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专题复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错精选题-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一、单选题1.下表是学校今年十月份给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据表格推断该校今年十月份的阅读主题应该是( )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论语》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代表作。读者可以通过经典,感受古圣先贤的道德智慧。《与妻书》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诀别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祖国深沉的爱。《雷锋日记》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日记,平凡的文字难掩青春的激情和助人为乐的精神。A.践行自强不息,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B.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C.传承中华美德,提升道德品格和人生境界D.弘扬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2.在七年级(2)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该班“诗词大会”冠军小华背诵的诗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的是(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明礼修身,知礼明德,行礼明事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3.新考法 小闽在演讲稿中引用了如下素材,据此推测,小闽演讲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戚继光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脚踏实地、实事求是C.敬业乐群、孝老爱亲 D.求同存异、和而不同4.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独立富强的期盼、对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追求、对中华民族命运的责任担当、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奋斗。这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 )①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②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③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④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中的(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B.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C.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6.“四君子”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如图)。“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兰的优雅朴素、高洁坚贞,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菊的清新高雅、悠然宁静,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中,花木草石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体现了( )A.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B.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C.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7.对于学校要举办“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活动的决定,小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传统文化远离现在的生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已经过时,没必要传承和弘扬。以下可以用来反驳小帆的有( )①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有利于涵养道德情操②中华人文精神决定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③中华人文精神对人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④中华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为让同学们感悟中华人文精神,学校打造了一个“名言长廊”,以下是长廊墙上的部分名言哲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谋求大同而并存小异”……这些名言哲语引发了同学的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①小朗:名言告诉我们应坚持表面大同,忽视内在差异②小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事物的对立与等同③小文:和而不同要求我们既找出共同点,又尊重不同意见④小慧:“君子谋求大同而并存小异”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音乐会上,钢琴与长笛的悠扬旋律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氛围。随着乐章的推进,弦乐组逐渐加入,不同的音色和旋律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和声结构。在达到一个高潮点时,所有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和谐共鸣。由此可见( )①实现“和而不同”需要不同事物简单相加②要尚和合,追求和谐,就要达到多样性统一③应该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④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关爱老年人,保障他们的权益,让他们安享晚年,是社会应尽的责任。以下行为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置老年人休息区,并配备按摩椅等设施②一些公园对65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入园政策③某公交车司机以老人行动慢为由,拒绝老人上车④小区内修建无障碍通道,方便老人推轮椅出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今天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上,万千青少年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就要求我们( )①树立远大理想,怀揣爱国之心②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自立自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④相信自己,发掘潜力,直面困难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始终带领中国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民心。”这一观点与“____”思想一脉相承。(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B.道法自然,天人合一C.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3.《孟子》中言:“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我们要孝亲敬老,关爱亲人②我们要尊重他人,帮助他人③我们要关注社会和国家发展④我们要关心人类命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4.对某一现象、行为、事件的看法可以反应一个人的认知。下列是几位初中生对生活现象的点评,其中正确的有( )①同桌要求小强考试时候传递答案,小强迫于情面答应了——呵护友谊②小晨考试失利了,找了个无人的角落哭了一场——合理宣泄情绪③小丽认为男女有别,从不与男生交往——恰当地与异性相处方式④小欣周末和家人去野餐,随手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保护自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5.“青年榜样照亮青春梦想”。为了发挥榜样的激励引领作用,帮助同学们化解成长困惑,学校准备由同学们自主设计完成一期“青春访谈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对活动过程合理排序( )①小组讨论,确定访谈提纲②整理访谈纪要,发出青春倡议③集体讨论,明确分组分工④搜集青年榜样,确定访谈对象⑤互动访谈,完成访谈纪要⑥整理同学疑惑,明确访谈目的A.①③④②⑥⑤ B.⑥④③①⑤② C.④⑥⑤①③② D.③④①⑥②⑤16.习近平总书记在二零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这体现了弘扬____的核心思想理念。( )A.尚和合、求大同 B.守诚信、崇正义 C.讲仁爱、重民本 D.要自尊、争自强二、简答题17.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性把握,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以礼乐教化为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1)请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2)中华人文精神有哪些丰富内涵?三、辨析题18.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小明同学则认为:我们中学生年龄小,还不能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小明同学的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四、情境探究题19.【事理说明】生活中,面对一些事情,我们要作出选择、智慧处理。情境一 不同的选择,同样的精彩!放学后,班长邀请小国去看望因为生病没来上学的同学,并给他补习功课,可是,电视正在直播小国最喜欢观看的杭州亚运会乒乓球中国男团决赛。(1)如果你是小国,会如何选择?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情境二 交通安全,人人有责。(2)如果你遇到漫画中的情况,你会怎样做?简要说明理由。五、分析说明题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5年央视春晚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让每一位中华儿女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和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标识解读,感文化魅力】央视春晚主题标识(如图)中的“巳”字设计,以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为基础,进行创新重构,不仅代表着时间节点,还意味着万物生长、和谐有序。