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 地质构造与地貌【学习目标】 1.结合地质剖面图,认识不同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过程。2.结合材料,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研透教材变形 褶皱 断层 地壳运动 波状 一、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2)褶皱基本形态及地形图1 图2名称 形态 地形 判断依据未受侵蚀 久经侵蚀形成地形倒置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 拱起 形成 山 背斜顶部因受 张力 产生裂隙,形成 谷地 (图2中字母 A 处所示) 中部岩层 较老 ,两翼岩层 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 曲 形成 谷 向斜槽部受到 挤压 ,岩石致密,形成 山岭 (如图2中字母 B 处所示) 中部岩层 较新 ,两翼岩层 较老 拱起山岭张力 谷地 A 较老 较新 弯曲谷地挤压 山岭 B 较新 较老 3. 断层(2)断层的位移及地貌图1 图2压力 断裂面 位移类型 表现 举例水平方向(图1) 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 错断 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垂直方向(图2) 相对下降 形成 谷地 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 发育成 断块山 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断层沿线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错断 谷地 断块山 【微思考】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在哪里?提示: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和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包括褶皱、断层,判断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断时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起伏状况来回答。2. 俗话说“自古华山一条路”,为什么华山特别陡峻呢?提示:华山为断块山,是因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拓展深化】1. 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图示 判读实例看岩层新老关系 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方法及图示 判读实例看岩层弯曲 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相关数据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岩层向上拱起→背斜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2. 断层的判断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发生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层既发生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层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在华山北峰往南看,只见山峰耸立,与天上的白云相接,不知是天盖住了山,还是山耸入了天。由北峰下来后,一路南上,十多分钟的路程,便来到了一条长几百米,宽不足一米的山脊,这便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的“苍龙岭”,以其苍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这里两边都是千丈绝壁,仅有这条石脊通达对岸,行走其间让人心惊肉跳。【问题设计】1. 我国华山北部紧邻的主要地形区是什么?(区域认知)提示:渭河平原。2. 华山著名险道之一的“苍龙岭”两边都是千丈绝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是什么。(综合思维)提示:断层构造。3.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华山是如何形成的。(综合思维)提示:是断层中上升的岩块形成的断块山。【训练提能】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A. ① B. ② C. ③ D. ④B解析: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项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项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或白云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项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项错误。故选B项。A. 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 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 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 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解析:第2题,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岩层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项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项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项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项错误。故选A项。A 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A. 背斜 B. 向斜 C. 塌陷 D. 断层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剖面有多个断层存在,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D正确;图中没有信息表明当地岩层出现明显弯曲,因此不能确定图示地区具有背斜和向斜构造,排除A、B;塌陷不属于地质构造,排除C。故选D。DA. 渭河平原B. 华北平原C. 长江三角洲平原D. 珠江三角洲平原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在多个断层中,鄱阳湖所在岩块相对下降,是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渭河平原是由于所在岩块相对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形成,与鄱阳湖成因相似,A正确;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均属于流水沉积地貌,与断裂下陷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A研透教材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 储油构造 ”,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积水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储油构造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向斜 地下水 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断层 泉水、湖泊 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 回避 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地下水 泉水、湖泊 回避 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下图是地质剖面图。【问题设计】1. 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区域认知)提示:甲:背斜;谷地。乙:向斜;山地。丙:断层;谷地。2. 分析甲地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综合思维)提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3. 说明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的两个依据。(综合思维)提示: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向上弯曲。4. 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地理实践力)提示:乙地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积水。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造成建筑物坍塌。【训练提能】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A. 地堑 B. 地垒 C. 向斜 D. 背斜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处的岩层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C项错误,D项正确;地堑和地垒主要和断层活动有关,图片内容并没有体现断层构造,A、B项错误。故选D项。D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A. 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 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C. 修南北向隧道应选丁处D. 丁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解析:第2题,甲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储水构造,A项正确,B项错误;丁处岩层中部新两翼老,属于向斜构造,隧道宜选择在背斜处,C、D项错误。故选A项。A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 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读图,回答3~5题。A. 甲 B. 乙C. 丙 D. 