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讲义)【暑假自学课】2025年新七年级历史暑假提升精品讲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讲义)【暑假自学课】2025年新七年级历史暑假提升精品讲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
内容导航
考点聚焦:时空建构+核心考点,有的放矢
重点速记:知识点和关键点梳理,查漏补缺
难点强化:难点内容标注与讲解,能力提升
复习提升:真题感知+提升专练,全面突破
时空建构
围绕“民族交融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探究
核心考点聚焦
1.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交往
2.西汉实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内迁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4.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5.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6.元朝的民族交融
7.明清时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交往
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二、西汉实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
1、西域: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陆上丝绸之路
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
②交流物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③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设置西域都护
①机构:西域都护府
②时间:公元前60年
③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④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内迁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1.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氐人和羌人迁入关中地区;匈奴人和羯人迁到汾河流域一带;鲜卑人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建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改革:孝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3.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表现: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1.文成公主入藏
背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迁都逻些(今拉萨)。
时间:641年(唐太宗时期)
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2.唐蕃友好交往:
①唐中宗: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②唐玄宗:尺带珠丹上书称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
3.突厥
(1)兴起:6世纪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分裂:隋朝时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2与唐朝的交往: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联合回纥出兵平定后突厥汗国。
(3)8世纪中后期:突厥解体。
4.回纥
1、兴起: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
2、建立及统一: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3、与唐朝的交往:接受唐玄宗册封,号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时期出兵助唐平叛;后请求改名回鹘;唐朝后期,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绢帛换区回鹘的马匹。
4、衰亡:9世纪,汗国灭亡。大多数西迁到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5.靺鞨和南诏
(1)靺鞨
①地点:黑龙江流域
建立政权:7世纪,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渤海国。
③与唐朝交往史实: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
(2)南诏
①地点: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②建立政权: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
③与唐关系:崇尚儒学,多次派人到成都求学。
五、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1.辽与北宋的和战
(1)宋太祖时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2)宋太宗时期:发动战争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3)宋真宗时期:辽军攻宋,澶州之战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①澶州之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寇准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②澶渊之盟
内容: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
影响: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
和:宋夏和约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影响:关系较为稳定。
3.北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 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què)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北宋用丝织品、粮食、茶叶等换取辽、西夏的马、羊、骆驼等。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发生旱灾时曾向北宋官仓购买了两万石粟。边境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了解。
4.金灭辽及北宋
(1)背景:辽和北宋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起义不断。
(2)灭辽:宋金夹攻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3)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北上,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5.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
①成就: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②结果: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
(3)宋金和议
①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
②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六、元朝的民族交融
1、背景: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2、表现:
①边疆各族内迁,同汉人等杂居相处;
②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③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3、意义: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册封: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机构设置:雍正设立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乾隆设立噶厦,授命达赖喇嘛和驻藏办事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3)章程: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4)制度:确立金瓶掣签。
2.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叛乱:康熙三征准噶尔部,打败噶尔丹;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设置机构:乾隆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还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1771年(乾隆时),首领渥巴锡带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遗址、遗迹见证民族交融
2.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特征?
方式多样,包括和亲、战争、经济往来、设置机构等:双向交融,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涉及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3.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1)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在统一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2)中华民族在民族交融中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特性的多元统一体。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保持中华文明的持久繁荣、经久不衰。
4.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如何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热爱祖国,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心系各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真题感知
1.(2024·北京·中考真题)下面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立的历史意义是( )
A.有效管辖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形势图中的”长安“”匈奴“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西汉形势图,西汉在①处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保障丝绸之路畅通,A项正确;宋朝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是唐朝,与题干”匈奴“不符,排除C项;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元朝,与题干”长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史书中的“他”是( )
A.商鞅 B.董仲舒 C.张骞 D.郑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是张骞,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 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C项正确;商鞅在秦国实行了变法,推动了秦国富国强兵,但与西域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尊崇儒术,其与西域无关,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南稻北麦,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下列源自西域的食物传入中原后,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些食物的传入始于( )
A.丝绸之路开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通西域,沟通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从此西域等地的物种传入中原,如黄瓜、蚕豆、核桃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A项正确;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与西藏地区的联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西藏·中考真题)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描述了少数民族贵族宴饮、农民耕种等场景,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材料说明了该时期( )
A.政治的稳定 B.南北的对峙 C.江南的开发 D.民族的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描述了少数民族贵族宴饮、农民耕种等场景,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及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人民学习中原文化,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史实,D项正确;魏晋时期政局动荡,排除A项;题干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学习中原的文化,而不是南北对峙,排除B项;题干是指北方各族人民内迁,而不是江南的经济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儁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周平王东迁洛邑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鲜卑贵族、其姓为‘元’而非‘拓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极大地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题干中提到的拓跋显儁葬于中原和姓氏改为“元”,正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鲜卑族汉化加深的体现,B项正确;周平王东迁主要是政治中心的转移,与鲜卑族的葬地和姓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北宋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与鲜卑族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不符,排除C项;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他定都大都(今北京)是在元朝时期,与鲜卑族的葬地和姓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北京·中考真题)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南方政权的更迭与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不符合,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材料“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和所学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相互融合,这就使得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能够顺利地引入内地,成为内地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B项正确;科技文化的发展可能会促进新事物的产生,但对于少数民族坐具引入内地来说,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原人民南迁主要是人口的迁移,重点在于人口的流动和对南方经济的影响,与少数民族坐具引入内地关系不大,排除C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指经济方面的发展,不是少数民族坐具引入内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权的更替 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 D.民族的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民族的交融,D项正确;政权的更替,是指政权更迭或者社会制度改换,与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联系,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联系,排除B项;科技的进步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各个方面,以便具体解决各项社会经济任务,题干内容没有涉及科技,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汤晓同学要做一期手抄报,搜集的素材有: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由此判断,该期手抄报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分立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可知,汤晓同学搜集的素材包括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这些事件都涉及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和交流。因此,这些素材共同反映了民族交融的主题,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不符,排除B项;社会变革与文成公主入藏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到新疆地区的情形,这体现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文化内容,不是经济内容,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是海上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社会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丰富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交往交融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回族是由中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体现了民族的交融,因此,题干信息的共同主题都是民族交往交融,D项正确;社会经济繁荣与题意中的三个历史信息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交融,排除A项;市民生活丰富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市民生活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不属于对外交流的范畴,无法体现对外交流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4·福建·中考真题)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契丹族学习汉族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A项;宋辽和战签订《澶渊之盟》,使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但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不能体现政权的更迭,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4·江西·中考真题)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可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权并立时代,各政权之间并未将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体现了各政权之间中华民族的认同感,A项正确;题干反映不同政权,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代部分政权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都( )
