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考教结合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真题试做壹微格考场 卷别 篇目 题干设问 设题角度2023· 新课标Ⅰ卷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理解词句思想内容2025· 新课标ⅠⅠ卷 《咏省壁画鹤》《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请简要分析。 理解诗歌整体思想内容 (一)理解诗歌的词句,词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词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读懂诗歌之道。由考查词句的含意到考查词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二) 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即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哲理分析、价值意义分析。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阅读题干,明确本题要求,根据内容拟答。第二步:定角度,细分析。回答问题,注意形与神、情与理结合,化实为虚。◆解题思路第一步:准确理解字面(表面)意思。第二步:揣摩深层意蕴。(一)(二)真题试做【例1】 (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杜 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参考答案: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6分)咏省壁①画鹤宋之问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蓦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陈子昂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独舞纷如雪,孤飞暧似云。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骞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例2】 (2025·全国Ⅱ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真题试做【参考答案】①宋之问诗:诗人借画鹤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感恩和忠诚,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宠的心理。侧重政治隐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颂恩为主,带有封建官僚的价值取向;②陈子昂诗:诗中处处以鹤自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鹤的描写中,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诗歌侧重人性批判与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与超脱世俗的色彩。融通教材 贰融通教材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涉江采芙蓉》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内涵。 “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参考答案】融通教材2.《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春江花月夜图,诗人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之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代代延续,永远没有尽头。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更多的却是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参考答案】即学即练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①范仲淹圣君贤相正弥纶,谏诤臣微敢徇②身。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宴坐黄堂③愧无恨,陇头元是带经人④。【注】 ①此诗作于范仲淹因反对宋仁宗废除皇后而被贬睦州期间,此前他曾与宰相吕夷简就“废后”一事产生过激烈争执。②徇:同“殉”。③黄堂:太守办公的正厅,也可指太守、知府。④带经人:好学苦读的人。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一联的理解。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是说诗人认为自己只要像葵花那样一直向着太阳,就算地位卑微也无妨。这两句诗表露了诗人的赤胆忠心和愿意为朝廷、百姓付出一切的决心;另外,此联体现了诗人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无论到哪儿、处于顺境或逆境都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解析:“但”,意思是“只”;“葵心”,指“像葵花那样内心永远朝向太阳”;“驽足”,指“卑下的地位”。“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的意思是,只要能像葵花那样内心永远向着太阳,自己就是永远处在卑下的地位又有何妨呢?这两句诗以“葵心长向日”比喻自己会一心向着朝廷和国家,表明了诗人会永远心向朝廷、忠心报国的坚贞志向和高尚人格。即学即练 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读书(其二)法式善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条渐苍莽。此理木不知,木乃遂其养。我读古人书,辄作古人想。掩卷了无得,心中时怏怏。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观赏。本诗运用比喻托物明理,给人以读书的启示,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以植树设喻,植树不可求骤长,读书也不能急于求成;②给人以读书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启示。解析:“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读书就像树木的成长一样,不能求速成。植树不能马上长成,读书也一样,不能急于求成。“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条渐苍莽”,把树种植在空山中,任凭岁月穿梭,露水浇灌,树叶渐渐繁茂,枝条也渐渐变得葱茏,远远望去如烟似雾。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主要靠时间的点滴积累,需要循序渐进。这些比喻给人以读书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启示。巩固提升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游月陂【注】程 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注】 陂是水泊、池塘的意思,“月陂”是形状如月亮的池塘。巩固提升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系记游之作,记述了诗人晚秋时节游览月陂堤的所见、所闻、所感。B. 诗人在月陂堤上四处观望徘徊,看到北面的百尺高台耸入天空,非常壮观。C. 面对能使万物萧瑟的秋气,诗人内心十分感伤,于是借酒来消除心中愁绪。D. 颈联中的“闲”“静”二字移情于物,写出诗人此时闲适自得的悠然心境。解析: “诗人内心十分感伤”错,从整体意境来看,诗人没有感伤,只是客观陈述,诗人喝酒,是为了去除凉意。2.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世间的事情繁杂而没有头绪,不值得去计较,只要逢上佳节,我们就相约重游月陂堤;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③还表现了对美景和友情的珍视。解析:尾联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他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人生待开怀时且开怀,只要逢上佳节,约上几位知交,重游月陂堤,相陪举杯痛饮,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世事繁杂何必计较太多?只要遇到好的时节,便和朋友相约,再来游玩一番。表现了对美景和友情的珍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上湖南崔中丞戎 昱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巩固提升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用“青松”和“陌上尘”比喻崔中丞,云彩和泥土比喻自己,说明彼此地位的高下。B. 颔联诗人通过“尽嫌”“不弃”的对比,也让崔中丞感受到诗人对他的尊重和崇敬。C. 颈联诗人化用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彰显自己耿直秉性,为尾联直抒胸臆张本。D. 这首诗技法高妙,前两联侧重写崔,后两联多写己,前后映照,使整首诗浑然一体。解析: “首联诗人用‘青松’和‘陌上尘’比喻崔中丞”错误,应该是将诗人自己比作“陌上尘”。“云泥”比喻两人地位高下悬殊。4. 作者在诗中道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颔联说天下人都嫌良马瘦弱,崔中丞却不弃贫困潦倒的卧龙:不盲从世俗,不以外在(地位)识人。②颈联说志士君子不会为千金而改变心性,却十分看重诺言:做人要不失本性,信守诺言。③尾联说自己会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做人要懂得感恩。解析:颔联中,崔中丞并没有嫌弃“良马瘦”“卧龙贫”,一边是“举世”“尽嫌”,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对照中,见出了崔中丞不同流俗的慧眼,赞颂了他的识拔人才。这告诉我们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颈联告诉我们要有千金不移的志节,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做到一诺千金。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报恩人不辞生死的气概。此联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恩情。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