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期末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1)yān chì 锲 巅(每空 1 分,共 4 分)(2)将“坚守者”和“学习者”调换位置。(2 分)2.上联:①③④ 下联:⑥⑤②(每空 1 分,共 2 分)3.①落红不是无情物②化作春泥更护花③商女不知亡国恨④隔江犹唱后庭花⑤不畏浮云遮望眼⑥自缘身在最高层⑦万里赴戎机⑧惟吾德馨(每空 1 分,共 8 分)4.(1)B(2)示例一:桶子鸡,金黄酥脆如朝阳,每一口都是味蕾的盛宴!如此酥香鲜嫩,谁能抵挡?示例二:外焦里嫩烟火气,酸辣鲜香舌尖欢。凉粉在锅中跳舞,只为让你尝一口 Q 弹的快乐!示例三:杏仁茶,如丝般顺滑,暖如春日的阳光。这杯醇厚香甜的杏仁茶,谁不想捧在手心?【恰当运用修辞 2 分,语言通顺连贯 1 分,共 3 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5.①我远远地看到有人在竹林偷竹叶;②无措、心疼;③我听伯父说是父亲同意采摘;④平和【每空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6.此时的我主动摘取竹叶帮助他人,与上文见到陌生人摘竹叶时的心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我的成长与变化;这一行为展现了我对乡情的重视,是上文父亲教育我的结果,侧面写出了父亲重视乡情、为人大气的人物形象;通过写竹子的生机,展现了竹子生命力的强大,也补充交代了我发生彻底转变的原因。【每点 2 分,共 4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7.营造氛围。反复描写竹林清晨特有的声响,营造出宁静、清幽、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心情变化。从最初看到大娘摘叶时它衬托了“我”的焦虑、心疼,到“我”感到委屈无助时衬托了“我”的伤心,再到最后收到粽子、感悟成长后,衬托了“我”的释然、喜悦与对乡情的珍视;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竹露滴清响”将不同场景和情感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象征(比喻)。露珠滴落是竹林生命力的体现,与后文发现竹子“生命如此坚强”呼应,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和邻里乡情的生生不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共 4 分。未结合文章内容不得分。】8.看到竹叶的生长能力,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理解了乡情比眼前利益更重要;主动帮别人采摘竹叶,能够去理解和包容他人,甚至主动帮助别人;收到了别人包的粽子,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善意。【一点 1 分,两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二)9.耕地时,母亲发牢骚认为坑底黏糊,父亲认为淤泥种麦子正合适;麦子播种后,父亲每天去看麦子,母亲听父亲描述麦子的长势;一个月后的一天傍晚,父亲带青麦穗给我们吃,母亲嗔怪父亲应该多带点回家;七月,父亲扎稻草人驱赶麻雀,母亲为父亲拔去裤腿上的麦芒。【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10.【A】示例一:运用叠词,如胖乎乎、浓浓、软软,一把把,生动的写出了麦仁的饱满、香气浓郁、以及口感好的特点,展现了麦仁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表达了我们吃到麦仁的喜悦与惊喜。示例二:连用动词,如闻、扔等动词写出了我们吃麦仁时的渴望与急切。钻则展现了麦香扑鼻的特点。表达了我们吃到麦仁的惊喜与赞叹,【B】示例一:比喻,将麦浪的沙沙声比作流水声和风声,既突出了麦浪声的连绵柔和,又展现了丰收时的美丽景象。表达了我看到麦浪的惊喜与丰收的喜悦。示例二:排比,连用三个比喻句,突出强调了麦浪声的特点,既突出了麦浪声的连绵柔和,又展现了丰收时的美丽景象。表达了我看到麦浪的惊喜与丰收的喜悦。11. 乐观豁达(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富有远见亦可)。分到贫瘠的坑洼地时,父亲用积极的角度看待,并敏锐的发现淤泥土质肥沃适合种麦子;丰收之后对母亲的调侃也可以体现出父亲的幽默与满足;勤劳能干。{#{QQABKQa14wCQkAZACI6aRQF4C0gQsJCQLQoGRQAUqAYLSRNABAA=}#}父亲坚持每日查看麦田、及时除草,善做农事都可以体现这一点;慈爱亲切。父亲带孩子看麦浪、给孩子带回青麦穗并为孩子烤麦穗等情节,可以看出父亲的慈爱。另外,即使身处困难之中也坚持让孩子读书,体现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展现了父爱。