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初识文本
文白对译评注另见本书302页,古诗文评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
【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法,是“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背景知识】
苏轼十九岁时,与王弗成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 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 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熙宁八年(1705),苏轼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 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 的悼亡词。
【相关知识】
苏轼三起三落的一生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进士,苏轼第一个职务是凤翔府判官。被召回朝廷 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 太守。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湖州太守。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轼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被 贬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 政,尽废王安石变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轼青云直上,官至翰林学士、知制 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轼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坚持原则,反对全 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轼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出任杭 州太守。
三起:再回朝廷。苏轼1091年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 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祐 党人。苏轼先被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 个月后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
这就是苏轼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课堂研习
【学习目标】 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掌握词作虚实相 生的写作手法。
任务1:感悟情境与研读升华
苏轼在他的词作中留下了各种“豪迈”的形象,也因此被归入“豪放派”。 从他的诗词中可看到他的各种形象。如:
现在,我们需要在公众号推介一首苏轼的婉约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 夜记梦》,让大家熟悉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为大家介绍一个不一样的词人形象:婉 约,感伤,悲情,落魄。
活动一 梳理诗歌内容
1. 为这首词写一段推介文字,进行总体介绍,以作为公众号推文的第一部分内容。 (要求:内容生动,有吸引力;有行文脉络,有上下片内容特点,有风格特点,有情 感特色,有艺术概括;不超过200字)
答案:①“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江 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 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②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实 写;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虚写。③全词采用白 描手法,如话家常,却情意缠绵,字字血泪,平淡中寄真淳,委婉中出境界, 堪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
活动二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 的情思?
答案:“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 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 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 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 的感情,凄婉、沉痛,一直笼罩全篇。
3. 词人为什么在“自难忘”前加上了“不思量”三字?矛盾吗?
答案:“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太苦,太 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 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 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 自己内心的情感。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可 以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而值此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他不能“不思 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 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这是真实而又自然的。用“不思量”修饰“自 难忘”,这一跌宕的叙述,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任务2:探讨文本与考试命题
1. [分析表现手法]本词的细节描写是如何运用的?
答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内涵十分丰富的 生活细节。“尘满面,鬓如霜”两句不仅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当时的容貌特征,而且令 人可感年近四十岁的苏轼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之状,及其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 通过容貌这一细节描写不难想象出词人的人生经历。这正是细节描写的妙处。“小轩 窗,正梳妆”是词人对梦境的描写,而这一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可以说 是词人夫妻十年恩爱的真实写照,同时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思念。这些细节描写 一经词人提炼就成为意蕴丰富的情感语言,也是该词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2. [分析艺术手法]本词中虚实结合的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答案:“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该词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色。下阕“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几句梦境的描写是这一特色的主要表现。虽然这些 梦中场景描写难免给人虚幻、缥缈之感,但是梦中人的情感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 可以说,正是由于词人巧妙地借助了梦境的虚幻与缥缈这一特征,才使情感表达显得 情真意切。词人感情的表现,梦前、梦中、梦醒可谓一致,随着入梦到梦醒,感情逐 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后 “明月夜,短松冈”的实写,表现了地下亡妻的孤寂,想到这些词人心中则更苦。通 过梦境的虚写手法和现实的相映,使得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凉,感人至深。
3. [赏析语言]本词的语言清新自然,请简析。
