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似乎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人人都说汉语很美,又很难讲清楚汉语究竟美在何处。犹记得去年引起广泛讨论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非常平白浅近,可是当看到山川与风月,看到天地之间的同与不同,总会联想起很多刻入民族文化基因的意象,想起千百年来沉淀在文字中的深厚情怀,是“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也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汉字有音韵神形之美,汉语有抑扬回环之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记得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古诗是《诗经·卫风·氓》,它仅仅是一首弃妇诗吗?为什么古人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这首诗的美如何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创作?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英文时,有次让学生做英文短文翻译,其中一处情境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月下散步,男人情不自禁说了句“I love you”。学生将之直译为“我爱你”。夏目漱石表示,日本人不这么说话,他翻译成“今夜は月が綺丽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这则小逸闻经过网络的传播,在中文世界流传甚广,被视为日语含蓄美的典型案例。日语具有委婉含蓄之美,这大概没有错。
但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论调:日语含蓄,中文直白。言外之意是,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去年武汉疫情期间,因“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的争论,算是这种论调的一个最近的表现。若说表达情意之含蓄,中文世界俯拾即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吴越王钱镠想极了夫人,信上却偏偏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归有光《项脊轩志》写亡妻,无一思字,然其情潜流暗涌,不下于汪洋恣肆,全在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近人朱自清文章《背影》也是如此,“买橘子”已经成为网络名梗。
可以说,在中文的作用下,中国人的含蓄是深入骨髓的。中国父母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从来都是多吃点、多穿点,这是诸如《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千年浸润的结果。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的问题,他们以朴素之口说朴素之言,美则在其中矣,日用而不知。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美其妙,不止于含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他认为汉字别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用汉字写文章,“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晃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看见这些汉字,就仿佛看见山之形、水之声、草木鱼虫之意。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个字就念一个音节,加之独特的音调系统,这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因为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着大量同音词,所以从一开始,彻底的记音文字就不是汉语的选择。
我们的先民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历经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独一无二的汉字,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诗词,独一无二的书法,以及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
得承认,汉字确实不利于记录语音和文字识读。然而这种不利,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汉字独特的优越性:数千年来,汉语语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今天已然无法知晓古代先民的说话声音,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字去亲近和辨认古人的思想。
汉语言文字,从来不是简单工具。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的载体,是勾连古今历史文化记忆的血脉,更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的一大根柢。
(摘编自徐萧《重拾汉语之美》)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的音韵神形之美离不开语言文字蕴含的深厚思想情感。
B.许多古风歌曲和网络伪诗受追捧反映出读者可能并未真正接触和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意蕴。
