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2课时 曲流的发育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及相关资料,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曲流形成条件及特点。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理解聚落布局中的人地协调。研透教材1. 概念: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形成“曲流”。2. 形成条件(1)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2)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3)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一、曲流的发育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一般情况下,急流流经平坦地区时,易形成曲流。位于嘉陵江畔的南充市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嘉陵江属典型的山区河流,山高谷深,滩险流急,在南充一带出现罕见的深切曲流群。南充青居曲流是世界两大曲流之一,中国唯一359°曲流(如下图所示)。曲流在青居古镇东面的上码头折向西,往南,再北上,经九曲回肠的蜿蜒曲折17.5 km后,又回到了青居古镇东面的下码头,俗称359°回旋,曲流系数42.75、封闭率0.98,形成了罕见的“行船走一天,步行一袋烟”的地貌奇观。近年来,嘉陵江流域统一规划,在青居镇附近截弯取直,修建了发电站、船闸和泄洪闸为一体的梯级枢纽设施。【问题设计】1. 简述嘉陵江深切曲流群形成的地质过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提示:初始地形平坦,河流侧蚀明显,形成曲流;之后地壳抬升,河流下蚀强烈,曲流深切。2. 在曲流处,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凹岸水面壅高,凸岸水面降低,进而导致垂直方向上水流运动形成弯道环流。下图为青居曲流AB处的弯道环流示意图,请在下图中标出A、B位置,并用箭头画出表层水流流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地理实践力)提示:绘图如下:3. 试分析梯级枢纽建设对曲水镇附近河流故道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提示:附近来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变小,水生生物生长空间变小;同时水域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可能导致生物死亡;水域封闭,鱼类洄游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训练提能】 长江荆江河段地处江汉平原,以藕池口(现湖北荆州市公安县藕池镇)为界,分上、下荆江。该河段沉积体众多,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沉积体;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九曲回肠”,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沉积体。除两岸外,该河段还有很多江心沙洲。下图示意长江荆江段及其沉积体类型。读图,回答1~2题。A. 地形差异 B. 流量差异C. 河岸岩性不同 D. 沿岸植被不同解析:第1题,荆江地势低平,河流蜿蜒曲折,泥沙堆积较多,河流两岸大多为砂质岩层,易被流水冲刷侵蚀,发生河岸崩塌,从而使河道弯曲。上、下荆江两河段河岸岩性不同会导致河道自然弯曲度差异明显,上、下荆江河段地形、流量、沿岸植被差异不大。故选C项。CA. 面积显著增大 B. 向上游移动C. 向凹岸扩张 D. 退化为水下砂体解析:第2题,江心沙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是由于水流速度下降形成的泥沙淤积。下荆江裁弯取直后,有利于河水下泄,会减少沉积物在河曲地段沉积,因沉积物减少,江心沙洲可能退化为水下砂体。故选D项。D研透教材地区 河网密度 耕地 聚落规模华北平原 稀疏 连片 较大江南水乡 密集 破碎 较小生产、生活用水 农副产品 连片密集较小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 避害河流地貌 自然灾害 聚落选址冲积平原 洪水 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山区河谷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一般分布在 冲积平原 向 山坡 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洪水冲积平原 山坡【拓展深化】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分析如下。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态 多呈狭长的条带状 条带状 团块状、带状聚落密度 小 较小 大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河流,故大城市必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近于小河边,“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下面是我国长江流域聚落分布图(图1)和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图2)。【问题设计】1. 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提示:大多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2. 分析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提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较肥沃,交通较为便利。【训练提能】 下图示意居民区在河流的上游和中下游的分布。读图,回答1~2题。A. ①②③ B. ①③④C. ②③④ D. ①②④解析:第1题,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耕作;图中没有矿产资源分布的相关信息。故选A项。AA. 该地地势较平坦B. 可以减轻洪水威胁C. 容易获取淡水资源D. 有利于发展水运解析:第2题,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势较高处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减轻洪水的威胁。故选B项。B (2025·山东潍坊月考)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下图)。读图,回答3~4题。A. 河流侧蚀 B. 盆地沉降C. 山地抬升 D. 河流下切解析:第3题,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侵蚀严重,在这种流水的侧蚀作用下,河道越来越弯曲,结果形成曲流,因此图中“S”形河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侧蚀,A项正确。故选A项。AA. ①② B. ①③C. ②③ D. ③④解析:第4题,图中的坝子靠近河流,地势不高,河流弯曲,排洪不畅,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因此规避洪水是图中聚落位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的目的之一,①正确;该地位于盆地,视野并不开阔,一般热带地区将聚落建于地势较高的地方是为了凉爽通风,但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且总体海拔较高,②④错误;读图可知,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平坦地区少,耕地资源宝贵,因此少占耕地是图中聚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的目的之一,③正确。故选B项。B课时作业(十三)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A. 地壳运动 B. 断裂下陷C. 流水作用 D. 风力作用解析:第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流水作用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 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C. 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 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解析:第2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13141516 草原地区河流多蜿蜒曲折,形成蛇曲,甲图为我国内陆某草原地区河流的卫星图,乙图为该河流某段河岸景观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3~4题。甲 乙A. 受地球自转影响,左岸陡峻,右岸平缓B. 