丁解析:第3题,甲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其储存的油气资源少。故选A项。AA. 甲 B. 乙C. 丙 D. 丁解析:第4题,背斜的岩层为天然拱形,且不易积水,适合修建隧道,故适合选在甲处。故选A项。A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①正确;丁为向斜构造,②错误;该地区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③正确;丁处为沉积岩,岩石的性质与其他地方相同,④错误。故选B项。B课时作业(十) (2025·河北保定高二月考)读图,回答1~2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背斜成山 B. 向斜成山C. 火山 D. 堆积成山解析:第1题,⑥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质构造,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残留成山,所以图中⑥处山地为向斜成山,B正确,A、C、D错误。故选B。BA. 渭河平原 B. 汾河谷地C. 东非大裂谷 D. 长江三峡解析: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处为断层下陷形成的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都是断层下陷而形成的,A、B、C的成因都与④相同,不符合题意。长江三峡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与断层下陷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025·天津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霍尔果斯(44°14'N,80°29'E)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示)。据此回答3~4题。A. 地垒、向斜、背斜、断层B. 地垒、背斜、向斜、断层C. 地堑、向斜、背斜、断层D. 地堑、背斜、向斜、断层解析:第3题,由图中可看出,甲处是断层中相对上升的部位,为地垒;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丁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为断层。故选B。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甲处岩层封闭,顶部黄土较疏松,不利于修建隧道B. 乙处岩层底部低凹,坚硬稳定,为良好的储水构造C. 丙处岩层顶部封闭,天然拱形,为良好的储油构造D. 丁处岩层因受水平挤压力发生断裂,易发育成河谷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甲处岩层顶部为砾石层,无黄土层,且为地垒构造,易诱发断层活动,不利于修建隧道,A错误;乙处为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错误;丙处为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C错误;丁处岩层因受水平挤压力发生断裂,岩石较破碎,易发育成河谷,D正确。故选D。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A. 甲、乙、丙 B. 乙、丙、甲C. 丙、乙、甲 D. 丙、甲、乙解析:第5题,按照沉积规律,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乙断层上方沉积岩层沉积时间晚于断层,故图示地质构造中,乙断层形成最早。断层形成后,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经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层,然后岩浆侵入,形成丙岩层。此后又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新的沉积层甲形成。故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丙、甲。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1 B. 2 C. 3 D. 4解析:第6题,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在图示地质演化过程中,乙断层所在岩层与上面侵蚀面不平行,说明有褶皱形成。甲岩层及其上面相邻岩层与上面侵蚀面也不是平行关系,说明甲岩层及其上面沉积岩层形成后,又受挤压,形成褶皱。图示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读某地地表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7~8题。A. 直接因地壳运动而形成B. 与地壳运动无关C. 直接由流水侵蚀形成D. 主要由岩浆侵入活动而形成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受外力作用的侵蚀,图中甲处有河流流经,流水侵蚀形成谷地,而与岩浆活动无直接关系,C项正确,D项错误;背斜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但背斜在不受外力侵蚀影响下一般形成山岭,A、B项错误。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太阳辐射 B. 天体引力C. 放射性元素衰变 D. 重力能解析:第8题,图中矿产层位于花岗岩和石灰岩之间,应经历了变质作用或岩浆活动形成矿石。变质作用或岩浆活动均属于内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其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示意某地地形等高线和构造等高线的分布。读图,回答9~10题。A. 背斜谷 B. 背斜山C. 向斜谷 D. 向斜山解析:第9题,图中地形等高线凸向高处,应为山谷,B、D错误;图中构造等高线凸向低处,表明岩层面向上隆起,应为背斜,A正确,C错误。故选A。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①② B. ②③C. ①④ D. ③④解析:第10题,根据分析可知,该地构造地貌为背斜谷,背斜往往是水平挤压运动导致的岩层向上隆起变形,背斜顶部多张裂,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因此当地背斜谷的形成表明该地发生过地壳的水平挤压、强烈的外力侵蚀,不能表明发生地壳水平张裂和剧烈下凹,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025·云南曲靖检测)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读图表,回答11~12题。观测点海拔(m) 440 471 500 526 500 477 500出露岩层 a b c d c b 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储水构造 B. 储油构造C. 铁矿带 D. 储气构造解析:第11题,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项正确。油气主要储存在背斜,铁矿主要在向斜处。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但不一定会形成铁矿带,B、C、D错误。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B C D解析:第12题,乙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岩层向上弯曲,B、D项错误;乙处海拔比两侧低,是谷地,A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025·湖北黄冈质检)读图,回答13~14题。A. 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 乙山为断块山C. 地形主要为山地D. 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解析:第13题,读图,图示花岗岩侵入石灰岩,说明其形成晚于石灰岩,A项错误。乙山为褶皱构造的背斜,是褶皱山,背斜山,B项错误。该地地形起伏和缓,主要为海拔低的高原,C项错误。甲处的岩层向下凹,位于向斜的槽部,D项正确。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解析:第14题,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是丙处有断层破碎带,②正确。图中没有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①错误。图中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③正确。图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在地表并不低洼,没有形成低地,④错误。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025·浙江杭州练习)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平面图,1—8为岩层,断层西南侧岩层上升。读图,回答15~16题。A. 断裂—侵入—挤压B. 侵入—挤压—断裂C. 侵入—断裂—挤压D. 挤压—侵入—断裂解析:第1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有弯曲的岩层,说明岩层沉积完成后发生了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图中花岗岩侵入弯曲的岩层,说明岩层弯曲变形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冷却之后,形成了花岗岩;图中断层将花岗岩和1—6岩层都打断,说明岩浆侵入之后,经历了地壳运动,发生了断裂。所以图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为挤压—侵入—断裂。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A. M为背斜,1岩层老,2岩层新B. M为向斜,1岩层新,2岩层老C. M为向斜,1岩层老,2岩层新D. M为背斜,1岩层新,2岩层老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信息“断层西南侧岩层上升”可知,断层西南侧岩层抬升的程度高于东北侧,1岩层在西南侧出露的更多,说明岩层向上拱起,M为背斜,背斜岩层新老关系为两翼新中间老,所以1岩层老,2岩层新。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7. 读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答案:(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该岛屿是由岩层褶皱隆起露出海面而形成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能否发现有石油存储?为什么?答案:(2)不能发现。图示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解析:第(2)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图示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