时期 主要史实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
魏晋 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局面,实行“胡汉分治”
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殷人治殷”“胡汉分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殷人治殷”;魏晋时期,实行“胡汉分治”;辽朝时期,“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A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而不是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民族之间自我的管理,无法得出是否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的结论,排除C项;政权并立指的是多个政权国家同时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C.对外交往频繁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故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是民族交融加强,D项正确;中央集权加强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题干涉及的朝代都不是统一王朝,所以中央集权在这两个时期并没有得到加强,排除A项;经济重心难移是唐中期到南宋时期,不符合材料时代,排除B项;对外交往频繁涉及的朝代是唐朝,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4·西藏·中考真题)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北庭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答案】A
【解析】根据“元朝时期宣政院、明朝都指挥使司和清朝乾隆时期的金瓶掣签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雍正时期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A项正确;清朝时期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排除B项;唐朝时期在西域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排除C项;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下图为某史学著作第二章的目录。最适合这一章的标题是( )
第二章 _________ 第一节 撤藩 第二节 取台湾 第三节 治河 第四节 绥服蒙古 第五节 定西藏 第六节 移风俗
A.抗击外敌 B.巩固统治 C.加强集权 D.发展经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节 撤藩 第二节 取台湾 第三节 治河 第四节 绥服蒙古 第五节 定西藏 第六节 移风俗”,结合所学知可知,撤出地方藩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取台湾,定西藏,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移风易俗便于对社会的管理,治理黄河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因此这些措施都利于巩固统治,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抗击外敌,排除A项;撤藩王、加强边疆治理等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治理黄河,移风易俗等措施没有这一影响,排除C项;题干主要措施在政治和移风易俗,治理黄河方面,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信息,排查D项。故选B项。
18.(2024·辽宁·中考真题)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
A.加强海防 B.安定边疆 C.发展交通 D.繁荣经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可知,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设置,巩固了我国的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内地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涉及海防,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未涉及交通,排除C项;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设置没有体现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置( )
A.台湾府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雍正时期朝廷派驻扎大臣数员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成为定制,驻藏大臣是清朝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具体实施者,直接传达皇帝旨意,C项正确;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排除A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排除B项;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4·山西·中考真题)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
A.唐蕃会盟碑 B.敦煌莫高窟 C.台湾赤崁楼 D.新疆伊犁将军府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唐蕃会盟碑体现的唐朝时期汉藏人民的友谊,排除A项;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赤崁楼在台湾开拓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曾是全台最高权力中心,目睹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彪炳青史的伟大功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图文物( )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
B.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宣政院印’印文,金奔巴瓶”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的佛教规定,达赖或班禅以其转世“灵童”作为继承人。为防止蒙藏责族操纵转世灵量,清廷特别颁发金瓶,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金奔巴瓶中,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因此,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说法错误,是西藏不是新疆,排除A项;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元朝和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排除B项;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说法错误,题干涉及的地区是西藏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 )
A.兵马俑军阵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D项正确;兵马俑军阵与秦始皇有关,排除A项;宣政院印与元朝有关,排除B项;锦衣卫印与明朝朱元璋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2024·云南·中考真题)下表是同学们整理的清朝前期治理边疆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康熙:多次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妥善安置了回归祖国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A.巩固了西北边疆 B.稳固了东南海防
C.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康熙:多次打败噶尔部、平定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妥善安置了回归祖国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的割据势力;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所以,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西北边疆,A项正确;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排除B项;册封达赖、班禅;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等,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排除C项;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的一系列研学活动。该活动的主题是( )
查阅文献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尼布楚条约》
实地考查 承德避暑山庄、伊犁将军府
参观博物馆 金奔巴瓶、《平定准噶尔图卷》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文学和艺术的高度繁荣 D.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
【答案】B
【解析】据题干“《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尼布楚条约》,承德避暑山庄、伊犁将军府;金奔巴瓶、《平定准噶尔图卷》”和所学知识可知,提干信息内容都是清朝时期我国对西藏、东北、西北的治理,因此该活动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清朝设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文学和艺术的高度繁荣主要涉及《红楼梦》、昆曲、京剧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涉及边疆管理信息,没有涉及内地管理信息,无法得出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的结论,且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5.(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表所列历史事件反映了清王朝( )
时间 事件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 平定噶尔丹叛乱
1762年 设置伊犁将军
1793年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
A.强化边疆治理 B.抵御外来侵略 C.加强君主专制 D.监察地方吏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置伊犁将军”“《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管理,都反映的是清政府强化边疆治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国内边疆的管理,而不是抵御外来侵略,比如康熙抗击沙俄、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等,排除B项;清政府设置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监察地方吏治与“平定噶尔丹叛乱”“《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等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6.(2024·重庆·中考真题)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管辖,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C项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灭亡以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他们联合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之后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康熙时,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最终被平定,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7.(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台湾府
【答案】A
【解析】由题干设问“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项正确;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在西域设立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B项;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设置宣政院,排除C项;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先后设置了台湾府和台湾行省,排除D项。故选A项。
28.(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在理解边疆与“大一统”关系时,应处理好几种关系:如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根据不同风俗和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特殊的、过渡性的管理方式,加强行政管控,使其逐渐融入“大一统”的治理体系之中;又如动荡与稳定的关系,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中,治国者选派得力可靠的能臣来治边护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行政管控,确保边疆稳定和天下太平。
——摘编自李大龙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观察材料一的《明朝形势图》,指出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该措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深远意义。当东南沿海面临外来侵扰时,明政府又采取了哪一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治国者在边疆治理上处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时采取的策略。例举清朝前期平定少数民族贵族叛乱的一项史实,并指出近代解决新疆危机的湖南能臣。
(3)综上,从边疆治理和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1)措施:修长城
意义:使长城成为了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团结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举措:戚继光抗倭
(2)策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史实: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湖南能臣:左宗棠
(3)认识:加强边疆治理、促进边疆发展:打击分裂势力和外来侵略,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明朝形势图”中的“长城、边墙”可得出,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采取的措施是修长城
意义:结合所学长城的知识,可从民族交往纽带、民族凝聚力、体现的民族精神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使长城成为了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团结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举措:结合所学戚继光抗倭的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倭患,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派戚继光抗倭。
