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1课时河谷的演变与冲积平原的形成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1课时河谷的演变与冲积平原的形成课件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课时 河谷的演变与冲积平原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结合图示,描述河谷的演变过程,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2.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说明其形成过程。
研透教材
1. 河流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河流垂直于地面向下的侵蚀 对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
影响 河流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延伸 加深 展宽
一、河谷的演变
2. 河谷的演变
发育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特点 河谷形态剖面图
初期
(图  1 ) 河流侵蚀作用以  向下 和向  源头 侵蚀为主 河谷不断加深和  延长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  V ”形
中期(图2) 向下的侵蚀作用  减弱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  加强  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  凹岸 侵蚀、在  凸岸 堆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
(图  3 )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  槽 形
1 
向下 
源头 
延长 
V 
减弱 
加强 
凹岸 
凸岸
3 
槽 
【拓展深化】
图解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如下图所示:
素养提升
【图文设景】
  下图为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横剖面图。
【问题设计】
1. 据图推断河流位置与横剖面图的对应关系。(区域认知)
提示: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中,断面①河道宽浅,应位于河流下游,对应c。断面②河道深窄,呈“V”形,位于河流上游,对应a。断面③河道较宽,水流较浅,位于中游,对应b。
2. 据图推断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综合思维)
提示:河流位置a位于上游,主要是侵蚀作用。b位于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c位于下游,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a、b、c对应的主导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堆积。
【训练提能】
  (2025·北京质检)下图①②③示意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读图,回答1~2题。
① ② ③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解析:第1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河流的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形,③阶段符合;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越来越强,河道变得弯曲,河谷拓宽,②阶段符合;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如图中①阶段。故选C项。
C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冰川侵蚀 D. 冰川堆积
解析: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河谷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A项。
A
① ② ③
研透教材
2. 冲积平原的类型
地貌类型 示意图 形成原因
山前
冲积
平原
河流出山口处 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  减慢 ,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形成  扇状 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山前冲积平原
沉积 
山前

慢 
扇状 
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地貌类型 示意图 形成原因
河漫滩
平原
河流  中下游 地区 河流在  凸岸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   堆积 。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  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 
凸岸 

积 
废弃 
地貌类型 示意图 形成原因
 三角洲 平原 
河流  入海 处 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  减慢 ,河流所挟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  前方 ,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  海洋 一侧扩展,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 
入海 
减慢 
前方 
海洋 
【微思考】 1.如何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
提示:主要从两方面区分,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2. 河流上游一定为侵蚀地貌,下游一定为堆积地貌吗?
提示: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三角洲。
【拓展深化】
根据河流堆积地貌判断河流的流向
(1)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2)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河流流向
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素养提升
【图文设景】
  有古书云:“归林滩,古桑落洲也”,位于今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程营村和归林村一带,相传是周瑜练兵点将的地方。唐代诗人胡玢曾作诗赞桑落洲。
庐山桑落洲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下图是长江中游某段江心洲的演化过程示意图。
【问题设计】
