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篇》)。“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篇》)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了。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等。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是政治文化的传承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重视群体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正是偏重于社会的群体意识,主张“推己及人”,倡导“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精神价值,具有浓烈的利他性。虽然先秦儒家承认人的个体价值,肯定每一个人都先天具有成就理想人格的能力,但是他们相对更加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或社会价值。他们认为人的个体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人的个体价值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参照系,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利益。“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是儒家人格思想的一大特点。儒家主张建立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个体往往被看作是群体的附属物。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树立正是从社会群体利益出发,才具有巨大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君子”应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孔子在论述理想人格培养时,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既然个人不可避免地与群体相联系,每个人都必须行“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努力做到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确定应如何对待别人和不该如何对待别人,说的是个人的一言一行均应以他人、以群体为出发点和归宿。到了孟子那里,“推己及人”表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这里突出体现的是利他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形成了高度重视群体而忽视个体的传统。
先秦儒家的人格模型就是一种群体主义人格。当孔子高喊“克己复礼”的时候,就已经把个人的言行与整个社会利益联系起来了,并把社会利益作为最高原则,用以节制和调整个人的言行。为恢复周礼而自觉献身是他最崇尚的人格追求,并以此作为参照系塑造自己的形象。荀子在理论上论证了“人道能群”的观点,赋予义、礼至高无上的权威。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社会的利益再小也是大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先秦儒家所高扬的一面人生大旗。
(摘编自孙德玉《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不器”与“天下为公”都体现了儒家重视天下社会的群体思想。
B.君子“修己”而“安人”,能“以天下为己任”,是孔子认可的理想人格。
C.孔子赞扬颜渊,批评子贡、冉有,因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忠恕之道”。
D.“推己及人”蕴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偏重于强调利他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递进结构,论证人格教育的基础与体系,材料二对个人与社会进行了辩证分析。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人格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但二者论述的角度不同,可以互相补充。
C.普通的百姓可以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提升人格层次,成为君子,实现理想人格。
D.“大同世界”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利益,以社会价值为参照系,这是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
3.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儒家群体主义人格教育思想的一项是( )
A.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B.贾谊:“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孟子曰“人皆可以成尧舜”,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5.先秦儒家的群体主义人格模型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哪些指导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①
郭沫若
岸上的汉兵们看见项王死了,都争先恐后地去抢项王的头首。他们自相践踏地又踏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把二十六架黑盔甲的尸首分得五零四碎。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各自回头跑;想去争夺那一片肢体的人便簇拥着一团跑去。转瞬之间几百人分成了几十个小团,通通跑干净了。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
亭长仍然在摇着船,但不是摇过江去,而是摇回了岸来,钟离昧②发生了惊异。
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并坐着,表明了自己的来历。
“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
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
“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得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的!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抱着死了的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