(2)策略:根据材料二“根据不同风俗和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特殊的、过渡性的管理方式”和“如动荡与稳定的关系,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中,治国者选派得力可靠的能臣来治边护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可得出,策略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史实:结合所学清朝前期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知识,可举例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湖南能臣:结合所学左宗棠的知识可知,左宗棠是湖南名臣,主要事迹是平定新疆。
(3)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边疆开放、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加强边疆治理、促进边疆发展:打击分裂势力和外来侵略,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29.(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历史兴趣小组拟在学校文化节上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片展”,请你一起参与布展活动。
(1)在第一主题“大一统”中,王军同学挑选了以下两个文物图片。图1出土在什么地方?图2出现在哪个朝代?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2)在第二主题“大交融”中,李红同学展示了图3、该图片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影响?请你围绕本主题,在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历史中再挑选一件文物的图片,作为图4,写出文物名称并说明挑选的理由。
(3)在第三主题“大团结”中,南芳同学选择的图5源于哪一政策的实施?结合图6拟定的结束语,谈谈你参与本次活动的收获。
图5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结束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图6
【答案】(1)地方: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古城遗址。朝代:清朝。说明:新疆、西藏归属中央政权,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名称及理由:宋代回鹘文木杵;该文物锥形,八棱八面,每一面两行回鹃文,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对研究回鹘文化等有重要意义。(其他符合题意的文物亦可)
(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收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地方:根据题干图1“‘汉归义羌长’铜印”和所学可知,“汉归义羌长”铜印出土于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古城遗址。朝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康熙帝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赐予金印。说明:根据所学可知,它们共同说明了新疆、西藏归属中央政权,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影响:根据题干图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信息和所学可知,图3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其影响是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名称及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从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历史中再挑选一件文物的图片,作为图4,如宋代回鹘文木杵,再说明挑选的理由即可:该文物锥形,八棱八面,每一面两行回鹃文,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对研究回鹘文化等有重要意义。其他符合题意的文物亦可。
(3)政策:根据题干图5“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和所学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源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收获:根据题干图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信息,从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参与本次活动的收获即可,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30.(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
材料二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事说明元朝的国家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安定和巩固东南(此处仅指中国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东北、西北边疆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1)基础: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的实现: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皇帝和中央通过直接任免郡县主要官吏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2)举例说明: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中国台湾);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地方机构,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加强了对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南海诸岛等边疆地区的管理。
(3)措施: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4)认识和理解: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1)基础: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可知,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实现:根据材料一“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集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皇帝和中央通过直接任免郡县主要官吏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2)举例说明:根据材料二“元朝形势图”信息和所学知识,从行省制度、边疆地区管理等方面的史事中,直接列举出两例史事说明元朝的国家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可,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中国台湾);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地方机构,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加强了对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南海诸岛等边疆地区的管理。
(3)措施:根据材料三“清朝疆域图”信息和所学知识,直接列举出清朝为安定和巩固东南(此处仅指中国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东北、西北边疆分别采取的措施即可,如:
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4)认识和理解:根据材料四“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和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认同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即可,如:
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1.(2024·广西·中考真题)中华一体的政治一统、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此件三彩俑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列举秦朝在南方地区设置的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此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所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
材料三
抗战期间迁入广西的外省工厂统计表 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对广西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地名 桂林 柳州 全县
工厂(家) 29 2 1
——摘编自谭肇毅《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广西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广西工业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四 藏北高原腹地的申扎县,居住着藏族、汉族等11个民族。申扎县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申扎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绘就了共建共享的同心圆。
——摘编自人民网《西藏申扎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根据材料四,归纳申扎各族人民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的典型经验。
【答案】(1)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目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社会状况:文学艺术昌盛发达;制作工艺水平高超;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交流;胡汉文化的融合等。
(3)原因:外省工厂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熟练技工,为广西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援;二是外省工厂的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进一步推动广西工业发展。贡献: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
(4)经验:加强爱国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选树先进典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树立榜样,激发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对口援助,促进各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解析】(1)郡:依据“秦朝形势图”分析可知,秦朝在南方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目的:秦朝征服岭南地区后,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2)社会状况:根据“此件三彩俑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知,胡汉文化的融合;依据材料“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可知,文学艺术昌盛发达;制作工艺水平高超;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交流;
(3)原因:依据材料“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对广西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可知,外省工厂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为广西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援;根据“同时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可知,外省工厂的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进一步推动广西工业发展。贡献:依据材料“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可知,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
(4)经验:依据材料“申扎县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可知,加强爱国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依据材料“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可知,选树先进典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树立榜样,激发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同时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分析,加强对口援助,促进各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提升专练
1.(2025·山东聊城·二模)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是( )
A.三国时期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项正确;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没有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排除A项;隋朝到达过流求(今台湾),没有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排除B项;清朝先设台湾府,后将台湾设立行省,不是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5九年级下·贵州毕节·学业考试)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以学习汉文化为主 B.隋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北宋与西夏“澶渊之盟”后保持了和平 D.明朝时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答案】A
【解析】e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A项正确;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排除B项;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后保持了和平,排除C项;清朝时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封号,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5·湖南益阳·一模)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选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于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朝廷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官员担任官职,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材料三
中国民族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在南、北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的史实。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某学校将开展鼓励学生绘制湖南省民族分布图的活动,请你为这项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要求:体现“共同体意识”,例:多彩民族·同心湖南——共同体意识下的潇湘画卷)
【答案】(1)南方:百越地区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开凿灵渠沟通水系;
北方:匈奴活动区域修筑长城、派蒙恬驻守。
(2)史实: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特点:由少数民族官员管理(自治)、尊重风俗习惯。
(3)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基本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题:湘亲湘爱·民族同心圆;一图知湘·同心共筑——湖南省民族共同体地图计划;探秘湖南民族版图——寻找共同体的密码;我的民族朋友圈——湖南共同体地图打卡计划;湘聚一堂——民族分布大发现等。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秦灭六国,诸夏为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南方又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修筑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水利交通;在北方他派大将蒙恬北击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成为抵制少数民族的军事防御工程。