【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共 4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2. 连用四个“那一年”,集中展现了当年麦子丰收后我家的几个生活片段,凸显了麦子丰收给我们家带来的巨大改变。(富有画面感,展现了麦子丰收的结果为我们家带来的巨大改变;连用四个“那一年”,形成排比,凸显了这段困顿中见幸福的岁月在作者记忆中的特殊地位;通过描述四个具体的生活场景,营造了一种回忆中的温暖时光)。②在四次重复之后,改用“后来”表时间推移,调节了叙述节奏(避免了叙述的单调/暗示情节将发生变化),强调了时代背景的变化,现代的生活与过去的艰苦岁月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那一年”和“后来”的作用各 2 分,言之成理即可;共 4 分】三、文言文阅读13. B(2 分)14.(2 分)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15.合理。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2 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2 分)【如答不合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4 分】16.①莲花象征着如君子般洁身自好,正直不阿的美好品行;②莲花的形态美丽,花朵娇美,可以用来欣赏;③莲花的香气清幽、沁人心脾;④莲花的果实可以食用,莲叶可以用来包裹别的物品,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第①点必答,1 分;第②③④点任答两点,每点 1 分,共 3 分】17.①景物描写角度:示例一:首联用设问的手法,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能望见,作者用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表现朝气。示例二: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遮天蔽日的形象特点,作者以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表现朝气。示例三:颈联作者用层云升起、变幻多端、归鸟还林的景象,勾勒广阔景象,衬托泰山的雄伟壮丽,以此表现朝气。②情感表达角度:“会”“凌”表明作者登顶决心和俯瞰一切的豪迈气概,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表现。【两个角度各答出一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4 分】四、名著阅读18.示例一:战场勇士保尔感染风寒还没有痊愈就加入骑兵部队,和战友一起冲锋陷阵,最终指毁了波兰军队的整个后方。体现了保尔刚毅坚强、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钢铁精神”。示例二:工地铁人保尔被调去修筑铁路,永不屈服的精神。路队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面对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严寒,保尔仍然忘我地工作。体现了他顽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具体情节 2 分,解读 2 分,共 4 分】五、作文19.按中考标准评卷。{#{QQABKQa14wCQkAZACI6aRQF4C0gQsJCQLQoGRQAUqAYLSRNABAA=}#}2024-2025(下)期末考试七年级 语文(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一、积累与运用(共 21 分)班级要编写“华夏文明”宣传手册,请你一起来参与。1.阅读卷首语,完成下面任务。(共 6 分)滔滔不绝黄河水,生生不息华夏人。历史长河,见证大国泱泱;世代儿女,赓续华夏文明。一代代有志之士殷.红热血,精忠报国,qiè而不舍地投身到华夏文明复兴的浪潮中。今天,我们继往开来,走进语文生活,去了解华夏精神,传承华夏美德,宣传华夏名城……一同探寻华夏文明。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做华夏精神的坚守者、学习者和传播者。助力祖国踏浪前行,勇立高山之 diān。(1) 请帮小文写出卷首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加拼音的汉字。(4 分)殷.红( ) 炽.热 ( ) qiè( )而不舍 高山之 diān( )(2) 小文发现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帮他提出修改意见。(2 分)2.小文准备设计一副对联放在宣传册封面,但语言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将序号写到横线处。(2 分)①生如夏花 ②千年文明 ③绽 ④百世风采 ⑤彰 ⑥巍若高山上联 下联3.为了更好地感受华夏精神,小文引用了一些古诗文,请帮他补写。(8 分)华夏精神是文化的浓缩与情感的纽带。