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件(共2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件(共2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新课导入: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作家缪塞尔
虞 美 人
李煜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李煜生平,能熟读并背诵本词。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李煜词中丰富的“愁”情。
3、通过品味词的语言,学习并掌握词中描写“愁”的艺术手法。
知人论世:
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世人称南唐后主。李煜擅长书法、绘画、乐律、诗文,而词的成就尤高。李煜本是闲适王爷,无奈因其一目双瞳而受其兄李弘翼猜忌,李煜为逃祸只能醉心经籍、不理世事,号“隐"、“莲"以表明自己无称帝野心。可见,还未践祚之时,李煜便在社会的挤压中艰难生存,见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暖。登基不久,李煜希望宋朝免除诏书的“不名之礼",不被允许。后大周后病亡, 立小周后。
李煜在位十四年后,宋军攻破金陵,南唐灭亡。 在汴京三年后,七夕节,李煜死于汴京。 李煜的一生都是凄苦哀伤的。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 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艺术成就:
1、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
3、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4、在风格上有独创性,兼有刚柔之美,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
写作背景:
《新五代史·卷62》记载:“开宝八年(975),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975年,宋军攻占金陵(南京),李煜被押往汴京(开封)软禁。978年,相传李煜生日(七夕)当天,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便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解题:
虞美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
四面楚歌时,虞姬拔剑自刎,血染之地长出鲜红的花,后人为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 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虞美人:一种花卉名称,白色虞美人:象征着安慰、慰问红色虞美人:代表着极大的奢侈、顺从。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诵读诗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基调——悲哀伤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整体感知:
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诗词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可见绝望悲苦之极。
以乐景写哀情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结合李煜早期作品,读懂“往事”: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物质上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
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经多次出现,又表明词人降宋后又苟活一年,面对无休止的自然时序变化欲罢不能,词人精神上的痛苦“又”更加深厚了。
时间过慢与时间过快的矛盾在作为阶下之囚、备受煎熬的李煜身上得到了统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国”在故国中有美好而自由的生活,有尊严,有安全感。
“小楼东风”是李煜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
故国
小楼东风
“不堪”
“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改犹在”中的“应”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换成“是”?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应”意为“应该,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作为阶下之囚的词人对曾经的南唐宫殿今朝是否留存,已无太大自信,以致不敢确定其肯定还留存。这一推测揣度的语气透露出的恰好是自己此时的无奈和无助,一种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的悲凉感油然而生。换成“是”所表达的 是一种肯定的语气和判断,这与词人的情感不协调。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东风
故国
雕栏玉砌(应犹在)
朱颜(改)
自然永恒不变
人事变化无常
对比
“只是朱颜改”,“改”的是什么?不改的又是什么?
物是人非的悲凉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东风
故国
雕栏玉砌、朱颜
实景
虚景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手法赏析: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了。
巧用夸张,境界阔大,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彭拜,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名句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愁?
主旨概括
整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体现了一位亡国之君对物是人非的往事之叹、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以及由此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情感真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