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0.《古诗三首》(课件(共37张PPT+27张PPT+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0.《古诗三首》(课件(共37张PPT+27张PPT+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语文要素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单元主题
我与自然。
习作要求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精读课文
◎习作
环环相扣
关系紧密
学习方法
习作实践
◎语文园地
归纳方法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20 古诗三首
新课导入
大自然如此美丽,今天让我们跟着诗人,看看诗中的美丽景色吧。
课前导入
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怎样来形容呢?
幽静、迷人。
王维(约701—761),唐朝诗人,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助学资料
王维
返回 青苔 人云亦云 涂抹 适宜
tái
fǎn



字词乐园
返回 青苔 人云亦云
涂抹 适宜
我会读
①“加一加”法识字
识字方法












摘桃子
















(返回)
(至今)
(中断)
(楚国)
(人云
亦云)
(饮酒)
(欲望)
(涂抹)
(两岸)
(孤单)
(希望)
我会写

(适宜)
书写指导:先写“米”,“米”字瘦长,捺变点,竖折的竖长折短。
结构:左右
部首:斤
组词:中断 打断 当机立断
造句:自然灾害容易造成通讯中断。
duàn
重点字讲解
点击播放
书写指导:上小下大。两个“木”的捺变成点,下半部分的竖写在竖中线上,捺要长。
结构:上下
部首:疋
组词:楚江 楚国 四面楚歌
造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chǔ
重点字讲解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
组词:孤立 孤舟 一意孤行
造句:儿孙不在身边,老奶奶感到很孤独。

部首:子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子”的横变成提,“瓜”的点不要忘哦!
点击播放
重点字讲解




注意红色部分,不要写错哦
捺变点
横变提
上横长,下横短。
捺变点
“宜”字是一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像是几案上面放着肉的样子。本义:令人心安之处。
甲骨文
篆书
隶书
简化
趣识字
楷书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感知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唐】王维
/
/
/
/
初读古诗,圈出诗中的景物。
景物
圈出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空山
返景
深林
青苔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幽静的山林中看不到人影踪迹。
只是听到说话的声音。
鹿柴
注释
鹿柴: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
但:只,只是。
闻:听到。
品读鉴赏
第一句中的“空”字统领全诗,写出了山林的空旷,“不见人”使“空”更加具体。
第二句中的“人语响”以动衬静,写出了山林的空寂冷清。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傍晚的阳光斜照进树林,
又照射在青苔上。
注释
返景:傍晚的阳光。景,日光。
复:又。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晖照射在青苔上,使人感受到山林之中幽静清冷的美。余晖照在青苔上的一小片光影和山林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反衬出深林的幽暗。
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这首诗描绘的是 的景色。
傍晚
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
返景
不矛盾。“不见人”写出山中看不见人,很空旷。“但闻人语响”,在大山之中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使人想象到,森林深处可能有结伴行走或游玩的人,他们谈笑的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更加衬托出山林的幽静。
诗歌中明明写的是“不见人”,但又说“但闻人语响”,这样写是否矛盾?
继续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温馨提示:先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寂静的山林空旷无人,只是隐约能听到有人说话。夕阳的余晖照进茂密的树林,透过树叶的空隙,形成一道道金光,光线最终落在湿润的青苔上,画面幽静而美好。
学完古诗,你从诗歌描绘的景色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傍晚山林景色的美好和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
1.认识了“苔、抹”等生字,会写“返、断”等字。
2.感受到了诗人笔下大自然之美,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鹿柴
整体感知
细节描摹
喜爱大自然
以动衬静
想象画面
人语响
不见人
返景
青苔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周围( )的景色,诗人身处其间,心情( ),体现了他亲近自然的雅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
清幽宁静
悠闲宁静
主旨提炼
热爱
tái yí fǎn mǒ yì
返 亦 苔 抹 宜
1.连一连。
课堂练习
2.读一读,再组词。
孤( )
狐( )
饮( )
吹( )
孤独
抓住
饮酒
吹送
抓( )
狐狸
3.把诗句补充完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复照__________。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青苔上
4.想一想,《鹿柴》这首诗的后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夕阳的余晖照进茂密的树林,透过树叶的空隙,形成一道道金光,光线最终落在湿润的青苔上,画面幽静而美好。
1. 背诵古诗《鹿柴》。
2.尝试着用学习《鹿柴》的方法预习《望天门山》。
课后作业(共27张PPT)
漫步诗中,尽览自然之美。《鹿柴》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绘出山林幽静空灵;《望天门山》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展现江水奔腾、青山对峙的壮阔;《饮湖上初晴后雨》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尽西湖晴雨皆美的温婉。自然之美,在诗中,亦在心底。
任务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鹿柴》
鹿柴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望天门山》
天门山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看,向远处看。
盼望,希望。
拜访;问候。
声誉或享有声誉的人。