C.读书的乐趣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D.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今天的语文教育具有局限于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的特点。
2.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两句话引发争论的现象,体现了有人认为“日语比中文更具美感”的论调。
B.老百姓不懂什么修辞,也甚少思考审美问题,美蕴含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不易被发现。
C.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大量同音词,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
D.虽然从某种角度看汉字不便于记录语音和文字识读,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字去亲近和辨认古人的思想。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材料一中心论点论据的是( )
A.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将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B.“月色清明似水天,一枝孤映小窗前。夜深不用吹长笛,自有寒声到枕边。”这是AI通过“孤月”这个题目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确实有“到了深夜倍感孤独”的味道,非常切合“孤月”的主题。
C.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大量“妖魔鬼怪”占领流行阵地:字母缩写yyds,搞怪谐音瑞思拜,生造词语绝绝子,莫名其妙奥利给……有识之士纷纷担心汉语将被污染,优美、精致、丰富将蜕变为浅陋、粗糙和贫乏。
D.随着网络的普及,新生的概念和词语都会迅速普及,大众的语言智慧也被不断激发,形成了新词语爆发的态势。
4.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以下材料,谈谈该文段如何体现出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利剑
陈振林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挥起了手中的利剑。
利剑闪过一道寒光,剑刃像掀起一阵狂风,就要随着主人的命令和心情驰骋。
三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夜,也是没有月亮的晚上,也是挥着这把利剑,将军一个人,冲出了重重包围。那晚,将军正和兄长等着入宫参拜君王的父亲回家。夜已经深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却差人送回一封信。父亲在信中说:“王急召,兄弟二人速至。”信上插了一根鸡毛,兄弟二人知道这是特别紧急的意思。兄长建议即刻入宫,临出发时,一向听从兄长言语的将军却停下了脚步,轻声对兄长说:“莫不是出事了?父亲似有暗示……”
兄长不听。兄弟二人分道扬镳。
正值盛年的将军冲出重围,仓皇逃离,跌跌撞撞,夜行在崎岖小道上。黎明时,他听到消息:父兄二人在王宫内被杀。他隐隐感觉,有追兵一路尾随,随时可能追上来。
他没有忘记带上那把利剑,那是他八岁时父亲放在他手上的。那真是一把宝剑,剑鞘全身呈古铜色,上边雕着一条龙。龙的爪子张开着,是在天飞舞的样子。可他没有工夫看这飞舞着的龙了,只能拼命逃离。虽然被通缉,但逃离的路还算顺畅。要过江了,正愁没有船只时,即刻就从芦苇荡里钻出来一个渔夫。肚子正饿的时候,一名少女送来了饭食。最难的是通过那道关口,那里驻守着重兵。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
一路奔走,手中的利剑一直在告诉他,一定要为父兄报仇。进入这个陌生的国,他不遗余力地帮助陌生之国的王,让这个陌生的国变得强大。第十六个年头,将军带着陌生之国的兵士,握着那把飞舞着龙的利剑,踏上了父兄被杀的土地。他,终于报仇了。他成为父子兄弟情深的楷模,成为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他的利剑,帮助着陌生之国的王,伸向一个又一个国的国土。
可他没有想到,他的利剑,终有一天会伸向自己的脖颈。那一天,陌生之国的王更陌生了,他给七十五岁的将军送来了一把剑。老将军知道,这是要将自己赐死的王令。可是,明明自己手中有一把利剑啊。
老将军连夜将儿子送到邻国的友人身边,只匆匆叮嘱几句,就返回家中。老将军叫来亲信,吩咐道:“我死之后,请将我的头颅挂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敌国被攻破城门的场面……”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举起手中的利剑。利剑,终究挥向了自己。
几年后,有人看到一名威猛的年轻将军在战场上自由驰骋,模样像极了多年前自杀的老将军。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把雕刻着飞龙的利剑。人们知道,年轻将军复仇的时刻到来了,他一定能够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将军一心苦练自己的骑射本领。
又是几年过去了,年轻将军一心训练着军队里的兵士。
有一天,一位长者走近年轻的将军,问:“你是 他的儿子吗?”
“我是。”年轻的将军回答。
“你知道你父亲是怎样死去的吗?”长者问。
“知道。”年轻人答。
“他的利剑还在你手上呢。”长者捋了下长须说道。
“在我手上。”年轻的将军握了握手中的剑说,“当年,父亲还给了我另一把利剑。”
“哦?什么利剑?”长者来了兴趣。
年轻的将军凑近长者,轻轻地说了四个字——“不要报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划线部分写出了主人公心情的复杂,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B.小说的开头情节紧凑,突出了情况的危机,营造了紧张、形势急迫的氛围。
C.从“陌生之国”变为“敌国”的称呼,宁可自己死无全尸,也要目睹敌国被破,可见将军的不甘与仇怨。
D.最后老将军选择用这把战功赫赫的利剑终结此生,是因为他已无当年的能力。
