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认识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2.列举实例,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过程。3.联系图文资料,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影响的区域及特点。研透教材水汽 降水一、海—气相互作用动能 平衡 【微思考】 1.同纬度的大洋东西两岸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和热量基本相同吗?提示:同纬度的大洋东西两岸附近海域的洋流可能性质不同,因此水温不同,输送的水汽和热量也会不同。2. 什么是潜热?提示:潜热是指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物质在从某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如当水汽在空中受冷而凝结(凝华)时,会把一部分热量释放出来,从而提高空气的温度。通过水汽相变引起的热量交换称为潜热输送。【拓展深化】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机制(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作用 方式 表现提供热量 潜热、长波辐射提供水汽 蒸发作用(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作用 方式 表现调节气候 调节气温缓解温室效应 溶解CO2、生物固碳 海洋中溶解的CO2是大气中CO2的数十倍,并且海洋通过生物固碳等作用,调节大气中CO2含量,影响着全球气温(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作用 方式影响海水运动 ①气流吹拂表层海水,形成风海流与风浪;②云层厚度会影响海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影响海面增温,进而影响海水的运动影响海水盐度 大气通过水汽输送、蒸发、降水等环节参与水循环,其中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水盐度提供营养元素 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某一海区与相邻海区之间的淡水运输量取决于两海区的海水盐度及海水相对运动状况,正值表示淡水增加。图a为阿拉伯海位置示意图,图b示意图a中A、B之间断面阿拉伯海月平均运输淡水量。【问题设计】1. 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综合思维)①冬季,阿拉伯海淡水运输量来自断面东部。(√)②夏季,A处断面淡水主要取决于垂直补偿流。(×)③5、6月份,没有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低盐度海水。(×)④8、9月份,印度洋表层低盐度海水从断面东部流进。(×)提示: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图a中A、B之间断面以南海区属于低盐海水,冬季阿拉伯海盛行东北风,受其影响,阿拉伯海海水逆时针方向流动,低盐海水主要从东部断面注入,使冬季的阿拉伯海淡水运输量增加,①正确;夏季,A处断面受西南风影响,阿拉伯海海水顺时针方向流动,低盐海水主要从西部断面注入,②错误;5、6月份,该地已经开始受西南季风影响,存在从印度洋低纬度海区带来的低盐度海水,图b中5、6月份淡水运输量虽然为负值,但只能说明5、6月份注入的低盐度海水没有流出得多,不代表没有,③错误;8、9月份,西南风还未退去,印度洋表层低盐度海水从断面西部流进,④错误。2. 海—气之间既有淡水交换也有能量转移,推断大气向阿拉伯海输送能量最多的月份。(综合思维)提示: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因此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风浪(风暴潮)和风海流。北印度洋中,夏季风明显强于冬季风,且夏季多热带气旋和风暴潮,输送能量最多,所以可推断为7月。【训练提能】 (2025·广东清远模拟)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回答1~2题。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解析:第1题,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海—气相互作用中的水分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对应图中③④。故选C项。CA. 低纬海域 B. 中纬海域C. 高纬海域 D. 中高纬海域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海洋通过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低纬海域表层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故选A项。A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8%,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5%被海洋吸收。下图是北大西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年总值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A. 海面短波辐射B. 海—气之间对流C. 蒸发潜热输送D. 洋流热量输送C解析:第3题,海面辐射为长波辐射,A项错误;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又通过蒸发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它把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该方式为蒸发潜热输送,是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C项正确,B、D项错误。故选C项。A. 太阳辐射 B. 洋流分布C. 陆地面积 D. 大气运动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20°N沿线大洋西侧数值较大,东侧数值较小。西侧受暖流的影响,水温高,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多;东侧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少,B项正确。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致,昼夜长短相同,所以太阳辐射量相差不大,A项错误。陆地面积和大气运动对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多少影响很小,C、D项错误。故选B项。B研透教材1. 厄尔尼诺现象异常升高 二、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海—气相互作用比较时间 海—气相互作用正常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 较低 ,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干燥少雨;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 上升 ,温暖多雨厄尔尼诺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 减小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 东部 ,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降雨 增多 ,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太平洋 西部 , 上升 气流减弱或消失,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较低 上升 减小 东部 增多 西部 上升 异常降低 增大 【拓展深化】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2. 沃克环流原理图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海区(Nino3.4,120°W至170°W、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指数高于/低于气候平均态0.5 ℃,且持续至少5个月时,即被判定为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下图示意2017年9月—2022年5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问题设计】1. 推断哪个时间段最可能处于拉尼娜事件。