1. 分析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的哪一位置。(区域认知)
提示:靠近河流凸岸,水流速度慢,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利于江心洲的形成,适合建“新住处”,应是丁图中的②。
2. 判断“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长江的南岸还是北岸,并说明理由。(综合思维)
提示:南岸。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右偏,使长江南岸容易遭受流水的侵蚀作用。
【训练提能】
  (2025·广东汕头期末)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漫滩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共同作用,下图示意某河漫滩东西方向剖面。该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流的河流的平直河段上。据此回答1~2题。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C
解析:第1题,河漫滩由水下泥沙堆积体发育形成,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堆积作用较弱,难以发育河漫滩;河流中下游水流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容易形成河漫滩;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容易形成河漫滩,②③正确。故选C。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第2题,河流东岸发育河漫滩,说明东岸为堆积岸,丙、丁位于堆积岸,流速慢,侵蚀作用弱,C、D错误。西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甲处位于西岸河流表层,流速最快,侵蚀最强;乙位于深处,流速慢,侵蚀相对弱,A正确,B错误。故选A。
A
  格尔木河位于柴达木盆地,属于内流河。下图示意格尔木河流域2008—2012年洪水期地下水位平均抬升幅度。据此回答3~4题。
A. 冰碛平原 B. 三角洲
C. 洪积扇 D. 风蚀洼地
解析:第3题,该河流为内流河,据图可知,地下水水位由北向南逐渐抬升,说明该区域地势由北往南升高,且该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属山前洪积扇。故选C项。
C
A. 沉积物颗粒大,下渗强
B. 沉积物厚度大,储量大
C. 降水丰富,补给充足
D. 农业活动少,耗水少
解析:第4题,甲处位于河流出山口的最顶端,为洪积扇扇顶,地势较高,扇顶沉积物颗粒较大,下渗强,因此地下水位抬升幅度较高。故选A项。
A
课时作业(十二)
  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回答第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a处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B. b处以向下侵蚀作用为主,向两岸的侵蚀减弱
C. c处以向下侵蚀作用和向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D. 向下侵蚀作用是a、b、c三河段共有的主要作用
解析:a处位于河流上游,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b处位于河流中游,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c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故选A。
A
  河口地区地貌受河流、潮汐、海浪等共同作用形成,河口冲积过程是河—海动态平衡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前崇明岛南侧发育了众多沙洲(下图),至70年代,沙洲群逐渐合并成陆。读图,回答2~4题。
A. 东北 B. 西北 C. 西南 D. 东南
解析:第2题,结合图例中不同年份的海岸线位置,可以判断出,横沙的移动朝向是西北,故选B项。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河水侵蚀 B. 海浪侵蚀
C. 海水堆积 D. 潮汐堆积
解析:第3题,横沙位置向西北方向移动,与海浪上涨的方向相同,说明影响横沙位置移动的主要因素为海浪侵蚀,而不是河水侵蚀,B项正确,A项错误。影响横沙位置移动的主要因素是侵蚀而不是堆积,C、D项错误。故选B项。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小
B. 长江入海径流量减小
C. 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D. 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解析:第4题,沙洲群合并成陆是泥沙淤积严重所致,说明流域内的年均降水量增加,D项正确。植被覆盖率下降,C项错误。长江入海径流量增加,B项错误。长江入海输沙量增加,A项错误。故选D项。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5·江苏扬州质检)金沙江某河段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经历了内外力作用,下图为该时期不同阶段地貌演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A. ①②④③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④①②③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河流早期以下切作用为主(④),后侧蚀加强,河床展宽(②);受堰塞影响,流速减慢,出现堰塞湖相沉积(①);后冲破堰塞体或达到相对均一后,地壳抬升,河流重新下切,形成“V”形谷(③),故该河段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为④②①③。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断层地堑 B. 河漫滩平原
C. 堰塞湖 D. 河流阶地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质时期经历了河流下切、地壳抬升,最终形成的地貌景观(③)是河流阶地,D项正确;断层地堑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A项错误;河漫滩平原是流水沉积形成的,B项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堰塞湖沉积发生在③阶段之前,不是最终形成的地貌,C项错误。故选D项。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揭河底”现象是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带走的一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河流洪水期。黄河流域中游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洪水期在夏季,易出现“揭河底”现象,B正确;春季、秋季、冬季河流径流量较小,不易出现,A、C、D错误。故选B。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揭河底”现象产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②③正确。故选C。
