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评卷 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现有的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者说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是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像草一样,风往哪吹,草就往哪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要做个君子就不能赶时髦,赶时髦是会丧失某些气节的。君子要成为一个社会的引领者。引领就必须要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注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文化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礼仪的根本精神集中起来讲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大报本也,大报本就是不要忘掉我们从哪来的。“天地君亲师”是我们生命的本源。儒家教育归根结底是让人通过教育恢复人性,改变兽性。礼是大报本,原始返终,要追到最后的根源上去,这是礼的一个核心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知恩报恩。礼第二个重要的内容是敬,这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敬,不仅要相互尊敬,自己也要尊敬自己,所以去掉敬,礼仪都是虚设的。所有的礼仪都体现了一个核心精神:相互尊敬。礼里面的敬是出于内心的,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当然,我们首先要从形式上开始,最根本的是不能丢掉礼,君子的一个责任就是传承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百善孝为先”,中国文化讲天地生万物,万物包含人类,人类有人类的祖先,所以我们要孝我们的祖先,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生命是父母所生,所以要报答父母,父母要养育教育子女,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相互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孝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通过丧礼来体现,守丧三年就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两个字的品德是:诫敬。南宋的朱熹曾经讲过,“为人行事,诚敬二字”,做人做事把握这两个字就可以了。“诚者勿自欺,勿妄为”,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妄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敬是不忘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同时也要敬畏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这两个字去做,勿自欺,不怠慢,不放荡,这个人就具有了君子的品德了。三个字是智、仁、勇。《中庸》里面对这三个字做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好学近乎知,”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好学,学无止境,不断上进;仁,也不是我们一般的理解“爱人”,“力行近乎仁”,要去做,踏踏实实地去做才是“仁”;至于勇,“知耻而后勇”,懂得羞耻的人才能勇,真正有勇气的人是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去改正的。四个字是礼、义、廉、耻。一个君子最基本的应该是守礼,敬人。儒家讲的“五伦”是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都是一个自然的关系,无法逃避。守礼就是按照身份该做的事情,就是尽伦尽责。君臣是从社会关系来讲的,一个正常运作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要有分工的,需要有不同的地位角色,否则就成为无政府主义状态。在中国文化中,君臣关系常常化解为君父、臣子,官员也让他化解为父母官、子民,要按父母子女关系处理这种关系。义,就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是人特有的。人要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会变为禽兽,甚至禽兽都不如。廉,正直,清廉,做人就应该正直才能起表率作用,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够诚信。第四个是耻,羞耻。做人要懂得羞耻。我们通过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有一种羞耻心,使他的行为能够非常方正。有羞耻心的人、行为一定是方方正正的。所以四个字就是礼、义、廉、耻。君子品德怎么养成?环境非常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决定因素还在人自己身上。中国文化始终是反求诸己的,历来是为己之学。所谓“为己之学”也可以说是“君子之学”。君子学习是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小人之学”或者“今之学者”是为人的,“为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把学到的东西看作飞禽走兽。禽犊就是人所拥有的财富,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做表面文章的、显示给别人看的,所以“为人之学”,根本不落到心里面去,更不落到行动上去。另外还要寻求名师良友,荀子讲最直接的就是向身边的君子学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放开眼界,向天地万物学习。只要我们能够谦虚谨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摘编自楼宇烈《君子的意义与德行》)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题思路,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大致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对应,以孔子为分水岭,其内涵从代表社会地位转变为道德品格的标志。B.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君子,就不能盲目追风头,赶潮流,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身教来教育大家。C.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和变化的,传承文化不在于种种外在形式,而在于把文化的精神传承好。D.君子品德三个字要求中谈到的“智”“仁”分别重在强调孜孜求学与身体力行,与我们日常理解不尽相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孝作为君子品德的核心,但要成为君子还要具有诚敬、智、仁、勇等德行。B.只要有自暴自弃,不尊重他人,不敬畏自然的行为,就不能称得上具备君子品格。C.在中国文化中,尽量把君臣关系变成父子般的自然关系,有利于社会的正常运作。D.通过“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对比,突出成为君子主要靠自己身体力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孟子 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B.《荀子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辛弃疾《鹧鸪天 博山寺作》:“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D.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4.《孟子 离娄上》:“礼人不答(意思是:我有礼貌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请根据文本概括原因。