两个对称摆放的已字,组合后的图形则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是乙已蛇年如意之间曼妙的创意链接,寓意着祝福人民事事顺心、吉祥如意、喜庆美满。(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题标识中如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节目鉴赏。品人文精神】春晚节目不仅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更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设计,生动诠释了中华人文精神。《喜上枝头》诠释东方美学舞蹈,展示独特的美学追求:《潮起舞英歌》展现潮汕文化,传达扶正压邪的正义精神;《太平有象》描绘原始森林中的象群,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些节目犹如一座精神桥梁,既连接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又彰显着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带给观众审美享受的同时,更发挥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作用。(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辩证思考。明思想理念】2025年央视春晚讨论度最高的节目莫过于《秧bot》(如图),节目中一群机器人穿着东北红花袄,拿着手绢,和舞蹈演员一起为观众表演了特色的民族舞蹈,扭起了秧歌。(3)对于这一节目,有人认为这是对秧歌文化的延续,也有人认为是对秧歌文化的冲击,请你准备进行辩论,选择一方观点完成图表内容。21.传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推动优秀文化融入青少年“大思政课”教育中,某中学拟开展以“传承核心思想理念·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请你加入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大思政”课堂上,观看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主要事迹情境体验活动让同学们深受启发。情境体验活动 我的启发示例一:孟二梅,北京门头沟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在K396次列车因暴雨迫停时,带领300名老弱病残居民,救助近千名被困乘客,承诺“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肚子”。 讲仁爱万佐成、熊庚香,在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的小巷子里经营“抗癌厨房”18年,从油条摊位到为病人家属提供1元炒1个菜的厨房,18年从不涨价,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备好炉火,365天从不离开。萧凯恩,香港视障歌唱演员,3个月大时因眼癌摘除眼球,她通过摸盲文点字乐谱和听录音反复背诵,学会弹钢琴,在黑暗中追逐音乐梦想,20岁时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让受帮助人有尊严地生活。杨华德,60岁的农业专家杨华德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在他和团队的帮助下,布隆迪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还带出了优秀的学生传播先进经验,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1)结合“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情境体验活动给你带来的启示。【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一种新理念,即“与天地合其德”。在“大思政”课堂上,老师讲述了:在当今社会,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生态,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请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分析这种做法的合理性。(3)请围绕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另外设计两种活动形式。《【期末专题复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错精选题-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C D B B D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D D B A1.C【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知识。C:三本书均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展开。《论语》体现儒家伦理道德,《与妻书》展现爱国情怀,《雷锋日记》弘扬助人为乐精神,主题均与传承中华美德、提升道德品格相关,故C符合题意;A:自强不息未被提及,三本书侧重道德而非个人奋斗,故A不符合题意;B:民族团结与书目内容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D:法治精神和传统法律文化未在推荐理由中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A【详解】本题考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的相关知识。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变革的重要性,体现革故鼎新的思想,故①符合题意;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持续更新进步,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故②符合题意;③:“明礼修身,知礼明德,行礼明事”侧重礼仪道德修养,与改革创新无关,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讨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与题干主题无关,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3.A【详解】本题考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A: 戚继光的诗句强调心系国家安危,体现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黄遵宪的诗句以山河珍贵为喻,呼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鲁迅的诗句直抒献身祖国的决心,彰显强烈的爱国情怀。三句诗均围绕国家责任与爱国精神,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契合,A符合题意;B:强调务实态度,与诗句的爱国主题无关,B与题意不符;C:侧重个人品德与家庭伦理,与诗句无关,C与题意不符;D:强调包容差异,与诗句维护国家统一、奉献祖国的核心不符,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4.C【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①: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体现了对道德情操的涵养,但“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更偏向传统美德的作用,而非其核心特点,故①不符合题意;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智慧,具有世代传承性,故②符合题意;③:传统美德为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面向未来的宝贵财富,故③符合题意;④:传统美德影响行为方式,但“决定”夸大了其作用,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5.D【详解】本题考查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理念的相关知识。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题干中“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民生目标无直接关联,故A不符合题意;B:强调务实态度,属于方法论,但未直接体现“为民谋福祉”的核心,故B不符合题意;C:强调改革创新,与题干中改善民生的目标关联较弱,故C不符合题意;D: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改善民生的思想,与题干中“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高度契合,故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B【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正确认识。B:“梅、兰、竹、菊”“四君子”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根据所学知识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B说法正确;ACD:观点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题文中体现的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ACD说法与题不符;故本题选B。7.B【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①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能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涵养道德情操,如传统美德中的诚信、仁爱等仍具有现实价值;同时中华人文精神包含对生命、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这些探索至今仍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故①④说法正确;②③:“决定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的说法过分夸大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立竿见影”,故②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8.D【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③:小文指出“和而不同要求既找出共同点,又尊重不同意见”,符合“和而不同”的核心内涵,故③说法正确;④:小慧认为“谋求大同并存小异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符合求同存异化解冲突的实际作用,故④说法正确;①:小朗认为“应坚持表面大同,忽视内在差异”,这与“和而不同”强调尊重差异的理念相悖,故①说法错误;②:小轩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事物的对立与等同,但原句强调差异的重要性(和谐促进发展,完全一致则停滞),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9.D【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认识核心思想理念。