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单元课后习题及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单元课后习题及答案

资源简介

新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思考·探究·积累)解析(4-6单元)
14《驿路梨花》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人物 与小茅屋的故事 身份解读
“我”和老余 深山迷路时借宿小茅屋,受到食物帮助;次日主动修葺房屋,补充物资。 受助者→传承者
瑶族老人 曾借宿并补充粮食,误以为屋主是“梨花”;告知“我”小茅屋来历。 受助者→信息传递者
一群哈尼小姑娘 (以梨花妹妹为首)定期维护小茅屋,照料物资,揭示解放军是创建者。 核心维护者
解放军战士 十余年前修建小茅屋,方便过路行人,并托付梨花照料。 最初创建者
梨花 受解放军所托成为首任照料者;嫁人后由妹妹接替维护工作。 精神传承的起点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答案:所有参与建设和维护的人都是主人。
解析: 解放军是创建者,梨花是首任守护者,哈尼小姑娘持续维护,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接力补充物资、修缮房屋。这共同诠释了“主人”并非单一个体,而是雷锋精神群体化传承的象征。小茅屋是无数过路人共同维护的爱心驿站, 人人都是主人。
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开篇环境描写: 深山月夜发现神秘小茅屋(悬念:谁建的?)。
屋内陈设: 柴、米、水、干草俱全,却空无一人(悬念:主人去哪了?)。
瑶族老人的信息:称主人是“梨花”(悬念加深),后澄清梨花已嫁,不可能是眼前维护者(新悬念:现在谁在维护?)。
最终揭秘:哈尼小姑娘道出真相——解放军建,梨花管,她们维护(解开所有悬念)。
误会推进情节:
三次主要误会:
“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听老人讲述后,误以为哈尼姑娘梨花是主人。
遇到一群姑娘时,误以为其中带头的(梨花妹妹)就是梨花本人。
效果: 这些误会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依据现有信息产生的合理推断,情节因此层层递进、跌宕起伏。每一次误会都引出新信息,推动“寻主”这条主线向前发展,揭示小茅屋的历史(倒叙)和现状(插叙),使原本简单的“路人借宿”故事变得充满吸引力。
总体表达效果:
增强吸引力与可读性: 层层设置的悬念和意外反转吸引读者不断探寻真相。
丰富叙事结构: 悬念与误会使故事结构精巧,避免了平铺直叙(如直接讲述解放军建房),运用了倒叙(回忆)和插叙(梨花的故事)。
深化主题: 最终解开所有悬念发现并无单一主人,恰恰凸显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人人都是主人”的集体奉献主题。寻找“主人”的过程正是展现这个传承链的过程。
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
文中出现的四次“梨花”及含义:
开篇自然环境描写: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一片香雪海”。→ 指自然界的梨花(实指)。 作用:点染环境,营造幽美、宁静、充满生机的氛围,暗示希望。
瑶族老人提及的“梨花”: “主人名叫梨花”。→ 指人物“梨花”,即接受解放军嘱托照看小屋的哈尼族姑娘(人名义)。 作用:首次点题,制造人物悬念(谁是梨花?她在哪?)。
回忆中解放军托付的“梨花”: “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一定……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指人物“梨花” ,并升华出她所代表的善良、守诺、乐于助人的精神(象征义)。 作用:揭示小屋起源与最初的守护者,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结尾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处处开”。→ 一语双关:
实指: 路上处处盛开的自然梨花。
虚指/象征: 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品德像盛开的梨花一样在驿路上(象征人生旅途)、在人与人之间广泛传播,遍地开花,生生不息(象征义)。 作用: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回应标题,收束全篇。
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线索作用: “梨花”从自然意象引出人物,又从人物升华到精神象征,贯穿全文,是串联情节(寻主)和主题(传承)的重要线索。
点题与呼应: 自然梨花(开篇点题)→人物梨花(深化悬念)→精神梨花(结尾升华主题,呼应开篇)。
层递作用: 含义由实(自然花)到人(照管者)再到虚(精神品质),层层递进,使主题自然深化。
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
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既指驿路上(旅途上)盛开的自然梨花(优美意境),更象征着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旅途(人生)中传递、盛放。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梨花”是何物?与人何关?与故事何关?吸引读者阅读。
点明主旨,诗意升华: 以富有诗意的美好意象(纯净、洁白、充满生机的梨花)来承载和象征高尚的雷锋精神,避免了生硬说教,使主题表达更含蓄隽永,富有美感和感染力。
结构核心,贯穿首尾: 开篇写花引出悬念,结尾借花升华主题,统领全篇结构。
15《青春之光》
一、阅读课文,抓住小标题和重要语句,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的?