龚自珍借“ ① , ② ”(《己亥杂诗》(其五))移情于物,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想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杜牧运用典故“ ③ , ④ ”(《泊秦淮》)借古讽今,抒写自己的忧国情怀;王安石借峰塔抒豪情,在《登飞来峰》中以“ ⑤ ,⑥ ”抒发自己为实现抱负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木兰诗》中“ ⑦ ,关山度若飞”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陋室铭》中“斯是陋室,⑧ ”体现刘禹锡的名士风范。4.小文组选择宣传“华夏名城”——开封,请帮助他完成以下任务。(共 5 分)(1) 小文看到了下面一则关于开封美食的材料,不小心把顺序打乱了,请帮他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2 分)①开封作为八朝古都,饮食以“宫廷菜源流、市井小吃兴盛”著称。②开封菜擅长烹制黄河水产,如鲤鱼焙面以糖醋熘鱼配龙须面,体现“酥、脆、鲜”三重口感;③小吃则注重现做现吃,如灌汤包“提如灯笼,放似菊花”,以皮薄汤鲜闻名。④其美食融合了北宋宫廷御膳技法与民间风味,讲究“五味调和、精致细腻”。⑤此外,夜市文化繁荣(如鼓楼夜市),汇聚炒凉粉、杏仁茶等百种小吃,展现“舌尖上的大宋遗风”。A.①④③②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⑤④(2)为宣传开封美食,吸引四方宾客,小组同学计划为美食拟写宣传语。请从下列美食中任选其一,参考示例,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示例】灌汤包:小巧玲珑,皮薄馅大,汤汁饱满,娇嫩得就像娃娃的脸蛋。轻轻一咬,满口鲜香。A. 桶 子 鸡 B. 炒 凉 粉 C. 杏 仁 茶 我 选 【 填 序 号 】, 宣 传 语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共 16 分)竹露滴清响①多年以后,再次步行到故乡那片繁茂的竹林旁,准会想起在竹海的那个遥远的清晨。②8 岁那年,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背着书包,蹦跳在上学路上。前方就是自家的竹林。突然,我远远看见一抹黑色的身影,定睛细看,是一个带着背篓、包裹严严实实的大娘。我铆足劲往前跑。“嘿!”我老远就边喊边挥动双臂,擎高脖子,脚步迈得比加上马达还快。心里打着小算盘,这下如何才好?端午前,总有一些异乡人来偷摘竹叶去包粽子,至于是哪一家的竹林遭殃,则就是随机产生了。伴随着紧张、气愤,我不住地向前奔去。③终于到了竹林。只看到大娘像弹簧一样跳高,仰着头,快速伸出粗糙的手臂擒住竹枝,把翠绿的竹叶摘下来,发出“嘎吱”一声。看得我心疼极了。风一吹,竹露滴清响,就好像我额头的汗珠一样冒冷汗,这脆弱的生命,怎能忍受这等折磨和摧残?④“不要摘了,会折损竹子寿命的。”我跑到跟前,顾不及喘气,大声地喊起来。⑤“我得到你父亲允许的。”大娘没有正面看我,那满脸皱纹的脸绽开一丛尴尬的笑,她的眼神看起来不太自然。⑥我顿时语塞,怔在那里像一棵逆风的木柱子,不知道如何是好!父亲怎么会同意的,这两天被偷摘了这么多,今年恐怕竹笋没收成了,再摘下去,竹子都快病倒了。一阵风袭来,竹露滴清响,像我的眼泪一样滑落。⑦我与大娘对视着,她的眼神好像在躲避什么似的,蹲下身子,整理身后箩筐里的竹叶。就在这时,身后的草丛发出异响,我默念着,拜托拜托,父亲快点来林子吧!⑧是大伯路过了,我赶紧把情况告诉他。大娘低着头,她的脖子上盘着一条防蚊虫叮咬的橘子色透明丝巾,只见大娘恨不得把脸钻进丝巾里,脸上比京剧红色脸谱还要艳丽。伯父问大娘,是哪个村的,那女人小声地说了村名,刚好是邻乡的。“你父亲同意让大家摘竹叶的。”伯父对我说。我满脸疑惑,就是想不通,伯父为什么要帮大娘说话。“要是不够的话,再多摘几片吧!”大伯对她说。大娘满脸疑惑地摇摇头,显得有些愧疚,不好意思地离开了。⑨看着因竹叶被摘走而留下的斑驳光秃的竹子,再看看那被阳光拉的老长的大娘的身影,她身后的背篓显得格外刺眼。我的疑惑愈发强烈,我们家的经济收入全靠这片竹林生竹笋,难道今年我们一家人要喝西北风去?⑩夜里,我把事情告诉父亲,料想父亲也会站在我这边,没想到父亲也觉得我做得不好。父亲说:“邻乡的地势比我们高,我们的水源都是从邻乡引来的,两乡几百年的情谊,譬如竹海这块绿翡翠般璀璨发光,没有什么比这份乡情更重要的。”我低着头,细细回想父亲的话。那一夜,我辗转反侧,理解了父亲为人处世——细水长流,我们都说着同一口乡音,就应亲如一家人。想到这里,我平和了。 第二天清早,邻居王大婶来敲门。我循声而出,大婶说,要在我家竹林摘几片竹叶,她家里包粽子了,但竹叶不够。我应允了大婶,前去帮忙。 到了自家竹林,我把一根绑着镰刀的竹竿举得老高,让镰刀对准竹叶,“哗”的一声,风一吹,竹露滴清响,雨露像晶莹的宝珠洒落下来。我快速地转身移动位置,从天而降的竹叶,稳稳地掉在我身后的箩筐里。我意外发现,原来竹子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前几天摘了很多叶子,枝头竟又抽出噙着希望的新叶,竹子怡然地摇曳着身姿,像绿色的士兵,生命如此坚强。 那天,我把捆得像书一样厚的竹叶,送给王大婶,她激动得咧开嘴,连连夸我能干、大方和乖巧。 