自称亭长的人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儿,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下了。
“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在于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许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算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
……
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儿,钟离昧也沉默着,把头深深地垂着。
“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
钟离昧这时候撑着自己的腰杆,好不容易跪下去了。
“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请你等着我。”
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
“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之所以把船摇了回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有着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
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失去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
“亭长”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
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气,被扶上了马背。
……
一个无名无姓的读书人领着一位骑在马上的受了伤的战士,替他荷着长矛,拿着盾牌,从血泊的死尸中踏过,登上了他们做人的路上去了。
太阳还未晌午,除刚才的战地有尸骸狼藉之外,岸上的景色和战前无殊,白色的积雪依然含着矜骄的意气在反抗着愈加温暖的阳光。
(有删改)
【注】①小说写于1936年作者游历日本期间,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②钟离昧(mèi):秦末西楚将领,项羽的“骨鲠之臣”之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本来是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冒充亭长,其实是打算将项王诱骗上船,在江心与项王同归于尽。
B.“亭长”认为,与秦始皇焚烧天下的私书相比,项王烧的还有秦人存下的公书,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
C.关于项王的失败,“亭长”认为是项王自身的原因,但钟离昧却认为是他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造成的。
D.钟离昧最终在“亭长”的劝说下醒悟了过来,荷着长矛,拿着盾牌,带着“亭长”登上了济人救世的道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为生动地描写了汉兵的贪婪之态。
B.得知“亭长”的真实身份,钟离昧“把剑按着”,这一行为既符合他武人的身份,又暗示他对“亭长”产生了警惕之心。
C.“亭长”将项羽和刘邦二人进行对比,突出了项羽的“仁者之心”,引出下文他对项羽没有推广“仁心”而失败的惋惜。
D.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立体可感,如刻画钟离昧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
8.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乌江亭长只是凸显项羽恪守信义的一个模糊的陪衬人物,到了郭沫若笔下却变得鲜活、生动郭沫若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有意刻画、增补有什么文学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贞观七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太宗后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斯A已后B各悉C乃诚D若E有F是非G直H言无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驱,古人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B.“择善而从之”与“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善”活用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知门下事如故”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知”含义相同。
D.“而皆是于兹日”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十思”是这则奏章的主要内容,意在警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B.“十思”是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魏征直言进谏,毫不避讳,他不但指出了问题,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内容丰富。
C.魏征被封为郑国公后,以病为由请求辞去所任官职,只做个散官,但太子行为不检点,唐太宗想让其辅佐太子,因此拒绝了他的请求。
D.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还亲自给他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唐太宗很是怀念魏征,常在大臣面前提及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2)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
14.唐太宗的语言很有艺术性,他善用比喻来说理传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哭刘潜①
张方平
尝谓君才似武侯,草庐牢落②卧龙愁。
天公不念苍生故,元叔③回堪怜郡吏休。
蒿野已埋经国策,岩廊谁是富民侯。
朝廷今始思英俊,不见庖丁刃一投。④
【注】①刘潜:字仲方,北宋曹州定陶人。少有大志,好为古文。因母亲去世,极度悲伤而死。②牢落:荒凉,寂静。③元叔:指赵壹,东汉文学家,字元叔,性格耿直倨傲,善辞赋,名扬京师。他多次谢绝朝廷征召。④诗人在诗末自注,刘潜去世后两年,西部边境受到西夏侵扰,朝廷选拔人才,平庸无能之辈竟相钻营、谋求高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刘潜比作武侯诸葛亮,以此突出刘潜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下文张本。
B.诗中以居住环境反映刘潜生前处境,并用一个“愁”字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C.诗人指责上天不眷念苍生,并以元叔自比,表达了对友人殒命的悲痛之情。