返乡扶贫: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深入调研:徒步走访全村贫困户,手绘“民情地图”精准施策。
产业扶持:带领村民种植砂糖橘、发展电商,实现集体增收。
抗洪抢险:暴雨夜冒险返村指导救灾,途中不幸遇难。
精神体现:通过扎根基层、实干为民、献身使命的事件,凸显其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
二、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黄文秀的形象:既有概括性的叙述,又有对外貌、行为、语言等的具体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找出你印象深刻的一两处,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正面描写 (语言+行为):
例:黄文秀说“我来自贫困山区,要回去帮更多人脱贫”,深夜冒雨赶路回村救灾。
效果:直白展现其信念坚定与责任感,强化人物感染力。
侧面烘托:
例:村民流泪回忆“文秀书记鞋上总沾满泥土,挨家挨户问需求”。
效果:借他人评价与细节印证其亲民务实,使形象更真实可信。
三、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黄文秀的文章,尝试从党组织的教育、家教家风的影响,以及个人理想追求等角度,思考她精神品质的来源,体会其时代意义,与同学交流。
精神品质来源:
党组织教育:在脱贫攻坚政策感召下,践行党员“为人民服务”宗旨;
家教家风:父亲“做公仆要干干净净”的教导,培养其清廉奉献品质;
个人理想:受家乡哺育的经历,形成“饮水思源”的报恩情怀。
时代意义:
体现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的担当,激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
彰显共产党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
17《短文两篇》
一、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在句式、节奏、韵律上的不同,与同学交流朗读感受。
《陋室铭》特点
句式: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如"苔痕上阶绿"),多用对偶(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短促有力。
节奏:明快紧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重复结构增强韵律感。
韵律:押"ing"韵(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爱莲说》特点
句式:散句为主,长短交错(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多关联词("予谓菊……;牡丹……;莲……")。
节奏:舒缓自由,多用虚词("之""而")调节语气(如"濯清涟而不妖")。
韵律:灵活换韵(蕃、丹、染、涟、妖、植、看、焉),富于变化。
对比总结:
《陋室铭》如金石铿锵,彰显高洁傲骨;《爱莲说》似流水婉转,传达含蓄哲思。朗读时前者需铿锵顿挫,后者宜悠长从容。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的深意:
引用孔子原话(《论语·子罕》),以圣人之言强化说服力。
核心内涵:以"德馨"推翻物质之"陋",强调精神境界高于物质条件(呼应开篇"惟吾德馨")。
反问句式增强气势,传达作者安贫乐道、傲岸不屈的志趣。
当代如何看待"惟吾德馨":
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肯定物质富足的价值,但警惕物欲膨胀对精神的侵蚀。
"德馨"的现代意义:在浮躁社会中坚守道德底线(如诚信、淡泊),以内在修养定义人生价值。
辩证观点:不否定物质追求,但倡导"德"为立身之本(例:抵制拜金主义,弘扬奉献精神)。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 哪些美好品质。与同学讨论,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作者以莲喻君子,核心品质如下(结合文本分析):
高洁脱俗 ("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坚守正直品格。
端庄谦逊 ("濯清涟而不妖"):经洗涤更显纯净,不媚俗张扬。
正直通达 ("中通外直"):内心通透,行为刚直。
不攀附权贵 ("不蔓不枝"):不拉拢关系,独立自重。
美名远扬而不自傲 ("香远益清"):德行广传仍保持谦和。
凛然不可侵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重,不容轻慢。
"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象征在恶劣环境(如腐败风气、功利社会)中保持初心,以内在修养抵御外在侵蚀。 关键在"不染"的主动性——君子并非逃避现实,而是积极修身以超越环境。
四、理解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辨析其用法。
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句子 意义 用法 解析
1. 何陋之有? 无实义 宾语前置标志 即"有何陋",强调"无陋"。
2. 水陆草木之花 的 结构助词 表修饰:草木的"花"。
3.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实义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使"莲出淤泥"成为名词性短语。
4. 下车引之 他(指元方) 代词 代指前文"友人"道歉的对象。
5. 好之者/乐之者 它(指学问) 代词 代指前文所述事物(如学习)。
五、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陋室铭》背诵关键点:
线索记忆:"山水起兴→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引典结语"。
易错字:馨(德馨)、苔痕、鸿儒、调素琴(非"弹素琴")、金经、诸葛庐、子云亭。
《爱莲说》背诵关键点:
线索记忆:"众花对比→莲之特质→菊/牡丹喻人→感慨现实"。
易错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易漏"不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默写技巧:
分段默写(如《陋室铭》按四句一层),默后逐字校对。
重点攻克长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8《井岗翠竹》
