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分层作业一、课堂作业(1)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必需条件的是( )A. 可燃物B. 温度达到着火点C. 充足的氮气D. 与氧气接触(2) 野营时,将木材架空燃烧更旺的主要原因是( )A. 增大木材的热值B. 提高木材的着火点C. 增大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D. 降低周围空气温度(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C. 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4)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B. 降低酒精的着火点C. 隔绝空气D.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5)下列物质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A. 大理石B. 玻璃C. 纸张D. 瓷砖(6)如图是面粉爆炸的实验装置。(1)点燃蜡烛后,为什么应立即并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______(2)为防止爆炸,面粉加工车间需要保持通风,说明原理. ______二、课后作业(1)下列灭火方法与“用嘴吹灭蜡烛”原理相同的是( )A. 用锅盖盖灭油锅火B. 用水浇灭炭火C. 砍掉火灾蔓延路线前的树木D. 用灭火器灭火(2)下列物质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 二氧化碳和氧气B. 氢气和空气C. 氮气和氢气D. 氧气和氮气(3)古语“釜底抽薪”包含的灭火原理是( )A. 隔绝氧气B. 降低温度C. 清除可燃物D. 降低着火点(4)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 水能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 燃烧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现象D. 所有燃烧都需要点燃条件(5)实验中,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密闭容器中,蜡烛逐渐熄灭,该现象说明燃烧需要( )A. 可燃物B. 氧气C. 温度D. 可燃物的性质(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可燃性的是( )A. 铜用于制导线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 酒精用于燃料D. 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7)下列措施中,不能防止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是( )A. 保持通风良好B. 严禁烟火C. 定期检查瓦斯浓度D. 安装静电装置(8)燃烧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加油站、面粉厂等场所需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因为空气中混有________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10)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棉布烧坏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不燃烧(1)你推测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而棉布无损”的原因: __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11)小王习惯把手机放在床上充电,某天早上起床后他忘记拿手机也没有关闭电源就去上班了。中午回家后发现从卧室门缝往外冒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结果原本只是冒黑烟的被子瞬间燃起了火焰。(1)试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2)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方法灭火?_________。(3)若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该如何逃生?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分层作业一、课堂作业(1)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必需条件的是( )A. 可燃物B. 温度达到着火点C. 充足的氮气D. 与氧气接触答案:C解析: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为“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氮气属于惰性气体,通常不支持燃烧,因此不属于燃烧的必需条件。例如,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氮气中会熄灭,说明氮气无法替代氧气支持燃烧。(2) 野营时,将木材架空燃烧更旺的主要原因是( )A. 增大木材的热值B. 提高木材的着火点C. 增大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D. 降低周围空气温度答案:C解析: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将木材架空后,木材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供应更充足,燃烧会更旺盛。需要注意的是,热值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会因摆放方式改变;着火点是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也不会因外界条件而提高,因此A、B选项错误。(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C. 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答案:B解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而非黑色固体。实验中若观察到黑色物质,可能是未完全燃烧的木炭颗粒,并非燃烧产物。其他选项描述正确:镁条燃烧因放出强光常用于照明弹;氢气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形成白烟。(4)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B. 降低酒精的着火点C. 隔绝空气D.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答案:C解析:灭火的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灯帽盖灭酒精灯时,灯帽将灯芯与空气隔绝,使酒精无法接触氧气,从而停止燃烧。着火点是酒精的固有属性,无法被降低,因此B错误;灯帽未移除酒精(可燃物),也未降低酒精温度,因此A、D错误。(5)下列物质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A. 大理石B. 玻璃C. 纸张D. 瓷砖答案:C解析:可燃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有机物,具有可燃性;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玻璃(二氧化硅等)、瓷砖(硅酸盐等)均为无机物,无法燃烧。例如,日常生活中纸张能点燃,而大理石等在火焰中不会燃烧。(6)如图是面粉爆炸的实验装置。(1)点燃蜡烛后,为什么应立即并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______(2)为防止爆炸,面粉加工车间需要保持通风,说明原理. ______使面粉充满装置,利用燃着的蜡烛燃着面粉,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膨胀,发生爆炸;根据爆炸的实验原理,通风可以使空气中的面粉扩散除去,降低可燃物的浓度,有效的防止爆炸(1)点燃蜡烛后,应立即并快速鼓入大量空气的目的是使面粉充满装置,利用燃着的蜡烛燃着面粉,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膨胀,发生爆炸。(2)根据爆炸的实验原理,通风可以使空气中的面粉扩散除去,降低可燃物的浓度,有效的防止爆炸。二、课后作业(1)下列灭火方法与“用嘴吹灭蜡烛”原理相同的是( )A. 用锅盖盖灭油锅火B. 