(2)史实:根据材料“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太宗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关系时,确实很少动用武力,而是更倾向于采用和平、安抚和和亲的政策。具体的史实如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吐蕃友好关系的象征,增强了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特点:羁縻府州是唐朝在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据材料“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官员担任官职,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可知,唐朝在设置羁縻府州时,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没有强制推行中原的制度和文化。羁縻府州的官员主要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官员担任,他们负责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体现了民族自治的色彩。
(3)特点和基本政策:根据材料三“中国民族分布图”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题:根据题目要求,需要为鼓励学生绘制湖南省民族分布图的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并体现“共同体意识”。如示例,“多彩民族·同心湖南——共同体意识下的潇湘画卷”,多彩民族:体现了湖南省内多个民族并存、文化多元的现实情况。同心湖南:强调了学生们共同参与绘制民族分布图的活动,寓意着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建设美好湖南。共同体意识下的潇湘画卷:强调了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即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4.(2025·河北邯郸·二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图1反映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试归纳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并概括清朝进行边疆治理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
(2)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3)史实:西南地区: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西北地区: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东南地区: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等。
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夯实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稳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4)
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图1“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可知,与此相关的史实是文成公主入藏,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开明的民族政策。
特点:根据材料图1反映的文成公主入藏和图2《反弹琵琶乐舞图》,可从友好往来、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唐朝时期民族交往呈现出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特点,促进了民族融合与边疆发展,同时以和平为主流,展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故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得出,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根据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得出,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故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3)史实:结合所学清朝时期维护国家统一的知识,可从对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采取的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西南地区: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西北地区: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东南地区: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等。
意义:结合所学清朝时期的边疆治理可知,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朝在西南、西北、东南等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夯实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稳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4)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唐朝时期民族政策、元朝的统治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知识,可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影响等角度得出认识,例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5.(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政治一统、经济依存、文化兼收并蓄、情感相互亲近,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建立起我国首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唐三彩女立俑造型生动,面容圆润饱满,身着时尚服饰,发型精致多样。它展现出唐代女性自信从容的气质,反映出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和较高的女性地位。同时,其精美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唐代手工业的高超水平,而服饰和装扮上融合的多元风格元素,也彰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及外国文化交流频繁。——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
抗战期间迁入四川的外省工厂统计表
地名 重庆 万县 泸州
工厂(家) 243 22 10
材料四: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聚居着赫哲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当地举办赫哲族文化节传承弘扬赫哲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省内其他地区对口帮扶,在渔业、基建等方面给予支持。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推动当地发展。
——摘编自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同江八岔赫哲族乡:民族携手谱新章》
(1)根据材料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什么?结合所学,谁创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根据材料二,唐三彩女立俑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指出这种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
(3)从材料三可知,抗战期间迁入四川的外省工厂在哪个地点分布最为集中?结合所学,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在此地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民主的态度和诚意?
(4)材料四中“八岔赫哲族乡”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四,为家乡少数民族发展献计献策,请写出你对他们好的建议或感想。
【答案】(1)基础:国家统一(秦统一六国)。人物:秦始皇(嬴政)。制度:郡县制。
(2)社会风气:开放的。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社会稳定等。(答出一点即可)
(3)地点:重庆。事件:重庆谈判。
(4)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议:举办赫哲族文化节传承弘扬赫哲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省内其他地区对口帮扶;在渔业、基建等方面给予支持;民族团结互助等。(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1)基础: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建立起我国首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可概括出基础是国家统一(秦统一六国)。人物: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二“它展现出唐代女性自信从容的气质,反映出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和较高的女性地位”可概括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开放的。原因:根据所学唐朝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社会状况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原因即可,如: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社会稳定等。
(3)地点:根据材料三“抗战期间迁入四川的外省工厂统计表”“重庆”“243”等信息可知,抗战期间迁入四川的外省工厂在重庆分布最为集中。事件: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4)制度:根据材料四“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聚居着赫哲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和所学可知,材料四中“八岔赫哲族乡”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建议:根据材料四“当地举办赫哲族文化节传承弘扬赫哲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省内其他地区对口帮扶,在渔业、基建等方面给予支持。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推动当地发展”,可从民族文化传承交流、国家帮扶、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建议,如:举办赫哲族文化节传承弘扬赫哲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省内其他地区对口帮扶;在渔业、基建等方面给予支持;民族团结互助等。
6.(2025·山东德州·一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统一后、在秦政权的内部和外部都普遍而客观地存在着潜在的分裂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分封思想和地域文化区别。
—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步辇图》: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 设瀚海都督府
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
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
——据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
材料三
中国考古学家对古代都城遗址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对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
材料四
①《平定准噶尔图卷》乾隆帝命令画师图绘平定准噶尔战争场面 ②驻藏大臣执牌驻藏大臣授予西藏地方政府执牌 ③《台湾府志》1685年由台湾府知府蒋毓英主修 ④《尼布楚条约》文本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政权消除“分裂因素”的主要措施。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其作用。
(3)概括材料三文本的观点。从《元大都平面图》中找出能论证此观点的信息,并予以简要说明。
(4)以上材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参照示例,任选一件文物并写出其承载的史料价值。(示例除外)
示例:①乾隆时期,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答案】(1)主要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
(2)方式:设置机构;和亲。
作用:例如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观点: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说明: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
(4)文献史料:③④。实物史料:①② 。
史料价值:②: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会同西藏最高统治者监理西藏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③: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政府。
④:清政府打败了沙俄侵略者,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东北边界。(任选一个即可)
【解析】(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秦统一后、在秦政权的内部和外部都普遍而客观地存在着潜在的分裂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分封思想和地域文化区别”并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后,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措施可知,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巩固了秦朝的统治。故主要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
(2)方式:根据材料二“设安西都护府”可得出,设置机构;根据材料二“《步辇图》: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可得出,和亲。故方式:设置机构;和亲。
作用:根据题干要求可选唐蕃和亲,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故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观点:根据材料三“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可知,材料三文本的观点为: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然后根据“元大都平面图”中出现的建筑和元大都城市布局进行分析即可。
说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
(4)分类:结合所学史料的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指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如文物、建筑等;文献史料指的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档案等,因此可得出“③《台湾府志》1685年由台湾府知府蒋毓英主修”和“④《尼布楚条约》文本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属于文献史料;“①《平定准噶尔图卷》乾隆帝命令画师图绘平定准噶尔战争场面”和“②驻藏大臣执牌驻藏大臣授予西藏地方政府执牌”属于实物史料。故文献史料:③④。实物史料:①②。
史料价值:②:根据材料三要求可选“②驻藏大臣执牌驻藏大臣授予西藏地方政府执牌”,结合书写清朝对西藏地区的治理可知,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会同西藏最高统治者监理西藏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③:根据材料三要求可选“③《台湾府志》1685年由台湾府知府蒋毓英主修”,结合所学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可知,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政府。
④:根据材料三要求可选““④《尼布楚条约》文本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结合所学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可知,清政府打败了沙俄侵略者,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东北边界。(任选一个即可)
7.(2025·云南昆明·模拟预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一统】
材料一
【思想一统】
材料二 自先秦至两汉,儒家吸收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西汉儒学家融合诸子百家优秀成果形成汉代新儒学,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自此之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政治的指导思想,成为居主流地位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自魏晋至宋明,儒家又吸收佛、道思想,加快了本身的发展与革新。政治大一统为维护统一大国局面奠定基础,思想大一统则有利于统一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凸显民族精神的特色,并使中国在历史上始终维持统一的大国局面。