答案: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感情冷涩凝绝,声声幽咽,令读者艰于呼吸视听,感情 沉重压抑,但是用词却清新自然。“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死别,生死永诀,幽明 路隔,二人都茫然不知对方,悲苦之情笼罩全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出二 人相隔距离遥远[当时苏轼被贬谪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其妻被葬四川眉山]。通过 此三句,可见词人夫妻死别十年时间之久,相距千里空间之遥,于时于空二人都无相 逢的可能,凄凉之情自然无处诉说。“纵使相逢应不识”一切缘于自己“尘满面,鬓 如霜”。在此词人不用典取胜,不以词生色,均用平常语出之,却情真意切,千百年 来引无数读者共鸣。
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
【基础达标】
A. 这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 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 “无处话凄凉”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 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也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凄凉在内。
C.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 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 下阕记述梦境,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 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D
解析:D项,“浓墨重彩”的说法错误,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 术表现方法,来表达词人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 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 怜。既然采用“白描”式写法,就不是“浓墨重彩”的。
2. 分析词人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①上阕开篇直抒胸臆,“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 情。“尘满面,鬓如霜”则描绘了自己的落拓身世,将思念与身世之感融合在 一起。②下阕通过梦境的记述,“小轩窗,正梳妆”描绘了妻子的美丽形象, 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则表现了相见却无法倾诉的凄凉,进一步深化 了思念之情。同时,梦境中的情境也与词人现实中的孤独和凄凉相呼应,体现 了落拓的身世之感。③整首词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梦境与现实、思念与身世 之感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

十年生死两茫茫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

短松冈
课时作业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但是,如 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 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像“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东山”…… 类似的说法  ① 。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 何物,我曾想,山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见 到山,我才  ② :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 系。(    ),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却到处都有。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庄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 子眼中,苇坑虽不像洞庭湖那样气派,但月亮倒映在水面上的时候也颇有一点烟波浩 渺之势。到了夏天,最高兴的是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 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整个夏天,我玩劲十足,毫无倦意, 可以说是  ③ 。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①不可胜数(不胜枚举) ②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③乐此不疲(乐 在其中)
解析:①语境前面是列举,表示这样的诗文很多,可用“不可胜数”“不胜枚举”。 不可胜数:多得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 很多。②“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表示突然明白醒悟之意,可用“恍然大悟”“豁 然开朗”。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变为 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③“我玩劲十足,毫无倦意”可见对所做之事有兴 趣、很喜欢,可用“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指对一事情产生兴趣,沉 溺其中,不觉得疲倦、劳累。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B.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
C. 什么?九点了,车还没有开!
D. 你笑什么?难道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解析:文段中的“什么”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A. 统指代词,所有、全部、一 切。B. 虚指代词,表示不肯定的事物。C. 疑问代词,表示询问。D. 疑问代词,表 示否定。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像苏东坡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 像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 像张若虚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D. 像王勃说“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解析:空处前面是“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后面是“完全是我无法想 象的”,说明有月和山的景象“我”想象不到,因此空处需要填的诗句应包含“月” 和“山”的意象。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勾践、李白、范仲淹……历史上,不甘平庸的人有很多。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 勾践卧薪尝胆的气魄,他坚守信念,苦心人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一方霸主。 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他高吟“天生我材必有 用”,他的雄心壮志激荡着沧浪之水,点缀了他一生的精彩。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心勃勃。他梦回连营,北望神州,感叹千古兴亡大事: 他登高远眺,沙场点兵,尽览五十弦外的马蹄声。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范仲淹“将 军白发征夫泪”的决心,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是饥寒交迫 他也壮心不已。拒绝平庸,是一种精神,是生命之路的“引航灯塔”。为人不可平 庸,平庸让人萎靡不振;处世不可平庸,平庸会让人失去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文中引用了范仲淹、李白等人的古诗词,请概括其作用。
答案:①丰富文段内容,富有文化底蕴,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②引用名人名言增强 说服力和感召性,突出了拒绝平庸的作用,可以让人自信,引领人生,助力成功。