D.颈联两句用贤士埋荒野、朝堂无能臣的可悲景象,突出诗人的遗憾与批判。
16.请结合全诗,分析“朝廷今始思英俊,不见庖丁刃一投”两句所蕴含的讽刺意味。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写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展现出平等师生关系,正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 , ”,孔子以和蔼谦逊的态度,把师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鼓励弟子们谈论自己的志向。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二句写出了词人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年春节,电影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电影票房创新高,新媒体平台上“电影”成为讨论热点……乙巳年春节档,电影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热门话题。电影的流量带来消费的增量,“电影+盲盒”“电影+美食”“电影+旅游”等模式引发消费热潮。以《哪吒2》为例,电影票房破百亿元大关,连带着周边商品卖断货、取景地被游客挤爆:哪吒联名盲盒上线秒空,哪吒主题金饰供不应求,电影里出现的太乙真人“快乐老家”江油乾元山成打卡圣地……
与往年春节档不同的是,今年“银发族”也成为了消费主力军。不少爷爷奶奶一边带着孙子孙女看电影,一边购买周边商品。“银发族”的加入,让《哪吒2》多了一层“合家欢”属性。子女给父母买票,说是“孝顺新方式”,爷爷奶奶主动请客,觉得“不能和小朋友没有共同语言”。
不可否认,如此火热的“电影+”模式俨然成了个“金矿”,挖完票房挖周边,挖完周边挖旅游。“电影+”消费模式是银幕内外的有机链接,也是电影市场繁荣与商业圈繁荣形成的连带效应。这种消费模式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未来的文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机遇。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银发族”命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领头羊 B.乌纱帽 C.台柱子 D.纸老虎
19.语序往往含有逻辑性与文学性,请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常见版本《红楼梦》第三回对林黛玉有“罥烟眉”和“含露目”的形容。实际上,一些现存的古钞本《红楼梦》的措语与此并不相同,大多是“笼烟眉”“含情目”。到底哪个最合曹雪芹本意?这个问题曾让《红楼梦》的研究者们争执不休。
有学者认为,“罥烟眉”三字措语,并不通顺。但是《红楼梦》研究集大成者周汝昌先生却给出了答案: ① 。因为“罥烟”二字明见于曹雪芹知交敦敏的诗句,“遥看丝丝罥烟柳”中。周老认为,“罥烟”应该是两人的妙笔,“罥”是缠绕、牵挂之意,一无“笼”之陈旧无味,对黛玉眉宇的刻画生动传神,体现她多愁善感之态。那些只解文字皮毛之人,为陈词滥调所缚,却难晓曹公之用笔。
“罥烟眉”有诗可证,“含露目”却 ② ,这导致大家仍难以共鸣。直到1984年12月,周汝昌在苏联找到了旧抄本俄藏《石头记》,清楚地写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除此之外,周老还认为“含露目”更符合林黛玉“泪光点点”的特征——双眸如含仙露明珠。至此,这个困扰红学界多年的问题才算有了定论。
20.下列句子中的“一”与文中加点的“一”,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军事科技发展迅速,这使许多国家对华态度一反常态,主动示好。
B.大家都是一家人,有话好好说嘛!
C.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D.一想起大家的期待,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分点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谦让”作为一种美德早已深入人心,但有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则需要更多的人勇立潮头、当仁不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D 3.A 4.①“尧舜”:是“君子”理想人格的代表,是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层次,是可以追寻的目标。②“人皆可以成”:人格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修身等后天努力来培养。/“人皆可以成”普通人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层次,如尧舜追求理想人格,不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 5.①要有团结合作精神。②要有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③要勇于以集体利益为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批评子贡……行为不符合‘忠恕之道’”错误。从“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可知,未见孔子对子贡的批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利益”错误,表达绝对化,原文是说“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利益”。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译为“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所体现的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而不是群体主义人格思想。
B.译为“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公众利益而忘掉私利,遇到好处不随便追求,遇到难处不随便躲开”,是群体主义人格思想。
C.译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是群体主义人格思想。
D.译为“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成长”,是群体主义人格思想。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从“‘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可知,“圣人”作为孔子人格体系的最高层次,普通人难以企及,而“尧舜”是可以追寻的目标;
从“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了。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可知,人格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修身等后天努力来培养。/普通人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层次,如尧舜追求理想人格,不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孔子在论述理想人格培养时,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可知,要有团结合作精神。