——摘编自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一统】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汉族士大夫的生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上午读书,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生活。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唐太宗将公主嫁给他,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①处填写完整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澎湖巡检司设立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主张“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儒学家的名字。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思想大一统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图7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两幅图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①秦朝;
意义: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儒学家:董仲舒;
思想大一统的作用: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凸显民族精神的特色;为政治上的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任答1点)
(3)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民族交融。
(4)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答2点)
【解析】(1)国家:依据材料一信息“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可知①处填写的是秦朝;意义:根据材料一中“这是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名字:根据材料二“西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儒学家是董仲舒,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大一统则有利于统一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大统一的作用是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根据材料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凸显民族精神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大一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凸显民族精神的特色;根据材料二“使中国在历史上始终维持统一的大国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大一统为政治上的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信息三图7“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公主入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三中信息“士大夫,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两幅图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民族交融。
(4)认识: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历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主题句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根据材料三中的《步辇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再结合今天的实际从如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得出我们要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2025·陕西西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秦长城 图B 明代北京城
(1)材料一图A所示,秦长城西起① 处,东到辽东;为了防御北方② (民族)贵族南扰,明朝先后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朝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③ ,是北京城的核心。古罗马的④ 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材料二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加强规范。先后颁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大清律例》等法律。
——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清朝在西北边疆维护统一的举措并概述其意义。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 临洮 蒙古 故宫 万神庙
(2)特点: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法律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任答2点)
举措:康熙时期,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物。(任答1点)
意义: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任答1点)
(3)因素:制度创新、民族交融、边疆治理、法律法规的完善、杰出的统治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任答2点)
【解析】(1)填写:根据材料一图A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秦朝时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可知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长城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先后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可知明朝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的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2)特点:根据材料二“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可知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由“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加强规范”,可知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法律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因此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法律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举措、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可知清朝在西北边疆维护统一的举措是康熙时期,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物。其意义是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法律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因此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因素有制度创新、民族交融、边疆治理、法律法规的完善、杰出的统治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
9.(2025·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活动探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一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北魏帝王出御图》
活动二【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材料二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对台湾地区
唐朝 设置A,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 事务。 设置了C,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B。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 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管理西藏。 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
内容导航
考点聚焦:时空建构+核心考点,有的放矢
重点速记:知识点和关键点梳理,查漏补缺
难点强化:难点内容标注与讲解,能力提升
复习提升:真题感知+提升专练,全面突破
时空建构
围绕“民族交融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探究
核心考点聚焦
1.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交往
2.西汉实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内迁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4.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5.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6.元朝的民族交融
7.明清时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交往
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二、西汉实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
1、西域: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陆上丝绸之路
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
②交流物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③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设置西域都护
①机构:西域都护府
②时间:公元前60年
③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④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内迁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1.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氐人和羌人迁入关中地区;匈奴人和羯人迁到汾河流域一带;鲜卑人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建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改革:孝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3.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表现: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1.文成公主入藏
背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迁都逻些(今拉萨)。
时间:641年(唐太宗时期)
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2.唐蕃友好交往:
①唐中宗: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②唐玄宗:尺带珠丹上书称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
3.突厥
(1)兴起:6世纪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分裂:隋朝时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2与唐朝的交往: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联合回纥出兵平定后突厥汗国。
(3)8世纪中后期:突厥解体。
4.回纥
1、兴起: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
2、建立及统一: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3、与唐朝的交往:接受唐玄宗册封,号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时期出兵助唐平叛;后请求改名回鹘;唐朝后期,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绢帛换区回鹘的马匹。
4、衰亡:9世纪,汗国灭亡。大多数西迁到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5.靺鞨和南诏
(1)靺鞨
①地点:黑龙江流域
建立政权:7世纪,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渤海国。
③与唐朝交往史实: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
(2)南诏
①地点: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②建立政权: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
③与唐关系:崇尚儒学,多次派人到成都求学。
五、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1.辽与北宋的和战
(1)宋太祖时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2)宋太宗时期:发动战争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3)宋真宗时期:辽军攻宋,澶州之战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①澶州之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寇准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②澶渊之盟
内容: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
影响: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
和:宋夏和约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影响:关系较为稳定。
3.北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 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què)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北宋用丝织品、粮食、茶叶等换取辽、西夏的马、羊、骆驼等。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发生旱灾时曾向北宋官仓购买了两万石粟。边境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了解。
4.金灭辽及北宋
(1)背景:辽和北宋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起义不断。
(2)灭辽:宋金夹攻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3)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北上,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5.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
①成就: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②结果: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
(3)宋金和议
①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
②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六、元朝的民族交融
1、背景: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2、表现:
①边疆各族内迁,同汉人等杂居相处;
②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③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3、意义: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册封: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机构设置:雍正设立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乾隆设立噶厦,授命达赖喇嘛和驻藏办事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3)章程: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4)制度:确立金瓶掣签。
2.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叛乱:康熙三征准噶尔部,打败噶尔丹;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设置机构:乾隆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还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1771年(乾隆时),首领渥巴锡带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遗址、遗迹见证民族交融
2.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特征?