一、阅读课文,用结构图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内容。
解析要点:
明确梳理方向: 需要梳理文章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及其组织顺序。
结构图思路:
井冈翠竹的外在风貌:
描绘井冈山毛竹的青翠、挺拔、坚韧(外形特点)。
展现竹子漫山遍野的壮观景象。
井冈翠竹的革命贡献(过去):
讲述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竹的用途:搭帐篷、做梭镖、制竹钉、盛水蒸饭、当罐子运盐、做扁担(重点:扁担)。
突出毛竹在物质上对革命的支持,是革命的“功臣”。
(深层)竹子象征着井冈山军民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井冈翠竹在建设时期的新贡献(现在/当时):
描述建设时期毛竹被砍伐并运下山支援国家建设的过程(砍伐、滑道、运输)。
表现新社会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和忘我的劳动精神。
井冈翠竹的精神象征(升华):
将竹子拟人化,写其“等待”红军归来(表现军民深情)。
点明竹子是革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象征永不过时的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坚强不屈、忠诚等)。
回答内容: 课文围绕“井冈翠竹”主要写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形态特点: 描绘其青翠、挺拔、漫山遍野的特点。
革命功勋: 详述毛竹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广泛用途和对革命的巨大支持(尤其突出“扁担”的象征意义)。
建设贡献: 描述建国后毛竹被采伐、运输下山,用于国家建设的场景。
精神象征: 由物及人,赞颂毛竹所体现的井冈山军民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并赋予其“等待”的深情,象征永不消逝的革命情怀和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二、文章以竹喻人,以竹颂人,借助翠竹赞颂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进一步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解析要点:
核心手法:象征、拟人、借物抒情。
联系方式分析:
用途联系(历史): 详述毛竹在战争年代的广泛用途(梭镖、竹钉、罐子、扁担等),这些用途直接服务于革命斗争,使毛竹与井冈山军民、革命历史密不可分。 示例: 毛竹扁担挑革命担子,象征着革命力量从井冈山走向全国。
赋予情感(情感): 使用大量的拟人手法(如“等待亲人”、“坚贞不屈”、“再累也不抱怨”等),赋予竹子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其成为革命军民的代表。
特征比拟(精神): 用竹子的自然特性象征人的精神品质。
挺拔、苍劲、坚韧: 象征革命者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生命力顽强(石压竹笋): 象征革命力量在艰难环境下的旺盛生命力和坚韧不拔。
无私奉献(各种用途): 象征井冈山军民为革命事业默默付出、甘于奉献的精神。
精神传承(现实): 描写建设时期人们砍伐、运输毛竹的热情干劲,将过去用于战斗的竹子延续到新中国的建设中(“竹桥一天天往上长”、“走上迢迢征途”),象征着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在新时期依然焕发着建设力量。
象征意义:
井冈翠竹=井冈山军民的整体形象: 代表那些曾经在井冈山战斗过的革命者和人民。
井冈翠竹=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象征着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不怕牺牲、忠诚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井冈翠竹=永不消逝的革命传统和情怀: 它在漫长的岁月中“等待”,代表着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和信念的传承。
三、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照示例作一些评析。
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品析:
词语选择: “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极具分量,凸显事业之伟大艰巨。“漫漫长途”生动再现革命历程的漫长艰难。“挑”字极为传神有力,精确描绘革命家们的担当。
句式变化: 长句表达,信息丰富,语义连贯,气势磅礴。
修辞手法: 借代(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 指代井冈山精神武装的革命者。 象征(挑重担到北京城) 象征革命从井冈山走向全国胜利。 化抽象为具体: “重担”形象化表达了革命的艰巨任务和领导责任。
情感抒发: 饱含对革命家的无比崇敬和对历史的深切缅怀,赞颂其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伟大功绩。
表达效果: 意象鲜明(扁担、重担),语言庄重有力,气势恢宏,通过具体形象(扁担)生动概括、高度凝练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最终胜利的必然性,抒发了强烈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品析:
词语选择: “大”、“猛”、“高”、“长”四个形容词(或动词“堆得高”、“往上长”构成的短语),层层递进,充满力量感。“一天比一天”的反复使用是关键。
句式变化: 连续的短句并列,形成排比结构,句式整齐。
修辞手法: 排比+反复(一天比一天): 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递进效果,气势如虹。 对比: 自然环境的恶化(风雪更大)与劳动热情的日益高涨(干劲猛、毛竹堆高、桥长)形成鲜明对比。
情感抒发: 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建设者们不畏严寒、忘我劳动、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和干劲。描绘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图景。