从“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正是偏重于社会的群体意识……具有浓烈的利他性”“他们相对更加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或社会价值”“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君子’应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可知,要有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从“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利益”可知,要勇于以集体利益为先。
6.D 7.A 8.①与开头“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的描写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具有象征意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希望之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以环境描写结束全篇,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9.①乌江亭长在小说中是一个睿智的读书人形象,通过他的话语,展示了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让项羽的英雄形象更丰满。②乌江亭长以启蒙者的身份对钟离昧进行劝诫和教化,实际上是作者借“亭长”之口评述时政,号召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③有意刻画、补充这一人物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具叙事效果和传奇色彩,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导语】郭沫若的《楚霸王自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场景。小说不仅描绘了汉兵的贪婪与混乱,还通过“亭长”与钟离昧的对话,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内因与历史教训。郭沫若通过对“亭长”这一人物的增补与刻画,赋予其鲜活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反思历史、探讨人性与责任的重要角色。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钟离昧……荷着长矛,拿着盾牌,带着‘亭长’登上了济人救世的道路”错。从原文“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气,被扶上了马背”可知,是亭长带着钟离昧离开;从原文“一个无名无姓的读书人领着一位骑在马上的受了伤的战士,替他荷着长矛,拿着盾牌”可知,是亭长荷着长矛,拿着盾牌。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运用夸张的手法”错。“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将“汉兵”比喻成“饿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阅读效果等角度考虑。
①小说结尾处“尸骸狼藉”和“白色的积雪”与小说开头“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遥相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
②小说结尾处“白色的积雪依然含着矜骄的意气在反抗着愈加温暖的阳光”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反抗着”赋予白雪以人的特点。结合小说创作背景“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可知,此处环境描写富有象征意义,暗含了作者对战争必将胜利的希冀和信心。
③小说没有点明人物结局,也没有明确写作目的,而是以环境描写收尾,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①使项羽形象更丰满:小说中乌江亭长被塑造为睿智的读书人形象。他对项羽的失败有着深刻的洞察,如他指出“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得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通过亭长的话,读者能够从更多角度了解项羽失败的原因,不再仅仅是从项羽自身的行为和性格去认识他的失败,还能看到他在政治理念、对民心的把握等方面的不足。这种对项羽失败原因的剖析,使得项羽的英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②借人物之口评述时政、表达号召:亭长以启蒙者的身份对钟离昧进行劝诫和教化。他说“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并且提到“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有着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这里亭长的话表面上是对钟离昧的劝诫,实际上是作者郭沫若借亭长之口,呼吁国内停止内战。
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叙事效果: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乌江亭长只是一个模糊的陪衬人物,而在郭沫若的笔下,亭长有着详细的身份设定,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本想诱杀项羽,后又改变主意想救项羽,还劝诫钟离昧)。亭长的出现和他的一系列行为,让小说情节更具传奇色彩。他的身份转变(从想杀项羽到救项羽)以及对钟离昧的劝诫等情节,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使小说在叙事上更具吸引力。
10.BDG 11.C 12.C 13.(1)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有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之人。
(2)当今朝臣之中,忠诚正直谁都不如魏征,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14.①唐太宗把自己比作黄金,把魏征比作高明的冶炼工匠,以此来说明自己离不开魏征,魏征的劝谏有助于提升自己,并有力地说服了魏征不能辞官。
②唐太宗把历史和人比作镜子,时时刻刻敦促自己,表现出唐太宗的明君风范,“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一句,表现出唐太宗对魏征离世的伤心难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自斯已后”,作为状语,在句首单独成句,B处断开;
