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9 古诗三首
课标分析
《古诗三首》描述了三个传统节日中人们过节时的情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和图画理解古诗的方法,了解不同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魅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材分析
关注诗句的理解: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关注节日和习俗: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八个左右结构,三个上下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其中“魂、借、酒、何、独、佳”为左窄右宽的字,“欲、牧”为左右同宽的字。在教学“牧”字时,引导学生观察“牛”作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且“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2.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五育融合点
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
3课时
9《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会写“符、欲”等11个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 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信息技术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希沃白板5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课前精彩展示
你们读过王安石写的诗吗?谁上台给大家分享一下?
二、创设情景,目标导学
1.猜字:分步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让学生感知“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3.交流:你知道我们卢氏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如果让你写春节,你会写什么?
4.有一首宋诗,仅仅28个字,却包含了3个古代春节习俗,你想读一读吗?板书课题,齐读。
三、任务驱学,自主解疑
任务单一:感知内容,正确认读生字词
1.指导朗读古诗。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
2.读出节奏。
(1)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2)学生练习读。
(3)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
(4)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任务单二:了解大意。
(1)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①理解“一岁除”。(除:除去,逝去)
②理解“屠苏”。(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
③理解“暖”字。喝了屠苏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
④认识“桃符”。(课件出示“桃符”的图片)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扫清学习古诗的障碍,为了解古诗打下基础)
四、激思导学,合作探究
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学生圈画交流。“暖”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曈曈”是指灿烂的阳光,表达了愉快的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心情愉快。
(3)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
(4)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3.练习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和课下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达标测学
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议一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3.拓展延伸:调查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六、识读转换,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符”字。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师范写,生摹写。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