C
A. 河漫滩变小 B. “V”形谷加深
C. 冲积扇面积减小 D. 三角洲增速加快
解析:第9题,“揭河底”现象发生后,黄河下游泥沙含量增加,泥沙堆积增多,有利于堆积地貌增长,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面积会增大,D正确,A、C错误;“V”形谷多位于黄河中上游河段,下游河段“V”形谷欠发育,B错误。故选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5·山东烟台期中)河漫滩是河岸以泥沙沉积物为主的河流地貌类型。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平原地区河流的河漫滩位置与水位关系示意图”。不同时期河漫滩沉积物粒径大小不同,图中Ⅲ层沉积物粒径最大。据此回答10~11题。
A. 气候的冷暖干湿
B. 植被的不断演替
C. 其下游的泥沙运动
D. 河床形态的变化
解析:第10题,平原地区河漫滩沉积物粒径大小主要受河流水量大小影响,而我国东部地区河流补给方式以大气降水为主,因此河流水量大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A正确。故选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严重旱灾 B. 极端低温
C. 特大洪水 D. 河流改道
解析:第11题,由材料可知,Ⅲ层沉积物粒径最大,反映当时流水的搬运能力强,说明当时河流水量极大,极有可能出现特大洪水,C正确;严重旱灾和极端低温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沉积物粒径变小,A、B错误;河流改道使得当地沉积物减少甚至缺失,D错误。故选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5·云南丽江期中)华山北坡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河流冲积扇。经研究,华山山前存在多期冲积扇。下图为“华山北坡某山前冲积扇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12~14题。
A. a B. b C. c D. d
解析:第12题,华山北坡位于山前断裂当中的地壳下沉一侧,当断裂活动加剧时,地壳下沉。图中冲积扇d距离山前沟谷出口处最近且海拔高,应当是最近形成的冲积扇,即形成最晚,D正确。故选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河谷变浅 B. 河谷拓宽
C. 淤积减弱 D. 河道变弯
解析:第13题,华山北坡位于山前断裂当中的地壳下沉一侧,当断裂活动加剧时,地壳下沉,河谷加深,A错误;河谷拓宽、河道变弯的主要作用为侧蚀,而非地壳运动,B、D错误;山前河流以下蚀为主,淤积变化要考虑植被的变化、下垫面的变化以及落差的变化,山前断裂活动加剧,落差加大,流速加快,搬运能力增强,淤积减弱,C正确。故选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流量大小 B. 断裂幅度
C. 植被多少 D. 气温高低
解析:第14题,冲积扇的范围取决于山前
洪流的搬运能力的大小和堆积物的多少。
搬运能力强,挟带的物质能够到达的地点就
更远;堆积物多,冲积扇规模更大。影响搬运能力和堆积物多少的主要因素有流量的大小(流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断裂幅度(断裂幅度会影响落差,落差越大,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植被(植被越多,河流中搬运物质越少),与之关联性最小的是气温的高低。故选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常,河流受地转偏向力、水流惯性力的影响,两侧的河岸不断侵蚀和沉积。图1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平面示意图,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图2为沿图1中AB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该河流注入内海,河口地区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床底部沙层消失,淤泥层出露,淤泥中巨大的沉积木被拖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1)特点:南岸以侵蚀地貌为主,河岸比较陡峭;北岸以堆积地貌为主,河岸比较平缓。
成因:河流南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北岸为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材料,该河流A—B处北岸为凸岸,河岸平缓,冲积平原面积大、沙多,说明北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南岸为凹岸,河岸陡峭,冲积平原面积小、沙少,说明南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说明C、D两处沙洲形成的作用力。
答案:(2)C处受流水惯性力影响,凸岸沉积;D处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沉积。
解析:第(2)题,通常,曲折的河岸受水流惯性力影响大,平直的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大。图中C处河道曲折,该处河道沙洲主要是在水流惯性力下沉积而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下的典型植被,说明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平直河岸右侧侵蚀,左侧沉积。而D处河道平直,说明该处河道沙洲主要是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左侧沉积而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分析图2中河流北岸没有沉积岩分布的原因。
答案:(3)地质历史时期北岸地区地势较低,利于河流发育;北岸地区曾已形成的沉积岩被流水侵蚀和搬运到下游地带。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河流南岸的基岩上部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地质历史时期的北岸也曾有沉积岩存在。另外,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发育广泛,可推知早期因南部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流水长期侵蚀、搬运造成原位于河底及北岸地带的沉积岩消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推测该河流河底淤泥中沉积木的主要来源。
答案:(4)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堆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堆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沉积木埋藏于河道中部的淤泥中,上部有沙层覆盖,说明淤泥堆积时间早。由此推测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堆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堆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