已被她本国军队的炮弹 炸得粉身碎骨。战士们拿出当时非常缺乏的急救包,孩子的父亲终因伤势过重,死在 八路军前线包扎所里。从战火中抢救儿童,这对人民军队战士来说,本来是平常的事。可这次有些不寻 常。因为抢救出来的不是中国老百姓的孩子,而是两国对阵冲杀的敌方儿童。战士怀 抱着两个因受惊而哇哇大哭的弱女,这该怎么办呢?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熏陶下,以 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八路军战士爱谁恨谁是最分明的。如同谚语所说:“朋友来了有 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他们在战场上有我无敌,可以杀得敌人尸横遍野,但在无 辜的日本孩子面前,却表现出无比的善良和慈爱。“这孩子没爹没娘,好命苦呀!咱们不能不管!”最先发话的机枪班的老班长是 一个沉默寡言的淳朴农民,他有个儿子,当放牛娃,在一次敌人搜山中为挣脱日本兵 的追捕而坠崖摔死。其余的战士,各人也有一本血泪账。但对两个无依无靠的日本孤 女却动了怜爱之情。尽管当时部队还处于重敌的威胁下,尽管物质条件极端贫乏,战 士们还是自愿挑起哺育孩子的重担。他们又是当爹又是当娘,笨手笨脚地为孩子张罗 一切,把粗布军装改成小孩的衣裳,把玉米面做成糊糊一勺一勺地喂给孩子,一次一 次地给孩子端屎端尿。战士的温存和怜爱,使孩子很快感到亲近,信任代替了恐惧, 笑声代替了哭泣,小姐姐还用刚学来的汉语管八路军战士叫“叔叔”哩。消息传到聂荣臻将军的前线司令部。一个穿着普通士兵服装的身材魁梧的人来看 望孩子了,这就是聂荣臻将军——一位正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八路军杰出将领、晋 察冀军区司令员。“喂,喂,小客人,不要怕!”他抱起那个襁褓之中的小囡囡,亲吻她胖胖的脸 颊,用指头轻轻地挠动着孩子的胳肢窝,逗着孩子发笑。随后又走到小姐姐跟前蹲下 身来,抚摸着孩子的头发,把一颗红枣送到女孩嘴里:“这个好吃,甜甜。”孩子没 有害怕,望着这位和蔼的伯伯天真地笑了。聂司令叫来管理人员吩咐他们到附近村庄 寻找乳妈,给小囡囡喂奶,还唤来军医给孩子仔细检查身体,他叫警卫员到集市上买 到糖、饼干和水果——这些东西在那艰苦岁月里是很难享受到的奢侈品。聂司令说: “孩子是无辜的,应该让所有的人明白,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和儿 童,但我们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接连几个夜晚,两姊妹都住宿在这山村的农舍里,一位慈祥的大娘搂着她们,与 她们同睡在一条土坑上,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小囡囡,不停地扇扇子给孩子赶走蚊虫。 姊妹俩听着中国妈妈唱摇篮曲:“小小叶儿哗啦啦,儿是娘的一朵花,娘盼我儿快长 大,哗啦啦,快长大……”渐渐地沉入梦乡。8月22日清晨,聂荣臻将军起得很早,他修书一封给日本军司令官,然后挑选了 一位精明的军官和一位壮实的农民把两个孤儿护送到日本军司令部。村子里热闹起来 了!男女老少拿出自己积攒好的鸡蛋和果品为孩子送行,送到村外很远很远的地方, 还站在山坡上眺望她们远去,一直到两只藤筐消失在战线的那一方……从那时到现在,经历了40年的变迁,两位日本小姑娘你们现在在哪里?那时节, 你们一个5岁,一个才几个月,如今都是40开外的人了。我望着你们童年的照片,在 日本地图上寻觅你们的踪影,也许在大阪的一家制造厂里劳动,还是在波浪滔滔的宗 谷海峡,进行海上捕鱼作业;也许你们正在东京研究所里聚精会神地工作。在这明媚 的春天,你们也许正携儿带女在上野观赏樱花。我也这样幻想着:在成百成千来中国 的日本旅游者中间会有你们的身影。啊!小姑娘,你现在在哪里?……(摘编自《人民日报》1980年5月28日)【素材积累】1. 课内素材习近平指出,中国和日本是近邻。保持中日长期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 本利益,符合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需要。《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八路军对 日本小女孩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体现出中国人民伟大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日 本小女孩的关怀更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日本侵华的“三光”政策正好形成对 比。残酷的战争不仅使中国群众遭受苦难,日本人民也不能幸免。这是对日本侵华战 争罪行的控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 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适用主题:和平、人道主义、以史为鉴等。2. 时鲜素材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不渝执行防御性国防政策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尊崇“和为贵”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与广 大第三世界人民一样饱受列强侵略和战火摧残,同样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 珍贵。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军队始终不渝执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从未主动挑起一 场战争,从未侵略别国一寸土地,先后经历10次较大规模裁军,部队员额由627万降 至200万人,签署或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数十个多边军控和反扩散条约。中 国的国防建设和发展,始终着眼满足自身安全的正当需要,30年来每年国防开支占 GDP比例均不到2%,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事实证明,中国由积贫积弱的发展 中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国虽大,好战必 危。坚持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鲜明特征。 未来中国军队仍将坚守和平发展理念,绝不走追逐霸权、“强国必霸”的老路。(驻蒙古使馆国防武官包玉海)适用主题:坚守和平、维护和平、以和为贵等。初识文本【作者作品】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学生时代的聂荣臻广读博览,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和进步杂 志《新青年》中汲取政治营养;渐渐地,聂荣臻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公认的诚 挚少年逐渐转变为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热血青年。聂荣臻积极加入进步学生的行列,他 常对同窗好友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每遇国 家民族大事,聂荣臻总是感慨陈词,忧国忧民思想溢于言表,常书于文卷之上,他的 老师曾誉其“资赋不凡,终非池中之物”。【背景知识】(1)写作背景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 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她们的父母是 井陉矿站的工作人员,在战争中死亡。聂荣臻专门派人将她们送还日本军营,并致信 日本官兵。这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件,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2)背景拓展百团大战(1940—1941)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 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 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 国人民的抗战信心。(3)反战同盟说到在华日人反战同盟,不能不提它的前身——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和它的发 起人——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日本人前田光繁。前田光繁1938年初应召进入为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服务的特殊机关“满铁公司”,7月底的一天,在一次战斗中 被八路军俘虏。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八路军不但不杀他,还马上给他治伤, 他受到了出乎意料的优待。前田光繁觉得,八路军是以真正的人道主义对待 他。联想起以前在战场上亲身经历的日本军人对无辜的中国人民的残酷杀戮, 前田光繁逐渐认清了自己参加的是一场非正义、不人道的侵略战争,给中日两 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灾难。他决心勇敢地站出来,和中国人民一起反 抗日本军国主义,使中日两国人民早日恢复和平。1939年1月2日,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村八路军前线司令部召开的庆祝元旦集会 上,前田光繁和另外两名日军俘虏一起走上舞台,当场宣布要参加八路军。