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试卷150分钟 150分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工智能开发曾有两个相互竞争的路线。一个是理性主义路径,试图将人类的所有知识全部形式化为符号、命题与数据,然后通过逻辑计算来得出答案。另一个是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结构,通过学习来建立和强化不同单元之间的联系,从而模仿人类的思维与行动方式,输出答案。换句话说,“一派把计算机看作操作思想符号的系统,另一派则把计算机看作建立大脑模型的手段。一派试图用计算机来例示对世界的形式表述,另一派则试图用计算机模拟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一派把问题求解作为智能的范式,另一派则把学习作为智能的范式。一派利用逻辑学,另一派则利用统计学。在学派上,一个是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还原论传统的继续者;“另一个则把自己看作理想化的、整体论的神经科学”。用德雷福斯的话来说,前者是“造就心灵”,后者是“建立大脑模型”。或者用不太准确的话来说,这两者的分歧就是结构与功能之别。当然,这两个路径也不是泾渭分明,建立大脑模型也离不开最基本的形式计算,造就心灵也离不开对人类逻辑思维的模仿。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人工智能研究最初的这段时间里,符号理论或专家系统占据上风。它首先要用符号表征世界,然后才能逻辑推理。这个形式化过程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对日常知识的形式化,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早期联结理论由于缺乏脑科学支持,更重要的是机算力无法与人脑的神经联结量匹敌,因而在表现上不如符号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联结主义才得到复兴。目前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主要采用的是联结理论或神经网络系统。因为算力的大幅度提升,模仿人脑联结的参数数量可以增加到千亿级甚至万亿级,它们可以通过预测与自我检验建立语言间的联系,所以机器突然变得可以像人类一样理解日常语言微妙的意义并作出回答。这个路径的优点在于可以跳过形式计算论企图对世界万物进行形式化的复杂建模,同时避免总结抽象出一个适用于万物的空白框架。它可以学习无法形式化的日常知识,不必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运行机制。这就使其具有了灵活的适应性,可以通过对大量语料库的深度学习,找到统计学上的规则,进而模仿这种规则生产知识。但正如形式计算理论批评的那样,基于联结理论的人工智能并不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在运行的底层没有真正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只是根据统计学中大部分人的选择,模仿人类的输出行为,所以会产生一些连简单的数学计算都会出错的问题,或者出现连儿童都不会出现的“机器幻觉”。当下人工智能的强化学习需要具备尽可能完备的语料库,这好比是图书馆1.0,它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图书馆2.0想要将1.0的知识进行形式化,找到其中的逻辑,这正是知识图谱和符号主义的目标。但是十分遗憾的是这个任务过于宏大,无法穷尽,而且有大量日常的知识无法被形式化,最终失败。图书馆3.0采用的则是联结主义的人工智能,通过将图书馆1.0作为强化学习材料,不断自我训练,建立起知识点联结,然后在输出知识时摆脱对图书馆1.0中知识的搜索,根据预训练建立起来的参数,重新生成问题的答案。(摘编自刘海龙《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材料二:大语言模型的“世界”完全被局限在人类所提供的数据范围内,这个人工制造的数字化记忆环境跟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其他人造环境一样,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微世界”,其本质是将极度复杂的世界简化为一个微小的模型。这个模拟的“微世界”根本无法支撑起大模型对人类整体生存状态及其知识生产的模拟任务,这是人工智能非常明显而致命的缺陷。目前大模型的拥护者能够找到的最便利的办法,就是不断拓展大模型的训练数据规模。因为从概率统计的角度看,用于训练的数据规模越大,大模型出现错误的概率就越低,性能表现也会越理想。但大语言模型还是不能理解意义。在一般的认知中,意义理解与语言现象具有最密切的关联,以至于人们通常将两者混为一谈,这很容易造成一些误解。事实上,从历史时间上看,在没有语言的时代,人类的行为也是有意义的。人类语言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存在显示到精确描述的过程。显示是古代社会中语言的功能,显示以多样化的方式使某物得以闪现,让显示者获得审听、觉知,让被审听者得到审察、处置。古代语词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显示事物的存在,显示者(语词)与被显示者(事物的存在)之间的关联是非常明确的。