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单元任务群(一) 欧美风情,多样文化 本单元学习要联系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感受小说中展现的不同时代、地域的社会 生活和人类心灵,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深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 化和社会历史风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把握小说中人物成长的精神轨迹,分 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侧重人物心理描写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深 入探索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智慧。任务一 分析典型人物,认识多样文化活动一 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具有典型性,凝聚着多方面的社会意义。请结合课文内容,概 括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填写下表。篇名 主要人物 形象特征 典型意义《大 卫·科波 菲尔》 (节 选) 大卫·科 波菲尔 ①少年悲惨;富有同情心;积极进 取 对同情、仁慈等美德的赞 美,对当时社会童工现象 的批判米考伯 生活困顿;爱慕虚荣;热情善良; 盲目乐观 揭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悲 惨及善良乐观的特点少年悲惨;富有同情心;积极进取篇名 主要人物 形象特征 典型意义《复活》 (节 选) 玛丝洛娃 ②原先纯真善良,后走向 人性堕落 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百姓的典 型代表,借此批判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聂赫留朵夫 为自己的罪过忏悔 “忏悔贵族”的代表;既是贵族 阶级罪恶的代表者,又是贵族阶 级罪恶的批判者原先纯真善良,后走向人性堕落篇名 主要人物 形象特征 典型意义《老人 与海》 (节 选) 圣地亚哥 年老,贫穷;不服输,勇 敢;坚韧 ③“硬汉”形象;赞美人在大自 然面前不退缩的尊严《百年 孤独》 (节 选)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④富有开拓与冒险精神; 敢于创新;好幻想;有孤 独感 拉丁美洲具有开拓精神的孤独的 老一代人物代表;反映了拉丁美 洲沧桑而孤独的历史“硬汉”形象;赞美人在大自然面前不退缩的尊严富有开拓与冒险精神;敢于创新;好幻想;有孤独感活动二 认识小说中的社会现实狄更斯的小说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急遽变革的英国社会的风貌,列夫·托尔斯泰 的小说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表现了哥伦比亚乃 至整个拉美大陆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些作品表现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特 点。阅读本单元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感受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 写一则读书札记。[活动指导]读书札记,其实就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 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 学经验,叫作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 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读书札记的格式:评注式、摘录式、心得体会式。读书札记的写法:1. 研读文本,关注小说中交代的时代背景、描绘的生活场景,深入了解那个时 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风俗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2. 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具体环境、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及背景,调动自己 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读懂文本中所呈现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以读书札记 的形式进行记录、分析和概述。3. 分析时要注意发掘作品呈现的多方信息,善于对不同内容进行关联、聚合, 从而勾画出整个社会特征或历史画卷。4. 读书札记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文艺短评式的,也可以是点评批注式 的,还可以是条文摘录式的。5. 读书札记的内容自由灵活,既可以是整体性的评价,也可以是局部性的赏 析;既可以从思想内容入手,也可以鉴赏艺术表现手法。答案:(示例一)马孔多——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地名马孔多,《百年孤独》中的一座城镇,最初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领妻 子和一群年轻人建立的一个小村子。马孔多交通闭塞,以前只有一群吉卜赛人来过。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却以失败告终,后来是何 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妻子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时无意发现了邻近的城镇。 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课文以“马孔多变了样”为开头描述马孔多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并没有真 正改变它,它的闭塞、落后、孤独仍然时时可见、处处可见。马孔多的居民只因何 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卜赛人,镇上人 “拒绝吉卜赛人扎营,并将他们视为贪欲与堕落的传播者”。而这些吉卜赛人曾以悠 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何塞·阿尔卡蒂 奥·布恩迪亚忙于整治城镇,他发现了能使(巴旦杏)树木经久不衰的方法,但一直 秘不示人。乌尔苏拉忙于卖糖制的小鸡小鱼。