方式多样,包括和亲、战争、经济往来、设置机构等:双向交融,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涉及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3.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1)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在统一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2)中华民族在民族交融中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特性的多元统一体。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保持中华文明的持久繁荣、经久不衰。
4.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如何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热爱祖国,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心系各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真题感知
1.(2024·北京·中考真题)下面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立的历史意义是( )
A.有效管辖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史书中的“他”是( )
A.商鞅 B.董仲舒 C.张骞 D.郑和
3.(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南稻北麦,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下列源自西域的食物传入中原后,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些食物的传入始于( )
A.丝绸之路开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4.(2024·西藏·中考真题)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描述了少数民族贵族宴饮、农民耕种等场景,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材料说明了该时期( )
A.政治的稳定 B.南北的对峙 C.江南的开发 D.民族的交融
5.(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儁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周平王东迁洛邑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
6.(2024·北京·中考真题)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7.(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8.(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权的更替 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 D.民族的交融
9.(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汤晓同学要做一期手抄报,搜集的素材有: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由此判断,该期手抄报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分立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10.(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11.(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社会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丰富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交往交融
12.(2024·福建·中考真题)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13.(2024·江西·中考真题)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14.(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代部分政权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都( )
时期 主要史实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
魏晋 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局面,实行“胡汉分治”
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15.(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C.对外交往频繁 D.民族交融加强
16.(2024·西藏·中考真题)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北庭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17.(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下图为某史学著作第二章的目录。最适合这一章的标题是( )
第二章 _________ 第一节 撤藩 第二节 取台湾 第三节 治河 第四节 绥服蒙古 第五节 定西藏 第六节 移风俗
A.抗击外敌 B.巩固统治 C.加强集权 D.发展经济
【答案】B
18.(2024·辽宁·中考真题)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
A.加强海防 B.安定边疆 C.发展交通 D.繁荣经济
19.(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置( )
A.台湾府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20.(2024·山西·中考真题)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
A.唐蕃会盟碑 B.敦煌莫高窟 C.台湾赤崁楼 D.新疆伊犁将军府
21.(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图文物( )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
B.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22.(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 )
A.兵马俑军阵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A.A B.B C.C D.D
23.(2024·云南·中考真题)下表是同学们整理的清朝前期治理边疆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康熙:多次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妥善安置了回归祖国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A.巩固了西北边疆 B.稳固了东南海防
C.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24.(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的一系列研学活动。该活动的主题是( )
查阅文献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尼布楚条约》
实地考查 承德避暑山庄、伊犁将军府
参观博物馆 金奔巴瓶、《平定准噶尔图卷》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文学和艺术的高度繁荣 D.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
25.(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表所列历史事件反映了清王朝( )
时间 事件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 平定噶尔丹叛乱
1762年 设置伊犁将军
1793年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
A.强化边疆治理 B.抵御外来侵略 C.加强君主专制 D.监察地方吏治
26.(2024·重庆·中考真题)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7.(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台湾府
28.(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在理解边疆与“大一统”关系时,应处理好几种关系:如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根据不同风俗和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特殊的、过渡性的管理方式,加强行政管控,使其逐渐融入“大一统”的治理体系之中;又如动荡与稳定的关系,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中,治国者选派得力可靠的能臣来治边护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行政管控,确保边疆稳定和天下太平。
——摘编自李大龙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观察材料一的《明朝形势图》,指出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该措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深远意义。当东南沿海面临外来侵扰时,明政府又采取了哪一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治国者在边疆治理上处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时采取的策略。例举清朝前期平定少数民族贵族叛乱的一项史实,并指出近代解决新疆危机的湖南能臣。
(3)综上,从边疆治理和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9.(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历史兴趣小组拟在学校文化节上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片展”,请你一起参与布展活动。
(1)在第一主题“大一统”中,王军同学挑选了以下两个文物图片。图1出土在什么地方?图2出现在哪个朝代?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2)在第二主题“大交融”中,李红同学展示了图3、该图片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影响?请你围绕本主题,在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历史中再挑选一件文物的图片,作为图4,写出文物名称并说明挑选的理由。
(3)在第三主题“大团结”中,南芳同学选择的图5源于哪一政策的实施?结合图6拟定的结束语,谈谈你参与本次活动的收获。
图5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结束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图6
30.(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
材料二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事说明元朝的国家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安定和巩固东南(此处仅指中国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东北、西北边疆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31.(2024·广西·中考真题)中华一体的政治一统、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此件三彩俑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列举秦朝在南方地区设置的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此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所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
材料三
抗战期间迁入广西的外省工厂统计表 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对广西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地名 桂林 柳州 全县
工厂(家) 29 2 1
——摘编自谭肇毅《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广西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广西工业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四 藏北高原腹地的申扎县,居住着藏族、汉族等11个民族。申扎县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申扎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绘就了共建共享的同心圆。
——摘编自人民网《西藏申扎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根据材料四,归纳申扎各族人民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的典型经验。
提升专练
1.(2025·山东聊城·二模)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是( )
A.三国时期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2.(2025九年级下·贵州毕节·学业考试)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以学习汉文化为主 B.隋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北宋与西夏“澶渊之盟”后保持了和平 D.明朝时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3.(2025·湖南益阳·一模)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选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于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朝廷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官员担任官职,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材料三
