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研透教材
岩石 
地貌 
C 
A 
B 
D 
一、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
2.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类型 简图 意义
水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生物循环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类型 简图 意义
岩石圈物质循环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多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微思考】 1.“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吗?
提示:“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2.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多为外流河,西北地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反映了哪两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流程长,多为外流河,西北地区降水量少,河流流量小,流程短,多为内流河。主要反映了气候与水文之间的关系。
【拓展深化】
1. 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 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水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陡,易发生水土流失;坡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 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
地形 土质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 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素养提升
【图文设景】
  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是限制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地下水—植物—土壤三者间的互馈作用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土壤特性(下图)。
【问题设计】
1. 推断下列关于图中序号含义的表述正确与否。(综合思维)
(1)①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增加了地下水。(×)
提示: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因此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不会增加,(1)错误。当地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
(2)②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
提示: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因此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不会增加,(2)正确。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植被群落覆盖度较低,因此土壤有机质并不丰富,
(3)③植被群落覆盖度高,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提示: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因此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不会增加,(3)错误。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
(4)④地形种类多,利于多种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
提示: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因此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不会增加,(4)错误。
2. 根据整体性原理,推测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的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风化严重,导致沙土比重上升,植物群落变得稀疏,耐旱灌木比重上升;土壤沙化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含水量下降,导致草类比重下降。
【训练提能】
  每一个自然环境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图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第1题。
A. ③ B. ④ C. ⑦ D. ⑩
解析:我国西北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只有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容易形成绿洲,③正确,A正确。④表示气候对植被的影响,⑦表示土壤对植被的影响,⑩表示地貌对植被的影响,均不符合题意,B、C、D错误。
A
  下图为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2~3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第2题,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②,植物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①是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③是动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二者都影响小;④是工业生产以及汽车排放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
D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第3题,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双向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A
研透教材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  有机物 的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 ,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  调节 、保持性质  稳定 的功能
举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  叶绿素 ,大气提供热量和  二氧化碳 ,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  光合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的消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  差异 
有机物 
能量交
换 

节 
稳定 
叶绿素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差异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拓展深化】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地貌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素养提升
【图文设景】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
【问题设计】
1. 推断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区域认知)
提示:海拔高直接导致青藏高原气温低、空气稀薄,气温低才有冰川、冻土分布,空气稀薄使空气中水分、杂质的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也会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可推出①为气温低,②为空气稀薄,③为太阳辐射强。
2. 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相符与否。(综合思维)
(1)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湿润。(×)
提示: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1)错误。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2)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提示: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2)正确。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和土壤发育非常缓慢,
(3)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提示: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3)错误。植被以高山植物为主,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4)植被以高山植物为主,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水牛为主。(×)
提示: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4)错误。
【训练提能】
  (2025·福建福州月考)2021年2月,在南极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据此回答1~2题。
A. 光照增强 B. 气温升高
C. 降雪增多 D. 风力减弱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气温升高时迅速生长并呈现红色,出现“西瓜雪”现象,说明极地雪藻微生物迅速生长的首要原因为气温升高。故选B项。
B
A. 存量增多
B. 反射率增大
C. 融化速度加快
D. 厚度增大
解析:第2题,“西瓜雪”现象即极地雪藻微生物迅速生长呈现红色的现象,与白色相比,“西瓜雪”颜色更深,也更易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升温,加速积雪融化。故选C项。
C
研透教材
1.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项目 内容 举例
要素特点 变化性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  萎缩 ,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  丘陵 ,进而演化成平原
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减弱 ,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  变厚 ,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
萎缩 
丘陵 
减弱 
变厚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项目 内容 举例
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  协调 ,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  组合  黄山“四绝”(怪石、云海、奇松、温泉)组合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  演化 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

调 

合 
演化 
【微思考】 水土流失是自然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吗?
提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气候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
干扰 
连锁 

