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道法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模拟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学年道法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模拟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道法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模拟练习(含答案)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某校组织学生参加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观看青春期性教育科普影视作品,同学们以“青春期的烦恼”为议题进行交流、讨论。开展这些活动(  )
①有助于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知识
②可以杜绝性骚扰和性侵害事件的发生
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④有助于学生掌握调节青春期烦恼的正确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小琳学习“情绪”与“情感”的知识时,搜集了如下句子。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
①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②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合理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喜与忧的情绪变化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现在,走出家门、拥抱绿意成为不少人的放松方式。鸟语花香、翠蔓扶风、绿草茵茵等自然元素能让人心情舒畅。这说明(  )
A.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
B.我们能用热情和行动影响环境
C.情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选择
D.美好事物能激发正面情绪感受
4.“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这句话启示我们应当(  )
A.自信  B.自负 C.自卑 D.自大
5.下列名言警句反映的主旨内容相同的是(  )
①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②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
③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下列古语与这种生活态度相符的是(  )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役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20年来,深圳关爱行动累计组织开展了3.4万余项爱心活动,惠及广大市民,构筑起深圳爱心助人城市文化地标。这启示我们要(  )
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B.开放包容,务实法治
C.乐于助人,扶危济困
D.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8.小李和小潘都擅长书画,负责班级的黑板报比赛任务。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俩各有想法,互不相让,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你认为恰当的解决办法是(  )
A.无条件迁就对方以维持同学友谊
B.退出比赛不参加集体活动
C.抑制自己的想法以维持表面和气
D.先各自冷静,再求同存异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其中,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的是(  )
A.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
B.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C.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
D.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10.中华传统美德对我们当代青年做人做事有着深刻的启迪,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启示我们要培养爱国情怀。下列古语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其相符的有(  )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启示我们要做____________的人。(  )
A.自强不息 B.见义勇为 C.乐于助人 D.孝老爱亲
12.漫画《聚众飙车》说明 (  )
①法律维护公共秩序
②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③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④法律坚决制裁违法犯罪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道德与法治老师在课上组织了“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纷纷争当小法官。下列案件中,“法官”判决正确的是(  )
序号 案件 判决
① 擅自利用他人的照片,制作搞笑表情包并传播 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
② 某公司未经张某同意,将他的发明专利转化为产品并进行销售 侵害了张某的文化权
③ 公交车上失主发现钱包被偷后,对全体乘客进行搜身 维护了失主的财产权
④ 张某与同桌发生矛盾后,将与同桌的网络聊天内容截图发到社交平台 侵害了同桌的隐私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为了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某班开展“民事案件模拟法庭”活动。下列案件可以作为模拟法庭使用的是(  )
A.高某因违反管理规定向大熊猫投掷物品,被终身禁止进入此熊猫基地参观
B.李某因超速违章,被系统拍照并曝光在电子屏上
C.段某非法搜集军事情报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D.王某与果农张某签订果园承包合同后,看到张某获利颇丰,王某见利眼红,私自毁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4分)
1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丽说:“我现在很矛盾,一方面不喜欢爸爸妈妈干涉我的事情,但遇到麻烦时,又总是第一时间希望他们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小雪说:“我也很纠结,有心里话不愿意对别人讲,但内心很希望有人能理解我,走进我的内心!”