表达效果: 通过排比反复的节奏和递进鲜明的对比,极富感染力地表现了建设者们征服困难、干劲冲天、劳动成果快速显现的壮阔场面,传递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建设热情。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品析:
词语选择: 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动词:“滑下”、“转入”、“流进”、“挤上”、“走上”,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运输过程的连贯性和快速感。“穿云钻雾”、“呼啸而来”极富动感和气势。“细长”衬托滑道之险,“青翠”显竹之生机,“迢迢”点路途之远。
句式变化: 主语(“这些青翠的竹子”)之后,用分句串联起一连串动作过程。
修辞手法: 拟人(穿云钻雾、呼啸、挤上): 赋予竹子以动态的生命力和活力。“穿云钻雾”是夸张,形容其高、快。 连动句式: 准确流畅地描摹了竹子运输路线的空间变化和流转的动态过程。
情感抒发: 充满激情地描绘出竹子从深山奔赴建设前线的迅疾和壮阔,洋溢着建设的喜悦和为祖国贡献力量的豪情。
表达效果: 动词精炼有力,拟人夸张恰到好处,节奏明快,画面感极强,将竹子的运输过程写得充满速度、力量和美感,生动地展现了毛竹支援建设的巨大价值和蓬勃的建设图景。
四、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有关于井冈山的诗词作品。课外阅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朱德《井冈山(六首)》,陈毅《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等,加深自己对井冈山革命传统的认识。
解析要点:
此题为拓展性阅读任务,旨在通过阅读革命领袖在井冈山时期的亲身经历或重访后的感怀之作,加深对井冈山斗争历史、地理环境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推荐读物背景提示: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写于1928年,描述了黄洋界保卫战的激烈场景和胜利后的豪迈,“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写于1965年,抒发了作者重返革命圣地时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精神永不磨灭的情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其名句。
朱德《井冈山(六首)》: 朱德作为井冈山会师的关键人物,他的组诗是对井冈山斗争的深情回忆,描绘了艰苦环境与革命气象。
陈毅《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 写于艰苦的行军途中,“大军突敌围,关山度若飞”,反映红军灵活机动的战术和无畏精神。
19《紫藤萝瀑布》
一、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二者有什么不同 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如何通过对紫藤萝的描绘表现出来的
解析:
眼前vs回忆中的紫藤萝:
眼前的紫藤萝:茂盛、生机勃勃(如“紫色瀑布”“张满的帆”),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回忆中的紫藤萝:稀落、凋零(文中提及其曾“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暗喻特殊历史时期的压抑与苦难。
差异:前者体现生命力的奔涌,后者突出困境中的衰败。
情感变化:
开头停步:被紫藤萝的繁盛震撼,陷入对生命的沉思。
结尾快步:从花的生命力中悟出“生命长河无止境”,摆脱迷茫,重获前行动力。
变化:从困惑驻足→感悟→豁然奋进。
如何通过描绘表现:
开篇以“流动”的瀑布喻花,突出生命动感;
结尾用“流向心底”“加快了脚步”将物态转化为心潮涌动,借景言志。
二、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
1.化静为动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解析:
妙处:将静态的紫藤萝花转化为动态意象(帆、舱),用“张满”“鼓鼓”“绽开”赋予花蓬勃的生命力,暗示生命蓄势待发的状态,生动传达作者的振奋之情。
2.多感官互通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解析:
妙处:将嗅觉(芳香)与视觉(浅紫色)、触觉(笼罩)互通,用“紫色”形容香气,使抽象气味具象化,营造梦幻氛围,突出作者沉醉于自然之美的忘我状态。
3.物我交融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解析:
妙处:紫藤萝的“流动”从外在景象(瀑布)转为内在情感(心底),赋予景物主观情感。枝干“盘虬卧龙”暗喻生命韧性,“流向心底”体现自然与心灵的共鸣,传达作者对生命力量的感悟内化。
三、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文章内涵:
紫藤萝曾历劫凋零(文革象征),但如今焕发生机,说明个体苦难在生命长河中只是瞬间。
作者因弟弟病重而悲痛,却从花中悟出:死亡不是终结,生命会通过其他形式延续(如族群繁衍、精神传承)。
启示(结合自身经历):
示例:学习挫折、亲人离世等不幸是短暂的,应如紫藤萝般在沉寂后重新绽放;人类代代延续、文明不断发展印证了“生命长河”的永恒性。
核心:超越个体苦难,以豁达态度拥抱生命的整体性与延续性。
四、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小学学过的《丁香结》,再如《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解析:
共同特点:
托物言志:借自然之物(丁香、木槿、藤萝)寄托对生命、困境的哲思。
物我交融:景物与情感交织,如《丁香结》中“结”喻愁绪,《木槿花》以花喻人在逆境中的坚韧。
语言诗意:善用通感、比喻(如“紫色香气”)营造意境。
生命主题:始终关注个体与宇宙生命的关联,传递积极人生观。
21《古代诗歌五首》
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
诗歌意境与情感:
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今北京附近),面对广袤天地,深感自身渺小与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表达对古代明君的追慕和未来英才的渴望,凸显生不逢时的悲怆。
“念天地之悠悠” :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对比中强化个体生命的无力感。
“独怆然而涕下” :因理想幻灭、孤独无依而潸然泪下。核心原因是: 怀才不遇的压抑、知音难觅的孤寂,以及对时空无限与生命有限的哲学醒悟。
如何体会意境?