然而,这个意义关联逐渐丧失的过程在近代数学和语言学兴起之后达到了顶峰,科学为了表述纯粹而精确的关系,逐渐用含义固定的符号取代含义模糊的文字表述,数学与符号的形式系统成为科学领域最理想的普遍语言。伴随着科学知识的符号化和形式化过程,知识逐渐脱离了其诞生之初所关联的存在场景。这种抽象化和形式化的趋势使得科学失去了与人类需求和现实世界的直接联系,成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自行演化的系统。胡塞尔称之为“科学危机”,即科学“丧失了其对生活的意义”,当代大语言模型的知识生产,完全可以被视为这一危机的最新表征。(摘编自王颖吉《大语言模型知识生产的意义理解困境及其诠释学转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开发曾有两大竞争路线,先是符号理论占上风,但因为近年来脑科学的支持,模仿人脑的联结主义路线成为主流。B. 联结理论的人工智能无须对世界万物进行形式化的复杂建模,主要是通过深度学习大量语料,找到统计学上的规则,模仿这种规则输出知识。C. 我们一般认为意义理解与语言现象密切关联,但有些情况并非这样。没有语言,人一样能表达意义;人工智能不理解意义,但它一样能生产知识。D. 人类语言经历了从存在显示到精确描述的过程,随着近代数学和语言学的兴起,在科学领域,数学与符号的形式系统成为最理想的普遍语言。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德雷福斯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理性主义路径和模仿人类大脑路径知识生产的不同。B. 图书馆1.0是基础,图书馆2.0是对1.0的升级,图书馆3.0又是对2.0的升级。C. 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涵盖的知识范围较小,所以把这个人造环境称为“微世界”。D. “科学危机”的产生直接导致了含义固定的符号逐渐取代含义模糊的文字表述。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 汽车制造厂把智能机器臂运用到生产线上,很多工人因此失业。B. 在媒体平台上出现大量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新闻,误导了读者。C. 聊天机器人的关爱让王先生备受感动,他逐渐产生了情感依赖。D. 智能健康咨询平台建议人们“每天吃一小块石子”来补充矿物质。4. 两则材料都涉及人工智能的知识生产,它们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5.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存在问题,我们将如何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道刘帆余思成的记忆里,有一抹情景始终忘不了。说来大家不信,他忘不了的,其实是一条古道。这条古道连接岭南岭北,叫秦汉古道。余思成说古道上有日月。这是他常说的话。为什么有日月?旁人听不懂,还说他胡说八道。不过,有一个人懂余思成,这个人就是苏米。余思成与苏米,原是一对金童玉女。两个人不信苍天信明天,对考中的学校都不满意,就相约南下淘金。那年正是“十里桃堤三月初,燕雀颉颃意如如”之时,陌上花开,春光烂漫,俩人坐没有空调的大巴车从宜章县入粤,晚上在阳山古道的盘山公路上穿行。从此,古道就与余思成和苏米相连,只是后来俩人回老家坐的是绿皮火车,再后来是坐高铁,崎岖的古道在记忆中渐行渐远。不想二十八年后,余思成有天对苏米说参加了重走长征路计划,要走秦汉古道。谁知,苏米一听,马上摇头说那里太危险了!余思成明白她是担心自己的安危,但是嘴上却说:“当年你不是说‘好幸运,免费旅游了岭南’,如今长居百越之地,反倒不敢走回头路了?”苏米气急:“此一时彼一时,莫充英雄好汉!”“行,去不去得了,还要上级决定,不过,你说那个年月,要不是我们斗胆,也就没有我们的开花结果。”余思成跟苏米讲这些话,时令上也是春天,俩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不知不觉,思绪就回到了一九九三年。“提出到岭南,是你先说的吧?”余思成说。“没错,是我。敢做敢当,难不成多少年了,你要后悔?”苏米说。“不是!我想啊,你的主意让我跟一段历史相连,感激你还来不及呢,我怎么会后悔!”“那就好!说说看,哪一段历史?”“你回忆一下那年,”余思成停顿了一下说,“我们一无所有,没心没肺地向南走,就像我爷爷讲的故事那样,我们是下岭南。“那年,汽车徐徐爬行,从车窗往外看,车子一辆接一辆往山上爬,车灯通明,好像一条亮闪闪的‘火龙’在蠕动,苍茫的夜色,乌蓝的海面,星光点点,弯弯曲曲的长龙,像在苍茫的海浪里摆荡,高低闪烁,说是一串活动的火亮珍珠也不为过。苍穹下与星光交相照映,美不胜收,那气势、那阵仗、那壮美,还记得吧?那是一道迷离的景色。“我们俩坐汽车走广东,比起我爷爷两条腿一根扁担到岭南,不知好了多少倍。”余思成感叹。“事物总是变化的。若论今天的高速铁路,那个风驰电掣的速度,爷爷跋山涉水,一步一个脚印赶路,则又是落后八百年了。”苏米说。“所以啊,人要往前看。不过,爷爷虽然早已作古,但是他们留下的故事还在。因缘际会,二十八年后我要重走长征路,或许与挥之不去的古道来一次亲密接触,我会找到爷爷的足迹。”“爷爷是个脚夫,不说吧,故事辛酸。”“是啊,就因为辛酸,我才要参加活动,那些即将被湮灭的沧桑世事,那些长满茅草的古道,总在心中回荡。