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情景导入
《宇宙的边疆》中说:人类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诚然,人类对宇宙每一步的探索都是那么的曲折复杂,争论不断。
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技的建立。
那么,世界东方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又有什么样的争论 让我们一起学习关增建教授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旷世之争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梳理行文思路,了解不同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系,把握“浑盖之争”的本质。
探究文本的哲学思考,了解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
分析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及论证,了解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
知人论世
关增建,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进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调入上海交大,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作者作品
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曾两度介绍其计量史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代表作:《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科学史十五讲》。
“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关增建 丘光明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当然并非好事,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
那时,萨顿正在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科学史十五讲》应运而生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为《科学史十五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的一章,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一篇普及天文学知识的科普性文章。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严重。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解题添知
地日说与浑盖之争
“地心说”起源很早,米利都学派—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为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争论的范围
争论时间久
浑盖之争
盖天说:天圆地方
浑天说:天球地浮
整体感知
安谧(mì) 圭臬(ɡuī niè) 眼瞀(mào) 炽热(chì)
影晷(ɡuǐ) 相形见绌(chù) 周髀(bì) 曲(qū)折
郗(xī)萌 七曜( yào) 炽(chì)热 圭臬(ɡuī niè)
蔡邕(yōng) 伯喈 ( jiē ) 圉(yǔ) 滂沲(tuó)
四隤(tuí) 焯( chāo) 祖暅(gèng)
识读字词
整体感知
梳理思路,把握内容
整体感知
梳理思路,把握内容
文章主要提到了哪些重要的学说?提取关键概念和信息,完成下表。
学说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历史贡献
圆方说
宣夜说
盖天说
浑天说
孔子、曾子
郗萌(记载者)
司马迁
落下闳、邓平
扬雄、葛洪
祖暅、朱熹等
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中,它们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地相距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较早形成了对宇宙形状的认识
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
能够解释日常可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
更符合观测依据;制订了更符合实际天象的历法;成为主流认识
文本研读
问题探究
1.本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指的是什么争论?
“浑盖之争”:浑天说与盖天说两种天文学说之间的争论
2.那么,“天圆地方说”“宣夜说”和中心无关,有人认为应该删去,你同意吗
同意。从内容方面看,这两部分内容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删去之后内容更集中; 从结构方面看,第1段提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旷世之争就是浑盖之争”之后,接着介绍“浑盖之争”的内容及过程,最后总结“浑盖之争”秉持的原则及意义,结构完整且紧凑。
不同意。(1)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让读者了解不同学说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更能体现逐步深入的过程。(2)介绍它们的兴衰历史,可以让读者感知我国古代天文学务实创造的优良传统。
了解前说的缺陷和不足,才更能体现出“浑天说”“盖天说”的进步性,进而体现出“浑盖之争”的价值和意义。
文本研读
3.中国古代历史上围绕着盖天说与浑天说发生了哪些旷世之争?
问题探究
时间 参与人物 关注点、岐异所在 成果或结论
汉武 帝时 司马迁、邓平 落下闳 宇宙结构不同,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不同 浑天说胜出,汉武帝采纳邓平是的《太初历》
西汉 末年 扬雄、桓谭 从观测理据、数理结构批驳盖天说的观点 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难盖天八事》
东汉 王充 从观测角度责难浑天说的观点 击中浑天说的软肋
晋朝 葛洪 针对王充提出“横破镜”依据 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南北朝 何承天 观测角度,太阳从水中出没问题 对浑天说未起太大作用
南宋 朱熹 从天文测量仪器制作角度 《朱子语类》反对盖天说
扬雄做了实验,到高山顶上取一水平面,验证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往上传播的,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王充认为,太阳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葛洪认为按照盖天说的观点,太阳落山时应该呈现“竖破镜”状态,但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是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横破镜”的状态,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何承天对太阳在水中出没的问题辩解说:太阳入水把水烤干,是百川之水的入注,才得以补充。
朱熹认为,到底盖天说正确还是浑天说正确,可以通过制作仪器来验证。根据盖天说无法做出仪器,根据浑天说可以做出浑天仪,证明浑天说可信。
文本研读
4.作为旷世的浑盖之争的要质是什么?有何特点?
问题探究
本质: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学术之争和科学思想之争(论证)。
特点:①争议延续时间长,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
②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
③影响深远,成就丰富;
④注重以实际测量的方式进行(实践检验真理);
⑤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
5.浑盖之争秉持了什么样的原则?
“判断一个学术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第14段)
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举例论证(第15段)
文本研读
意义:①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②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③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引发了人们对天文学的研究热潮,为中国天文学得以持续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保障,从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6.浑盖之争有何意义?表现了怎样的科学传统?
问题探究
科学传统:重视实际校验,严谨务实。
文本研读
7.本文以记录科学史的形式,引导我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读完全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
问题探究
务实进取的实干态度: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而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自身的积累、准备和能力。只有务实进取,苦练内功,充分地积累和做准备,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最后获得成功。
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有效避免个人臆断的随意性而影响正确判断,从根本上分析事物内在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为干事创业提供重要支撑。
大公无私的奉献态度: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科学无国界,科学无私心,只有这样,科学才能造福人类,否则科学就是双刃剑,使用不当,必定祸害人类。
归纳总结
本文探究了中国天文学上浑盖之争的起源、经过、成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分析总结了浑盖之争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肯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浑盖之争没有受到政治和宗教迫害的良好学术氛围,为当今科学研究作出了榜样。同时,也引导读者认识科学、理解科学,倡导我们具备务实进取的实干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主旨启迪
科学精神强调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正如《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记载的那样,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是秉承科学精神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不断推进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
本文在说明浑盖之争时,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和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①比较说明:如第8段,将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争论的话题一目了然。
②引用说明:为了说明双方观点的不同,作者直接或间接引用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刘焯、朱熹等人的话,使说理更加充分真实。
归纳总结
艺术手法
①对比论证。如将“宣夜说”与古希腊的“水晶天说”进行对比,表现了“宣夜说”科学的一面。
③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朱熹等人的例子,证实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的热闹与激烈程度。
②引用论证。文中大量引用古书的记载,既增加真实性,又增强了说服力。如引用朱熹的话,表明朱熹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
本文体现出横跨历史和科学两大领域的科学史研究的一些特点。认真阅读本文,你能发现本文有哪些艺术特点?
归纳总结
艺术特色
(1)语言简练:语言文白相间互为注解,令文章深刻而不失简洁,风趣而不失严肃,琐碎中传递着思考,平实中蕴藏着哲理。
(2)内容翔实:文章大量引用古典书籍记载,很好地佐证了各个天文学说的观点,体现了旷世之争的真实性,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观点公允:对学说与内容客观记录,没有主观的评价和感情的褒贬,真实再现和还原历史,公正客观地梳理概括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历程。
(4)启迪深刻:文章分析中国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拓展延伸
科学与哲学齐飞
康德曾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的研究之母。”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课文作为科学文章在陈述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表明文章的观点并引发哲学思考,事实充分而富有理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