受农业耕作影响,左岸平缓,右岸陡峻C. 凹岸侵蚀,左岸陡峻,右岸平缓D. 凸岸侵蚀,左岸平缓,右岸陡峻C解析:第3题,乙图显示,河流左岸为凹岸,以侵蚀为主,河岸陡峻,右岸为凸岸,以堆积为主,河岸平缓。由于该河位于北半球,如果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主,河水应向右偏转,侵蚀右岸,左岸堆积,导致右岸陡峻,左岸平缓,与图中信息不符。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土壤硬度适中,适合河流蛇曲发育B. 植被根系坚韧,阻挡河流侵蚀、切割C. 地转偏向力较大,加剧侵蚀D. 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流侧蚀显著解析:第4题,地势平缓,河水流速较慢,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故选D项。D甲 乙12345678910111213141516 读图,完成5~6题。A.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B. 洪(冲)积扇、三角洲C.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D. 三角洲、河漫滩平原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a位于河流冲出山谷口的开阔地带,最有可能发育洪(冲)积扇;c处位于河流开阔的干流地区,可能会形成河漫滩平原。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的平坦之处,利于人类定居B. 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C. 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容易获取淡水资源D. 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取用河流淡水解析:第6题,a处聚落建在上游地势较低平的河谷地带,温度适宜且耕作方便,便于定居;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为减少其对居民生存的威胁,居民区多选在地势较高处。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聚落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且呈带状沿河分布。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塔里木盆地 B. 黄土高原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华北平原解析:第8题,该地区河网密布,聚落最可能位于我国南方河流冲积平原地区。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广泛分布的砾石质河流中,河床从地势较陡的山区向广阔的平原搬运沉积物时,沉积物粒径会沿下游逐步细化。当沉积物粒径下降至10 mm—20 mm时,沉积物会在较短的距离内快速完成由中粗卵砾级别到极粗砂级别的转变,称为砾—砂过渡。某河流是一条位于苏格兰中部高地的小型曲流河。下图示意该河流砾—砂过渡中的河床变化。读图,回答9~11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甲河段 B. 乙河段C. 丙河段 D. 丁河段解析:第9题,根据图示不同河段河床沉积物的粒径变化,可知该河段从甲、乙河段的单峰砾石,到丙河段的双峰砾、砂,再到丁河段的单峰砂,丙河段河床由双峰沉积物组成,所以丙河段为砾—砂过渡发生的河段,C项正确。C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B. 河流水位深,沉积层较厚C. 基岩河岸崩塌,砾石大量堆积D. 河流宽度缩窄,凹岸水流更畅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深潭位于河流凹岸,受离心力的影响,水流速度更快,河水侵蚀作用更强,粒径小的砾石被河水搬运至下游河段,留下的砾石比条纹槽中的砾石更粗,A项正确。A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河流搬运作用逐渐增强B. 河床中砾石流动性减弱C. 河床淤积程度逐渐减弱D. 河水分选能力逐渐增强解析第11题,根据图示不同河段河床沉积物的粒径变化,可知自上游至下游河流搬运能力下降,碎屑物质大量沉积,河床淤积程度逐渐增强,砾石流动性减弱,B项正确。B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025·湖南娄底月考)某河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为嘉陵江的支流,自汇入口向上依次出现“V”形谷、“U”形谷、瀑布地貌,其中“V”形谷河段河床有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U”形谷是类似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两岸陡直的谷地,该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覆泥岩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下图为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河流下切—侧蚀作用—重力崩塌B. 侧蚀作用—重力崩塌—溯源侵蚀C. 冰川侵蚀—河流下切—河流侧蚀D. 河流下切—溯源侵蚀—重力崩塌解析:第12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该支流汇入口处水位比嘉陵江高,此处流速较快,下切作用强;下游河段(靠近河口河段)有紫色土、泥岩发育,抗侵蚀能力差,溯源侵蚀速度快,并快速向上游推进,深切成“V”形河谷;上游河段砂岩在上,泥岩在下,且上层砂岩岩性较硬,抗侵蚀能力强,下层泥岩抗侵蚀能力弱,下层易先被侵蚀;上层砂岩在重力作用下崩解,形成两岸垂直的“U”形河谷,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春季 B. 夏季C. 秋季 D. 冬季解析:第13题,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增大瀑布相对高差,流速加快,河水侵蚀增强,提高下切能力,且河水搬运能力强,搬运泥沙和砾石多,对河床有较强的掏蚀作用,水潭和岩腔变化速度快,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古村落是形成于历史时期而保存至今的古老村落。下图为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空间拓展时序图。据此回答14~15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水源缺乏 B. 气候干燥C. 平地狭小 D. 人口稀少解析:第14题,汾河流域上游多山地,起伏较大,平地面积较小,耕地面积较小,导致古村落较少。汾河流域内上、中、下游的水源条件和气候特征差异不大。人口稀少不属于自然原因。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A. 由中上游向下游扩展B. 由中下游向上游扩展C. 由上游向中下游扩展D. 由上下游向中游扩展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汾河下游的古村落以先秦时代为主,中游的古村落以明朝和隋唐五代最多,上游以明朝时代稍多,这表明当地人们先在河流下游和中游河谷平原垦殖并建立聚落,随着当地人口持续增长,平原地区土地开垦殆尽,人地矛盾突出,人们开始垦殖上游地形条件较差的区域建立聚落,因此古村落空间发展顺序最可能是由中下游向上游扩展。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其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曲流景观正在消失。图1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图2示意分布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图1 图2(1)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地表曲流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答案:(1)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草原多植被,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12345678910111213141516(2)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答案:(2)太行山区在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平缓,河流形成曲流;后来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落差不断加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3)分析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见不到曲流的人为原因。答案:(3)修筑防洪大堤,使曲流难以形成;对曲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以利于防洪和航运,使曲流难以保留。图1 图2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