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中起跑线】第二部分 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 第三编 专题二古诗词鉴赏(PDF版 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赢在高中起跑线】第二部分 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 第三编 专题二古诗词鉴赏(PDF版 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部分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
二、(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
成下面小题。
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1)流辈甚称其贤称: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2)嘉树荫之嘉: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持: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4)稍逐于嬉游稍: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拯坐而读。
【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莱归。比夜,则姊恒执女
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
(2)故拯幼时每朝入垫,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
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
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
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
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成
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矣!”鸣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专题二古诗词鉴赏
课程要求
KECHENGYAO QIU
初中要求
高中要求
1.综合鉴赏诗歌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2.鉴赏诗歌的形象。
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3.鉴赏诗歌的语言。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链接
ZHISHILIANJIE
一、分析意境
【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
造,语言力求优美。
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
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
“葫芦对…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而是“‘一带一
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
第一编语言文字运用
共同的情感基础”。
3.答案:C
专题一正确使用成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
力。“一带一路”是特定称谓,其他三项表示强
轻松训练
调。故选C。
四、
答案:A
1.答案:①每况愈下②高枕无忧③善始善终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A.叹为观
2.答案:A
止: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B.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意义的分析理解
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也形
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
容诗文词藻华丽;C.附庸风雅:指缺少文化修养
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A泛指,指代
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D.眼花缭
任何人。B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C
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结合
特指,指代句子中“他”。D特指,指代“成绩好的
空白横线前“汉字博大精深”和空白横线后的“文
学生”。
化瑰宝”可知,此处形容汉字让人感到赞美惊叹,
3.答案:B
“叹为观止”最符合语境。故选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将句子衔接
和复位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于是,底线便成了
1.答案:遏制束缚
人的一个极点”,再看括号前的句子“与底线相反
解析: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過制(èh):阻
的是极限”,可见“底线”和“极限”是两个相对的
碍,禁绝。束缚(shùfù):使受到拘束,限制;让停
概念,因此“极限”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最恰
在狭小范围内。
当。故选B。
2.答案:②①
五、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甲,“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
1.答案:①包罗万象(洋洋大观、丰富多彩)②秀外
境界”,指人的表现情况,故选②。乙,“花香鸟语
慧中(冰雪聪明、才思敏捷)③物极必反(盛极必
的境界”指花香鸟语的地方,故选①。
衰、世事无常)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的能
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和标点。A.“品德”“节
力。第①处,前面的语境是“《红棱梦》中诗词数
制”分别为名词、动词;B.“社会准则”“最高境界”
量大,样式不胜枚举”,讲的是《红楼梦》一书中诗
“良好品德”都是偏正短语,类型相同;D.“懂节
词的数量、样式都非常多,需要填充的是修饰“内
制”“能节制”是并列的短语,中间短暂停顿,应用
容”非常丰富的成语,故可以填:丰富多彩或包罗
顿号;故选C。
万象、洋洋大观等成语。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
三、
富,花色繁多。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1.答案:①浑然天成(严丝合缝)②不谋而合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美好繁多。第②
③司空见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处后面的语境是“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
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学无术
力。第①空,此处指葫芦上下两个球体是自然形
的轨绔子弟”是描述湘云、宝玉的特点,此处需要
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可填写“浑然天成”“严
找个成语修饰林黛玉的特点,稍微读过作品的都
丝合缝”等成语。第②空,语境指印度人民与中
知道林黛玉是个非常聪明,有才气的女子,故可
国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的认同是
以填:冰雪聪明或秀外慧中、才思敏捷等。冰雪
一样的,可选“不谋而合”。第③空,根据语意,此
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秀外慧中:指外表秀丽,
处可填写表达“很常见”意思的成语,填写“司空
内心聪明。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雏灵
见惯”“屡见不鲜”等成语均可。另外,题千要求
活,脑子很聪明。第③处的语境是“诗社的兴亡
填写成语,要注意成语的特定内涵,不可随意编
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编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
词造词。
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2.答案: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
从而表现了他…的人生感悟”,该句是说诗社
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
有以小见大的作用,让作者曹雪芹悟出人生的兴
情感基础。
亡变化无常的规律等等,故此处可以填:世事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
常或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等成语。世事无常:万
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
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永远固定不变的东西。
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的前面,“我国人
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民”应放在“不仅”后面。二是主客体倒置,不是
盛极必衰:兴盛到极点必然衰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