这一天成 为前田光繁人生的新开端。从这天开始,前田光繁他们积极参与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发挥自身优势组 织了卓有成效的针对日本士兵的反战宣传。到1945年8月,“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盟 员达到1200多人。如此众多的日本士兵加入反战行列,有的甚至因此献出了生命,被 称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基础知识】1. 读准字音千钧雷霆.(tíng) 寒暄.(xuān)彝.(yí) 黔.(qián)井陉.(xíng) 殒.命(yǔn)兵戎.相见(róng) 辗.转(zhǎn)3. 词语辨析(1)安顿·安置二者都表示“通过适当处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顿”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 落。“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个适宜的处所。(2)彷徨·徘徊二者都有“走来走去,犹豫不决”的意思。“彷徨”,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 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 神不定这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徘徊”,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 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本义居多,用比喻义则少见。(3)不堪设想·危如累卵二者都有“情况非常危险”的意思。“不堪设想”侧重于表现结果的难以想象。“危 如累卵”更强调情况危险的程度之重。4. 成语积累背井离乡:离开了故乡,到外地生活(多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故乡)。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文本构建】主旨归纳:本文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元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 信日本官兵这件事,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 暴行的控诉。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课堂研习【学习目标】 1.思考“小插曲”的选材意义,理解革命军队的性质和人道主义精 神。2.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战争的思考。3.掌握人物风貌和文中书信的思想 艺术特点。任务1:感悟情境与研读升华结合“相关文本阅读”中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以及本篇课文,为 美穗子和聂荣臻将军的相见策划一期电视节目。活动一 讲述故事,体会意义1. 现在舞台的大屏幕上展示了几张照片(如图)。请结合这几张照片的内容,以聂 荣臻将军的口吻复述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女孩的过程,注意过程的完整性。答案:①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中,两个日本小女孩的父亲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死 亡,其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②我们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把两位日本孤女救起。③ 我们的医务人员对她们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和关照。④在我的指示下,孩子被送到指挥 所;我安顿抚慰了她们;大一点儿的孩子很快和我熟悉了,走到哪儿跟到哪儿。⑤我 认为孩子应该回到自己的亲属身边,免得流落。我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挑 子;在挑子里放了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还有许多给小女孩吃的梨子;让老乡把小 女孩送到石家庄日本官兵那里,安排她们回乡。⑥自从送走两个孩子后,这些年来, 每逢想起这件事,我还常常为她们担心。活动二 现场互动,理解将军和他的信2. 主持人展示聂荣臻将军放入挑子的信,进行了有情感的朗读。并提问:这封信主 要讲了哪几层内容?传递了什么精神价值?答案:(1)共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揭露并强烈地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国的暴行, 痛斥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人道主义 精神;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2)精神价值:①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 神,这正是毛泽东所说的“长征是宣传队”传统的延续,是革命军队性质的体现,更 是革命家大局观的体现;②这一救助行为充分显示了八路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利于对 一部分日本人进行思想工作,促进反战联盟的形成。3. 主持人提问:通过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和写给日本军官的这封信,人们看到了 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聂荣臻将军,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 且能够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②心思细腻、缜密。在思考如何安排两 个孩子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和弊,都加以权衡,体 现了他办事细心、周到。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热情。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 两个小女孩的时候,聂荣臻说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他对孩子的高度责任 感。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 手,拿来梨子给她吃”。⑤运筹帷幄,有真知灼见,目光远大。例如,“我是这样考 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 行政治工作”。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奉行革命 人道主义精神,救助日本小姑娘。任务2:探讨文本与考试命题1. [理解词句含义]如何理解《大战中的插曲》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 ‘插曲’”这句话的内涵。答案:①在激烈的战火中,我军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②救助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有 益于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③救助这两个日本小姑娘体现了我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 神。④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2. [分析句段的作用]《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有什 么意义?答案:①通过这个事件和这封信可以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宣传我军“优待俘虏”的 政策。②向日军表明这两个小孩子也是战争的受害者。③可以宣传我们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八路军,实行的是革命人道主义政策,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 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④在日军中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组成更大的“反战同盟”。