青春期的奥雷里亚诺“失去了甜美的童 音,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丽贝卡“总是 缩到家中最偏僻的角落,坐在摇椅上吮吸手指。什么都无法引起她的注意,除了那些 钟表奏出的音乐”。在课文中,我们很少看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人之间 的交流。马孔多居民的生活是简单的重复。当他们染上失眠症时,“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 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3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他们聚 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大家都说马孔多这个地方充满魔幻色彩。其实,它也具有现实意义。马孔多的居 民在失眠症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 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信息。可是遗忘仍然以一种不可挽 回的状态发展下去。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 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患者会慢慢习惯无眠的状态,然后开始淡忘童年的 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于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 往的白痴。这些情节暗指拉丁美洲人民由于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孤独封闭和与世隔绝 的生活,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地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示例二)从《复活》中玛丝洛娃的处境一窥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复活》深刻地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课文中可以从玛丝洛娃的处境一窥 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玛丝洛娃十年前被诱骗,受尽凌辱,如今又受了诬告,被错判 入狱,她的经历充分暴露了贵族阶层的虚伪罪恶以及司法官员的昏庸无耻。在腐败机 构的管理统治下,下层劳动人民受尽迫害与折磨,很多人都难以摆脱同玛丝洛娃一样 的命运,社会上到处都是冤狱,各个监狱人满为患。残酷的社会环境也扭曲了人物的 世界观和道德本性,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典型代表。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 种恶习,贵族社会和沙俄军队放荡腐败的生活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欺骗了玛丝 洛娃的感情,随后又抛弃了她。十年后,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才意识到自 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可以说是聂赫留朵夫一手造 成的,但是,究其深层原因应是黑暗的社会制度、丑陋的社会恶俗和两个人巨大的阶 层差距。黑暗的社会制度、贵族阶层的腐化扭曲了聂赫留朵夫善良纯真的天性,丑陋 的社会恶俗、社会风貌让欺凌与被欺凌、侮辱与被侮辱成为自然,巨大的阶层差距、 社会底层人民的身份是造成玛丝洛娃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 艺术家”。《复活》这部小说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揭示了19世纪70年代末到80 年代沙皇统治的黑暗腐朽。官员们骄横跋扈,虚伪奸诈,草菅人命;底层人民被欺 凌、被侮辱、被损害;法庭和监狱彻底沦为维护沙皇专制的工具——这一切的污浊、 黑暗都亟待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的洗礼。任务二 探究小说的艺术手法,“把故事讲好”活动三 赏析心理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十分常见,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阅读 下面表格中有关心理描写的例句,理解画波浪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分析其作用,填出 下表中的空缺部分。篇名 例句 描写 手法 作用《大卫·科 波菲尔》 (节选) “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 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 言之,”说到这儿,他又带着先前 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 出亲密的样子,“就住在那儿。”我朝他鞠了一躬。 动作 暗示 “我”刚到货行当童工,内 心正痛苦,但仍能做出“鞠 躬”这一礼貌举动,显示了 “我”的善良、友爱篇名 例句 描写手法 作用《大卫·科 波菲尔》 (节选) 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 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 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 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不过,在米 考伯太太把我完全当成她的知己以 前,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他们的邀 请,白吃白喝过他们的东西(我知 道他们跟肉铺、面包铺的关系都很 紧张,他们那点儿东西往往连他们 自己都不够吃喝)。 ① ②自由联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可笑”交代了“我”与米考伯夫妇成为忘年交;“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他们的邀请,白吃白喝过他们的东西”表现了“我”的宽厚、仁爱与自尊篇名 例句 描写手法 作用《大卫·科 波菲尔》 (节选) 带着这几件家具,我们,米考 伯太太、她的几个孩子、那个孤 儿,还有我,就像露营似的,住在 温泽里这座空荡荡的房子的两个小 客厅中。我们日夜住在这两间房间 里,我已说不清究竟住了多久,不 过我觉得已经很久了。 环境 烘托 借环境烘托“我”跟米考伯 一家患难与共时的艰难和辛 酸篇名 例句 描写手法 作用《复活》 (节选)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 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③ ④语言暗示用“你”,是因为他们之前十分熟悉;用“您”,是为了表示尊敬。