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美好的品质,如同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我们的心间。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列宁的善良、白求恩的坚守阵地、赵一曼的关爱他人......从伟人身上感悟其卓越品质,让它们在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善。今天让我们走进文言文的世界,一起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任务一:感悟美好品质童第周的争气、白求恩的坚守阵地、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第一课时遇见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复姓名字你姓什么? 我姓李。什么李? 木子李。他姓什么? 他姓张。什么张? 弓长张。古月胡, 口天吴,双人徐, 言午许。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姓氏歌东方朔诸葛亮欧阳修尉迟恭活动一文言文初体验跟着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wèngdiējiēqìmòbèng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字数比较少比较难理解文言文认识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文言文词汇丰富,表达精炼,经常一个字就能传达出现在一个词甚至一句话的意思,如:饭否 =吃饭了吗 读熟练将课文竖着排版,你能来读一读吗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再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在庭院玩耍的所有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司马光。登瓮的孩子。指除了司马光和跌入水瓮里的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按照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样的节奏来朗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活动二解码文言文了解司马光的故事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查资料找近义词结合注释猜一猜拆字组词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读书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这样做……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庭】庭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皆】全,都。【光】指司马光。【之】指的是它,这里指瓮。【迸】涌出,喷出。①司马光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文章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②③④⑤⑥⑦群儿戏于庭,群( )戏( )注释②:庭院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释义一群嬉戏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没( )跌( )注释③:口小肚大的陶器一个小孩爬上水瓮,失足落进水里,被水淹没。释义淹没跌倒众皆弃去,众( )弃( )注释④:全,都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释义众人抛弃去( )离去考考你:你知道哪些带有“皆”字的四字词语?光持石击瓮破之,拿司马光拿起石头击打瓮,瓮破了。释义砸联系生活想象动作水迸,儿得活。水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儿得救了。释义注释⑥:涌出,喷出结合理解,再次朗读课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wèngdiējiēqìmòbèng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第二课时跌弃司皆持找出“藏”起来的生字,读准字音,才能真的“捉”到它们哦!跌弃司皆没跌弃司皆持找出“藏”起来的生字,读准字音,才能真的“捉”到它们哦!活动三感悟美好品质讲讲司马光的故事大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众小孩司马光面对落水小孩,大家的反应如何呢?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吓跑救人对比沉着冷静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救小伙伴的?拉落水者砸瓮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瓮比司马光高很多,司马光够不着。瓮比较深,直接拉着救人很危险,砸缸更安全。在最紧急的时刻,司马光能想出最简单的方法救小朋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觉得司马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借助注释,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故事。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提示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朋友爬到瓮沿上玩,一不小心掉进了瓮里。瓮水太深,眼看那个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吓得连哭带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很镇定,他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尽全身力气砸瓮。瓮被砸破了,瓮里的水“哗”的一下子涌了出来,掉进瓮里的小孩得救了。学完本课后,你总结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1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2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3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戏于庭,( )登瓮,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得活。《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有什么背诵文言文的好方法。记住故事,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记住人物,回忆人物内容儿光众一儿群儿登瓮戏于庭足跌没水中持石击瓮破之水迸皆弃去得活背诵本课,需要先理解文言文的文意,然后反复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不看教材,试着背诵,注意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生字我会写司登跌弃持击之皆书写指导上下结构登高 登山 登记上宽下窄。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笔画组词书写指导结构12画dēng课本中的世界《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练一练结合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给连环画配文。水缸水瓮司马光【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司、登”等8个字。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大单元情境、出示大单元情境任务1.教师出示大单元任务情境:感悟美好品质美好的品质,如同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我们的心间。司马光的机智勇敢、童第周的争气、白求恩的坚守阵地、赵一曼的关爱他人······从伟人身上感悟其卓越品质,让它们在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善。今天让我们走进文言文的世界,一起讲讲司马光的故事。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遇见司马光:学习复姓,了解“司马光”(1)指名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2)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3)教师介绍司马光,学生了解识记。活动一:文言文初体验1.读好课文,读出节奏。(1)学生跟着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2)出示正确停顿。(3)全班齐读。2.感知文言文特点。(1)提问: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预设:字数比较少、比较难理解。(2)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认识文言文。4. 请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1)学生默读,圈画。(2)出示圈画出的人物,教师相机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预设:“群儿”指在庭院玩耍的所有孩子;“一儿”指其中一个孩子;“众”指除了司马光和跌进水瓮里的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们;“光”指司马光;“儿”指登瓮的孩子。(3)教师再次出示短文及朗读节奏,让学生发现文言文朗读的奥秘。预设学生回答:我们可以按照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样的节奏来朗读。5.师生、同桌等多种方式朗读文言文,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活动二:解码文言文,了解司马光的故事1.回忆第二单元,读书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能用到的方法。结合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孩子知道理解文言文可以用上借助注释、拆字组词等理解词语的方法。2.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提示: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文章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1)理解“群儿戏于庭”。①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来理解“群”“戏”“庭”的意思。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③教师小结: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①引导学生给“跌”“没”组词。预设:跌(跌倒);没(淹没)。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个小孩爬上水瓮,失足落进水里,被水淹没。(3)理解“众皆弃去”。①引导学生给“众”“弃”“去”组词。预设:众(众人);弃(抛弃);去(离去)。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皆”是全,都的意思。③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④提问:你知道哪些带有“皆”字的四字词语?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含“皆”的成语有皆大欢喜、人尽皆知、比比皆是、草木皆兵、举世皆知……学生抄写积累。(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①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持”“击”的意思:“持”是拿的意思;“击”是砸的意思。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司马光拿起石头击打瓮,瓮破了。(5)理解“水迸,儿得活”。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迸”是涌出,喷出的意思。“水迸”就是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水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儿得救了。(5)借助注释,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故事;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第二课时活动三:感悟美好品质,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1. 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2.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2)师生合作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说说面对落水小孩,人物的不同表现。预设:众小孩被吓跑,司马光救人。(3)提问:通过人物表现的对比,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3.引导学生发现司马光救人的巧妙之处。(1)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救小伙伴的?预设: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是去拉落水者。司马光是砸缸救小伙伴。(2)追问: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预设1:瓮比司马光高很多,司马光够不着。预设2:瓮口小肚子大,小朋友掉进去爬不上来,情况紧急,很危险。(3)请学生结合生活,想想其他小朋友吓跑后会做些什么,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预设:小朋友们有的吓哭了,有的回家叫父母帮忙,有的跑去向路人求救。(4)提问:在最紧急的时刻,司马光能想出最简单的方法救小朋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预设:司马光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孩子。4.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提示:(1)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古诗。(2)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5.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问:学完本课后,你总结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6.交流背诵文言文的方法。(1)引导交流:《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有什么背诵文言文的好方法。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记住故事,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记住人物,回忆人物内容。(2)背一背,填一填。7.书写指导:重点指导登。8.课本中的世界:《资治通鉴》的介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设计】8.24《司马光》.docx 【教学课件】8.24《司马光》.pptx 课文朗读.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