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微专题三 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专题讲座1. 气候关键要素之一——气温的分析(1)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因素 表现纬度位置 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小(大),太阳辐射能少(多)海陆位置 海洋性气候: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温度季节变化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均匀。大陆性气候:比热容小,冬冷夏热,温度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地形 地势高(低),气温低(高);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地形封闭不易散热)洋流 寒(暖)流,气温低(高)(2)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③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④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如果某地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是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如果夏季气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2. 气候关键要素之二——降水的分析(1)理解降水的影响因素因素 表现大气环流 气流上升易降水,如赤道低压带;风向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易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而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易降水,如夏季风带来较多降水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洋流 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影响降水(2)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①首先是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背风坡)的影响。③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专题训练 下图是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毫米)。读图,回答1~2题。A. 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B. 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C. 由西向东逐渐减少D. 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解析:第1题,由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特征可以发现,其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故选D项。D12345A. 干旱、水土流失、台风B. 地势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C. 高寒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 青稞、小麦、水稻A12345解析:第2题,沿图中甲—乙一线,从甲至乙即从西北向东南,降水量逐渐增加,气温也逐渐上升,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越来越优越,A项正确;从甲至乙,从河西走廊以北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再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到第三级阶梯,未经过第一级阶梯,B项错误;甲处位于河西走廊以北的荒漠戈壁,没有高寒草原分布,C项错误;青稞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而从甲至乙未经过青藏高原,D项错误。故选A项。12345 读世界上某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回答3~5题。A. 海陆分布 B. 纬度位置C. 地形 D. 洋流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气候为地中海气候,①地区因南部为海洋,没有陆地,故最高纬度分布较低。故选A项。A12345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C. 洋流 D. 地形解析:第4题,③地区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而温度偏低。故选C项。C12345A. 耐低温干燥的特点B. 耐高温干燥的特点C. 喜高温多雨的特点D. 喜阴喜湿的特点解析:第5题,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农作物一般具有耐高温干燥的特点。故选B项。B12345(共17张PPT)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微专题四 气候资料图的判读专题讲座 判读气候资料图,首先,要清楚图名及图中有效信息;其次,要获取气温和降水信息(一般气温选择最冷月与最热月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按照“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联系相关知识确定气候类型。1. 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1)气温曲线图的判读①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形态判断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波峰型或波谷型)。②根据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可以看出该地气温年变化的大小。③判断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由此可以判断出该地气候是大陆性还是海洋性。若最低温出现在1月,最高温出现在7月,则可以判断为北半球大陆性较强的气候;若最低温出现在8月,最高温出现在2月,则可以判断为南半球海洋性较强的气候。④根据最高温和最低温的数值,可以判断该地所处的温度带。(2)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降水量柱状图是直观显示一个地方降水分配状况的统计图。从降水量柱状图上可以看出降水集中月份、降水较少季节、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把各月降水量相加即可计算出全年降水量。2. 点状图与点状折线图(1)气温、降水量点状图图中的横、纵坐标代表气温、降水量并且用点表示月份。判读时先从图中读出每一个点对应的气温坐标和降水量坐标,即该月份的气温和降水量,然后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气候类型时通常选取最冷月和最热月对应的点进行分析。(2)气温、降水量点状折线图该类型图一般只选取一年中代表四季的1月、4月、7月、10月四个月份。在这两类图中,气温年较差越小,降水的季节分配越均匀,表示月份的点在坐标图中的分布就越集中,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3. 气温、降水量单元格图气温、降水量单元格图是用四个坐标分别表示1月和7月的气温和降水量,然后按一定间隔将坐标图分隔成方格状,用阴影方格表示某地1月和7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此类图的显著特点是上、下坐标轴或左、右坐标轴对应的月份是统一的。因此,分析气候特点时最好按“先上下轴,后左右轴”的顺序进行。图上的a为温带季风气候,b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c为热带雨林气候。4. 气温、降水量变率范围图该类图的形式多样,承载的信息也很丰富,读图时一定要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图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范围进行思考。