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 古诗三首一、学习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二、拓展资源丛书:《古诗三首》(《病牛》《咏煤炭》《题竹石画(其二)》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四、教学过程创设单元情境任务:策划“理想信念之光”主题文化节,制作宣传展板学校即将举办“追寻理想之光,坚定信念力量”主题文化节,请同学们作为文化节的策划与宣传小使者,积极搜集素材,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讲好先贤故事,继承光荣传统,畅想美好未来!任务一:探寻古诗中的理想之光——制作“诗意理想”展板第一课时今天,我们不用乘坐时光机,跟随一首首古诗,就能走进不同的时代,聆听古代诗人的心声。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挖掘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厚谊,感受古代文人的风骨。活动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认读生词:金络脑 千锤万凿 焚身活动二:回顾古诗学法,初步读懂诗句意思1.已经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回想: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预设:·借助注释解诗意·想象画面见诗境·背景资料悟诗情2.对照古诗学习方法,学生展开组内自学。(1)我读你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2)对照注释,小组交流古诗意思。(3)将你看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4)全班交流,相互启发中得进步。活动三:聚焦古诗意象,联系背景感悟诗人志向1.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结合题目说一说。预设:《马诗》写了一匹战马;《石灰吟》写的是出自深山的石灰石;《咏煤炭》写的是蕴藏着热量的煤炭。2.精读《马诗》。(1)出示学习任务。默读《马诗》,你了解到了这匹战马的哪些信息?用“_______”画出关键词。(2)学生默读、圈画后汇报交流:①“沙如雪”“燕山”说明这匹战马所处的环境在哪里?——“沙如雪”“燕山”说明这匹战马所处的环境是边塞的沙漠。②诗中的“沙如雪”“月似钩”“金络脑”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马的角度、环境的角度谈皆可。③“金络脑”说明了什么?从“何当”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教学“金”字。——“金络脑”在注释中解释为“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通过“何当”一词,想象到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马儿自知实现遥遥无期,尽显无奈,又寄托着无限期盼的心境。④交流课前查找的与诗人相关的资料,思考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结合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的经历,可以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3.学法小结:通过“借助注释解诗意;想象画面见诗境;背景资料悟诗情”的方法,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叹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活动四:学法迁移运用,赏析意象体会诗人品质1.用上面的方法,自学《石灰吟》。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石灰吟》,结合注释,观察插图,了解诗意。小组合作交流古诗诗意。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1)“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看到了石灰石在凿石工的锤子下从石壁脱落的样子,看到了石灰石在熊熊烈火中焚烧的样子。(2)结合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志向?预设:为人正直、坚贞不屈。(3)了解了诗人,再去读诗,一定可以读出作者写诗时的心境。(4)学生再读《石灰吟》。活动五:拓展阅读资料,发现咏物诗的表达特点1.借助刚才学古诗的方法,自读丛书中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出示阅读任务:自由朗读丛书中的《咏煤炭》,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寻找《石灰吟》和《咏煤炭》这两首诗的共同点。2.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3.汇报交流。预设:作者都是于谦;都体现了于谦的远大抱负。4.全体朗读《咏煤炭》,感受诗人通过歌咏煤炭所表达的志向。活动六:认真观察,写好生字1.锤:注意“锤”的右半部分四个横画的长短分布情况,四个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2.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写端正,“ ”不要多写一横。课堂小结:本课学习的都是咏物诗,即通过咏叹事物来表现人物思想,所咏之物,暗示了作者的自身状况,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志趣。布置作业:参照下面的评价标准,选取一首题画咏物诗,准备“诗意理想”展板作品。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同穿越时空,在古诗的世界里策马驰骋、感受了石灰的坚毅、体悟了煤炭的奉献,领略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与高尚情怀。那么,清朝诗人郑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写下了经典之作《竹石》。大家想想,在这看似柔弱的竹子身上,又藏着怎样的顽强力量呢?咱们一起去揭秘吧!活动一:质疑问难,解读诗题1.齐读课题——《竹石》。2.汇报预习后仍存在的问题。经过预习,你学习这首咏物诗还有什么问题?预设:——竹子是竹子,石头是石头,可这首诗为什么叫“竹石”?——和前面两首诗的作者李贺、于谦相对比,这首诗的作者郑燮有哪些不同的思想抱负?3.解读诗题。《竹石》中的竹子不是一般的竹子,而是长在石头里的竹子,所以叫“竹石”。活动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1.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自学古诗,初解诗意。2.自由朗读古诗,在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竹子的什么品质?是从哪里感受到的?(1)学生自读古诗。(2)同桌交流诗意。(3)教师相机指导。——从“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等可以看出,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它们在坚硬的岩石中坚强有力地生长着,东西南北风都无法将它们吹垮,生命力非常顽强。活动三:联系资料,品悟人格1.出示郑燮的《竹石图》,亮明诗人的画家身份,明确这是一首题画诗,是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2.这首诗是题画诗,诗人郑燮一生爱竹,他用笔墨画竹,用诗句咏竹,究竟是为什么?结合资料说说。(1)小组内交流诗人资料,了解诗人生平。(2)全班汇报交流,从不同角度了解诗人。——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画家、文学家。先后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后来又到山东做知县。——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又叫“扬州画派”,是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郑燮最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特别是画竹,成就最突出,风格自成一派。——郑燮当了几年官,在任职期间,他痛恨官场的腐败作风,体察民情,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但也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遭罢官。罢官后,他以卖画为生,创作了很多广为流传的画作。(3)结合诗人资料,感受诗人品质。你知道诗人爱竹的原因了吗?从中感受到了诗人的什么品质?预设:郑燮是在借竹子写自己,他一生刚正不阿、铁骨铮铮、不惧险恶,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就是他人格的写照。诗人托物言志,借竹子表达自己不屈不挠、顽强坚韧的品质。3.结合资料,再读古诗,致敬诗人。活动四:拓展阅读,品味竹文化1.出示丛书中的《题竹石画(其二)》,深入感受郑燮笔下竹的意象。郑燮一生爱竹,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写的竹子具有坚韧顽强的品质,我们再通过他的《题竹石画(其二)》进一步感受。2.结合注释和诗文大意,自读古诗,了解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3.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预设:都写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顽强。预设:都是托物言志诗,借竹子表达自己的品质。小结:郑燮如此爱竹,因为竹子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境,都笔直地挺立着,岩石也阻挡不了它顽强地生长。在中国,不仅郑燮爱竹,其他文人墨客也爱竹、歌颂竹,竹子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4.拓展资料,了解中国竹文化。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的一部分。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宁折不弯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是竹子具有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布置作业:1.自读丛书中的《病牛》,揣摩诗人所寄之情,所言之志。2.参照下面的评价标准,选取一首题画咏物诗,准备“诗意理想”展板作品。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