变 
快速 
不同步 
放大 
【拓展深化】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环境各要
素与环境总体
特征协调一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滥伐森林产生的影响
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影响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素养提升
【图文设景】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繁衍生息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问题设计】
1. 简述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所在区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区域认知)
提示: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 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推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综合思维)
提示:整体性。
3. 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提示: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训练提能】
  (2025·河北石家庄质检)盐城湿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受海陆的相互作用,湿地几乎每年都向东扩展。读盐城湿地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A. 涨潮时,受海水强烈冲刷作用形成
B. 退潮时,海水运动速度慢使沙质物沉积
C. 涨潮时,海水把海底淤泥带到陆地
D. 退潮时,受海水强烈侵蚀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涨潮时,海水把沙质物带到小潮高潮位和大潮低潮位之间的区域,涨潮时海水运动速度快,沙质物难以沉积,退潮时海水运动速度慢,沙质物沉积形成粉沙细沙滩。故选B项。
B
A. 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有生产功能
B. 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有平衡功能
C.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D. 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解析:第2题,受海陆的相互作用,湿地几乎每年都要向东扩展,形成的泥沙混合滩不断增高。泥沙混合滩土壤盐分高,适宜耐盐碱的盐蒿生长。随着土壤中的盐分不断降低,盐蒿逐渐演变成草滩植被,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故选C项。
C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回答3~4题。
A. 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 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 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主要原因
D. 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A
解析:第3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A项正确;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可溶性岩石形成的,体现了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B项错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C项错误;东北黑土退化是因为自然植被减少,进而使流水侵蚀掉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体现了生物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A项。
A. ⑧ B. ⑦ C. ⑥ D. ⑤
解析:第4题,图2为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体现了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选D项。
D
课时作业(二十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①西北山区流速快,东南平原流速慢 
②河流全年无汛期,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③冬季有结冰期 
④生态涵养区河流含沙量较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根据图示自然环境,结合整体性原理,由地形特征可知,西北山区流速快,东南平原流速慢,①正确;由气候特征可知,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有夏汛,流量的季节变化大,②错误;由气候特征可知,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月均温低于0 ℃,冬季河流有结冰期,③正确;由植被状况可知,生态涵养区植被状况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强,④正确。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①—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
B. ②—长江干流水量丰富,航运发达
C. 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
D. ④—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
C
解析:①表示气候与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表示地势与河流(水文)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②表示气候与水文之间的关系,“长江干流水量丰富,航运发达”反映的是河流和经济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③表示地貌与水文的关系,“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符合题意,C项正确。④表示气候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反映的是气候与生物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气候变化
B. 植物变化
C. 分解作用
D. 自然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解析:第3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光合作用 B. 生产功能
C. 分解作用 D. 稳定功能
解析:第4题,恐龙灭绝后,通过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其他物种的数量基本保持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故选D项。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洞庭湖通江湖泊是指洞庭盆地中由大堤围限的范围内直接连通外部江河,具有调蓄功能的湖区。下图示意清末以来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变化。读图,回答5~6题。
A. 1896年至1949年,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
B. 1949年至1958年,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
C. 1958年至1978年,面积增加的幅度最小
D. 1978年至2019年,面积减小的幅度最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49年至1958年,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B项正确,A项错误。1958年至1978年,面积总体还在减小,C项错误。1978年至2019年,面积减小的幅度最小,D项错误。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构造运动增强,洞庭盆地面积变小
B. 沿湖大堤加高,湖盆水旱灾害减少
C. 连江通海受阻,湖区调蓄功能下降
D. 围湖造田减少,通江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第6题,1896年以来,通江湖泊面积不断减小,湖区调蓄功能下降,C项正确。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得知构造运动的情况,A项错误。随着通江湖泊面积的减小,水旱灾害不断增加,B项错误。围湖造田不断扩大,导致通江湖泊面积减小,D项错误。故选C项。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份封冻,冰厚可达90 cm。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8题。
A. 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 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 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 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解析:第7题,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应是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湖面中心结冰应晚于边缘;位于山谷,气温应偏高,不会导致冰层较厚;北部纬度高于南部,气温比南部低,封冻期长于南部。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项。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 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 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 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解析:第8题,与陆地相比,贝加尔湖湖水比热容大于陆地,
故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冬季降温慢,气温高,减小了气温
年较差。结冰时放热,不会使气温降低;融冰时吸热,不会使气温升高;湖水结冰,冰层使水汽含量减少,不会增加空气湿度。A、B、D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项。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5·山东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二期末)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回答9~10题。
A. 成土母质 B. 气候
C. 生物 D. 地形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富铝土是强烈淋溶作用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B正确。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赤红壤 B. 砖红壤
C. 红壤 D. 黄壤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湿热气候更易形成富铝土。砖红壤分布区热量高,且相对湿润,所以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B正确。红壤、黄壤分布区,热量较低,铁、铝相对含量较少,C、D错误。赤红壤分布的地区热量相对较低,铁、铝相对含量较少,A错误。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据此回答11~12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第11题,修建水库,库区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水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故Ⅰ对应①,Ⅱ对应④,Ⅳ对应③,最终导致湖泊周围降水增多。修建水库,水库蓄水之后库区部分地区被淹没,使该地区水域面积增大,库区蒸发量增大,湖泊周围降水增多,故Ⅲ对应②。综上所述,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第12题,图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地理环境某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①③④正确。故选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称为土壤次生盐渍化。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3~14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第13题,由图示可知,在灌溉土地过程中,地下水挟带盐分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灌溉水量不足,不会使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地表,①错误。耕地排水不畅,地下水水位上升,易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地表,②正确。地表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③正确。地势较高处的地下水一般难以到达地表,④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旱季人工降雨
B. 大水足量灌溉
C. 耕地筑堤保水
D. 建造农田林网
解析:第14题,建造农田林网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降低风速,减少地表蒸发,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D正确。旱季时人工降雨实施难度大,影响范围小,对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作用小,A错误。大水足量灌溉和耕地筑堤保水都会使土壤中的盐分上升,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B、C错误。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洱海地区山川地势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材料二 洱海是滇西高原最大的断陷湖泊,海拔1 972米。西洱河是洱海的泄水通道,河道全长23千米,天然落差约610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西洱河电站的建设需要,疏挖了西洱河。近年来流域内耕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加之众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发了洱海流域一系列连锁反应。
(1)地壳运动塑造了洱海流域整体地势格局,分析其对洱海流域水系和植被的影响。
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特点,使径流由四周向中间流,形成向心状水系,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增大流域内高差,植被分布出现垂直分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简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疏挖西洱河河道使洱海产生的变化。
答案:(2)西洱河河道的疏挖导致洱海湖水外泄量增大,湖泊面积减小,水位降低。
(3)近年来有专家提出通过“修山育林—净田治河—增容保水”综合整治洱海流域。请为这一治理思路找到依据。
答案:(3)山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引发水土流失问题;不合理农业生产活动造成水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引水灌溉和发电、围湖造田等活动,加剧湖泊萎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