称呼上的改变,表明聂赫留朵夫此时自感与玛丝洛娃有心灵上的距离,从侧面表现出聂赫留朵夫的悔恨之情篇名 例句 描写手法 作用《复活》 (节选)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 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 罪。”“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 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 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 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 地微微一笑。 神态 暗示 玛丝洛娃把聂赫留朵夫当作 可利用的男人。她曾对聂赫 留朵夫抱有希望,但希望却 破灭了,她的内心过于痛 苦,她已不再相信聂赫留朵 夫了篇名 例句 描写手法 作用《老人与 海》(节选)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 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 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 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 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 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 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 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⑤ ⑥内心独白“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可以被毁灭”的是他的生命,“不能被打败”的是他 的精神和意志。圣地亚哥的这段内心独白,是对“硬汉精神”的高度概括篇名 例句 描写手法 作用《老人与 海》(节选) 不过,我要是砍下了鱼嘴,就 能把它绑在桨柄上,那该是多好的 武器啊。这样我们也许就能一块儿 跟它们斗了。要是夜里来了鲨鱼, 该怎么办?能有什么办法?“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它 们一直斗到死。” ⑦ ⑧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在极端境遇下的孤独无助,写老人下定决心一定要战斗到底,这段 话凸显了“硬汉精神”篇名 例句 描写手法 作用《老人与 海》(节选) 进了棚屋,他把桅杆靠在墙 上,摸黑找到一个水瓶,喝了口 水。随后他躺在床上,把毯子拉过 来盖住肩膀,又盖住后背和双腿, 他脸朝下趴在报纸上,胳膊伸直, 掌心朝上。 动作暗示 干净利落的动作描 写,让读者从安静 中见识到老人真正 的忍耐:没有抱 怨,坦然接受篇名 例句 描写手法 作用《百年孤 独》(节选) 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 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 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 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 难逃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 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 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 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 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 症。 ⑨ ⑩自由联想写出了印第安女人比西塔西翁认出“失眠 症”之后的恐惧和凄苦活动四 赏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意蕴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环境影响、制 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依据,也让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互动 甚至冲突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另一方面,环境又常常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 托气氛,激发读者的情感,隐喻主题。全班同学分组,各选一篇课文,分析其中的环 境描写,理解其复杂意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完成下表)篇名 例句 意蕴《大 卫·科波菲尔》 (节选)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 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 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 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 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 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 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 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 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 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 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 污垢和腐臭…… ①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地描写了货行环境的恶劣:外部狭 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让 读者心生同情;又衬托了“我”当时灰暗的心境。篇名 例句 意蕴《老人与 海》(节选) 微风不断地吹着,稍稍转向东北方向,他知道这意味着风力不会减弱。