5.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例如:“花”一个单字,就是一个音,是单音节的,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词,相传为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古乐府诗,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代表着美丽的女子。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平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材料二:中华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人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题思路,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C.读诗背词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叶嘉莹认为《忆秦娥》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词中的“汉家宫阙”隐藏有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诗词不再是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的“小众文学”。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形成的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D.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8.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下列不能体现其主张的一项是( )A.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B.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D.钟起炎《与贫困户共商产业发展》: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9.关于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宗明义,第一段明确表示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B.为了阐释中国传统诗词美,文章从独有的音韵和丰厚的内涵两个方面进行了充分地论述。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不仅使论证详实,而且语言典雅自然。D.材料末段的“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既重申了文章观点,又照应了开头。10.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二、文言文阅读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勐、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臣光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资治通鉴·唐纪十三》)1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陛下日者A既立B承乾C为太子D复宠E魏王F礼秩G过于承乾H以成今日之祸。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重新。与《念奴娇 过洞庭》“更无一点风色”中的“更”意思不同。B.爱,爱惜。与《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爱”意思不同。C.审,详细;周密。与《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审”意思相同。D.得无……乎,恐怕……吧。与《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意思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治担心元昌的事连累自己,忧心忡忡,太宗知晓前因后果后,后悔立魏王泰的想法。B.在立嗣的过程中,晋王治因仁孝取得了群臣的一致称赞,最终太宗下诏立为皇太子。C.太子承乾获罪后,魏王泰每日入宫侍奉,太宗心中高兴,暗暗决定立魏王泰为太子。D.褚遂良认为如果立魏王,就要吸取教训,必须先安置好晋王,这样才能保障其安全。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2)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15.唐太宗起初想立魏王为太子,最终却立晋王为太子。他是如何考虑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三)王安石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鹰隼②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中郎③旧业无儿付,康子④高才有妇同。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注】①王逢原:王安石的连襟和好友,英年早逝。②鹰隼(sǔn):泛指凶恶的鸟。③中郎:汉末蔡邕曾任中郎将,博学多才却无子嗣。王逢原亦无子。④康子:战国时齐隐士黔娄,其妻贤惠,共守贫困。王逢原妻亦颇贤惠。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对王逢原怀有极大的期待,不想英才陨落,期待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B.诗歌巧用典故,“无儿付”与“有妇同”对比,突出了王逢原逝世之后的悲凉。C.诗歌以景作结,诗人想象王逢原墓上之景,意境悲凉,情感上回扣诗题之“思”。D.全诗熔景、事、情于一炉,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意蕴丰富,真挚感人。17.王安石在《寄王逢原》一诗中说:“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请据此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本诗颔联情感的理解。四、默写题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可见诗人心胸之博大。(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六朝相继灭亡,只剩下寒烟衰草。五、语言表达19.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解题思路其思想感情的异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20.“表里俱澄澈”即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21.“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 请简要赏析。22.《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 联系上阕,简要解题思路。23.往昔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作者举了个例子,举的什么例子 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参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原文是“不拘泥于”并非“不在于”,文本中还有“我们首先要从形式上开始,最根本的是不能丢掉礼,君子的一个责任就是传承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2.答案: A解析: 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非君子品德的核心。3.答案: D解析: 仅为自然景色描写,与君子品德无关。4.答案: ①“礼人不答”是因为施礼之人只注重形式上的礼节,不是发自内心的恭敬。②“反求诸己”有利于完善自身行为,养成君子品德。解析:5.