3. [赏析语言]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和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给日军 的信为什么会采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答案:不同:①这篇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 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的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辞严, 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原因:①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回忆录的目的是 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②在回忆录中,作 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 容的严谨表达。③回忆录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④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 简意明,符合外交语言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了给日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功 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辞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 立场,揭露了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 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 挥通过这封信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4. [主题探究]美穗子事件对于促进中日友好有什么重大影响?答案:①让那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认识到了侵华战争的罪恶,他们表示要道 歉,要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②宣传了我们的政策,表达了我们爱 好和平的一贯主张。③可以促成中日两国人民化干戈为玉帛,永不兵戎相见。④美穗 子事件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借此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5. [比较阅读]《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两篇文章分别讴歌了革命者的哪些 优秀品质?文中是如何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答案:①意志坚定。《长征胜利万岁》:为了北上抗日,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 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 物质生活上的困难。《大战中的插曲》: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誓死抗日,不屈不挠。 ②不畏艰险。《长征胜利万岁》:长征中,不少战士流了血,许多战士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大战中的插曲》:八路军与野蛮横暴的日阀血战到底,在自己力量还十分薄 弱的情况下展开对日伪军的“百团大战”。③无私奉献。《长征胜利万岁》:在长征 中,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付出 了大量心血。《大战中的插曲》:在战事激烈、边区环境艰苦、敌人“扫荡”频繁、 部队经常转移的情况下,共产党人仍决定救助两个日本小孩,且给日本官兵写信,妥 善安排两个孩子,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基础达标】A. 两个小女孩的父亲在战斗中死去了,部队救起她们的时候,她们都受了重伤。B. 前线部队不能带着孩子参加战斗,就请示聂荣臻并得到妥善安置。C. 聂荣臻对孩子非常关心,仔细查看她们的伤口,并好好地照顾她们。D. 聂荣臻亲自给孩子喂饭,并问她叫什么名字,后来发现当时说的名字并不准确。解析:A项,“两个小女孩的父亲在战斗中死去了”错误。两个孩子的父亲并不是在 战斗中死去的,原文有“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 “她们都受了重伤”错误,原文是“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AA. 聂荣臻拿梨子给日本小姑娘吃,用小勺喂饭给小姑娘吃等细节,表现了他对日本 小姑娘的关心和照顾。B. 美穗子在回答聂荣臻问她名字时,说她叫“兴子”,表现了日本小姑娘心怀戒 心,不敢以真名回答的心理。C. 文章引用聂荣臻写给日本官兵的一封信,显得真实可信,有着史料的价值。D. 日本法西斯推行“三光政策”与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姑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解析:B项,“说她叫‘兴子’,表现了日本小姑娘心怀戒心,不敢以真名回答的心 理”错误。小姑娘并没有这样的心理,小姑娘也并没有回答她叫“兴子”,“在日本 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是翻译误以为她叫“兴子”。B3. 美穗子为什么会“开始不肯吃”?后来又“显得不那么拘束了”?从中你感受到 聂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美穗子见父母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充满了恐惧,因此,不敢吃。后来,聂将 军的精心照料让她打消了顾虑,渐渐淡忘了战争的创伤,所以不拘束了。从中可以感 受到聂将军是一个和善、具有宽广胸襟的人。4. 文章开头就交代,本文是写“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为什么要在文 中插入日本兵中西的故事?答案:①无论是拯救日本小姑娘还是优待日军俘虏,都体现了共产党、八路军的革命 人道主义精神。而这样做,将会对扼制战争、尽早结束战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符合 我们抗战的初衷,契合了文章的主旨。②插入日本兵中西的故事,使文章的内容更加 丰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课时作业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 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 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 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 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 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 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 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 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 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A. 我真是不堪,在家时黄昏睡起,秋风中听此,往往凄动不宁。B.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C. 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D.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解析:文中加点的“不堪”表示“不可,不能”,多用于消极方面;A. 表示“不忍 心”;B. 表示“不可,不能”,多用于消极方面;C. 表示“极坏;糟糕”;D. 表 示“不能胜任”。B123456789102. 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让人妻寡守,让人子孤处,让人父母独居”,从语义上 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①原句运用文言表达,更符合书信的整体文风,改句是白话,放在书信里反而 文白杂糅,不协调。②原句使用使动用法,较之改句,“寡”“孤”“独”直接作谓 语,更能突出陈述主体即日阀的凶毒,强化了日阀的罪行。解析:从语体风格上:结合文段中“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亦不过为日阀胁从 耳”等语句可知,该书信的整体风格偏文言化,原文“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 人父母”使用了较为古雅的语言风格,这种文言表达方式与整篇文章的风格相一致。 而改句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虽然意思相近,但是与文章的整体文风不匹配, 显得不够协调。从句子结构上:原文使用了使动用法,即通过直接用形容词 “寡”“孤”“独”作为谓语,强化了被陈述对象的状态,同时也强调了造成这些状 态的原因是日阀的罪行。