7.关于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情节围绕“利剑”展开,跌宕起伏,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
B.小说隐匿了主人公的姓名,用年纪不同的称呼体现不同的主人公,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C.小说中突出了对年轻将军的动作描写,凸显出他的英勇无畏。
D.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出乎意料,但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8.文中多次出现的“利剑”有着怎样的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麦家曾说:“小说中大开大阖的经历、大悲大喜的感受、大荣大辱的考验,可以极大限度地展示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对此,结合文本谈谈感受。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耶,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 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节选自《国语·吴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不如A设戎B约辞C行成D以喜E其民F以广G侈H吴王I之心
A.BDF B.BCF C.ADH D.BEF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
B.文中“唯天所授”的“唯”和“唯天王秉利度义”的“唯”意思不同。
C.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文中“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的“伯”是此意。
D.文中“敢私告于下执事”的“执事”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意思一样。
12.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
A.文种向勾践献计谋:君王不必打战,因为越国军队经过训练,四处征战,没有受过挫败。
B.越王勾践很赞同文种的意见,就命诸稽郢向吴国议和。诸稽郢对吴王极尽恭维之能事。
C.诸稽郢说,勾践将带领几个老臣,亲自来谢罪,在边境上叩着响头。
D.诸稽郢告诉吴王,既然已经扶持越国,如果再讨伐,将失信于诸侯。
13.翻译下面句子
(1)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2)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14.请归纳文种向勾践献策的内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注]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白居易写给刘禹锡《咏老赠梦得》一诗,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都顾虑衰老,老了难有人怜惜。
B.“身瘦”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做了描绘。
C.“经事”四句从另一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认为老有老的长处——阅历丰富,要正确看待。
D.这首诗前后一正一反,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转折自然。
16.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试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较表意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平“语”近人》中习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与《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一样,都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2)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像“ ”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
(3)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讲述他与李白长达几十年的友情。唐宋诗坛中,赞颂友情的诗句比比皆是,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企鹅在水中是那么灵巧,潜在水面下如离弦的箭,一眨眼就没了踪影。( ① ),就可以看见不时拱出水面的头和背,那姿势和速度已经不能说是在游,而是在蹿,在跃。上岸以后,( ② ),马上换上了一副憨态。它们站起来,挺着大白肚子,张开小黑翅膀,迈着外八字,摇摇摆摆地走路。从一块石头到另一块石头,它们不是举腿跨越,而是双脚并跳,在石丛里一蹦一蹦的。
在南极的动物中,企鹅的知名度和出镜率稳居第一,俨然大明星。不过,那只是人类的炒作,企鹅自己对此浑然不知,依然一副憨态。我不禁想,如果企鹅有知,也摆出人类中那些大小明星的作派,( ③ )?我接着想,人类中那些明星的作派何尝不可笑,只是他们自己认识不到罢了。所以,动物的无知不可笑,可笑的是人的沾沾自喜的小知。人要不可笑,就应当进而达于大知。
18.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眨眼就没了踪影。
B.马上换上了一副憨态。
C.企鹅在水中是那么灵巧,潜在水面下如离弦的箭。
D.不过,那只是人类的炒作,企鹅自己对此浑然不知。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请结合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小知”和“大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2月,一则视频登上哔哩哔哩网站热榜,播放量超500万。视频中,两位名校毕业生介绍了自己看似“高开低走”的就业经历,让不少网友直呼“治愈”,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热议。
