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丰富的心灵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第13课树和天空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丰富的心灵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第13课树和天空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四单元 丰富的心灵·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第13课 迷娘(之一) 致大海
 *树和天空
初识文本
【作者知识】
欧洲现代主义诗歌的最后
代表——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著名诗人,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7首诗》,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20世纪50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先后获得多种国际国内文学奖。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成就: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代表作品:《17首诗》《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钟声与辙迹》等。
【文题解说】
题目“树和天空”言简意赅,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同时,“天空”为“树”提供了背景,意象鲜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背景知识】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他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生活。斯德哥尔摩群岛伦马尔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他在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存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中。
【熟悉基本知识链接】
超现实主义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是继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流派。超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从1924年到20世纪60年代,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着明确的政治、社会、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作为一场文艺运动,超现实主义思潮影响极为广泛,但单就文学影响而言,其成就主要集中于诗歌领域。其作品追求奇特的艺术效果,充满出人意料的比喻,想象丰富新颖,但大多晦涩难懂,语言缺乏逻辑性、规范性。
【基础知识】
1. 读准字音
(1)汲.取(jí) (2)黑鹂.(lí)
(3)瞬.息(shùn)
2. 写准字形
3. 用对词语
(1)汲取·吸取
“汲取”指取水,引申为吸取、吸收。“吸取”指吸收获取。“汲取”与“吸取”意思大致相同,但“汲取”比较文雅庄重,多用于书面语,而“吸取”较通俗,无论在书面语中还是口语中都被广泛使用;“汲取”对象多为抽象事物,“吸取”对象较广泛,还可以是具体事物;“吸取”后可以加字组成新词,如“吸取器”,“汲取”则不可。例句:
①这一小说之所以好,还因为它吸取了人民与人民战士的朴素语汇。
②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根部扎入岩隙间,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阳光,柔静多姿,洁白晶莹。
(2)特别·特殊
这两个词语都可作形容词,指跟同类的、平常的人或事物不同。在用法上的区别是:“特别”可作副词,有“尤其”“格外”“特地”的含义,而“特殊”不可作副词;“特别”可修饰形容词,而“特殊”一般不能修饰,如“她的眼睛特别大”;“特殊”词义较轻,而“特别”词义较重,在用作形容词时,要注意准确性。例句:
①塞罕坝自然景观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②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课堂研习
任务1:初读课文——文脉梳理
任务2:精读课文——深度研习
活动一 赏析诗歌的形象
1. (赏析诗歌的意境)《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节写“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倾洒的灰色”,充满生命的搏击、忙碌、成长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神奇的意境,以静为特征。
2. (赏析诗歌的意象)如何理解《树和天空》中“树”这一意象?
答案: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内涵。作为生物,树立足于大地的同时又指向天空,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作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最完美的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立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3. (赏析诗歌的意象)如何理解《树和天空》结尾一句“当雪花在空中绽开”中“雪花”一词的含义?
答案:“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蕴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严寒犹有傲霜枝,它又恰恰提供了强力意志最充分的突显。承续前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接,甚至是人类对生命暂歇的期许。宇宙自有它的动静,自然也有着它四时的更替,而永远忙忙碌碌的人们,是否也应该有一个停下脚步、静观夜空的瞬间?而从审美的维度,“雪花”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学考知识积累】
体会重要诗句的丰富含意
现代诗歌语言明白如话,具有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和含蓄性,精练生动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本课的《树和天空》语言极为凝练,短短八行诗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蕴。
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在诗歌鉴赏中,体会重要诗句的丰富含意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
(1)分析基本意象,精准理解词句内涵。“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是构建现代诗歌的基本元素。首先要理解句中意象的表层含意,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其次,分析句子在组织意象时是否采用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技巧,有怎样的写作目的。例如当诗句中使用了象征手法,需要分析象征的客体是作者自己或是抒情对象,推断意象背后隐含的思想感情。
(2)关注结构安排,体会意图。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使得内容和形式各种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机体,现代诗歌也是如此,每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不同的,某一部分中的关键句也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注意,看结构不仅要看其表层结构,还要注意深层结构,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体会作者意图。
(3)品味诗歌语言,把握重点词。①需格外注意诗句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结合语境加以分析。要注意分析的两个层面,一是词语本身的含义,一是该词语在诗中的作用。②重要诗句常常体现着诗歌鲜明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判断风格种类,再分析其带给读者怎样的感受,诗歌具有怎样的特质。
(4)感时生情,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在阅读诗歌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倾向、风格流派及创作动机等;所谓“论世”就是指要联系与该诗有关的时代背景考察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重要诗句时,可以根据作者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表达转化为具体的写作目的。
活动二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4. (赏析结构特点)《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案: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息”,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吗?
活动三 问题深度探究
5. (探究主旨)《树和天空》一诗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人们对其主旨历来有多重解读。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观点一)这首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情感,也有生命,也会等待美好的未来;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合乎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观点二)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头赶路,却忽视抬头看天空。其实,人们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应该偶尔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景,静待雪花绽放。
(观点三)这首诗歌体现了宇宙间事物的和谐共处。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能和谐共处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在果园里欢快地生活。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各种事物和谐相处,也都在静待美好的瞬间。
任务3:达标验收与能力提升
【基础达标】
A. 树在诗里被作为生命客体,“我们”在这里亦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
B. 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表现出树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
C. “果园里的黑鹂”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
D.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之境。
解析:“树在诗里被作为生命客体”错误,应是“树在诗里被作为生命主体”。
A
A. 诗人与树的视角有了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里走动。
B. 树在这里犹如无言的智者,诗歌通过写树把诗人的瞬间感受表达出来。
C. 诗人感觉到了匆忙的人生,又好像黑鹂在树下为“生命”躲雨。
D. 雨后天晴,林子静谧。这优美的情景,让诗人内心更宁静,引发了诗人对美好过去的回忆。
解析:“引发了诗人对美好过去的回忆”错误,应为“激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D
3. 简析句子“和我们一样”。
答案:这句诗之前的内容先写了树在灰色的雨中匆匆经过和像黑鹂一样汲取生命,接着写树在雨停后停下脚步静闪和等待。用“和我们一样”点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与树具有共通性,告诉读者,一直在忙碌的人们应该有一个停下脚步、静观夜空的瞬间,或者怀有期待,期许那将至的雪花。
课时作业(二十)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  ① 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  ② ,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  ③ ,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①功成名就 ②不屑一顾 ③无边无际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把“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形象地比作“寒冬的北风”,说明当时的人对惠特曼及其诗作不仅不认可,而且冷嘲热讽;“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把“他的心”比作“冰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惠特曼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3. 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较哪个更好?试从句式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原文更好。原文先用表递进关系的排比句式表达出了希望的语气,再用表让步关系的分句加以补充,让感情更加强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燕子认得那座新房的主人,他们比去年又老了许多。白发像往事一样缠绕在女主人的头顶,皱纹像枯藤一样爬嵌在男主人的前额。它们在新房内飞了几圈,好似闯入了一间黑屋子里,沉闷和压抑使它们窒息。它们多想看看房梁和青瓦,看看墙角的绿苔和窗框上的蛛网,可这一切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四壁的惨白。月光照不进来,  ① 。即使在白天,也是一间暗室,藏满了发霉的旧底片。燕子很失落,它们深知,自己和时光都再难回到从前。