“各悉乃诚”主语是臣子们,“若有是非”主语是“朕”,“直言无隐”的主语是臣子,各自单独成句,DG处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挑选好的意见听从。/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
C.错误。主管/了解。句意: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D.正确。对、正确/这。句意: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这是我的过错啊。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太子行为不检点,唐太宗想让其辅佐太子,因此拒绝了他的请求”错,原文是“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可见唐太宗拒绝魏征辞官的请求,并非想让其辅佐太子,而是想要“绝天下之望”。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壅蔽”,堵塞蒙蔽;“谗邪”,形容词作名词,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2)“忠謇”,忠诚正直;“傅”,名词作动词,做师傅;“绝”,断绝。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描写的能力。
①魏征想要辞官,唐太宗说“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御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唐太宗把自己比作黄金,把魏征比作高明的冶炼工匠,以此来说明自己离不开魏征,魏征的劝谏有助于提升自己,并有力地说服了魏征不能辞官。
②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把历史和人比作镜子,时时刻刻敦促自己,表现出唐太宗的明君风范,“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一句,表现出唐太宗对魏征离世的伤心难耐。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做国君的,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要想到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有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之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听从,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文本二:
贞观七年,魏征替代王珪任侍中的官职,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病请求辞去所任的官职,只做个闲职散官。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枢机要的职务,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没有不劝谏的。你难道没看到黄金埋在矿里,有什么可贵的呢?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工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作宝贝。因此我把自己比作黄金,把你当作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算衰老,怎能想就此辞职呢?”魏征听了只好作罢。
庶人李承乾在东宫做太子时,不讲品德不干好事;魏王李泰越来越得到宠爱,内外百官对李承乾是否还能做太子都有疑议。太宗听到后很厌恶,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今朝臣之中,忠诚正直谁都不如魏征,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贞观十七年,就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魏征陈述自己有病,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好的师傅,所以挑选你这样中正无私之臣,作为太子的辅弼。我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来教导太子。”魏征只得就职。
过了几天,魏征去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追封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太宗后来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征去世,就失掉一面镜子了!”因而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经常指责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公开指出。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又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15.C 16.①“今始思”表明朝廷反应的迟缓,边疆有事急需用人之际,朝廷才想起要选拔贤才,这凸显了朝廷平日对人才的漠视,讽刺其没有识人之明,不能未雨绸缪,在安稳之时发掘并重用如刘潜这般的能臣。
②“不见庖丁刃一投”巧用典故强化讽刺,诗人强调刘潜的治国才能如同庖丁解牛般精湛,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而此时那些碌碌无为之辈却竞相钻营、谋求高位,讽刺朝廷在用人上的昏聩与荒诞。
【导语】这首诗通过对比刘潜的才华与朝廷的无能,表达了对其早逝的悲痛与对时局的讽刺。诗中运用典故与比喻,批判了朝廷在危机时刻才想起人才,却已无济于事的可悲现实。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并以元叔自比”错误。“天公不念苍生故,元叔回堪怜郡吏休”,结合注释可知这里的“元叔”指的是东汉文学家赵壹,是用来比刘潜的,并非诗人自比。诗人是说上天不考虑苍生的需求,让有着如赵壹般才华的刘潜只能辞去郡吏的职位,最终英年早逝,表达的是对刘潜命运的同情和对上天不公的指责。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今始思”表明朝廷反应的迟缓。注释“刘潜去世后两年,西部边境受到西夏侵扰,朝廷选拔人才,平庸无能之辈竟相钻营、谋求高位”,说明在边疆出现危机,急需用人的时候,朝廷才开始想起要选拔贤才。在国家安稳之时,朝廷没有重视像刘潜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识人之明,不能提前发掘并重用这些能臣,体现了朝廷对人才的漠视。诗人通过“今始思”讽刺了朝廷这种没有前瞻性、不能未雨绸缪的行为。