视频的主角弯弯和超超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弯弯曾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现在存款不足五千元。超超则大龄跨专业考研,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了研究生,梦想成为一名编剧,结果一路碰壁,她上一份工作是一家火锅店的服务员。面对看起来有些“失败”的人生,视频里的两个女孩坦荡地告诉大家,“别人说我们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掀翻牌桌后,会发现你的选择还有很多”“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开阔”。
华中师范大学于16日发文回应女孩的故事,并表达了对学子的信任和鼓励:“勇敢地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接纳自己的不足,用拼搏直面困难,不再为自己设限,便会有无限可能。”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划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视频中,两位名校毕业生介绍了自己看似“高开低走”的就业经历。
B.两位名校毕业生介绍了自己的就业经历,让不少网友直呼“治愈”。
C.视频里的两个女孩坦荡地告诉大家,“别人说我们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掀翻牌桌后,会发现你的选择还有很多”。
D.华中师范大学表达了对学子的信任和鼓励:“勇敢地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接纳自己的不足,用拼搏直面困难,不再为自己设限,便会有无限可能。”
22.《中国青年报》评论:“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有很多种,年轻人大可以在开阔的原野上自己选择奔驰向前的方向。意识到这一点,也就看到了开阔的未来。”谈谈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100字左右。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的第一天,国漫《中国奇谭》中的第一个故事《小妖怪的夏天》引发了网友热议。从前故事的主角,都是哪吒、孙悟空、二郎神这样光芒万丈的大英雄,他们身经百战无所不能。而《小妖怪的夏天》虽来自国人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但从全新的角度切入,故事的主角是一只籍籍无名的小猪妖。正如导演所说,“大圣有大圣的精彩,但小妖也有小妖的精彩”,普通人也能是主角。在当下人才济济的社会之中,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历史卷轴中的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呢?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活出自己的姿态,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C 3.A 4.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开篇引出话题: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重拾汉语之美,并分析汉字美的原因。
然后从不能抛开汉语的人文底蕴、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注重语文课堂的引导三方面阐述了理解汉语之美的途径。
最后总结文章发出呼吁。 5.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分别是: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意美:通过“月光如银子”“竹成黑色”等意象对比,构建水墨画般的静谧意境。
音美:虫声“繁密如落雨”以短句拟雨声节奏;草莺“落落落落”用叠字拟声,韵律轻快如夜曲。
形美:黑白交织的月下竹林(银白月光与黑竹)、小鸟“闭眼安睡”的细节,简笔勾勒画面层次,动静相生。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汉语之美”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从文化现象切入,批判伪古风泛滥,强调通过阅读重拾汉语的意象美与人文底蕴;材料二驳斥“中文直白论”,系统论证汉字三美特性(形音意),揭示其作为文明血脉的独特性。两文共同指向汉语的深层价值—既是审美载体,更是民族精神根系。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今天的语文教育具有局限于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的特点”错误。依据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可知,文中是对语文教育提出建议、举反面事例,并未概括今天语文教育的特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声韵母数量有限,汉语存在大量同音词,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错误。依据材料二“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个字就念一个音节,加之独特的音调系统,这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天然地充满节奏和韵律”可知,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的原因是“单音节语素+独特音调系统”,而不是“声韵母数量有限,存在大量同音词”。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经典咏流传》节目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符合材料一中提出的“不能抛开汉语的人文底蕴”。