爷爷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他说坎坷路途由坎坷经历的人走过,不简单!在古道上可以听人讲古,前朝旧事,让肩挑重担的挑盐客脚底生风。”“这话倒是真的。挑南盐,吃南盐,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过,爷爷挑盐时,起初却不晓得自己即将成为末代挑盐客。爷爷说挑盐八年后碰上一九三六年粤汉铁路通车,自己的饭碗才没了,不过,那些年用脚板走路肩膀挑盐,力气活,山高路险,心里也胆怯过。但是,古道上,天文地理、奇闻异事真多!爷爷有次说,秦汉古道,某年某月,韩愈老先生也在古道上走过,借光黏鞋,或许以后我的子孙也是个文曲星。”“你就美吧,还文曲星。去吧,去吧,去了也代我向古道上的爷爷问声好。”余思成最终成行,重走秦汉古道,不过,时间不是春天,而是秋天。余思成从坪石西京古道往北走,很多地方是坐车,也有徒步。余思成心细,心里记着一件事,就是古道上不知哪个朝代哪个年月留下的前人过客的随手联,联曰:“客有急事须少坐;人无假日莫长谈。”联很直白,但是却是经验告白。赶路之人,在茫茫大山中穿行,除却路途凶险,还有不可预测的麻烦,此等警语,实际上是劝说行人注意歇脚时间,切莫贪图舒服,耽误白天翻山过岭的良机,晚上黑灯瞎火,劫匪、豺狼虎豹危险,联语提醒出门在外的赶路人,善意啊!余思成想,爷爷当年肯定看到过这幅随手联。遗憾的是,余思成翻山越岭,并未找到真正的随手联刻在何处。或许在别的地方,擦肩而过也是有的,不过总归是遗憾。余思成把心中的寻访不遇用微信告诉苏米,没想到苏米回信说:真正的随手联刻在行路人的心里,你怎么找得到呢?余思成一震,是啊,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青石板上的日月,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用脚板丈量的。余思成下山就光着脚走路,众人不解,他也不说。(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米年轻时首先提出下岭南淘金想法,十分有胆识,年纪大了以后却不敢再走回头路了。B. 余思成知道苏米出于安危的考虑一定不会同意他重走长征路,所以在计划落实后才告诉她。C. 余思成对爷爷所讲过的古道上的故事充满向往,他有意去寻找古道上的随手联却没能找到。D. 爷爷因粤汉铁路通车失去挑盐工作,成为了“末代挑盐客”,他的心中对此充满抱怨。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对夜色中车灯描写运用了多种手法,以视觉对比描写出古道的壮美。B. 文中详述了“随手联”的具体内容,体现出前人过客的生存智慧和高深的文化素养。C. 小说以余思成光脚下山结尾,呼应前文“脚板丈量”的感悟,结构严谨又有余韵。D. 小说段落大多较为短小,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写法有利于加快叙事节奏,灵活简洁。8. 古道上的“日月”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9. 本文很好地体现了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颍①埒素、黄绮②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山水,大物也。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者当造乎天真,不袭陈迹。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石者天地之骨,贵坚润;水者天地之血,贵周流。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此三远也。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节选自郭熙《山水训》,有删改)材料二: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选自王维《画学秘诀》,有删改)【注】①箕颍:箕山和颍水。相传许由隐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想让他担任九州长,许由不想听,洗耳于颍水之滨。②黄绮:秦末汉初著名隐者“商山四皓”中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村庄著数树以成林 A 枝 B 须抱体 C 山崖合一 D 水而瀑泻 E 泉 F 不乱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苟洁一身”中的“苟”是姑且、暂且的意思,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苟”意思相同。B.“造乎天真”的“造”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与成语“登峰造极”的“造”意思相同。C.“尽出之则不远”的“之”作代词用,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中的“之”用法不同。D.“肇自然之性”的“肇”是“起始,发端”的意思,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肇”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熙认为君子爱山水是因厌弃尘世束缚,向往烟霞仙境,但受君臣伦理等所限,难以真正出世隐居。