(综合思维)提示:根据材料“关键海区3个月滑动平均指数高于/低于气候平均态0.5 ℃,且持续至少5个月时,即被判定为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关键海区3个月滑动平均指数始终低于气候平均态超过0.5 ℃,最可能出现拉尼娜事件。2. 2022年5月,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增强吗?(综合思维)提示:不。2022年5月,关键海区3个月滑动平均指数低于气候平均态0.5 ℃,且已经持续超过5个月,出现拉尼娜事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上升气流减弱。【训练提能】 (2025·江苏南通质检)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厄尔尼诺年和正常年份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回答1~2题。厄尔尼诺年 正常年份A. 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B. 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C. 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 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厄尔尼诺年 正常年份解析:第1题,正常年份大量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项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项错误;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项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项错误。故选C项。A. 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 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C. 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D. 秘鲁渔场喜获丰收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在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项错误;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项错误;南美洲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很可能出现“绿洲”,C项正确;东太平洋冷海水上泛减弱或消失,鱼类饵料减少,鱼群减少,秘鲁渔场歉收,D项错误。故选C项。C厄尔尼诺年 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读图,回答3~4题。A. 大洋环流 B. 热力环流C. 季风环流 D. 三圈环流B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沃克环流是太平洋东西洋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与热力环流成因相同,B项正确;大洋环流是受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影响形成的海水运动,A项错误;季风环流主要是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C项错误;三圈环流是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导致的大气运动,D项错误。故选B项。A. 南美洲西部沿岸洋流势力减弱B. 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暖流势力减弱C. 太平洋南、北部表层海水温差增大D. 太平洋东、西部表层海水温差增大解析:第4题,沃克环流增强,说明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南美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此时寒流势力增强,A项错误;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暖流势力增强,B项错误;受寒、暖流势力增强影响,太平洋东、西部表层海水温差增大,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项。D课时作业(二十一) (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2025年1月6日,山东青岛气温降至零下15.8 ℃。7日青岛近海海域海面上“蒸汽腾腾”,仿佛海水被煮沸了。气象专家解释:受强寒潮天气影响,海水翻腾,海面下部温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发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浩”。据此回答1~2题。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A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受强寒潮天气影响,海水翻腾,海面下部温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发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浩”,由此可知海—气间温差大,有利于海水快速蒸发并遇冷凝结为冰晶,①正确;受强寒潮天气影响,风力大,使海水翻腾,③正确。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15A. 气温升高 B. 鱼类大量死亡C. 干旱加剧 D. 洋流势力减弱解析:第2题,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差异增大,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加快,补偿上升流势力增强;鱼类饵料更加丰富,鱼类增多;气温降低,干旱加剧。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 (2025·浙江嘉兴质检)2016年8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3~4题。A B C DA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第3题,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此时,在信风作用下,表层海水被吹送到赤道附近西太平洋地区,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的上升运动更加剧烈,A项正确。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15A.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B. 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C. 赤道附近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D. 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解析:第4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海区气温差异更大,大气环流增强,A项错误。美洲西海岸气流下沉,气候干旱,B项正确。赤道附近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加,C项错误。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D项错误。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 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A. 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B. 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C. 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D. 此时B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解析:第5题,6个月后为7月,B处正值夏季,海水温度较高,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131415A. ①处 B. ②处C. ①②处相等 D. 