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微专题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微专题课件

资源简介

(共10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微专题二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专题讲座
1.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是看自然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地带的变化;从山脚到山顶沿着山地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如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地带的变化。
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专题训练
  (2025·福建泉州质检)红树林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我国沿海地区曾对红树林无序开发利用,导致其面积锐减。随着国家将红树林纳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红树林的恢复初见成效。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读图,回答1~2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C
1
2
3
4
解析:第1题,为了在运动的海水中生存,为了在海水中呼吸,红树林根系发达,①正确;由材料可知,红树林多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为常绿阔叶林树种,②错误;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会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且位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因此红树林喜热耐盐,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项。
1
2
3
4
A. 气候变干 B. 台风增多
C. 海岸线后退 D. 海平面升高
解析:第2题,红树林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可以保护海岸。若红树林大面积减少,海浪和台风对海岸带的侵蚀作用会增强,导致海岸线后退,C项正确;红树林对较大区域的气候影响不明显,A项错误;红树林减少与台风的发生频次无关,B项错误;海平面升高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D项错误。故选C项。
C
1
2
3
4
  读不同纬度山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第3题,四山地基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因纬度差异形成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项。
A
1
2
3
4
A. 海拔较高 B. 纬度较低
C. 降水较多 D. 距海较远
解析:第4题,在山体相对高度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纬度越低的山体,其垂直地带性越复杂。因为纬度低,基带与山顶热量条件差异大,自然环境差异大。根据四山地基带可判断,甲山地纬度最低,热量最丰富,因此苔原带分布的海拔较其他山地高。故选B项。
B
1
2
3
4(共9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微专题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与应用
专题讲座
1. 从环境要素与整体环境特征的关系入手,分析区域环境总体特征的形成与变化
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的特征。其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自然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2. 从环境要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入手,分析区域整体环境发展变化的成因
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 从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入手,分析区域的环境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专题训练
  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下图为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4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990年 2014年
A. 植被覆盖率上升 B. 年降水量增加
C. 河流流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河流含沙量减小,洪峰减小且出现时间推迟。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上升可能导致河流含沙量下降,洪峰减小且出现时间推迟。
A
1990年 2014年
1
2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第2题,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土壤侵蚀减弱;水库面积增加使泥沙在库区淤积,使河流含沙量下降。植被或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加强,使洪峰减小且出现时间滞后。
B
1990年 2014年
1
2(共12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微专题三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专题讲座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地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地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地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地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地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地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地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地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一般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地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夏季气温低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地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地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地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地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地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当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地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专题训练
  下图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A. a B. b
C. c D. d
解析:第1题,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东非高原,山麓自然地带主要为热带草原带,因此d为热带草原带,c为常绿阔叶林带,b为高山草甸带,a位于积雪冰川带下方,为高寒荒漠带。故选C项。
C
1
2
3
4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第2题,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地带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故选D项。
D
1
2
3
4
  蝴蝶幼虫对植物有较高的专一性,一种蝴蝶的幼虫常常只以一种植物或一属的植物为食,所以蝴蝶种类及其多样性常常被用来反映其所生存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下图示意横断山区不同海拔蝴蝶种类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3~4题。
A. 地势落差大 B. 山地海拔高
C. 纬度跨度大 D. 天敌较缺乏
A
1
2
3
4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蝴蝶幼虫对植物有较高的专一性,一种蝴蝶的幼虫常常只以一种植物或一属的植物为食,说明植物种类多样会导致蝴蝶种类多。由图可看出横断山区地势落差较大,植被垂直分异较明显,种类丰富,则蝴蝶种类多,A项正确;山地海拔高,其高差不一定大,故植被种类也不一定多,B项错误;纬度跨度大和天敌少不是横断山区蝴蝶种类多样的主要原因,C、D项错误。故选A项。
1
2
3
4
A. 水源缺乏 B. 气候炎热
C. 面积较小 D. 农事活动
解析:第4题,①带是山麓自然地带,农事活动较多,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植被破坏较严重,因此蝴蝶种类较少,D项正确;横断山区山麓地带水源充足,A项错误;山麓地带热量较充足,植物种类应更多,但蝴蝶种类较少,说明气候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B项错误;从山体的变化特征可看出,山麓地带面积较大,C项错误。故选D项。
D
1
2
3
4(共11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微专题四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专题讲座
1. 影响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因素
一个区域生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地形、生存空间、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见下表。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纬度(热量条件) 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物种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
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海陆位置)等差异 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
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
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物种丰富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生存空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物种丰富
天敌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2. 解释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角度 原因
生存空间 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气候 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环境 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缺少×××,天敌少;受到×××天敌威胁
人类活动 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角度 原因
生存空间 湖面(海面)广阔,生存空间大;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气候 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
水文 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结冰期长,存活率低;水质好,适宜水生动物生存
分析角度 原因
食物 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活动 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水生动物减少或灭绝
专题训练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城镇内部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城镇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读图,回答1~3题。
A. 动物多样性较丰富
B. 植物多样性较丰富
C. 外来物种数量较多
D. 本地物种数量较多
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近郊区和远郊区的生物多样性多于市区,市区由于空间狭小,不适合动物的生态活动,动物种类少;市区人为的建设活动,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市区的绿化和美化,大多数以外来物种为主,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种类多。
1
2
3
A. 环境更接近自然 B. 栖息地面积更广
C. 人类活动干扰少 D. 生存环境更多样
解析:第2题,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远郊区环境更接近自然,远郊区栖息地面积大、人类干扰少。
D
1
2
3
A. 市区生物多样性会持续减少
B. 近郊区本地物种多样性增加
C. 远郊区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
D. 生物多样性高值区移向市区
解析:第3题,市区的本地物种多样性会减少,但外来物种的增加,使生物多样性不会持续减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郊用地被占用,生物生存空间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远郊区物种由于城镇的发展,外来物种会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高值区应移向远郊区。
C
1
2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