中国民族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在南、北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的史实。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某学校将开展鼓励学生绘制湖南省民族分布图的活动,请你为这项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要求:体现“共同体意识”,例:多彩民族·同心湖南——共同体意识下的潇湘画卷)
4.(2025·河北邯郸·二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图1反映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试归纳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并概括清朝进行边疆治理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5.(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政治一统、经济依存、文化兼收并蓄、情感相互亲近,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建立起我国首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唐三彩女立俑造型生动,面容圆润饱满,身着时尚服饰,发型精致多样。它展现出唐代女性自信从容的气质,反映出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和较高的女性地位。同时,其精美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唐代手工业的高超水平,而服饰和装扮上融合的多元风格元素,也彰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及外国文化交流频繁。——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
抗战期间迁入四川的外省工厂统计表
地名 重庆 万县 泸州
工厂(家) 243 22 10
材料四: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聚居着赫哲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当地举办赫哲族文化节传承弘扬赫哲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省内其他地区对口帮扶,在渔业、基建等方面给予支持。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推动当地发展。
——摘编自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同江八岔赫哲族乡:民族携手谱新章》
(1)根据材料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什么?结合所学,谁创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根据材料二,唐三彩女立俑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指出这种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
(3)从材料三可知,抗战期间迁入四川的外省工厂在哪个地点分布最为集中?结合所学,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在此地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民主的态度和诚意?
(4)材料四中“八岔赫哲族乡”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四,为家乡少数民族发展献计献策,请写出你对他们好的建议或感想。
6.(2025·山东德州·一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统一后、在秦政权的内部和外部都普遍而客观地存在着潜在的分裂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分封思想和地域文化区别。
—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步辇图》: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 设瀚海都督府
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
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
——据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
材料三
中国考古学家对古代都城遗址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对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
材料四
①《平定准噶尔图卷》乾隆帝命令画师图绘平定准噶尔战争场面 ②驻藏大臣执牌驻藏大臣授予西藏地方政府执牌 ③《台湾府志》1685年由台湾府知府蒋毓英主修 ④《尼布楚条约》文本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政权消除“分裂因素”的主要措施。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其作用。
(3)概括材料三文本的观点。从《元大都平面图》中找出能论证此观点的信息,并予以简要说明。
(4)以上材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参照示例,任选一件文物并写出其承载的史料价值。(示例除外)
示例:①乾隆时期,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7.(2025·云南昆明·模拟预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一统】
材料一
【思想一统】
材料二 自先秦至两汉,儒家吸收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西汉儒学家融合诸子百家优秀成果形成汉代新儒学,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自此之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政治的指导思想,成为居主流地位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自魏晋至宋明,儒家又吸收佛、道思想,加快了本身的发展与革新。政治大一统为维护统一大国局面奠定基础,思想大一统则有利于统一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凸显民族精神的特色,并使中国在历史上始终维持统一的大国局面。
——摘编自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一统】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汉族士大夫的生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上午读书,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生活。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唐太宗将公主嫁给他,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①处填写完整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澎湖巡检司设立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主张“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儒学家的名字。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思想大一统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图7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两幅图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谈谈你的认识。
8.(2025·陕西西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秦长城 图B 明代北京城
(1)材料一图A所示,秦长城西起① 处,东到辽东;为了防御北方② (民族)贵族南扰,明朝先后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朝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③ ,是北京城的核心。古罗马的④ 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材料二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加强规范。先后颁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大清律例》等法律。
——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清朝在西北边疆维护统一的举措并概述其意义。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9.(2025·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活动探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一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北魏帝王出御图》
活动二【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材料二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对台湾地区
唐朝 设置A,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 事务。 设置了C,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B。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 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管理西藏。 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活动三【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主流是由众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民族融合形成一个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汉族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写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完成表格,在A、B、C三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有哪些。(任选一个王朝,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的理解。
10.(2025·黑龙江佳木斯·一模)中国历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中华的历史。
【民族交往】
【民族交流】
【民族交融】
材料一: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争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材料二:清朝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在清朝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即可。
A:和平相处、订立盟约: ;B:中央册封、设置机构:
C:武方征服、军事防御: ;D:抵御外寇、巩固边疆:
(2)与图1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哪些影响?图2中“元宣政院印”宣告了中央对哪一地区的直接统辖?
(3)材料一中“三次议和”后签订的盟约中,使辽宋之间很长时间保持着和平局面的是哪一个?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什么作用?(答出一点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1.(2025·重庆·模拟预测)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中华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任务一 民族交往】
时期 方式 史实 民族特点
① 战争 蒙恬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魏晋南北朝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苻坚任用王猛改革;② ③
唐 ④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1)请将上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图表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
【任务二 边疆管辖】
(2)根据上面两幅“疆域四至”示意图,说出两个朝代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对东南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任务三 交流交融】
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争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清朝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在清朝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
A:北宋时期,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制度。
B:清朝时期设立驻藏大臣管理伊犁地区。
(4)请依据上面两段文字回答,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什么作用?
