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无 衣晨读时光【名句积累】1.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国风·邶风·击鼓》2.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战国]屈原《楚辞·九歌·国殇》3.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 植《白马篇》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 归。 ——[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6.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7.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 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 红》【相关文本】想象张若虚(节选)庄晓明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 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 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无限憧憬的眼睛。多少次, 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的一片最初的 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 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 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以使一个诗人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 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他感到自 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 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 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唯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 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梁宗岱先生曾为中国寻找出 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篇——《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 更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 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李白的“青天有月 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 《春江花月夜》胎出。相反,他们对其他诗人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 崔颢的叹服,苏轼对有婉约缠绵诗风的秦少游的推崇。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音乐家 泽尔特的完全信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整体上都不能对 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对之。况且,在 喜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以自己才华的短处,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也 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首先都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苏初 触《春江花月夜》的瞬间,当会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并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叹息。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明月”对于中国诗人的特殊意 义。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 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象征,“明月诗人”已成了中国诗 人所向往的最高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而自负的李、苏当然都是不会 拱手的,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这三大“明月诗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飘逸,苏 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张若虚的明月则是悬得最高远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 盖全唐,他甚至已成了一种象征:一个诗人,与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 最终成就一首伟大的诗篇。(有删改)【素材积累】1. 有关苏轼的素材及运用(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运用示例: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无论身处庙 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 悔。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即使在身处逆境 时,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一蓑烟雨任平生。”适用主题:心正气平、直面苦难等。(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运用示例:青春易逝,时不我待,若总顾影自怜,耽于消极。岂不任年华流走,空留 遗憾,“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趁着时光正好,何不放目 四海,游走天下,书一曲青春之歌,逐一方凌云之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适用主题:活在当下、积极乐观等。(3)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运用示例:汪曾祺曾将生活过得极致有趣,写“凡人小事”的文章深蕴着他独特的人 生体验,却又能够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 便是主人”这是内心的闲适和从容,也是生命的风雅和气度。适用主题:感悟自然、淡泊从容等。2. 有关李白的素材及运用(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运用示例:李白的人生,就像那山间独特的溪流,无论遇到多少崎岖与阻碍,都保持 着清澈与坚韧,勇往直前,奔向远方的大海。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不畏前行路上的惊涛骇浪,始终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如同屈原“路曼曼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以坚定的信念,穿越人生的荆棘与坎坷。又如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勇攀高峰,以诗为剑,斩破一切阻碍。李白的生命 如同他的诗篇,永远充满激昂与力量,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适用主题:不畏险阻、积极向上等。(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运用示例:在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的较量中,诗人李白犹如一只孤傲的凤凰,在风雨 中翩翩起舞。他曾怀揣“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试图在政 治舞台上展翅翱翔。然而,现实却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遭遇了无数的诽 谤与排挤。李白曾应诏入宫,却因他恣意不羁的性格,在宫廷中难以容身。他让高力 士脱靴,杨贵妃磨墨,展现了他的才情与傲骨,但也因此触怒了权贵。他写下“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的强烈不满。在政治的漩涡 中,李白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他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 名山”的归隐之路,以诗歌为伴,以山水为友,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寻心灵的慰藉。适用主题: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等。(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示例: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是他对自由与豁达的向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那是他心灵的壮阔与奔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是他生命的激情与澎湃。他笔下的花草树木,是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花间一 壶酒,独酌无相亲”,那是他孤独中的自得其乐。自然之美,于他笔下化为人生哲 理,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告诉我们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他劝诫世人应珍惜当下,追求真我。适用主题:自由、豪情、热爱自然等。初识文本文白对译评注另见本书298页,古诗文评注《无 衣》【作者作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 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 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 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 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 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周代社会生活 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背景知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 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 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 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 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 谣。本首诗是《诗经》中尤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秦地人民 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相关知识】《诗经》中“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 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 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 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课堂研习【学习目标】 1.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2.根据《诗经》 的体裁等特点,掌握《无衣》的艺术手法。任务1:感悟情境与研读升华自然灾害来临,人们需要团结一心共渡难关。这种情境下,人们自然会想到 《诗经·无衣》一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首诗强大的感染力能把困境中的 人们紧密团结起来。让我们一起赏析《诗经·无衣》,探寻一下这首诗的流量密码。活动一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手法1. 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何作用?答案:反问语气,加强语意和语气,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加之作答中的“同 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2. 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答案: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异:每章仅三字不同。原因:属重章叠句的手法, 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 内容。3.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答案: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 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四句,依次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 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 的爱国情感和大无畏精神。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 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 高涨。活动二 赏析人物形象4.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 “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在大敌当前、兵临 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外侮,具有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的将士形象。(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英勇抗 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情感。活动三 背诵诗歌5. 利用思维导图,背诵本诗答案: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任务2:探讨文本与考试命题[探究古诗的时代价值]思考捐赠箱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当下意义。答案:①展现在关键时刻倾情相助的爱心。疫情迅猛,物资短缺,当时和“无衣”的 状态非常相似。在非战争时期,也有各种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泥石流等,也 会有各种艰难困苦,需要“与子同袍”的爱心。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来不是 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奔赴的帮助。例如在之后他国疫情暴发后,中国对他国提供 更加慷慨无私的援助,投桃报李。善意和爱心是有反馈和延续性的,帮助他人、他 国,有时也是帮助自己。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现实使得“与子同袍”的观念更为 迫切。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剧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每个国家 都不会是一座孤岛。在灾难面前,需要休戚与共。如疫情问题、环境问题、核武器问 题,都需要共同应对。(言之成理即可)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基础达标】A. 同袍:同穿一件外衣 同泽:大家一块洗澡B. 兴师:出兵打仗 同仇:共同对付敌人C. 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 修:修整D. 甲兵:铠甲和兵器 偕行:一同前进解析:A项,同泽:同穿一件内衣。AA.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 谣;“雅”分为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B. 《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 主义的优秀传统。C.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精华在“雅”部。D. 《诗经》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方法,以四言为主,有重章叠句的特 点。解析:C项,精华在“风”部。C3.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位置能不能调换?为什么?答案:不能。“与子同仇”,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 人,即统一思想。“与子偕作”,指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投身到征战中,即统一行 动。“与子偕行”,指一起上战场,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即奔赴战场。在重章叠句 中诗意递进,所以不能调换。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