它们窃窃私语一阵,商量着到村里的其他人家去筑巢。它们挨家挨户地选址,发现大多数人家的房屋也都变成了楼房,似一个个的城堡。即使尚有未被改造过的老房子,也都门扉紧扣,没有人住了。它们从窗孔钻进去,像两个光阴的偷盗者,试图盗出那本泛黄的族谱和压在香案下的那册老黄历。遗憾的是,族谱和黄历都被房主的后人投进了炉火,就连祖宗的牌位也变成了黑色的焦炭。
燕子议论纷纷,像两个异乡人在谈论春天的花季和细雨。它们决定唱一支歌就离去,  ② 。它们唱黄土是黄的,唱黑夜是黑的,唱叶子飘落地上,唱露水挂在草尖,唱夕阳染红暮色,唱山风催老黄花……


A. 在广州的花市上,有牡丹、菊花、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B. 同学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D. 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解析:文段最后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B项,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C项,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D项,省略号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故选A。
A


5.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①灯光也透不出去 ②永不再归来


二、课外拓展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我一无所求
[印度]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
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杧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
(有删改)


A. 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开满繁花的杧果树,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
B. 伴随朝拜者的诵经声,汲水的女人钏镯叮当地从河边走来。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画卷。
C. 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一无所求地站在林边树后的“我”;一是正在挤牛奶的“你”。
D. 诗人所描述的爱情正处于萌芽和朦胧的阶段,这首诗传达的是“我”对“你”的爱慕。
B


解析:B项,“伴随朝拜者的诵经声,汲水的女人……”错误,根据诗歌第2、3小节内容可知,“朝拜者的诵经声”是第2小节中的情景,“汲水的女人钏镯叮当地从河边走来”是第3小节中的情景,二者并不在同一画面;“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画卷”错误,选项所提及的两处是对动态美的描写。


A. 诗人捕捉住乡村清晨这一特定时空下的景物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
B. 本诗是一首恬淡质朴的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诗,富有画面感是其一大特点。
C. 本诗以激情澎湃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感悟。
D. 本诗采用写景入情的手法,通过对小景小物的描写,展现了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
解析:C项,“激情澎湃的笔调”错误。阅读本诗可知,本诗是以平和恬静的笔调来写的。
C


8.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倦意”“逗留”“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和短语,不仅真切呈现了黎明时的情景,而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地折射出了“我”的内在情感。
9. “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咏唱,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
答案:①诗歌着重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②“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咏唱,更加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3题。
浮 云【注】
[俄]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哟,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张学增译,有删改)
【注】 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A. “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照射下原野浮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 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这一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不舍。
C. “是谁把你们驱赶?”这一问句具有双关的含意,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 第3小节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指出云“永远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A


解析:A项,“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错误。“珍珠项链”是被串起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如同一群流放犯”是诗人心境的反映,表明了诗人内心对自己将被流放的愁闷,因而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


A. 诗人抓住浮云与自己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暗示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 “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景物,诗人在这里运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诗歌通过抒写对浮云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 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诗人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可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 全诗3节12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主题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B


解析:B项,“对浮云的向往”错误。由诗歌第3小节“你们永远冷漠无情”“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等内容可知,浮云在诗人眼中冷漠无情,因而诗人不会向往浮云。


12. 在诗中,诗人多次发问,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答案:诗人提出多个与自己命运遭际有联系的问题,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写到这里,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13. 在这首诗中,诗人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答案:①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毫无价值和意义。②浮云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流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