无法判断解析:第6题,②处位于赤道附近,海水获得的热量较多,海水温度更高;①处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且沿岸有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②处低,②处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 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回答7~8题。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解析:第7题,B位于太平洋东部,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表层海水向西流动,深层冷海水上涌补偿,水温低,导致低空气温低,上空大气收缩下沉。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A. 大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B. 秘鲁寒流势力增强C. 出现厄尔尼诺现象D. 印度尼西亚多雨解析:第8题,当该热力环流变弱时,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此时大洋东岸降水增多,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印度尼西亚干燥少雨。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A. 智利沿海地区易产生洪涝灾害B. 秘鲁渔场的渔获量明显减少C. 印度尼西亚容易产生森林火灾D. 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可能增多解析:第9题,“厄尔尼诺年”,由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可造成智利沿海地区对流旺盛,降水增加,产生洪涝灾害;秘鲁渔场因水温升高,渔获量明显减少;印度尼西亚因降水减少,易产生森林火灾,A、B、C项错误。与“厄尔尼诺年”相反,“拉尼娜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可能增多,D项正确。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A. 水温降低,向大气输送热量少B. 水分交换活跃,蒸发总量增大C. 上升气流减弱,大气降水增多D. 风力减弱,海水运动逐渐变慢解析:第10题,由材料可知,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由于水温降低,蒸发总量减少,向大气输送热量少,上升气流减弱,大气降水减少,A项正确,B、C项错误;与西部海域水温温差增大,热力环流增强,风力增加,D项错误。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131415 下图为过去50年6—8月份厄尔尼诺(a)、拉尼娜(b)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1~12题。A. 总体数量偏多 B. 北部数量增加C. 影响范围变小 D. 东部数量增加B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拉尼娜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数量没有明显增加,但北部热带气旋数量要多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A错误,B正确;拉尼娜事件发生时热带气旋位置更靠近陆地,影响范围应该更大,C错误;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东部热带气旋数量减少,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A. 冷性鱼类大量死亡B. 大气输送给海洋的固体杂质增多C. 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D. 降水量增多解析:第12题,结合所学可知,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太平洋东侧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冷性鱼类大量死亡,A错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大气输送给海洋的固体杂质变少,B错误;晴天变多,太阳辐射变多,C正确;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变少,D错误。C123456789101112131415 读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13~14题。A. 0°—20°N B. 0°—20°SC. 40°S—50°S D. 40°N—60°N解析: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0°N—60°N处大西洋热量收入和支出的差值最大。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A. 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B. 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C. 寒流的作用明显D. 暖流的作用明显解析:第14题,大西洋40°N—60°N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远小于支出(海水蒸发),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本地区水温较高,蒸发较强。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15. (2025·山东威海一中高二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023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23年7月到9月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80%,可能加剧全球升温,预计海面温度将达到历史最高纪录。材料二 下图为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沃克环流示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从大气运动和洋流运动的角度,说明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答案:(1)东南信风在太平洋东部属于离岸风,使冷海水上涌,海水温度较低;东南信风将暖海水吹向西部,导致太平洋西部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于东部;由于两地冷热不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流下沉,西岸气流上升,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即沃克环流。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暖海水在信风吹拂下向西流动,使西侧暖海水堆积,导致洋面温度偏高,气流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而东侧冷海水上涌,表面温度低,所以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近洋面的大气由东侧高压流向西侧低压;而在高空,气压形势相反,气流从西部上空流向东部上空,从而形成顺时针的热力环流。123456789101112131415(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中东部气象灾害的成因。答案:(2)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蒸发量增大,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加剧,海—气水分交换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暴雨洪涝。解析: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正常年份,在沃克环流影响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蒸发量大,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加剧,海—气水分交换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暴雨洪涝。因而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中东部气象灾害多为暴雨洪涝。1234567891011121314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