B.山水的云气四时各异,春明媚、夏浓密、秋稀疏、冬暗淡,画者需追求天真,不可因循守旧。C.郭熙指出“远山无皴,远水无波”是因距离遥远而细节模糊,并非完全省略,需以简笔暗示其存在。D.王维主张画中主峰需突兀独立,客山则奔趋呼应;僧舍置于山环水抱处,人家设于水陆交界,以契合自然之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石者天地之骨,贵坚润;水者天地之血,贵周流。14.以上两则材料均为画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则画论的艺术主张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①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②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③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①离宫: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②元:同“原”。③刘禹锡《乌衣巷》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通过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景色,也道出了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B. 颈联中诗人感慨自己同满地芦花一样老去,蕴含飘零之感;而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C. 尾联中“别却”意为“离开”,“化作啼鹃”化用望帝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牵挂。D. 与诗人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本诗尾联显得更加慷慨激昂。16. 本诗的颔联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一些指责进行辩驳,表明推进改革变法的决心,其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征利”的指责进行的辩驳。(2)小真在石钟山游玩,听到有人说石钟山因“扣石发声”而得名,他想引用苏轼《石钟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来质疑这种说法。(3)中国神话故事内涵丰富,颇具魅力。古代很多诗人(词人)在诗词中化用神话故事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不能填写本试卷中的诗句)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到“真实”,我不避拆字的嫌疑,还想把这两个字分开来讲。“真”是真情,是本质,“实”是实况,是外貌;实是真的基础,真是实的提高。虽然真比实更重要,( 甲 )。①顾恺之给人画像,②最后在脸颊上画上三根汗毛,③这个人立刻就栩栩如生地活了起来。④然而,他要是没有先把脸形画得差不多,⑤那么光有那三根汗毛这个人也活不起来的。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写文章上来,写一个人不仅是要写他的 A ,更要紧的是要写出他的内心世界。倒不一定要通过大段的“意识流”的分析,却往往在一两句话、一两件小事情上流露出来,抓住这个,一个人就写活了。古人之中,司马迁最擅长这一手,后世的史传文章 B ,但很少能比得上《史记》。我们记住一些有名的小说人物,也无一不是首先想到他的某一两件事或某一两句话。同样,写一件事情,( 乙 ),还要能把这些情节的内在联系交代清楚。写风景,也不能光写山是如何的青,水是如何的绿,要能写出它所以能叫人 C 的奥妙。因而写人就需要直接间接地跟他交朋友;写事就要周咨博访,去伪存真;写景(丙),经历些个风晨雨夕,寒往暑来。一句话,得在认识上下一番功夫。所以,写文章不仅仅是一个写的问题,这里边还有一个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问题。凡是认识不清,或者不肯、不敢认识清楚,或者不肯、不敢照所认识的去写,都是不会写出好文章来的。18. 文中的拆字法是常用的解释词语的方法,下列词语可用拆字法解释的一项是( )A. 七夕 B. 崇高 C. 葡萄 D. 徘徊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 学校文学社举办写作理论学习交流会,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写作中的“真实”问题的看法。要求:使用关联词,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的效率陷阱;能在0.1秒内写诗作画。但艺术真正的价值恰在于人类创作时的犹豫、痛苦与顿悟。——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A 2. A3. D 4. ①材料一从人工智能开发路线演变及当下技术路径(联结理论)角度论述知识生产。②材料二从大语言模型的意义理解困境角度展开论述。5. ①发挥符号主义技术优势,构建知识图谱,通过逻辑推理,减少“机器幻觉”。②提升数据质量,扩大数据训练规模,以降低错误概率。