老人朝前面张望,看不见任何船帆,也看不见船身,或者是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一跃而起,向两边滑落,还有一簇 簇黄色的马尾藻。他甚至连一只鸟也看不见。 ②此处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大海的辽阔无垠和空旷单调,渲染了苍茫、悲壮的氛围,展现了主人公孤立无援、孤单寂寞的境遇,烘托了其坚忍、勇敢、顽强的形象特点。篇名 例句 意蕴《老人与 海》(节选)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 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 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③此处写海岸上的灯火从依稀可辨到清晰的过程。“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的比喻朦胧而柔美,写出了光亮的温暖与美好,反映了老人内心对希望的渴盼。交代了自然环境的特点,烘托了人物心理。篇名 例句 意蕴《百年孤 独》(节选) 马孔多变了样。跟着乌尔苏拉一起来的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又比大泽区优越,于是昔日 僻静的小村落很快变成繁华的城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 ④这段文字在文章开篇,概括了马孔多的变化。土地肥沃、位置优越、僻静变繁华、开通永久商道等描写,交代了马孔多的自然、社会环境,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背景。篇名 例句 意蕴《百年孤 独》(节选)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至少暂时从幻想的种种煎熬中解脱出来,很快便营造出一种井然有序的实干氛围,其中只批准一项自由: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代之以家家户户各备一台音乐钟。这些雕刻精美的木钟是用金刚鹦鹉从阿拉伯人那里换来的,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统一校准。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一到正午更是蔚为壮观,所有时钟分秒不差地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 ⑤此处描写了马孔多钟声齐响的壮观场景。“欢快和弦”“分秒不差地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渲染了一种积极、昂扬的氛围,体现了这片新天地在改变生活方式后迸发出的生命力。任务三 赏析小说活动五 学写小说赏析文章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 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写作指导] 要认真研读本单元的几篇小说,根据要求针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 生活”(即内容主旨)、“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即艺术特色)进行赏析, 选取内容主旨或者艺术特色中的一个方面赏析即可。[佳作展示]心灵的重启键李纯欣所谓“复活”,顾名思义,是指死去的生物再次获得生命,在客观意义上,复活 是不存在的,所以“复活”一词更多带有一种比喻的色彩。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 活》一书中,这种复活是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之间的感情死而复生的比喻,亦是 一种精神的“复活”。“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时提出的名词。它是 指小说创作中,作者着力表现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课文节选了玛丝洛 娃与聂赫留朵夫在监狱相见的片段。在这段节选中,作者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多 方位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的过程中,我认为最为传神的便是对于玛丝洛娃眼神的描写。“斜睨”一词被多次使用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双目。究竟是什么使得玛丝洛娃将斜 眼看人变成了一种常态,我认为是玛丝洛娃被抛弃,使她从一个出卖劳动力的女仆, 急转直下成为出卖色相和身体的妓女,这种转变让她无所适从但又不得不接受。玛丝 洛娃在“斜睨”的同时,也会时常刻意地露出那种讨好的笑,“可怜”又“妖媚”。 时不时做出那种讨好男人的媚笑,那是她沦为妓女后才会有的神态;但更多时候,她 的这种“斜睨”是她骨子里不愿向黑暗社会妥协的最后标志,那是她流淌在血液里的 真挚,被社会施压导致畸形的真挚。她内心的真挚一如从前,但由于社会的压迫,原 本的真挚变了样。但归根到底,那一腔热忱犹存。所有外在神态的展现可能都是内在心理的一种映射,“心灵辩证法”将两个人之 间因为陈年往事而无法理清的尴尬和面对对方和往事时不知所措的窘态,描绘得恰到 好处,又不显得矫揉造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细腻地刻画了处在“复活”的关键转 折点时,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感情变化和内心激荡。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隔着 铁栅栏在狱中相见,一方面,聂赫留朵夫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悔恨,想要请求玛丝 洛娃的宽恕;另一方面,在玛丝洛娃问他讨要十卢布时,内心的“魔鬼”告诫他—— “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聂赫留朵夫与内心的“魔鬼”的争论不休和难解难分,也是“心灵辩证法”的一种表 现方式。现实是压抑的,社会是残酷的,在《复活》中,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一边真挚 地爱着对方,一边又由于社会的黑暗、生活状态的改变,彼此的善意、爱意与真挚悄 无声息地被渐渐吞噬。作者在事态看似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时,将这样一种畸形的 真挚注入玛丝洛娃的灵魂里,又将纨绔和善念一并给予了聂赫留朵夫,使他们反复在 现实生活与心灵的流沙中挣扎。为了让两个本质善良的人物不被黑暗最终淹没,托尔 斯泰绞尽脑汁,用“心灵辩证法”写出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精神上的自我救 赎,按下了重启键,给了他们一个“复活”的机会,让两人的灵魂与精神死而复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