解析:文中引用了大量古诗词,“仰天大笑出门去”“天生我材必有用”“醉里挑灯 看剑”“将军白发征夫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充实了内容, 也增添了文采和底蕴美,经典古诗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可读性。耳熟能详的经 典诗句,富有哲理启迪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能给予读者精神启迪,让人坚韧顽强,自 信乐观,有理想有志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他梦回连营,沙场点兵,聆听五十弦外的马蹄声;他登高远眺,北望神州,感 叹千古兴亡大事。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搭配不当,“马蹄声”不能用来搭配“尽 览”,可以“聆听”“马蹄声”;第二处,语序不当造成表达不合逻辑,“梦回连 营,北望神州”“登高远眺,沙场点兵”不符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的原文。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沙场秋点兵”可知,“沙场点兵”应与“梦回连营”相连,而且“五十弦外的马 蹄声”也是梦回连营的相关内容;只有“登高远眺”才能“北望神州”,只有北望失 地才能慨叹“兴亡大事”,忧心国家。故修改为“他梦回连营,沙场点兵”“他登高 远眺,北望神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
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③。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③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终军请求皇帝赐给长缨,愿上阵缚敌、为国建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首联交代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 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B. 颔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 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C. 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 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D. 尾联以设问句“济时敢爱死”表明自己的心境,最后一句中的“寂寞”二字表现 出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的孤单寂寞之情。
D
解析:D项,“‘寂寞’二字表现出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的孤单寂寞之情”理解不 全面。“寂寞”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 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这首诗和《诗经·秦风·无衣》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 门的苦闷。②《诗经·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 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解析:①《岁暮》首联诗人交代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 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 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 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 杀敌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 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 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远离朝廷,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②《诗经·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和质朴民风。“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誓言,则表达了主人公们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御外辱、卫家国的坚定决心和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江上吟
李 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舟,玉箫金管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 ①枻(yì):船桨。②玉箫金管:用金玉做成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 乐器的歌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诗歌开头四句写船只华贵、乐器精美以及舒适畅快的游乐,营造出一种悠闲惬意 的氛围。
B. 中间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将屈原与楚王对比,目的是表现对屈原辞赋的 高度肯定。
C. 结尾两句表达了对功名富贵强烈的否定,与《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句情 感相似。
D. 全诗以遨游江上的所思所感,表达诗人对局促、庸俗现实的摈弃和对自在闲适生 活的追求。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B项,“目的是表现对屈原辞赋的高度肯定”错误。将屈原与楚王对比,屈原 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 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 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目的是说明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 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意象运用:运用“木兰”“沙棠”“玉箫”“金管”“美酒”等华丽 的意象,营造出超越尘世的美好氛围,充满浪漫色彩。②夸张表达:“兴酣落 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自己诗兴浓烈 时落笔的力量可摇动五岳,诗成后的傲岸之态可凌驾沧海,展现出诗人无比豪 迈的气概和宏大的气魄。③奇特想象:结尾“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 流”,以汉水不可能向西北流的奇特想象,从反面强烈地表达出对功名富贵的 不屑,使诗歌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浪漫气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诗中“木兰之枻沙棠舟”,木兰和沙棠都是珍贵神奇的木料,以此为舟桨和船 体,显示出非比寻常的华贵;“玉箫金管坐两头”,精美的乐器和歌伎相伴,营造出 华丽的氛围;“美酒樽中置千斛”,千斛美酒更是体现出诗人的豪放与夸张,这些超 现实的华丽意象组合,构建出一个超越尘世的美好世界,充满浪漫色彩。“兴酣落笔 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诗人以极度夸张的语言,展现出创作时的磅礴气势和完成 后的豪迈之态。落笔可摇动五岳,这一夸张想象将诗人创作时的激情与力量放大到极 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诗成后笑傲沧洲,更是凸显出诗人的自信与傲岸,仿佛其诗 作具有超越尘世的力量,这种宏大的气魄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结尾“功名富 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汉水向西北流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奇特想象,诗人以此 来表达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这种大胆的想象不仅使诗歌在逻辑上产生一种意外感,更 增添了奇幻色彩,将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引入诗歌,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表达自 己的情感和观点,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不受现实束缚、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贺 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③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④。旧栖新垅⑤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贺铸因事不久后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 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 其根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 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④古乐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 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⑤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 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D. 这首词情深义重,词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 力。