这种方式使得日阀的罪行更加鲜明,增强了情感的力度。而 改句虽然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由于加入了“让”字,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动宾结 构,减弱了原本那种强烈的谴责意味,稍显平淡。12345678910(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烈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 民族的尊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 殉国将领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这些英烈的名字,我们 ① 。全体中 华儿女为了国家生存,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以钢铁意志战恶狼,以血肉身躯筑长 城。十四年的前仆后继,中国人民谱写了 ② 的英雄史诗。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野蛮的侵略行径、残暴的屠杀罪行、疯狂的掠 夺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 ③ 的灾难。大半个中国被践踏,4200万难民无家可 归,3500多万人伤亡……事实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任何否认侵略历史的言 论,我们都应予以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都会遭到中 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颠倒黑白的言行最后都只能 是自欺欺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77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2345678910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①铭诸肺腑(铭记不忘) ②惊天动地③惨绝人寰解析:第①空,此处指我们会永远记住英烈的名字。可填“铭诸肺腑”或“铭记不 忘”。铭诸肺腑:比喻永记不忘。第②空,此处形容英雄史诗,指其声势浩大而有意 义。可填“惊天动地”。惊天动地:意思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 极大。第③空,此处指日寇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悲惨灾难。可填“惨绝人寰”。惨 绝人寰: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形容悲惨到了极点。12345678910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把敌人比喻为恶狼,把抗战的力量比喻为长城,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华儿女抵抗 日寇的坚强决心和勇气。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钢铁意志”对“血肉身躯”, 凸显中华儿女面对强敌的无畏和巨大勇气,读来极有气势。整个句子生动有力地赞美 了中华儿女英勇无畏的精神。解析:解答本题,要了解比喻和对偶的构成及其一般效果,再分析具体的语境效果。12345678910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语,不可改变原意。答案: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都会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 严厉谴责。解析: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成分残缺,缺 少宾语中心语,后面加上“的言论”;二是“遭到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搭配不当, 把“遭到”改为“引起”。12345678910二、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 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 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 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 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 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 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12345678910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 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 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 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 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 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12345678910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 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 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 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 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 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 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 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 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12345678910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 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了明确论述——民心。 《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 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 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 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 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12345678910材料二: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 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 及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 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 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 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 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 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 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12345678910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 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这些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 人、农民。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 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 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 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 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 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 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 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 感谢。