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
望天门山
天门山
李白一生热爱自然,寄情万物,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他离开家乡,乘船出巴蜀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望着眼前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创作背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这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圈出关键词。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① 【中断】从中间断开。
②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
所以叫楚江。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不仅能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奇,还把天门山想象成是楚江从中间劈开的,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
赏析
赏析
下句一个“回”字,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碧绿的江水流至此处,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涌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赏析
赏析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诗意
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 【出】耸出来。
② 【孤】单独,一个。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VS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立
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像张开双臂欢迎他。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赏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来”字,赋予了孤帆一种动态美。孤帆从远方驶来,给人一种悠远和希望之感,也透露出作者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
赏析
赏析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
诗意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讲解地点
关键词
导游词
天门山
请你借助诗中的关键词,描述一下天门山的美景吧!
“断、开”
长江汹涌澎湃,犹如巨斧劈开了天门雄峰,非常壮观。
碧水
孤帆
你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将这些景物串联起来,描绘出诗人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推荐天门山。
青山

·借助注释和图片
·抓住关键词
·串联景物
总结方法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断

东流至此回
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填一填,背一背
【唐】李白
望天门山
点击播放
中断

东流至此回
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共26张PPT)
漫步诗中,尽览自然之美。《鹿柴》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绘出山林幽静空灵;《望天门山》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展现江水奔腾、青山对峙的壮阔;《饮湖上初晴后雨》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尽西湖晴雨皆美的温婉。自然之美,在诗中,亦在心底。
任务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总结方法
·借助注释和图片
·抓住关键词
·串联景物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苏轼

活动一
读古诗,解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行为
地点
天气状况
诗人同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诗人见此情景,有感而作此诗。
代表作品有: 《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人简介
诗人简介
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改善水利并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苏轼与杭州
苏轼与杭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zhuāng

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
liàn yàn

淡妆浓抹

抹桌子

抹墙

读诗歌
读诗歌

活动二
赏西湖之美
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试着划分朗读节奏,把古诗读通顺。
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隐隐约约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的景象
雨天的景象
水光潋滟晴方好
结合诗句和图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水光潋滟晴方好
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
晴天
灿烂
波光闪闪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涟漪
美不胜收
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
山色空蒙雨亦奇
朦朦胧胧
若隐若现
烟雾弥漫
隐隐约约
雨中,西湖的山峰朦朦胧胧,像披上一层轻纱。
雨中,西湖的山峰若隐若现,像仙境一样。。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展现出了西湖别样的美。
诗意解读
诗意解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
赏析
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初上西湖,晴空万里,波光粼粼,在苏轼眼中显得那样美丽,于是不由得发出感叹:
南方的天总会下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
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
人间仙境……
这样生动迷人的西湖,请你用上自己觉得最美的语言来赞美一下她的美?
比喻、拟人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活动三
赞西湖之美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都很合适,十分自然。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称其为“西子”。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西 施
知识锦囊
知识锦囊
天生丽质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
天然美景
绝代佳人
诗意解读
诗意解读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
赏析
这首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景色,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色,用西施之美来称赞西湖,凸显了西湖独特的美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