B.虽然提到AI写诗,但材料一并未讨论AI创作,且强调“人文底蕴”是汉语美的核心,AI缺乏情感和文化积淀,不能体现材料一“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的观点,无法作为论据。
C.讨论网络语言对汉语的负面影响,与材料一“推崇传统文化”的方向不符,且未体现“汉语之美”。
D.强调网络新词的爆发,与材料一“重拾传统汉语之美”的主题无关。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总起:开篇引出核心话题,在“国风崛起”背景下,如何重拾汉语之美;提出设问,“汉语究竟美在何处”,并通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例证说明汉语之美在于思想情感与人文底蕴。
分述:第三段论述不能抛开汉语的人文底蕴,批判伪古风现象,强调脱离思想内涵的堆砌辞藻会远离汉语之美;第四段强调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倡导通过深度阅读(如理解《洛神赋》背景)建立知识关联,肯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作用。第五段注重语文课堂的引导,主张语文教育应超越机械记忆,通过生动讲解传承文脉。
总结:升华观点,强调汉语功底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发出呼吁:“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他认为汉字别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可知,鲁迅先生提出的汉字别具三美分别是: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意美:“月光如银子”与“篁竹成黑色”形成明暗对比,构建出中国水墨画般的静谧意境;“虫声繁密如落雨”通过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意象,唤起读者对夏夜的生命感知;草莺鸣叫又安睡的细节,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哲学意蕴。“意美以感心”体现的是情感意境之美。
音美:“落落落落嘘!”四字叠用模拟鸟鸣,短促音节如跳动的音符;“繁密如落雨”四字短语模拟雨滴节奏,与后文长句形成张弛变化;“闭着那小小眼儿”中“小小”叠词运用,产生温柔的呢喃韵律。“音美以感耳”体现的是音韵节奏之美。
形美:银白月光与黑色竹影构成经典黑白对比,具有传统书画的留白韵味;“草莺”动态描写与“安睡”静态描写形成画面张力;“虫声—落雨—鸟鸣”的意象排列,构建由地面到空中的立体空间层次。“形美以感目”体现的是视觉形象之美。
6.D 7.C 8.①“利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了三代人的故事;
②“利剑”象征着复仇,警示我们不能被仇恨冲昏头脑;
③“利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老将军逃走时拿走利剑用它复仇,最终用利剑自尽,年轻将军铭记利剑的教训,放下仇恨。 9.①大开大合的经历:老将军由连夜仓皇逃出到带领陌生国度士兵为父兄报仇,体现出了他的顽强不屈,忍辱负重,坚强勇敢。
②大悲大喜的感受:报仇后老将军用利剑帮助陌生之国的王扩张疆土,最终难逃赐死的王令,展现出了他命运的曲折。
③大荣大辱的考验:老将军报仇后荣极一时与被赐死自尽形成对比,年轻将军不再用利剑复仇体现出他对仇恨的放下。
【导语】这篇小说以“利剑”为线索,通过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展现了复仇与宽恕的永恒命题。作者运用简洁有力的笔触,在紧凑的情节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尾的反转既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体现了战争与人性、仇恨与救赎的深刻思考。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他已无当年的能力”错误。老将军自刎并非因“无当年能力”,而是因被君主猜忌赐死,依据原文“王送来一把剑”暗示赐死,且老将军选择终结此生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换取一条活路。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突出了对年轻将军的动作描写”错误。文中关于年轻将军的描写中并没有突出的动作描写,只是一般性的记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线索作用。文中将军的父亲、兄长与将军自身,三代人的经历都和“利剑”关联。父亲那代,虽未直接用剑行动,但家族遭遇如传信、入宫被害等是后续将军持剑复仇等情节的源头;将军握利剑突围、凭借它支撑复仇信念,晚年又以剑终结,“利剑”像一条线,把三代人在不同时空的故事串连起来。
②象征意义。“利剑”象征着复仇,从将军逃亡不忘带剑,到凭借剑支撑复仇信念,“利剑”是复仇的具象化。它代表着将军对父仇、家族冤屈的执着,是驱动将军行动(逃亡、助力他国以图复仇)的精神依托,承载着强烈的仇恨情绪。当仇恨过度膨胀,如将军因仇恨历经苦难,晚年甚至以剑自尽,“利剑”又成为一种警示符号。它提醒读者,被仇恨冲昏头脑会陷入痛苦与毁灭,蕴含着对“过度执着仇恨”的反思,让“利剑”的意义超越物理武器,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思考。
③情节推动。在逃亡与复仇环节,“老将军逃走时拿走利剑用它复仇”,利剑是将军逃亡的“武器依靠”(助力突围),也是复仇的“行动标志”。因为有剑,才有后续逃亡遇渔妇、过关等情节,推动故事从“王宫事变”后的危机,进入漫长的逃亡、复仇进程。故事的结局与传承环节,老将军“最终用利剑自尽”,让故事走向悲壮收束,是情节的一个强转折;“年轻将军铭记利剑的教训,放下仇恨”,借助利剑实现“仇恨—反思—和解”的传递,使情节从沉重的复仇循环,转向有希望的新方向,完成故事的起承转合与主题升华。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大开大合的经历:老将军从仓皇逃离到带领陌生国度的士兵为父兄报仇,这一过程展现了他顽强不屈的精神。他经历了从逃亡到复仇的转变,体现了忍辱负重的品质和坚强勇敢的性格。这一经历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刻展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挣扎。