答案: ①首先对“君子”概念进行界定,以引出君子的作用。②进而从引领社会风气和传承文化两个层面具体展开。③接着从孝,诚敬,智、仁、勇,礼、义、廉、耻等四个方面论述君子需要具备的品德。④最后论述如何养成这些品德,具体要对内反省自己,对外向其他君子和天地万物学习。解析:6.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题思路能力,A.“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错,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但不能说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从材料一第2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法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或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中华诗词不再是他是在一个小天地毕的“小众文学”惜,从材料二第3段看,“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就定在一个小天地里。……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可见选项“不再是”表述绝对,未然。将然说成已然。故连C.7.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解题思路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1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创作诗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错,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会是“负担”,从材料二第4段“唐诗来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可见,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D.“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错,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故连B。8.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核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解题思路、运用的能力,B.李白《梦游天姥吟丽别》是一首记梦诗,是超越现实生活的浪漫想象,不能体现-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提抛时代”。ACD诗句内容均与生活、社会、时代相关,体现了深厚的现实主义思想,能体现题干中“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的内容。故选B.9.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题思路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比论证”错。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一运用了引证法,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运用例证法,如~例如:‘花'一个单字,就是一个合”,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故选C.10.答案: ①诗歌创作应关注万物、社会,从中寻找能给予人的感发力量。②注重诗词吟诵,领悟其所隐藏的深厚内涵。③拥抱时代,突破固有的创作和评价理论。④创新传播、普及形式,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得出:诗歌创作应关注万物、社会,从中寻找能给予人的感发力量。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得出:注重诗词吟诵,领悟其所隐藏的深厚内涵。由材料二结尾段“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得出:拥抱时代,突破固有的创作和评价理论。由材料二第三段“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由结尾段“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得出:创新传播、普及形式,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11.答案: DFH12.答案: B解析:13.答案: C14.答案: (1)请求陛下试着召见并询问百官的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情况,就是我们有负陛下罪该万死。(2)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或藩王企图谋取的,都要弃置不立,这一规定传给子孙,永为后代效法。15.答案: ①立魏王泰,会让后代子孙觉得太子的位子可以通过谋求取得;②给后代子孙立下成法,太子失道及藩王觊觎的均不得成功;③立下晋王,才能保全承乾与魏王的性命。16.答案: B解析: “对比”错误。“无儿付”表达对友人才华无人传续的惋惜,“有妇同”侧面表现友人的德行,一怜惜一欣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对比关系。17.答案: ①诗人对王逢原才华的赞美,将王逢原比为“凤凰”“骐麟”,可见他是“奇材”。②诗人对奸邪小人横行的愤懑。诗人将奸邪小人比作鹰隼,认为他们是“异端”,“鹰隼奋飞”描摹了奸邪小人得意横行的状态。③诗人对王逢原英年早逝、失去可以辅佐自己的战友的惋惜。用“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喻指英才陨落,无人辅助自己。解析: 《寄王逢原》中“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二句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王逢原是“奇材”,可以辅助自己力排“异端”,王逢原去世之后,就无人可以辅助自己了而在本诗的颔联中,作者认为“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此处说鹰隼能够展翅高飞,而凤凰却无法飞翔;骐麟得不到赏识而野马却受到重用。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真正人才得不到重用,好邪小人得意横行的现象的愤慨之情。而诗中将王逢原比为“凤凰”“骐麟”,正与“忆见夫子真奇材”中的“奇材”相呼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逢原才华的赞美之情。“力排异端谁助我”中,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王逢原这位有才华而又与自己有着相同政治倾向的好友的惋惜之情,本诗中“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即喻指英才陨落,暗示王逢原去世后无人辅助自己。18.答案: (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春光融融,风雨凄凄(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19.答案: 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的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啸”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20.答案: “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情感。21.答案: 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解析:22.答案: 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23.答案: 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奢侈的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