端午到了,一大清早,母亲开门时,竟吃惊地大喊一声,原来门把上挂着几捆粽子,氤氲着馨香,不知是邻乡那位大娘送来的?还是王大婶送来的?抑或是那些摘了竹叶没有留下姓名的街坊邻居。此时,屋后一阵风吹拂过,竹露滴清响,滴答滴答,像一首真挚动听的民谣,幽雅而曼妙。 之后的每个端午节,聆听竹露滴清响,故乡的思念被拉长,那天籁般的呢喃都在梦乡里回荡。 因为,在那竹海,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一份处世的成长。(作者:张宸,有删改)5.对于陌生大娘摘取自家竹叶一事,我的心情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请仿照示例,补全下列表格。(4 分)我的行为 我的心情① 紧张、气愤我看到大娘跳着摘竹叶 ②③ 疑惑我听到父亲说乡情重要 ④6.文章第 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我摘竹叶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7.文中多次出现“竹露滴清响”这句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反复出现,有何作用。(4 分)8.文章结尾写道“在那竹海,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一份处世的成长。”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处世的成长”的理解。(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共 14 分)麦香○1 我十岁那年,家家都种地,玉米、黄豆、麦子、高粱等。其中小麦算是细粮,种小麦,就能吃上白面。十几年后,这些作物渐渐消失了踪迹,而那秋天的丰收景象,只能翻寻记忆才能看到了。○2 分地时,我家“不幸”分到了一块坑洼地——大约有三亩地大小的一个水坑。那个大坑,严格来说都不该算地,雨水大了就涝,雨水小,边边沿沿的,也不好种。但父亲笑着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不定是好事呢!”○3 说也奇怪,那一年,却是个大旱年,大坑里的水奇迹般地日渐减少,到耕种时,竟然干了。母亲发牢骚说:“黏糊糊的坑底,又种不了玉米,还不是白费!”父亲笑着说:“哈哈,你是不知道啊,盼都盼不来呢,那么多年的淤积,坑底土质肥沃,正适合种麦子!等着大丰收吧!”父亲非常兴奋,爽朗的笑声,感染着全家人,更唤起了全家人的美好期待。○4 该种麦子了,父亲借钱买了一麻袋麦种,自己驾着犁杖去播种了。麦子播种下去,老天爷一直没有下雨,麦苗却绿蒙蒙地覆盖了整个大坑。之后,父亲每天必然去看一次,说坑底有劲,杂草多,要及时除草,否则把营养都抢去了,麦子就长得没劲了!父亲每次走着去,走着回,回来的时候,总是欣喜万分。母亲就静静地听父亲绘声绘色地描述麦子的情况。○5 一个月后的一天傍晚,父亲带回了一大捧“草”。我们姊妹几个呼啦一下围上去,父亲开心地把“草”摊开:“看看吧,这就是咱家的青麦子!”我们摩挲着长长的像孔雀羽毛一样的麦穗,问父亲:“麦子怎么长胡子啊?”○6 “这胡子叫麦芒,用来扎人啊,谁要来偷麦粒,它就扎谁!不过现在青着,还不硬,等到成熟了,变成了黄色,坚硬锋利得像一根根针!那些小鸟啊,都不敢来吃麦子!”○7 我顾不上问父亲小鸟到底能不能吃到麦子,因为父亲说要给我们烤青麦子吃。我们围在灶坑边,看父亲把麦穗放到火上,青青的麦芒很快烧没了,青青的麦皮也烤黑了,父亲才从火里把麦穗拿出来,给我们每人一根,教我们把麦穗放在手心里,双手相对一搓,青绿色的麦仁就出来了!⑧我们学着父亲的样子来搓,手心里果然都是青绿色的胖乎乎的麦仁,一闻,浓浓的麦香,一下钻进了鼻孔,然后一把把麦仁扔进嘴里,软软的,似乎还有一些嫩浆,那个香啊!母亲看着我们一个个小馋猫一样,嗔怪父亲不多给我们弄点回来。⑨终于到了七月,麦子黄了!父亲说要扎一个稻草人,放到麦地里,驱赶那偷吃麦子的麻雀们。父亲找来稻草和高粱秆,捆啊,绑啊,扎啊,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一个活生生的稻草人就站在了我们面前,风儿一吹,稻草人的胳膊还能不停地摆动呢。⑩即使有了稻草人看护,父亲还是每天去看一趟。每次回来,我都打听一下,稻草人看得好不好。父亲说麻雀来了一拨又一拨,都被稻草人赶跑了!母亲笑而不语,只是安静地将父亲裤腿上的麦芒一根根拔去。 麦子终于熟了。开镰那天,我几乎是小跑着来到了麦地,想看看传说中的麦浪,无奈麦子比我高,怎么跷脚都无法看到,父亲就把我抱起来。天啊,真的是金色的波浪啊!一阵风吹来,麦子一浪一浪地滚来,沙沙沙的声音,那么好听,像流水,像风吟,像麦子们在集体歌唱…… 开始割麦子了,父亲挥舞着镰刀,嚓嚓嚓,几下就割了一大捆。我力气太小,本来锋利的镰刀,怎么都挥不起来,只能几根几根地割。后来,我索性把镰刀丢在一边,开始拔麦子,大坑土质松软,我稍微一用力,一把麦子就连根拔出来了,甩甩根部的土,像父亲一样,一堆一堆地放好。 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一坑的麦子也割完了。我和父亲直起腰,站在麦地边,放眼望去,一捆捆麦子,在夕阳的映照下,就像一堆堆金子一样,乖乖顺顺地躺在那,真好看!父亲摸摸我的头,说:“这些麦子吃不了,卖掉一些,正好供你们读书用。” 我一听读书有了保障,浑身酸酸的感觉就像汗珠一样被风吹跑了。 