12.(2025·辽宁大连·一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统一之基】
材料一
【民族团结之本】
材料二
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仅推进了北魏国家和拓跋鲜卑等少数民族社会属性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融合。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精神力量之魂】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判断年代尺上史事所在的朝代请列举一项该朝代统治者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不重复年代尺中的史事)
(2)综合材料二的图文信息,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3)请将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任选一位,谈谈从其身上学习到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至少两点)
示例 科学大家: ②
民族英雄: 交往使者: 史学名家:
13.(2025·新疆喀什·一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身着长袍汉服的《北魏帝王出御图》 ②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
③北周武帝铸造圆形方孔“永通万国”钱 ④使用胡床的《北齐校书图》
(1)根据表现形式,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材料一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___,它们共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材料二 女真人、契丹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继融入了汉族群体,汉人族群的成分更为兼容多样。与此同时,数量众多的西域人,随蒙古征服进入中原和江南。……西域人、蒙古人和汉人、南人间的文化互动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_________就是元朝西域人大规模东来的聚合物,即元朝及以前东来的西域人等,以伊斯兰教为纽带且操汉语而汇聚成的特殊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下划线处空缺的民族名称。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特点。
材料三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加强西北边疆治理的一则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14.(2025九年级·全国·专题练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羊、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间经济交往的 。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有 。
(2)说出材料二中图中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二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认识。
15.(2025·江苏·一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觉醒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被动应对、缓慢苏醒阶段,这个阶段从1840年延续到1895年前后。客观地说,每次外患都产生过体现觉醒的“先觉者”。中国社会衰落到谷底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警醒的转折点,“沉睡的狮子”在世纪交替之际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时刻。
——摘编自张可荣《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的自觉是历史的概念。1917年李大钊第一次赋予了“中华民族”概念以现代的意义,这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转向自觉的鲜明标志;从1917年至1937年国共两度合作,恰构成了中华民族实现自觉的完整阶段。
——摘编自郑师渠《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位在“被动应对、缓慢苏醒阶段”的“先觉者”,什么遭遇使中华民族进入“警醒的转折点”?
(2)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20世纪上半叶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16.(2025·山西·一模)国家认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主题】博古鉴今·文物策展
【项目名称】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历史文物,感受中华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形成的国家观、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项目任务】任务一 第一组同学以“民族和睦·国家统一”为主题,搜集了下面文物,准备布展。
历史文物 ①汉“单于和亲”瓦当 ②唐蕃会盟碑 ③辽朝“宋丹宜昌”钱币 ④达赖金印
入选理由 这片瓦当印证了西汉同匈奴和亲并和睦相处的史实,是颂扬和纪念汉匈两族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 ______ 这是一枚见证宋辽在“澶渊之盟”后两国和平相处的辽铸钱币,是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见证。 ______
(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为②④文物写出入选理由。
任务二 第二组同学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为主题,搜集了如下图片资料设计展览。
①青藏铁路 ②《反分裂国家法》 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④中英香港、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⑥《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请将上面备选的资料序号填入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并据此为这一板面写出结语。
前言 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为三个板块。 展板一 民族团结·展新颜 展板二 祖国统一·绘新貌 展板三 国防建设·强国力
结语:
17.(2025·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某班同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主要分为政治篇、文化篇、民族篇,请你参与。
【政治篇】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至今已经两千多年。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中,中央政权始终对新疆地区行使着管辖权,新疆地区始终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简明新疆地方史读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唐朝和清朝前期分别设立什么机构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文化篇】
材料二: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以下是“大交融”展厅的部分展示内容:
“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 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
“语文互鉴”展区 展出了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和古状文书写的“中华国家”四个字,这些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有的是仿造汉字而生。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文化交融的主要领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文化交融的意义。
【民族篇】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的历史事件2例。
18.(2025·重庆江津·一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中华民族诞育、形成和发展史中寻求理论答案。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双向融合,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中华民族“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交往频繁。在北方,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东汉时,南匈奴归附朝廷,开始与汉民族融合。在南方,经过激烈的战争,岭南被纳入秦朝版图……在西南,汉朝恩威并用,设置郡县加强管理。东汉以后,进入此地的汉民族渐多,汉文化随着学校的兴建传播到了滇中地区,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两汉时期国家对匈奴民族政策的变化。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北方的岭南被秦朝纳入版图。( )
B.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 )
C.汉朝恩威并用的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
材料三
大同北魏壁画《夫妇并座图》(图中男女皆着窄袖交领袍衫,典型少数民族服饰) 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 (图中北魏迁都后男女皆着汉人服饰)
(4)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材料三属于哪种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三,简述北魏迁都后服饰变化。结合所学,写出北魏时期形成这一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9.(2025·新疆克孜勒苏·一模)某班同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1)材料一图片出土于哪一遗址,被誉为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是为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发行的邮票,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哪项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实现民族大团结。
20.(2025·贵州黔南·一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多民族国家统一】
材料一
疆域示意图
【民族交融】
材料二 某同学整理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融的学习笔记:
①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当地汉人不断错居杂处;
④唐太宗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⑤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北齐)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1)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建立。其在地方上全面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
(2)根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形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2025·山东烟台·一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一统”,既包含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如“推恩令”削弱诸侯、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也包含文化上的统一,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提示:史料按载体或形式分类: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数字史料)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现“文化上的统一”的意义。
(2)文物见证历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①、②所见证的历史事件。并分别说明①、②的史料类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在“西北、东南”地区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并概括清朝进行边疆治理的意义。
22.(2025·湖北襄阳·模拟预测)【共筑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期 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
隋唐时期 唐太宗进攻突厥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回纥首领、南诏首领等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辽宋夏金元时期 金灭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回族形成
明清时期 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 土尔扈特部东归 设置伊犁将军
材料二 “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
——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三 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一体意识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自施生以来就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创了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摘编自杨清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西汉时期民族之间互动发展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具体措施。谈谈新时代青年应如何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2025九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事说明元朝的国家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2025·江苏南通·一模)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文化和民族认同,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派迅速放弃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口号,而主张“五族共和”,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极大增强。国共两党放下政见分歧,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中国人就整体上来说,无论其所属党派和个人信仰如何,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问题已经解决。祖国边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少数民族,不论在敌后还是在敌占区,甚至在国界之外,都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摘编自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1)“大一统”理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元朝统一后,为了整合“内郡与边鄙”、“汉地与漠北”、“农耕与游牧”等多元文化区域,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治理措施 简析这些措施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所蕴含的思想理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极大增强”的背景,概括这一时期民族意识增强的表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