②大悲大喜的感受:老将军成功复仇后,一度成为英雄,但最终却因功高震主而被赐死。这种从荣耀到悲剧的命运转折,凸显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这种大起大落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老将军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复仇成功的喜悦,也有被背叛的悲凉。
③大荣大辱的考验:老将军从荣极一时到被赐死自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年轻将军选择放下仇恨,不再用利剑复仇,体现了对父亲教训的领悟和对仇恨的超越。这一转变不仅是对老将军悲剧的反思,也展示了新一代的成长和智慧。
10.A 11.C 12.A 13.(1)天王对我越国的恩德,真是让死人复活,让白骨生肌啊。
(2)您因为明智(美名)在天下传扬;而又消灭它,这是天王没有成功啊! 14.吴国实力强大,不如暂时委曲求全,卑身事吴,以助长吴王的骄横跋扈,助长他称霸的野心,然后趁他们民弊兵疲的时候坐收渔利。
【导语】这篇《国语·吴语》选段展现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谋略交锋。文种献策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智慧,通过谦卑求和麻痹吴王;诸稽郢的外交辞令则运用“以退为进”策略,将越国置于道德高地。文本语言精炼,善用比喻(如“起死人肉白骨”),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文种的深谋远虑、勾践的隐忍纳谏、夫差的骄矜自满。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不如保全兵力,用谦卑的言辞向吴国求和,使吴民高兴,使吴王的野心一天天膨胀。
“王”是主语,“不如”是谓语,“设戎”是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
“约辞行成”是谓语,承前省略主语“王”,故应在D处断开。
“以”表示目的,连接前后句子,“喜是谓语,“其民”是宾语,语意完整,故应在F处断开。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们可由此占卜上天。
B.正确。意思不同,只有/希望。句意:只有看天意如何。/希望大王您根据利害得失来衡量一下。
C.错误。“伯”,通“霸”,争霸。句意:而放心大胆去中原争霸。
D.正确。都是对对方的敬称,您。句意:只能私下里告诉您的办事人员。/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越国军队经过训练,四处征战,没有受过挫败”错误,原文说的是“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是说吴国军队经过训练,四处征战,没有受过挫败,不是越国军队。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繄”,是;“起”,使……复活;“肉”,使……生肉。
(2)“以明闻于天下”,状语后置句,正常的顺序为“以明于天下闻”;“刈亡”,铲除,灭亡;“是天王之无成劳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原文“夫昊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可知,文种认为吴国的申胥、华登训练的士兵作战经验丰富,实力强大,越国与之交战难以取胜,所以建议越王不要轻易开战。
原文“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表明文种建议越王勾践通过设置军队、言辞谦逊地向吴国求和的方式,让吴国百姓高兴,使吴王夫差的野心更加膨胀,从而放松对越国的警惕。
原文“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则体现了文种的长远计划,即等待吴国百姓疲惫不堪、遭遇天灾粮食匮乏之时,再趁机进攻,坐收渔利。
参考译文:
吴王夫差出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出兵在长江边迎战。
大夫文种于是献计说:“吴越两国,只有看天意如何,大王您不用打仗。申胥、华登选拔训练的吴国士兵,在战争中还不曾受到过挫折。一个人善于射箭,就会有一百个人拿起弓箭效仿,我们很难战胜他们。谋划事情一定要预见到成功的把握,然后才去实行,不能轻易送命。大王不如设置军队,(假装)求和,用谦卑的言辞向吴国求和,使吴国的百姓高兴,使吴王的野心更加膨胀。我们可由此占卜上天,如果上天要抛弃吴国,就一定会答应我们求和,并且会认为我们微不足道,而放心大胆去中原争霸;等他的百姓疲惫了,上天又夺走他们的粮食,我们就可以安稳地收拾残局,吴国就没有上天的保佑了。”
越王勾践答应了,就派诸稽郢到吴国去求和,说:“我们的国君勾践派我前来,不敢公然献上礼物举行礼仪,只能私下里告诉您的办事人员:‘从前,越国遭遇祸乱,得罪了天王,天王亲自屈尊前来,本打算灭掉勾践,却又赦免了他。天王对我越国的恩德,真是让死人复活,让白骨生肌啊。我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祸,又怎么敢忘记天王的大恩大德呢?如今勾践再次遭遇灾祸,他没有才能,是个粗鄙的人,岂敢忘记天王的大德,而去计较边境上的小怨,以致再次得罪您的办事人员?勾践因此率领几个大臣,亲自承担重罪,在边境上叩头请罪。如今大王您没有详细了解情况,就大发雷霆,集结军队,准备讨伐越国。越国本来就是向您进贡的城邑,大王您不用鞭子驱使它,却使您的士兵受辱,让他们执行攻打的命令!勾践请求缔结盟约。献上一个嫡生女儿,让她拿着簸箕扫帚到王宫里侍奉您;献上一个嫡生儿子,让他捧着盘子和匜跟随侍从们伺候您。春秋两季向您进贡,一定不会让王府缺乏财物。天王何必屈尊来处置这些呢?这也是天子向诸侯征税的礼制啊。’”
俗话说:“‘狐狸把东西埋了,又把它挖出来,所以不会成功。’如今大王您既然已经扶持了越国,您的明智已经在天下传扬,而又要消灭它,这是大王您没有成功啊。即使四方的诸侯,又会拿什么实际行动来侍奉吴国呢?冒昧地让我把话说完,希望大王您根据利害得失来衡量一下!”
15.D 16.
