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The Unprecedented Controversy in Astronomy关增建课文导入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技的建立。那么,在东方,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又有什么样的争论?学习目标了解关增建及其文学作品,积累文学常识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学习文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1234介绍作者introduction关增建,1956年生,科学史博士,1984年入中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毕业后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同年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调入上海交大,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著作《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系国内同类著作的首部。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当然并非好事,只是人类为获得现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价罢了。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那时萨顿正在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本文选自的《科学史十五讲》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作品背景《科学史十五讲》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作品背景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激烈。浑天说与盖天说是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写作背景预习检测认读字音安谧(mì) 七曜(yào)周髀(bì)算经 晷(ɡuǐ) 影槃(pán)四隤(tuí)积累词语波澜起伏 : 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后多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旷日持久 :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不绝如缕 :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可见一斑 : 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预习检测积累词语相形见绌 : 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赫赫有名 : 形容声名非常显赫息息相关 : 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一针见血 : 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根深蒂固 :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圭臬 : 指准则或法度课文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引出“浑盖之争”。第二部分(第2-9段),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四种观点——“‘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以及它们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相互关系,进而引出核心话题——“浑盖之争”。第四部分(第16段),概括并高度评价“浑盖之争”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作用与意义。第三部分(第10-15段),引经据典,列举事例,具体介绍“浑盖之争”。文章主题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构的几种主要学说,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场持续千余年之久的学术争论为话题,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向读者普及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补充资料Add title in hereAdd title in herePlease add a comment here. According to adjust the font and font size. Please add a comment here. According to adjust the font and font size.Add title in herePlease add a comment here. According to adjust the font and font size.Add title in herePlease add a comment here. According to adjust the font and font size.“地心说”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经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成。该学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及其他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地心说日心说地心说与日心说合作探究学说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历史贡献“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孔子、曾子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较早形成了中国人对宇宙形状的认识。郗萌(记载者)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中,它们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司马迁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地相距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落下闳、邓平、扬雄、葛洪、祖暅、朱熹等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更加符合观测依据,制订了更符合实际天象的历法,成为主流认识。合作探究思考:题目“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指的是浑天说与盖天说之间的争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之前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①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能让读者了解不同学说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了解我国古人对宇宙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②介绍这些学说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兴衰历史,可以让读者感知我国古代天文学在真理判断方面重实际校验的优良传统。合作探究时间 参与人物 争论点 争论结果汉武帝时西汉末年东汉司马迁、落下闳邓平扬雄、桓谭王充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汉武帝采纳邓平的《太初历》,浑天说胜出从观测角度到数理结构等八方面对盖天说做了批驳撰写《难盖天八事》浑天说胜出从观测角度责难浑天说关于"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的观点击中浑天说的软肋晋朝南北朝南宋葛洪何承天朱熹针对王充责难,提出“横破镜”的事实依据证明盖天说错误从观测角度修补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对浑天说未起太大的作用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朱子语类》卷第2反对盖天说合作探究01020304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成果丰富,影响深远讨论内容丰富,重视实际校验05政治、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合作探究成果丰富,促进众多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太初历》、”小儿辩日“问题的解答、”勾股定理“、测高望远之术、天文大地测量、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贯穿了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引起了高度关注,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晋朝虞喜《安天论》、虞耸《穹天论》、东吴姚信《昕天论》)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合作探究思考:文章在梳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有什么作用 1.参考文献是科普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而且可以精炼文字、节约篇幅,增加文章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2.参考文献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反映了文章的真实科学依据。3.引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既表明学科的继承性和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了鉴别文章价值水平的重要信息。4.参考文献为读者和专家提供了与文章有关的文献题录便于检索,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合作探究思考: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1.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作者介绍“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以及浑盖之争,以时间先后为序,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前期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构层次清晰,行文有条理。2.援引文献资料,真实可信文章引用文献资料对各种学说进行介绍,并在引文后用简明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使文章内容既真实可信,又通俗易懂。3.有述有评,表述到位作者对古代天文学说进行介绍的同时,辅以简单的评论,让读者对相关科学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语言表达准确精炼。4.详略有致,重点突出主体部分,作者对“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的介绍简洁明了,将重点放在对浑盖之争的介绍上,使文章重点突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