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精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阅读《导学案》46页助读资料中关于老子,《老子》的写作背景及相关内容。 3、完成《导学案》48页第一大题中的1、2小题,第二大题中的1、2小题。 课前预学 课文导入 在中国轴心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无为而无不为。”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是谁?老子。在百家争鸣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神碰撞。 文学常识 壹、 走近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走近老子 ?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胡适:“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尼采:“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托尔思泰:“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思想 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思想 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思想 理解文本 贰、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重点字词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揉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 有”(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课文翻译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器物实体的“有”,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理解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兼顾双方。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理解内容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 自我夸耀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为,做 行走不稳 同“形” 重点字词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课文翻译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理解内容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理解内容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智慧 聪明 重点字词 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课文翻译 应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理解内容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显露迹象 解决 同“判”,分离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同“蔂”,土筐 重点字词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治理。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课文翻译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 有所把持的 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接近成功 重点字词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常人所不想要的 常人所不学习的 弥补、补救 不加以干预 重点字词 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课文翻译 译文: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课文翻译 一、(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二、(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三、(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四、(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五、(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善于把握先兆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无为而治 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不妄动、不妄为 划分层次 概括各层大意 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使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运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理解内容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情景默写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情景默写 深入探究 叁、 ①善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举例说理,概括抽象道理。如用 “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②善用逆向思维。 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 ③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 写作特色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小组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小组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小组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 现实意义 观看视频,了解道家和儒家在道德观上的本质区别。 素材积累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5.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6.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课外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