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一导入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听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李凭箜篌引》二知人论世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而李贺自视甚高,诗中常以“唐 孙”“宗孙”自称。他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昌谷。二知人论世他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李凭箜篌引三解题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引”、“行”(《琵琶行》)、“歌“(《长恨歌》)及“吟”(《游子吟》),是古诗的四种体裁,“引”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李贺箜篌:又名“坎侯”、 “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的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或二十五根弦。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四赏析诗歌任务一: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停顿,完成李凭弹奏现场基本信息表。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四赏析诗歌时间地点乐器主演听众高秋中国(长安)箜篌李凭凝云、江娥、素女、紫皇、石、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四赏析诗歌任务二:全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句):李凭出场。第二部分(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第三部分(7—14句):描写音乐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四赏析第一节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1.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先写琴,再写声,最后写人。时间地点穿插其中,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类似于王熙凤出场。2.为什么要从乐器的原材料和制作开始写起?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的构造精良,突出音乐的高雅,演奏者的技艺高超。四赏析第一节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3.“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是如何描写乐声的?侧面描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诗人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侧面描写《琵琶行》类似写法:“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四赏析第二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 两句诗如何描摹“箜篌”的声音?“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幽怨。”以声写声——用二者衬托其声之美“芙蓉泣,芙蓉滴露之貌,状其声之惨淡;香兰笑,兰花盛开之貌,状其声之欢快。”以形写声——用二者衬托其情感起伏夸张、拟人、通感正面描写《琵琶行》类似写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通感通感又叫 “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例如: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四赏析第三节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1.紫皇指“道教的最高神仙”。为什么要写“动紫皇”而不是“动天子”“动皇帝”?“紫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象,飞向天庭,飞上神山,飞入月宫,进入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四赏析第三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3.这几句中都提到了哪些听众?石、天、秋雨、神妪、鱼、蛟、吴质、寒兔四赏析第三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侧面描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逗”强调“秋雨”是被音乐吸引而来的,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四赏析第三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侧面描写。运用反衬的手法,神女以“妪”为怪,鱼以“老”为奇,蛟以“瘦”为异。山中神妪折服请教;老鱼瘦蛟跳跃起舞。似乎干枯、无生机的形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四赏析第三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侧面描写。听了李凭的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月宫中嫦娥的宠物玉兔,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开。用大胆的想象写出了音乐的美妙。五课堂总结同任务三:比较《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异同。都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音乐。异①《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多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重点写音乐旋律本身,多为正面描写的手法。②《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多用想象;《琵琶行》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锦瑟》李商隐“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王蒙“义山的《锦瑟》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梁启超二知人论世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陷于晚唐的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之中悲愤死去。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25岁时举进士。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招为婿。李商隐由此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在悲愤寂寞中死去。二知人论世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寄兴深微(某句诗词或者某句话说的用意很深,而且刻画的细致入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尤其他以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但他的诗里往往借助象征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混淆了实虚境界,读来晦涩难懂。《锦瑟》为李商隐自题《李义山诗集》的第一篇。一首《锦瑟》,一道千古谜。历来无人能解,所以莫衷一是。三解题《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任务一: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文大意,思考这是否也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辞也。”——朱熹并非是描写音乐的诗,标题其实是摘取全诗的前两个字而来,与全诗内容并无明显关系,其实此诗“无题”。1.本有二十五(或二十三)弦的瑟为何在作者笔下有五十弦?①一说《汉书·郊祀志》:伏羲登天梯前,亲手制作了瑟,交给远古神女素女演奏,为自己送别。谁曾想,素女弹奏的瑟音太过悲哀,伏羲联想起人间悲苦的人,慈悲心大发,放弃登天的机会返回地上,举起瑟用力一摔,瑟裂成了两半,变为二十五弦。以锦瑟抒悲情。②一说根据后文“思华年”为思念自己的青春年华,推测“弦”有“年”的意思。时年作者四十多岁,取整数50,暗示自己度过的这些年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无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锦瑟”而不是“古瑟”起兴?①“没来由、没道理”,这话不是问锦瑟,而是问人生。“无端五十弦”暗示自己的人生无端地过去了许多华年。②因为逝去的华年是如漆有织锦纹的瑟般华美的。借用锦瑟抒发青春美好年华已逝的哀愁。