②:音乐会的和谐共鸣体现了多样性统一,符合“尚和合”的要求,故②说法正确;④:所有声音汇聚成和谐共鸣后形成强大力量,说明“和”的状态促进发展,故④说法正确;①:题干中不同乐器的声音是相互交织、形成复杂和声,而非“简单相加”,故①说法错误;③:题干未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无关选项,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B【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①:社区设置老年人休息区并配备设施,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怀,故①符合题意;②:公园对老人免费开放,减轻其负担,保障其权益,故②符合题意;③:拒绝老人上车是歧视行为,侵犯老年人权益,故③不符合题意;④:修建无障碍通道方便老人出行,符合关爱老年人的理念,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1.A【详解】本题考查青少年在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①:树立远大理想、怀揣爱国之心,直接对应题干“立鸿鹄志”的要求,故①说法正确;②: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与民族共命运”的体现,是青少年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故②说法正确;③:自立自强、提升能力,符合“做奋斗者”的具体行动要求,故③说法正确;④:相信自己、直面困难,是奋斗者必备的精神品质,故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A。12.A【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与题干中“守民心”的核心思想一致,故A符合题意;B:“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强调实事求是,属于实践方法论,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强调革新进取,与题干中“守民心”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3.D【详解】本题考查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①:孝亲敬老、关爱亲人属于“仁者爱人”在家庭层面的体现,符合孟子强调的“爱人”思想,故①符合题意;②: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直接对应“有礼者敬人”和“爱人者,人恒爱之”,故②符合题意;③:关注社会和国家发展是“仁者爱人”的延伸,体现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故③符合题意;④:关心人类命运是“仁者爱人”的更高层次扩展,做到了爱人类,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4.D【详解】本题考查呵护友谊、学会合理管理情绪、学会与异性相处、保护环境。①:考试传递答案属于作弊行为,违背诚信原则,这不是真正的“呵护友谊”,故①说法错误;②:小晨考试失利了,找了个无人的角落哭了一场,体现了合理宣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故②符合题意;③:小丽认为男女有别,从不与男生交往,不利于正常人际交往,这不是恰当的与异性交往的方式,故③说法错误;④:小欣周末和家人去野餐,随手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符合保护自然的要求,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5.B【详解】本题考查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ABCD: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整理疑惑、明确目的是活动是初始环节;然后搜集榜样、确定对象;其次集体讨论,明确分组分工;再次小组讨论,确定访谈提纲;然后互动访谈,完成访谈纪要;整理纪要、发出倡议是活动收尾环节。故正确顺序为:⑥(明确目的)→④(确定对象)→③(分组分工)→①(制定提纲)→⑤(执行访谈)→②(总结倡议)。B说法正确,A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6.A【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A:题干中“友好合作”“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强调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与共同理想,这体现了弘扬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故A符合题意;BCD:此三项说法正确,但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7.(1)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2)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详解】(1)本题考查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2)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18.小明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牢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训,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我们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也能尽己所能,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分析】考点考查:求大同能力考查:辨别分析能力核心素养:责任意识【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小明同学则认为:我们中学生年龄小,还不能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正误判断:错误。论据①: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牢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训,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论据②: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我们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也能尽己所能,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9.(1)我会接受班长的邀请去看望同学,并给他补习功课。理由: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我的做法是拨打120,及时救治被撞者。理由:这样做体现了友善: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分析】考点考查: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详解】(1)第一步:读题,提炼材料核心观点。情境一观点:小国最喜欢观看的杭州亚运会乒乓球中国男团决赛直播与给班长邀请小国生病没来上课的同学补课发生冲突;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情境一小国接受班长的邀请去看望同学,并给他补习功课。论据:弘扬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读题,提炼材料核心观点。情境二观点:撞倒流浪汉;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情境二要拨打120,及时救治被撞者。论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友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0.(1)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2)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③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④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3)正方: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分析】考点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人文精神。能力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以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为基础→可链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关键词②:两个对称摆放的已字,组合后的图形则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是乙已蛇年如意之间曼妙的创意链接→可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中华人文精神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喜上枝头》诠释东方美学舞蹈,展示独特的美学追求→可链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关键词②:《潮起舞英歌》展现潮汕文化,传达扶正压邪的正义精神→可链接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关键词③:《太平有象》描绘原始森林中的象群,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可链接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关键词④:既连接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又彰显着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带给观众审美享受的同时,更发挥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作用→可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本题要求完成辩论赛的方案,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1.(1)①守诚信;②崇正义;③求大同。(2)“与天地合其德”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城市建设注重保护自然生态,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契合这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居民亲近自然、记住乡愁,既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又传承尊重自然的文化基因,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统一,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价值 。(3)主题演讲比赛、文化短剧表演等。【分析】考点考查:传承核心思想理念。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的有关知识,从道理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经营“抗癌厨房”18年从不涨价→可链接守诚信。关键词②: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让受帮助人有尊严地生活→可链接崇正义。关键词③:60岁的农业专家杨华德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可链接求大同。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的有关知识,从道理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与天地合其德→可链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形式,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