想象自己置身苍茫原野,唯有一座孤台;
感受时间流逝(古人不可追,来者不可待);
从空间(天地)与时间(古今)的双重维度中,触发对存在意义的思考。
二、你有过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清气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诗人的心境。
解析:
杜甫《望岳》心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与征服自然、兼济天下的抱负,充满积极进取的雄浑气魄。
王安石《登飞来峰》心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展现变法者的高度自信与清醒,强调立足高远方能洞察真相。核心情感是政治家拨云见日的胸襟与改革决心。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解释下列诗句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诗句 原诗含义 衍生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抒发攀登泰山之巅、俯视群山的豪迈,象征青春抱负与征服欲。 成功的巅峰境界;形容能力或成就远超他人,眼界开阔。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浮云”喻朝中谗臣,“最高层”指皇帝信任的改革高位;诗人表达不为阻碍所动的政治定力。 坚守初心,抵御干扰;强调格局高度决定判断力。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描写山村郊游时山水交错、柳绿花红的自然景致变化。 绝境逢生的转机;困境中突现希望或解决方案。
4.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落红”(落花)自比辞官离京,愿如春泥护花般继续培育人才,流露奉献精神。 牺牲奉献的崇高;代指退休仍发挥余热,或资源循环利用。
四、背诵这五首诗,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解析:
五首诗范围: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杜甫《望岳》
王安石《登飞来峰》
陆游《游山西村》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默写建议:
注意易错字: “怆然” (非“沧”)、 “自缘” (王安石诗非“只缘”)、 “作” (龚自珍诗非“做”)。
楷书书写要点:横平竖直,结构工整,避免行书连笔。
25《活板》
一、熟读课文,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理解课文是怎样逐层说明由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的。
程序 具体内容
制字 1.胶泥 (原料)
2.薄如钱唇 (厚度)
3.每字为一印,可重复使用 (与雕版整版雕刻的区别)
4.刻字→火烧令坚 (成型步骤)
排版 1.先设一铁板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敷药)
3.置铁范(框)于铁板上
4.密布字印 (按序排字)
5.持就火炀之→药熔→平板按其面 (加热固定)
印刷 1.一板印刷
2.第二板已具 (同步排新版)
3.更互用之 (双板轮换)
二、本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解析及答案:
字印独立活:每字为一印,可重复使用(“每字为一印”)。
排版灵活:按需组合字印(“密布字印”),随时增删修改。
效率提升:一板印刷时,另一板同步排版(“更互用之”)。
字库机动:冷僻字“旋刻之”,常用字“每字皆有数印”。
工具复用:铁板、字模等工具反复使用。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唐人尚未盛为之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其印自落
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镕
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答案:
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做/使用 (指采用雕版印刷)。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介词,被 (表被动)。
印:
始印五经: 动词,印刷。
其印自落: 名词,字印/活字。
火:
火烧令坚: 名词,火焰。
再火令药镕: 动词,用火烤 (名词活用)。
就:
持就火炀之: 动词,靠近。
瞬息可就: 动词,完成。
四、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结合历史课所学的相关知识,再搜集一些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史,简要地说给同学们听。
雕版印刷(唐代) :
最早用于佛经(公元868年《金刚经》现存最早实物)。
缺点:整版雕刻,错字难改,存储不便。
活字印刷(北宋) :
毕昇发明胶泥活字 (1040年代),载于《梦溪笔谈》。
流程:刻泥字→烧制→排版→印刷。
元代改进:
王祯创木活字(《农书》载转轮排字架),尝试锡活字。
明清普及:
铜活字(明代《永乐大典》)、铅活字广泛应用。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为铜活字巅峰之作。
意义:早于欧洲古登堡400年,推动知识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