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惊动的样子)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①借典故写自己此时内心的迷惘之深。②“晓梦”:早上的梦很短暂。醒来时,梦的记忆还很深,但梦中美好却极为短暂,又产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因闹水灾,派大臣鳖灵为蜀治水,其间侮辱了鳖灵之妻,因惭愧羞耻而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杜鹃鸟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望帝托的是“春心”,春心是充满希望、美好的心,可是美好的心却托给“泣血”的杜鹃,表达作者的伤感、痛苦、哀怨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①珠和玉为美好之物,是李商隐对自己才德情的自我肯定,但都以泪与烟作结,则让人产生了理想破灭,随风逝去的悲剧感受。②流泪多为痛苦情感的外化表达,烟云则让人产生虚无之感,饱含诗人抱负成空人生如梦的幻灭与无奈感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五课堂总结典故 内涵 情感庄周梦蝶 人生如梦、美好短暂 迷惘望帝化鹃 梦醒之时、理想破灭 悲伤哀怨鲛人泣泪暖玉生烟理想破灭、抱负成空痛苦迷离虚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五课堂总结庄生梦蝶般的恍惚,杜鹃啼血般的哀怨,明月珠泪般的痛苦,暖玉生烟般的迷离。所有的意象都是那么迷茫忧伤,都有着无限的惆怅忧郁,它是诗人对自己平生的真切感受,是一种情绪上的体验。而这些情绪是何以产生的已经不重要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切都在朦胧之中,什么都不记得了。一个回首平生的年老的诗人,已经开始明白了生命的真正内涵,无论万事如何存在,结果也只是一场空虚。此情:一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二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尾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整首诗读来如梦似幻、真假难辨;委婉含蓄而又悲伤难掩;诗意不明而又情真意切,让读者未明诗中之意,却觉是诗中之人。三是认为李商隐因“牛李党争”从而政治上一直失意,难展抱负。因此《锦瑟》是感叹一辈子政治失意的诗。四是李商隐年轻时曾与玉阳山灵都观一女子(女冠宋华阳氏)有一段恋情,念念难忘,最终没有结果。因此有人说《锦瑟》是追忆恋情之作。——感征战之苦 品卫国之情解读题目“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燕歌”即燕地的歌谣,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行”:即“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古体诗(唐之前)有“歌”、“行”、“吟”、“引”三种体裁。(《琵琶行》)“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guī),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写作背景诵读诗歌旌旗 jīng 旆 pèi玉箸zhù 蓟北jì逶迤 wēi yí 碣石 jié横行 xíng 摐金 chuāng单于 chán 腓 féi飘飖yáo 功勋 xūn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提供了环境背景。小序年号纪年法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应和,唱和。〔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全国卷I)〕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于是应和了一首。主将。指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给……看。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人:事:景:初步感知战争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英雄深秋大漠、荒凉边塞校尉、单于、战士、美人、少妇、征人、李将军一场残酷的打仗与斗争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飖 绝域苍茫整体感知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出征——失利——被围——死斗战事发展顺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出征失利被围死斗这是一场 的战争这是一场 的战争。请结合诗句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对于将帅而言,这是一场必然失败的、腐朽的战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在征战,将领却沉湎于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对于士卒而言,这是一场残酷无情、可歌可泣的战争,“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们所向无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对于思妇而言,这是一场让人充满思念、带来孤寂的战争。“玉箸应啼离别后,少妇城南欲断肠”。总结主旨1、讽刺和批判了将领们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且不恤士卒。2、赞颂士兵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3、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4、表达对李广那样的良将的呼唤、渴望5、传达对边境安定、百姓安居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总结主旨请将以下诗句与其表现的思想主题进行连线。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对将士英勇斗争精神的赞美。对将领的谴责,对良将的呼唤。思乡、思亲之情。战争环境艰苦,暗含对战士(百姓)的同情。燕歌行(并序)事:人:出师 - 战败 - 被围 - 战死(战士斗志)士卒浴血奋战、效命死节将领侍宠贪功、纵情声色、不恤将士古时李广关爱战士、厚待士卒景:塞外秋景:大漠、枯草、孤城、落日等总结主旨思妇远在故乡思念征战的丈夫(家人)高适《燕歌行》抒出征之豪情;赞战士之死国;怜思妇之断肠;望良将之带兵;惜战士之辛苦;讽将帅之骄纵享乐;批朝廷之用人不当;集大成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1.《燕歌行》让后人感受到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全诗内容丰富,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2.《燕歌行》中的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内容意象: 烽火、狼烟、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玉门关、楼兰、凉州等文体知识:边塞诗①赞美边塞奇丽风光、异域风情。②抒发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念之情。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⑥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用典、虚实结合等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风格: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诗人: 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等思想情感:绮丽风光,报国豪情,思乡念亲,厌恶战争诗中为何是“汉家”(汉代)?唐诗多“以汉代唐”(以汉喻唐)。唐诗中为何喜欢“以汉代唐”呢?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就唐代诗人自身而言,本朝人叙写本朝事有诸多不便。唐孔颖达云:“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礼记正义》)古人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涉及讽刺、暴露一类的诗篇则不能指名道姓、直陈其事、直述胸臆。诗人们采用以汉代唐的借代手法去达到讽喻的目的。思考问题其二,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拥有雄厚国力的朝代,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渴望出现的大一统局面。汉代的强盛,不仅当时威振四方,而且影响久远。我们仅从中国的语言文字自汉代始被冠以汉字、汉文、汉语之称,并传诸后世,就足可见汉代威名影响之大。回顾历史,唐代人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媲美的只有汉朝。唐代诗人喜欢以汉朝比拟本朝,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继承,也是唐代人对自己的高度自信与自许。因此“盛唐之音”中不乏“汉代雄风”,“以汉代唐”就成了唐诗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