麦子拉回来了,房前屋后都摆满了,金灿灿的,把房子映得像个童话屋。乡邻们都过来和父亲搭讪:“老哥啊,发财了!”“老哥啊,老天爷真照顾你!”我很想插嘴,告诉他们,我的父亲是塞翁啊!聪明又勤劳的人,老天爷当然照顾了! 那一年,家里的袋子都装满了麦子,父亲打算留够自家吃的,把剩余的麦子卖了。结果,村里人都说我家的麦子好吃,争着来买。 那一年,我们的学费没有借钱。 那一年,我们似乎过上了城里的生活,大多数日子都吃细粮——白面。 那一年,父亲总是调侃母亲说:“天上掉馅饼了,今天我们吃馅饼吧!”母亲笑着把馅饼做得喷喷香,吃得我们打着饱嗝还在喊香。 后来,细粮普遍了,可是,每次一吃白面,我就想到那年我家的麦子,心里就满满的麦香!(作者:汪立伟,有删改)9.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父母之间围绕“种地”发生了哪几件事。(4 分)10.请在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其一,结合括号内的提示赏析。(2 分)【A】手心里果然都是青绿色的胖乎乎的麦仁,一闻,浓浓的麦香,一下钻进了鼻孔,然后一把把麦仁扔进嘴里,软软的,似乎还有一些嫩浆,那个香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B】一阵风吹来,麦子一浪一浪地滚来,沙沙沙的声音,那么好听,像流水,像风吟,像麦子们在集体歌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我选【 】,1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 分)12.为什么文章 ~ 段开头都用“那一年”领起,而在 段开头又改为“后来……”?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 分)三、古诗文阅读(共 15 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 13~1 题。(共 11 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①。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②。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③,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注】①妍:美丽,美好。②擎(qíng):举,向上托住。这里指耸立。③馥(fù):香气。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可爱者甚.蕃 甚:很 B.不蔓.不枝 蔓:枝蔓1 .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莲花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3 分)C.香远益.清 益:更加 D.及.其茎叶既生 及:等到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5.下面是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另一种标点方式,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4分)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7 题。(4 分)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7. 本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 分)四、名著阅读(4 分)18.小文在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时,发现可以用几个关键词解读保尔的“钢铁精神”。请从以下两个方面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保尔革命生涯的相关情节进行解读。①战场勇士 ②工地铁人五、作文(50 分)19.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 分)(1) 请以“平淡生活有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具体;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8 年毕业典礼上,戴锦华老师在致辞中说:“也许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毕业之一课,是学会输得起。输得起,是当年我步入高考考场时的自勉,也是我一生的功课。如果你们不甚成功,甚或落败,那么输得起就好。输得起,凭借的是一份自知,更是一份自信。”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下语文期末试题答案.pdf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