(1)你认为小丽和小雪分别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矛盾?(4分)
有些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时,会感到有心理负担,觉得学习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此同时,青少年还面临着对未来规划的迷茫和不确定,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以及人生目标,但这些问题往往复杂且不易预测,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这种学业与未来规划的担忧会导致青少年出现一系列焦虑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情绪波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他们可能会变得易怒、烦躁,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逃避和抵触情绪。
(2)有人认为:这些烦恼和焦虑是小事,虽然会影响情绪,但不必理会。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6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指出: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战胜一切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种“信心”的表现来源于什么?(6分)
(2)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8分)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一 15岁的中学生陈某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后来发展到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但他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最终被公安机关拘留。
(1)案例一中陈某的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4分)
案例二 2024年10月11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余某某涉嫌拐卖儿童案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开庭,这也是余某某第二次在这里接受审判。人贩子余某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拐卖了17个无辜的孩子,摧毁了许多家庭的完整和幸福,人们对她深恶痛绝。此前,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余某某的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被告人余某某以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请你结合案例二,运用犯罪基本特征的知识对余某某的行为进行分析。(8分)
(3)上述两个案例带给我们青少年哪些警示?(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开展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调节青春期烦恼的正确方法,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杜绝”的说法绝对,②错误。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情绪的影响、学会调节情绪、情感体验。怒、忧、恐都是消极情绪,“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说明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提示我们要合理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①②④理解正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感,不是情绪的变化,③理解错误。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当人们身处鸟语花香、翠蔓扶风、绿草茵茵的自然环境中,这些美好的自然元素会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带来愉悦和舒适的体验,从而激发正面的情绪感受,让人心情舒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观点本身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自信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可知,自信就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自信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在行为上表现“我能行”,在情感上体验“我能行”。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信和自强。①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②指出胜利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即要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③表明立大事者要有坚忍不拔之志。①②③都在强调面对困难、成就大事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勇敢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即自强,反映的主旨内容相同;④是对自身才能的肯定,强调的是自信,与其他名言警句反映的主旨不同。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自强。题干信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培养自信自立品质、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①④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符合题意;②体现扬长避短,排除;③体现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排除。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圳关爱行动累计组织开展了3.4万余项爱心活动”体现了乐于助人、扶危济困,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两位同学因想法不同产生争执,正确的解决办法是两人先各自冷静,再求同存异,D项说法正确;无条件迁就对方维持的同学友谊并不是真正的友谊,也不利于集体的建设,A项说法错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的建设出力,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退出比赛的做法是错误的,B项说法错误;要及时沟通而不是抑制自己的想法,维持表面和气是虚伪的做法,C项说法错误。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根据教材知识,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①意思是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体现了爱国情怀,符合题意;②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体现了爱国情怀,符合题意;③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如梨花争相开放,与爱国无关,不符合题意;④意思是向东望着故乡家园,路途是那么遥远,而我已老态龙钟,却仍在他乡作客,不觉涔涔泪下,双袖总拭不净,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这首诗启示我们要满怀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漫画显示聚众飙车被依法查处,说明了法不可违,飙车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法律坚决制裁违法犯罪者,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①②④说法正确;题干未涉及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本权利。“擅自利用他人的照片,制作搞笑表情包并传播”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①判决正确;“某公司未经张某同意,将他的专利发明专利转化为产品并进行销售”侵害了张某的知识产权,②判决错误;“公交车上失主发现钱包被偷后,对全体乘客进行搜身”侵害了乘客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③判决错误;“张某与同桌发生矛盾后,将与同桌的网络聊天内容截图发到社交平台”侵害了同桌的隐私权,④判决正确。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增强法治观念。A项不属于违法行为,错误;李某超速违章属于行政违法行为,B项错误;C项中段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错误;D项中的合同违约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正确。故选D项。
15.(1)【答案】小丽表现出了独立与依赖的心理矛盾;小雪表现出了闭锁与开放的心理矛盾。
【解析】第(1)问,“不喜欢爸爸妈妈干涉我的事情,但遇到麻烦时……希望他们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可结合独立与依赖的心理矛盾作答;“有心里话不愿意对别人讲,但内心很希望有人能理解”可结合闭锁与开放的心理矛盾作答。
(2)【答案】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②情绪会影响人的观念和行动。快乐、自豪、满足等积极情绪通常伴随愉悦的体验,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愤怒、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通常给人带来不良体验,会产生负面影响。管理好情绪,对我们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当我们遇到烦恼或者焦虑时,可以通过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解析】第(2)问,先判断观点正误,然后运用调节情绪的重要性、调节情绪的方法的有关知识作答。
16.(1)【答案】源于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安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解析】第(1)问,考查自信的来源。根据教材知识,可结合自信源于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安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作答。
(2)【答案】我们要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坚定民族自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做自信的中国人。
【解析】第(2)问,考查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根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17.(1)【答案】不良行为:经常旷课、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偷东西、打骂同学等;严重不良行为:偷窃财物。
【解析】第(1)问,针对材料中陈某的行为指出哪些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即可。
(2)【答案】①“摧毁了许多家庭的完整和幸福”,余某某拐卖儿童,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后果,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余某某犯下的罪行依据刑法被判处死刑,拐卖儿童违反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③“被判处死刑”说明余某某拐卖儿童的行为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解析】第(2)问,结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对余某某拐卖儿童罪作出分析即可。
(3)【答案】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⑤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解析】第(3)问,可结合远离违法犯罪的要求、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