③深入研究人类语言发展中意义的产生和演变过程,重建知识与生活场景的关联,减缓知识生产的抽象化、形式化危机。(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B8. ①指的是与古道有关的过往的人生经历与记忆。②指的是古道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9. ①小说通过余思成和苏米回老家的交通方式的变化,展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②小说通过写余思成和苏米南下淘金、余思成的爷爷挑盐为生,展现了特定年代下的人们的生活面貌。③小说通过写余思成重走古道,表现传承历史和文化记忆的主题。(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 答案:ACE 【解析】句意:村庄缀以数树即成疏林,枝干须环抱屋舍;山崖聚一水而成飞瀑,泉流须井然有序。按照句式,“村庄著数树以成林”“山崖合一水而瀑泻”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枝须抱体”“泉不乱流”结构一致,各自断开。11. 答案:A 【解析】如果、假如/姑且、暂且。句意:如果洁身自好。/暂且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B.正确。句意:作画者应抵达天然本真境界。/登上顶峰,指到达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C.正确。代词,代“水”/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全然展现反而难显悠长。/(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D.动词,起始,发端,强调本质的显现。/副词,开始,最初,强调时间上的起点。句意:它始于自然本性。/(父亲)最初便将美好的名字赐予了我。12.答案:D 【解析】“王维主张画中主峰需突兀独立”错。原文王维强调“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主张主次呼应,而非强调主峰的孤立性。13.(1)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的旨趣在哪里呢?(因为)山丘园圃能培养纯朴的性情,是人们常居之处。赋分点:①“其旨安在”,宾语前置句,1分;②“素”,质朴,“素”是“养”的宾语,形作名,翻译为“质朴/纯朴的本性”,1分;③“所常处”,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所常居之处/时常居住的地方,1分;④句子大意,1分。(2)石头是自然的骨骼,关键在于坚硬润泽;水是自然的血脉,关键在于周遍流动(而不凝滞)。赋分点:①“石者天地之骨”“水者天地之血”,判断句,1分;②“坚润”,坚硬润泽,1分;③“周流”,周遍流动(而不凝滞),1分;④句子大意,1分。14.①以自然为创作根基。二者均将自然视为艺术生成的源头,追求“天真”与“自然”。②强调构图的整体性。材料一通过“三远法”构建空间层次,材料二以“主峰高耸,客山奔趋”强化主次呼应。③注重虚实映衬。材料一通过“烟霞锁腰”“掩映断流”,材料二通过“远景烟笼,深岩云锁”等手法营造虚实。④注重人文与自然的交融。材料一认为亭榭、渔钓是水的“眉目”与“精神”,材料二通过僧舍、村庄等点缀传递隐逸理想。赋分说明:以上四个角度,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D 16. ①本诗的颔联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表达更有表现力,能更好地抒发诗人的情感。②本诗颔联的“元无异”与“半已非”形成对比,山河风景依旧而国破家亡,反映出诗人心系国家兴亡、情牵百姓疾苦的情怀。③《春望》中,“国破”与“山河在”形成对比,国都沦陷、一片残破而山河依旧、春光明媚,表达了诗人的无限痛惜之情。(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为天下理财 ②. 不为征利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 所在皆是也 ⑤.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⑥. 便胜却人间无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B 19. A.音容笑貌/言行举止B.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多如牛毛C.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赞不绝口/心向往之20. 甲:但离开实也很难得到真乙:不仅要写出前后情节丙:最好是在那里住一段时间/就要亲临其境21. 句③,去掉“栩栩如生地”或“地活了起来”。句④,把“他”放到“要是”后面。22. 示例一:写作中,“实”是根基,“真”是灵魂,只有以实托真、由真驭实,让二者紧密融合,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作品。示例二:在写作时,不仅要描绘出事物的外在实况,而且要挖掘其内在真情,因为只有二者兼具,才能体现“真实”,成就佳作。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