解析:C项,“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 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均为悼亡之作,以真挚、沉痛 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①直抒胸臆。贺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 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苏词开头三句写自己与妻子生死 相隔十年,但至今难忘。②白描。贺词通过朴素直接的语言,描绘了重访旧地时梧桐 凋零、鸳鸯失伴、空床独卧的情景,表达出失去妻子后的孤独与悲痛。苏词描述了梦 中与亡妻相见的真实情景,以简单的语言再现梦境并表达无限思念和惆怅之情。③虚 实结合。贺词实写故地重游,回忆妻子生前为自己挑灯补衣为虚写,虚实结合,沉痛 地表现出了对曾与自己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亡妻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记实,下阕 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①贺词的开头两句“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直接表达了他的伤痛 之情,揭示了由于妻子的去世,昔日的美好回忆与当下的孤寂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他通过简单质朴的语言,把对逝去伴侣的无限怀念和哀伤展露无遗。苏轼在《江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开篇则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同 样以直白的笔触,表达了与亡妻阴阳两隔的悲苦。两首词都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无 法挽回的感情直接呈现,读者无不生出感同身受的凄凉。②在贺词中,白描手法体现 在使用质朴的文字直接描绘出词人重访旧地时的感受。通过“重过阊门万事非”一 句,直接抒发重回故地万物已非的感慨,接着用“梧桐半死”“头白鸳鸯”生动地刻 画出失去至爱的景象,体现出孤独和失落。下片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 衣”用简练的语言刻画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无人相伴的现实,将内心的孤单和痛苦 传达得淋漓尽致。同样,苏词中,通过简单直接的语言描述梦中与亡妻相见的情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头直言生死相隔十年,但思念难以磨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接着描述在梦中见到妻子的场景,“夜来幽梦忽还乡”,真切地勾勒出梦境中妻子亲 切的模样和微笑,表现出对往昔生活的珍惜和失去后的惆怅。这种对梦境的白描再现 使读者感同身受,进一步加强情感的真挚与沉痛。③贺词通过对实景与记忆的结合来 表达对亡妻的怀念。开篇的“重过阊门万事非”写实景,表现词人故地重游的内心感 受,勾起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上片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也是实景 描写,将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孤独感相结合。下片“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 衣”则体现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自己独卧空床的现状,虚写对亡妻夜晚挑灯补衣的 追忆。通过这些实景与虚景的交融,词人深切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孤独之情。苏 词中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 不舍的深情,写虚。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 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②。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注】 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 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日,与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 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浮图,同 “浮屠”,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首联写下元日天气与中秋并无不同,“不用”红纱灯以衬明月皎洁,为下文写观 月作铺垫。
B. 颔联通过对“白云”“明月”“浮图”等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独 特意境。
C. 颈联有月下赏景的喜悦,也有对未来行程的期待,“未成”“已约”对举,增强 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D. 尾联虚实结合,由眼前之景到设想未来之境,透露出诗人对未来是否还能回忆起 今日美景的忧虑。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D项,“对未来是否还能回忆起今日美景的忧虑”错误。根据尾联“为问 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可知,诗人并非对未来是否能回忆起今日美景 表示忧虑,而是以一种询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再次相 聚、共赏美景的期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 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像)憨 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月色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感叹张本。②《春江 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 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①本诗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 “匹素”比喻白云,形象地描绘了山上的白云如同一匹洁白的绸缎横亘在山间;“浮 图”比喻水中倒映的明月,仿佛一尊佛像安静地卧在水面。这种比喻手法使得自然景 象更加生动、具体。这两句从正面直接描写下元月夜的美好景色,表现了月色的皎洁 和宁静。同时,通过“浮图”这一佛教意象,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反映了诗 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②《春江花月夜》中的“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则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似乎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 徊,不忍离去。这两句通过将月光拟人化,侧面烘托了思妇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月光 的徘徊不仅表现了月色的美丽,更传达了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增添了诗歌的 情感深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