李商隐的诗句是哀愁多于绚烂;刘禹锡的则是绚烂多于哀愁。诗句化用典故,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只看到太阳西落桑榆间而悲观,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导语】刘禹锡的这首酬和诗叙说自己到了晚年,虽然年迈体衰,两眼昏花,但是其丰富的阅历,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却都是无可比拟的。表达了诗人年老心不老,老而顺变,老而不衰,老而有为的豪迈气概、乐观精神、豁达心胸。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比”错误,全诗没有写青年,也就没有将老年与青年进行对比。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在古代常用来比喻人的晚年,“莫道桑榆晚”直接否定了那种认为晚年就无所作为、毫无价值的传统观念;“为霞尚满天”把晚年比作满天绚丽的晚霞,形象地表达出即使到了人生的暮年,依然可以绽放出光彩,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鼓励朋友白居易不要因为年老而悲观消极,要看到老年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展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
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景色的壮美,充分肯定了夕阳的美好;而“只是近黄昏”笔锋一转,指出夕阳虽然美丽,却已经接近黄昏,即将消逝。这两句表达了李商隐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深深惋惜之情,流露出一种面对时光流逝、生命有限的无奈和感伤,整体基调较为消极,哀愁多于绚烂。
③综上,刘禹锡的诗句是绚烂多于哀愁,表达积极进取;李商隐的诗句则哀愁多于绚烂,带有消极无奈的意味。
17.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覆、涡、矗、涯、蓬。
18.C 19.
①如果潜得浅
②企鹅们似乎失了灵巧
③那会是多么可笑的样子 20.
人容易自以为是,但真正的大智是要有远见,有气度。突破自己认知的局限,眼界决定人生的高度。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是比喻,将“企鹅”比作“大明星”。
A.“一眨眼”是夸张;
B.“换上了一副憨态”是拟人;
C.比喻,将“潜在水面下的”企鹅比作“离弦的箭”。
D.没有修辞手法。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上文描写企鹅“潜在水面下如离弦的箭,一眨眼就没了踪影”的情况,本句同为描写企鹅,结合下文“就可以看见不时拱出水面的头和背”,此处是描写企鹅能被看见即在浅处潜水的情况,故可填“如果潜得浅”。
②处,段首写“企鹅在水中是那么灵巧”,结合前句“上岸以后”的条件,及后文“马上换上了一副憨态”,此处是写企鹅上岸后不再灵活,而比较“憨”的转变,可填“企鹅们似乎失了灵巧”。
③处,结合上文“如果企鹅有知,也摆出人类中那些大小明星的作派”,此处应是这样做的结果,结合下文“人类中那些明星的作派何尝不可笑”“动物的无知不可笑”,可知此处结果是企鹅也会“可笑”,可填“那会是多么可笑的样子”。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意义的能力。
结合“动物的无知不可笑,可笑的是人的沾沾自喜的小知”,可见“小知”是人们“无知”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识不到自己的局限。
结合“人要不可笑,就应当进而达于大知”,可见“大知”与“小知”相对,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不自以为是,不因为一点事情就沾沾自喜,即突破认知的局限,有远见,有眼界,有气度。
21.A 22.示例:人生道路没有固定标准,成功不应被单一定义。弯弯和超超的经历看似“失败”,实则体现了年轻人勇敢探索、接纳自我的精神。超超选择编剧梦想,即使碰壁仍坚持尝试,说明其价值判断不以结果论成败,而在于追求过程中的自我实现。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强调。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引用。
D.表示引用。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先分析《中国青年报》的评论,从中提炼评论的观点,并对观点作简要阐释,而后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评论中“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有很多种”“年轻人大可以在开阔的原野上自己选择奔驰向前的方向”“年轻人大可以在开阔的原野上自己选择奔驰向前的方向”,深刻地指出了人生道路具有多样性,不应用世俗的“存款”数额等标准单一地进行评价,而应该看到一个人是否真正地接纳自己,和为自己的选择保持信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写作时,抓住“接纳自我”“人生价值”即可。
材料中弯弯和超超的故事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弯弯曾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离职后坦然面对低存款;超超之前是火锅店的服务员,大龄跨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哪怕成为编剧的梦想遭到碰壁,但是其感到“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开阔”,说明其人生价值已超越职业成败本身,这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写作时注意观点明确,符合材料内容,注意字数限制。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