②“不见庖丁刃一投”巧用了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解牛技艺精湛,游刃有余。在这里,诗人将刘潜的治国才能比作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强调刘潜有着卓越的才能,本可以像庖丁用刀一样轻松地处理国家事务,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现实却是刘潜英年早逝,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此时在朝廷选拔人才的时候,那些平庸无能之辈却竞相钻营、谋求高位。这种鲜明的对比,讽刺了朝廷在用人上的昏聩与荒诞,不能辨别真正的人才,让有才能的人被埋没,却让无能之辈占据高位,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17.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毋、谩嗟、竭、胡、傲。
18.B 19.①逻辑性角度,基于电影票房产生周边商品,由此延伸至旅游行业,体现各环节的承接性,具有循序渐进特点; ②文学性角度,顶针的方式体现了“电影+”消费模式涉及面广、潜力大、效益高,生动表现了电影市场与商业圈的紧密联系。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银发族”是借代手法,用老年人“银发”的典型外貌特征来代指老年人这一群体。
A.比喻方法,用羊群中领头的羊来比喻在群体中起领导作用的人。
B.借代手法,“乌纱帽”原本是古代官员戴的帽子,用作官职的代称。
C.比喻手法,用舞台上支撑的柱子来比喻在集体中起重要作用的人。
D.比喻手法,用外表像老虎但实际是纸做的来比喻外表强大而实际空虚的人。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别围绕逻辑性和文学性进行作答。
①逻辑性角度:画波浪线句子“不可否认,如此火热的‘电影+’模式严然成了个‘金矿’,挖完票房挖周边,挖完周边挖旅游”。在“电影+”模式中,最基础的是电影本身产生票房收益,基于电影的热度和影响力,才会衍生出周边商品的开发与销售,而周边商品的热度又进一步带动了与电影相关的旅游行业发展。从票房到周边,再到旅游,呈现出一种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承接关系,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体现了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逐步延伸的特点。
②文学性角度:该句子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前一句的结尾“挖完周边”成为后一句的开头“挖完周边挖旅游”。顶针的运用使得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流畅。同时,通过这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电影+”消费模式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从票房到周边再到旅游,体现了这种模式的广泛影响力和巨大潜力,也突出了电影市场繁荣与商业圈繁荣之间紧密的连带效应,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电影+”模式的丰富内涵和强大效益。
20.A 21.①将“旧抄本”与“俄藏”互换位置;
②在“清楚地”前加“该书”(把“找到了”改为“找到的”)。 22.①应该是罥烟; ②无证可考。
【解析】20.本题考查修饰理解不同语境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一”,是副词,表示完全。
A.副词,表示完全。
B.数词,表示同一。
C.副词,表示一旦。
D.连词,与“就”呼应,表示每逢。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
一是“旧抄本俄藏《石头记》”定语语序不当,“俄藏”是领属性定语,应放到最前面,“旧抄本”直接修饰《石头记》,应改为“俄藏旧抄本《石头记》”。
二是“周汝昌在苏联找到了……”和“清楚地写着……”中途易辙。第一种改法:在“清楚地写着”前加“该书”,代表《石头记》;第二种改法:将前句改为“周汝昌在苏联找到的旧抄本俄藏《石头记》”,使整句的主语中心语变为《石头记》。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有“有学者认为,‘罥烟眉’三字措语,并不通顺。但是《红楼梦》研究集大成者周汝昌先生却给出了答案”,后文有“因为‘罥烟’二字”,可见此处应明确答案“罥烟”,故填“应该是罥烟”。
第二空,前文有“‘罥烟眉’有诗可证,‘含露目’却……”,其中的“却”表明此处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并应与“有诗可证”结构相同。故填“无证可考”。
23.例文:
让者蕴智慧,不让显勇毅
“让”与“不让”,这一命题可说是贯穿了中国文化的主脉。比如,两千多年前冉有谦而让之,子路率尔而对,皆形象卓然。而两千多年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作为新时代之人,我们又应当如何选择?
“让”或“不让”,都是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手段,各有优势,我们应当结合实际,让两者相得益彰,方能走得山高水长。
“让”意为谦让、辞让,谦让之心人兼美之。古有“管鲍之交”,鲍叔牙甘让其贤成为历来称传的佳话,其原因在于鲍叔牙一心出于为国考量,于长远目光发展,他认识到了别人的才华,也知晓自己的不足。这里的“让”,彰显的是舍己为国的情怀,是在用自己的谦让为国家谋取更好的机会。于是我们明白,度义而让,让为守义,“让”或“不让”的出发点应在于心中的正直与公义,而不是追求一己之利。
当自我力量无法改变局面时,“让”可化作出路,一则谦让背后的无私让团队更加凝神聚力,这是为了求同的目标放下小我,争取大我;二则“让”作为一种品格能让人拥有淡泊而又豁达的心境,进入“天容海色本澄清”的精神境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在仕途上无疑不幸,面对张惇等宵小的迫害“一让再让”,但在这“让”中,他让出了海阔天空的胸襟,让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让”不全是怯懦者的退败,而是在面对无路之局面时,开辟新境的途径。
而“不让”,看似是武断的,但它也在用果决的方式推动着社会前行。
大义当前时,“不让”的是肩上的责任,体现出的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的钱学森是“不让”的;在无数稻田中踽踽独行,为新世界播撒粮食的袁隆平院士是“不让”的;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查阅文献的屠呦呦也是“不让”的——“当仁不让”化为一种挺身而出的精神,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虽然为自己之私利而不让者令人不齿,但我们亦应当看到在万千“不让”的面孔之中,有一心为民之人,有为国请命之人。“不让”的力量用在正确的地方,能有惊天动地的伟力,足以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世界。
而吾辈之青年,从风急天高的历史中走来,向着长空浩浪的历史走去。我们前行的每一步,都承载着许多人的期许,在这种情况下,谈何“躺平”“开摆”?应当以不让之心打破惰懒的禁锢,赓续新的史诗。
让者,若水,细流涓涓但绵延不绝,其持久之力不可忽视;“不让”者,若石,势大力沉,往往能带来巨变的伟力。 没有绝对的“让”,也没有绝对的“不让”。当“让”的智慧与“不让”的勇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便可化为六月之好风,助我们直上云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