用水浇灭炭火C. 砍掉火灾蔓延路线前的树木D. 用灭火器灭火【答案】B【解析】用嘴吹灭蜡烛时,气流带走热量,使蜡烛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从而灭火。B选项中,水浇灭炭火是利用水蒸发吸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原理与吹灭蜡烛相同。 A选项(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C选项(砍掉树木)是清除可燃物,D选项(灭火器)可能同时涉及隔绝空气和降温,均与题干原理不同。(2)下列物质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 二氧化碳和氧气B. 氢气和空气C. 氮气和氢气D. 氧气和氮气【答案】B【解析】爆炸的前提是存在可燃性物质与助燃剂的混合体系。B选项中,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空气含氧气(助燃剂),当氢气浓度在爆炸极限(4%~75%)内时,遇明火会剧烈燃烧,引发爆炸。A、C、D选项中,二氧化碳、氮气均不可燃也不助燃,混合后无法燃烧,更不会爆炸。(3)古语“釜底抽薪”包含的灭火原理是( )A. 隔绝氧气B. 降低温度C. 清除可燃物D. 降低着火点【答案】C【解析】“釜底抽薪”的含义是从锅底移除柴火,柴火是燃烧的可燃物。移除可燃物后,燃烧因缺乏燃料而停止,属于“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着火点不可降低,因此D错误;该过程未涉及隔绝空气或降低温度,因此A、B错误。(4)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 水能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 燃烧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现象D. 所有燃烧都需要点燃条件【答案】C【解析】A错误: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着火点),仅温度达标不足以燃烧。B错误:水灭火是通过蒸发吸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不可改变。C正确: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必然伴随发光、放热现象。D错误:有些燃烧无需点燃,如白磷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会自燃。(5)实验中,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密闭容器中,蜡烛逐渐熄灭,该现象说明燃烧需要( )A. 可燃物B. 氧气C. 温度D. 可燃物的性质【答案】B【解析】密闭容器中初始有空气(含氧气),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当氧气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蜡烛因缺乏氧气而熄灭。该实验中可燃物(蜡烛)、温度(燃烧产生的热量)均存在,唯一变量是氧气含量,因此证明燃烧需要氧气。(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可燃性的是( )A. 铜用于制导线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 酒精用于燃料D. 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答案】C【解析】C选项中,酒精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作为燃料,利用了其可燃性,A选项利用铜的导电性,B选项利用干冰升华吸热,D选项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均与可燃性无关。(7)下列措施中,不能防止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是( )A. 保持通风良好B. 严禁烟火C. 定期检查瓦斯浓度D. 安装静电装置【答案】D【解析】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燃性气体),爆炸条件是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且遇明火。A选项通风可降低瓦斯浓度,B选项严禁烟火可避免明火,C选项检查浓度可提前预警,均能防止爆炸。 D选项中,静电装置可能产生电火花,引燃瓦斯,增加爆炸风险,正确做法是防止静电产生(如使用防静电材料)。(8)燃烧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解析】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例如,木材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到着火点时会燃烧;若隔绝空气(如用烧杯罩住),即使温度达标也无法燃烧。(9)加油站、面粉厂等场所需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因为空气中混有________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答案】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解析】加油站的汽油蒸气(可燃性气体)、面粉厂的面粉粉尘(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后,若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会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内产生高压,引发爆炸。(10)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棉布烧坏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不燃烧(1)你推测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而棉布无损”的原因: __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1)不燃烧;(2)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3)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1)由实验结果记录可知: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2)由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3)酒精灯用完后必需盖上灯帽.如果酒精灯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11)小王习惯把手机放在床上充电,某天早上起床后他忘记拿手机也没有关闭电源就去上班了。中午回家后发现从卧室门缝往外冒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结果原本只是冒黑烟的被子瞬间燃起了火焰。(1)试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2)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方法灭火?_________。(3)若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该如何逃生?_________。(1)打开门窗时空气流动,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旺(2)先切断电源,然后用水或者灭火器灭火(3)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1)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打开门窗时空气流动,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旺,充足的氧气是物质充分燃烧的重要条件;(2)这种情况应该采取灭火方法是先切断电源,然后用水或者灭火器灭火,以防触电事故发生;(3)若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逃生,这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分层作业(原卷版)--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docx 【大单元教学】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分层作业(解析版)--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