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注: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学习目标
1. 了解鲍照及其文学成就,了解本诗创作背景;背诵诗歌。
2.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 赏析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品味作者是如何托物寓意的。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项(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一生沉沦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走进作者
背景探寻
鲍照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门阀制度
所谓门阀,就是阀阅门第。我国古代贵族官僚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常用来张贴户主的功状,阀阅成为达官贵人家的一种标志,因此后来那些世代做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门阀制度就是按门户等级严格区别士族与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以维护高门贵族特权的等级制度,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解读题目
“行路难” 是乐府旧题,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鲍照《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拟行路难》在他最擅长的乐府诗体中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本篇是其中第4首。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宋·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参考译文:
水倾倒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着坐着都叹息发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木石,怎能不为哀乐所动,没有感触?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诵读体悟
思考: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绪?
【提示】
1. 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2. 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3. 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4. 抓词类活用;
5. 抓虚词。
诗歌研读


诗歌研读

思考:
因何而“愁”?
如何表现“愁”?
“愁”绪怎解?
“愁”的结果?
诗歌研读
思考一:诗人为何而愁:(用诗中字眼/词语回答)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命: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经济状况:贫
个人才华:文学成就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强)
工作情况:农民、临川王国侍郎、参军 (弱)
“亦”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安能”引出了下文什么内容?
诗歌研读
亦: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安能: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歌研读
思考二: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的?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水”喻人,托物起兴,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激愤不平的心情。
诗歌研读
思考三:“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无奈和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诗人用反嘲的口气,写不应愁,实则愁淤积于胸。
诗歌研读
思考四:面对“愁”绪,诗人如何排解?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诗人借酒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而“断绝”了。
运用细节描写,“酌酒”“举杯”“歌路难”等动作描写,以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本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位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常的愁者形象。
诗歌研读
思考五:作者解“愁”的结果如何?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反问添愁,细节传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吞声踯躅不敢言”,“吞声”指声将发又止,“踯躅”指徘徊不进的样子,诗人通过对自己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达了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研读
思考六:诗歌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愁 —— 泻水兴愁——行叹坐愁——吞声咽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抨击不平
(认命)
悲愤难平
(抗命)
无奈徘徊
(认命)
流转曲折
2. 命
本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自。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本诗小结
情境默写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情境默写
(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