判读时要找出范围边界的“最点”,通过分析纵向和横向的最大点、最小点以及它们的差值(变化幅度),就可进行气候类型的判定。5. 气温、降水量玫瑰图玫瑰图与坐标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用圆的半径长短来表示气温的高低和降水量的多少。图中12条半径分别代表一年的12个月,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各月的降水量和气温,据图可读出每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判读玫瑰图时,应明确坐标中心点的数值为0,离中心点越远,气温或降水量的数值就越大;注意月份的排列以及气温降水量单位的标注;选取1月和7月的气温、降水量数值进行分析判断。6. 气温、降水量等值线图该图是在1月和7月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图中标注出某地的气温和降水量。判读时要根据等值线的判读方法,依据数值分布趋势,读出某地的气温和降水量,从而判断气候类型。图中甲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7. 气温、降水量资料表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甲 气温(℃) 28 29 26 27 27降水量(mm) 5 107 236 101 982乙 气温(℃) 25 25.5 25.9 25.5 25.6降水量(mm) 314 268 154 197 2 716(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雨林气候。)解读气温、降水量表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清表名及不同表格项目所表示的要素和内容。(2)抓主要因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通常选取1月和7月的气温、降水量资料来分析。(3)要注意获取表中各项目要素的“最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值”信息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注意对表格气温、降水量要素进行横向类比分析和纵向相关性分析。专题训练 下图是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3题。A. 7月 135 mmB. 7月 150 mmC. 12月 215 mmD. 12月 770mmB解析:第1题,当月气温和降水量累计值减去上月气温和降水量累计值,等于当月气温和降水量。读图可知,6月降水量累计值约为300 mm,7月降水量累计值约为450 mm,则7月降水量约为150 mm;11月和12月该地降水量累计值相似,表明该地12月降水量小。因此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及该月降水量分别是7月、150 mm。123A. 高温多雨 B. 高温少雨C. 低温多雨 D. 低温少雨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11月和12月该地降水量累计值相似,表明该地12月降水量小;11月气温累计值约为200 ℃,12月气温累计值约220 ℃,则12月平均气温约为20 ℃,由此判断该地12月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B123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6月气温累计值约为125 ℃,7月气温累计值约为135 ℃,则7月平均气温约为10 ℃,7月降水量约为150 mm,则当地7月温和多雨。由上题可知,当地12月高温少雨,由此判断该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A123(共17张PPT)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微专题一 锋面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专题讲座1. 锋面雨带的形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暖湿偏南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带。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并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季节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受锋面雨带影响的地区,常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该雨带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及其季节变化产生显著影响。2. 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注:图中部分为我国的季风区。(1)4月至5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虽然在这段时间里有暖锋雨现象,但其主要的降雨类型是冷锋雨,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影响华南的最主要天气系统是冷锋。(2)6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地区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来自南方的暖湿气团和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停留可长达一个月之久,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3)7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北移影响,出现伏旱天气,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在此期间北方地区的降雨仍以冷锋雨为主。虽然此时冷气团势力在后退,但是暖湿气团绝大部分时间也只是起到跟进作用,而且冷气团时而表现出强势的一面,这使得冷锋得以再次出现。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多是快行冷锋作用的结果。(4)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9月至10月随着冷气团的迅速南下,暖湿气团不断后退,在锋面影响地区出现阴天、刮风、降雨等天气现象,并且持续降温,这些都是冷锋天气的主要特征。3. 副热带高压强弱异常的影响锋面雨带的移动仅仅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副热带高压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雨涝。当有的年份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的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易出现干旱灾害。相反,当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而南方地区则易出现干旱灾害。专题训练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1~2题。A. 4—6月 B. 6—7月C. 6—8月 D. 5—8月解析:第1题,依照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判断,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间是5月之后,7—8月之前,一般应是6—7月,即该地区的梅雨季节。B1234567A. 南旱北涝 B. 南北皆旱C. 南涝北旱 D. 南北皆涝解析:第2题,若7月后雨带仍未进入华北地区,即长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可能发生涝灾,而北方地区可能发生旱灾。C1234567 我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形成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密切相关,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2020年的梅雨从6月1日持续到8月初,因时间长、降雨量大被称为“暴力梅”。图1为近几年长江流域入梅时间次数统计图,图2为2020年梅雨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逐日演变图。读图,回答3~5题。图1 图21234567A. 5月下旬 B. 6月上旬C. 6月中旬 D. 6月下旬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大多年份长江流域入梅时间为6月上旬。