(摘编自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12345678910A. 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但从史实上看,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 者。B. 中国文化爱好和平,不推崇战争,这在儒、释、道三家的相关主张中都有体现。C. 中国文化追求正义,明知必败亦勇敢应战,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原 因。D. 中国文化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提到的 “道”。解析:A项,“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错误。由材料一“总有人觉得推崇谦 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可知,并非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 只是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和霸气。A12345678910A. 中原文明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可见军事优势不是战争胜负的决 定性因素。B. 中国文化不推崇战争,但不意味着惧怕战争,也不意味着不重视对战争的研究。C. 愿意留下来的被俘日军士兵越来越多,而且表现都很好,主要是感念八路军的宽 待政策。D. 八路军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不同于日本侵略军推行的“三光政策”,体现了我军 对军心的重视。C解析:C项,“愿意留下来的被俘日军士兵越来越多,而且表现都很好”错误,范围 扩大。由材料二“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 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可知,被俘日军士兵并不是“表现 都很好”,而是“多数表现很好”。12345678910A. 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子·十二绫》B.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C.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D.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解析:A项的意思是“机谋在于适应事物的变化,打仗在于激励士气”,强调战争中 要重视应变和激励士气,与题干不符。B项属于兵法中的用兵之道,与题干不符。C 项强调战争中要争取民心,与材料一第4段中的“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相符,与 题干相符。D项的意思是“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打、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打的,可以取 胜”,与题干不符。C123456789109.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采用的论证方法。答案:①举例论证,如列举历朝历代击败匈奴、突厥的事例证明谦谦君子绝非懦弱 者。②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言来论证观点。③对比论证,如用商纣王和周 武王作对比,论证民心是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解析:①“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 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 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历朝历代击败匈 奴、突厥的事例证明谦谦君子绝非懦弱者。12345678910②“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采用引用论证,引用老子的话,阐明中国“不推崇战争”的观点;“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采用引用论证,引用老子等人的话,阐明中国“不惧怕战争”的观点。总之,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言来论证观点。③“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了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运用对比论证,如用商纣王和周武王作对比,论证民心是取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1234567891010. 请结合材料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原因。答案:①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破坏世界和平,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反对 和唾弃,在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共同抗击之下必然溃败。②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只是 一般的征服者战争,是非正义的,必然会在追求正义、重义轻死的中国人民的奋勇反 击之下被击败。③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在日本国内也并不得民心,那些强 征来的日本工人和农民,厌战且反战,而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反击侵略者,并且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所以日本发动不得民心的战争一定会失败。④日本法西斯推行 “三光政策”,中国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抗日战争中,被俘日军士兵愿意 留在中国的越来越多,组织了“反战同盟”支部。因此日本不人道的侵华战争必定会 失败。12345678910解析:根据材料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可知,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 争,破坏世界和平,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反对和唾弃,在全世界爱好和平者 的共同抗击之下必然溃败。根据材料一“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 的一面”“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 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 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 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可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只是一般的 征服者战争,是非正义的,必然会在追求正义、重义轻死的中国人民的奋勇反击之下 被击败。根据材料一“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 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12345678910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可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在日本国内也并不得民心,那些强征来的日本工人和农民,厌战且反战,而整个中华 民族万众一心,反击侵略者,并且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所以日本发动不得民心的战 争一定会失败。根据材料二“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 ‘反战同盟’支部”可知,日本法西斯推行“三光政策”,中国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 道主义。在抗日战争中,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在中国的越来越多,组织了“反战同盟” 支部。因此日本不人道的侵华战争必定会失败。123456789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