故选B项。B1234567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解析:第4题,6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与多年平均位置相比偏北,“入梅”时间早,②正确;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较常年偏南,雨带控制江淮地区的时间长,导致梅雨季节长,④错误;读图可知,2020年高压脊线波动北移,③正确,①错误。故选C项。C1234567A. 6月下旬 B. 7月上旬C. 7月下旬 D. 8月上旬解析: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的纬度在40°N附近,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为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32°N—35°N附近时。读图可知,7月31日,脊线达到32°N附近,8月继续向北移动,能达到32°N以北,因此2020年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是8月上旬。故选D项。D1234567 在气象学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受梅雨影响的地区自北向南分为江淮区、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区三个区域。下图为浙江省2010—2019年出入梅日期及梅雨期间雨量图(横条的左端表示入梅日,右端表示出梅日,长度表示梅雨持续的时长)。浙江省平均每年6月10日入梅,7月10日出梅,年均梅雨量为301 mm。读图,回答6~7题。1234567A. 梅雨持续时长呈增加趋势B. 梅雨的日降水强度都不大C. 梅雨量与入梅早晚呈正相关D. 梅雨出入梅日期年际变化大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2019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出入梅日期的年际变化大,D项正确;梅雨持续时长并没有呈现增加的趋势,是波动变化,A项错误;2011年梅雨持续时间较短,但是降水总量较大,说明日降水强度较大,B项错误;梅雨量与入梅早晚没有太大的关系,降水量主要取决于夏季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含量,C项错误。故选D项。D1234567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解析:第7题,江淮区位于梅雨区的北部,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故而江淮区入梅时间晚,结束早,降水量相较其他两区偏少,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A项。A1234567(共14张PPT)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微专题二 等温线图的判读专题讲座1. 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2. 判断海陆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3. 判断月份(1月或7月)1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4. 判断寒、暖流寒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暖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如下图:5. 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的影响地势高: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地势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6. 判断地形名称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如下面左图表示盆地的等温线分布,右图表示山地的等温线分布。7. 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8. 判读等温线的走向,分析等温线与纬线、海岸线和地形的关系等温线分布图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温除受纬度、太阳辐射影响外,还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等温线不一定与纬线平行,经常会发生弯曲。其走向有以下几种类型:(1)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这是全球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2)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到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3)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9. 判读数值大小数值大小 “大大小小”规律 两条等温线间的闭合等温线区域,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且小于较大值的下一递增值;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较小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小于较小值且大于较小值的下一递减值。如下图:若a>b,则[a+(a-b)]>甲>a,[b-(a-b)]<乙<b;若a<b,则[a-(b-a)]<甲<a,[b+(b-a)]>乙>b数值大小 “凸大值小,凸小值大”规律 若等温线向数值变大方向凸出,则此处的数值较两侧偏小,反之偏大。如下图:若等温线数值a>b>c,则MN沿线温度较两侧偏低专题训练 读图,回答1~2题。A. 北半球冬季 B. 北半球夏季C. 南半球夏季 D. 南半球冬季解析:第1题,等温线数值向北变大,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海上等温线向北凸出,根据等值线“凸大值小”规律可知,海洋上的温度比同纬度的陆地低,故该地为夏季。故选C项。C1234A. P处为一座山,山上有冰川分布B. P处气温在10 ℃以上C. P处地势低洼,沙漠广布D. P处为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超过1 000 m解析:第2题,根据等值线“大大小小”规律,结合相邻等温线的数值之差,P处温度大于0 ℃,小于10 ℃,地形上表现为山地,但山上不会有冰川分布,再结合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将温差换算成高差,故P山海拔可能超过1 000 m。故选D项。D1234 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 ℃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霜冻是致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的农业气象灾害。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连续四天霜冻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A. 雾霾加剧 B. 持续升温C. 大风、降温 D. 对流雨强烈解析:第3题,由材料“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 ℃的一条曲线”可知,霜冻主要是受冷锋影响,冷锋过境一般会形成大风、降温等,C项正确。冷锋过境,雾霾会被大风吹散,空气质量变好,A项错误。冷锋带来降温,B项错误。我国北方地区发生霜冻的季节气温较低,对流雨不明显,D项错误。故选C项。C1234A. 1月 B. 3月C. 6月 D. 8月解析:第4题,我国冬春季节容易受寒潮影响,再观察图中霜冻线的变化,从12日至14日,霜冻线逐渐向南推移,说明此时间段冷气团势力比较强,降温明显,而在15日,霜冻线反而向北移动,说明南方的暖气团势力增强,所以图示时段最可能在春季,B项正确。故选B项。B123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微专题一锋面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微专题三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微专题二等温线图的判读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微专题四气候资料图的判读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