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联考试卷1.(2025八下·义乌期中)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深居内陆。( )2.(2025八下·义乌期中)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变化从西往东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 )3.(2025八下·义乌期中)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4.(2025八下·义乌期中)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5.(2025八下·义乌期中)国家科技成果丰硕,如:清华大学团队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些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6.(2025八下·义乌期中)下列属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事例是( )A.在珠江三角洲发展先进制造业 B.在黄土高原发展种植业C.在华北平原发展淡水养殖业 D.在东南丘陵发展畜牧业7.(2025八下·义乌期中)杭海城际铁路盐官车辆基地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约160万度,可减少标准煤使用量约47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0吨。这有利于( )①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加快铁路运营速度③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 ④增加资源探明储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2025八下·义乌期中)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D.中共八大9.(2025八下·义乌期中)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10.(2025八下·义乌期中)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选 项 史实 结论A 土地改革 消灭了私有制B 一五计划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C 三大改造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A B.B C.C D.D11.(2025八下·义乌期中)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 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D.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12.(2025八下·义乌期中)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历史,1953~1957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包头钢铁基地建成 B.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C.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D.大庆油田建成13.(2025八下·义乌期中)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坚持科学,崇尚民主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4.(2025八下·义乌期中)下列对外开放城市中,与其他城市开放类型不同的是( )A.广州 B.深圳 C.珠海 D.厦门15.(2025八下·义乌期中)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在21世纪初,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事件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城市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发展乡镇企业16.(2025八下·义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2024年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新疆和田的于田县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该工程通过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综合措施,阻止沙漠扩张。材料一:图1塔克拉玛干沙漠示意图2和田的气温与降水量图相关链接: 沙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中的一种重要树种。沙枣喜光,耐寒性强、耐干早也耐瘠薄,喜疏松的土壤,耐风沙。沙枣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还能发展果汁、酿酒等深加工产业。(1)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其南北分别被 和 两座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的水汽。(2)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新疆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治沙策略,做法应是( )A.甲乙丙——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B.甲乙丙——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光伏治沙C.甲乙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D.甲乙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生物治沙(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沙枣能成为绿色阻沙防护带中的重要树种的有利条件。17.(2025八下·义乌期中) “三农”问题关系大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解放以前,他(贫农陈友汉)的土地很少,每年只收七担谷。现在,他家有田地十五亩四分,今年(1953年)他家收谷三十二担。——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地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并且逐步地把这些生产资料公有化; 它组织社员进行共同的劳动,统一地分配社员的共同劳动的成果。———《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 (1955年)材料三: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 1397 133.61990 7662.3 686.32000 24915.8 2282.12017 109331.7 13432.42021 147013.4 18930.9(1)指出与陈友汉生活改变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2)材料二中所涉及到的这次农业领域的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析材料三中数据的变化得益于哪一制度在农村的推行 并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材料中体现出实行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18.(2025八下·义乌期中)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 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2025年3月,四川代表团在两会期间提出“打造西部创新高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内陆开放。(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窗”具体内涵。对外开放是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策?(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3)四川内陆地区在吸引外资时不如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有海运成本低,国际贸易便利,有成熟的产业集群,人才多,改革开放政策倾斜等优势。请你为四川如何吸引外资,建言献策。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正确【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湿润空气难以到达导致干旱。因此,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深居内陆。 说法正确。【点评】 我国地域辽阔,面积广大,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的阻挡,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海陆因素是导致西北降水较少,气候干旱的主要因素。2.【答案】错误【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部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植被;中部降水稍增,发育为草原;东部降水较丰富,出现森林(如大兴安岭东麓)。因此,从西向东应该是“荒漠→草原→森林”反映这一递变规律。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变化从西往东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说法错误。【点评】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狭长,东西跨度大,降水由东向西递减。东部临近海洋,降水较多,形成温带森林;向西降水减少,过渡为草原;最西部的深内陆地区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因此,自西向东的植被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3.【答案】错误【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由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4.【答案】错误【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开始于改革开放后。由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5.【答案】A【知识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分析】清华大学团队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等重大成果,体现我国通过原始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体现创新的发展理念,所以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开放、协调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应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加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6.【答案】A【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紧邻港澳,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发展了先进的制造业。故A正确。黄土高原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缺少植被保护,且气候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B错误。华北平原人口多,耕地多,工业发达,因而用水量大,又因为华北平原降水少,所以水资源短缺,故发展淡水养殖业不适合,故C错误。东南丘陵降水较多,适宜发展林业、种植业,不适合发展畜牧业,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适宜发展先进制造业;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在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在东南丘陵为红壤地区,适宜发展林业。7.【答案】C【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杭海城际铁路盐官车辆基地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约160万度,可减少标准煤使用量约47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0吨。这有利于,①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③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①③正确。②加快铁路运营速度,④增加资源探明储量,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 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能源效率,发展绿色交通,鼓励公众参与,加大环保监管力度。 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减少碳排放。政策支持: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优化工业流程和建筑节能设计,减少能源浪费。绿色交通:推广电动汽车、完善公共交通,减少交通污染。公众参与:加强环保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社会共识。环保监管:严格执法,设定排放标准,处罚违规行为。8.【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题干“1954年”“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1954年9月,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制定了《中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故选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成立新中国,排除C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9.【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题干“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可知,我国国民收入、商品零售额和工业总产值的公有制经济占比占据了绝对优势,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选B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强调一大二公,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排除C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强调经济高速度,与公私占比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10.【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据题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D项史实与史论搭配正确,故选D项。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依然是私有制形式,A项史实与史论搭配错误,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B项史实与史论搭配错误,排除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项史实与史论搭配错误,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11.【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题干“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争于求成,严重地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发展,故选A项。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清朝政府关闭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12.【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题干“1953~1957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交通建设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故选C项。1959年,我国建成了包头钢铁基地,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排除A项。1994年,长江三峡水电站动工兴建立,是改革改革新时期的重要建设成果,排除B项。1960年,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建设,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成果,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13.【答案】A【知识点】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解析】【分析】王进喜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带领工人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信念开发油田。 以血肉之躯替代搅拌机械,确保油田安全 ,体现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崇尚民主, 改革创新和执政为民 的内容,应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14.【答案】A【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而广州是1984年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故选A项。深圳是经济特区,而广州是开放城市,排除B项。珠海是经济特区,而广州是开放城市,排除C项。厦门是经济特区,而广州是开放城市,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特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15.【答案】C【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据题干“21世纪初”“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底,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故选C项。1980年,我国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开辟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A项。1984年,我国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排除B项。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方向,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16.【答案】(1)昆仑山;天山(2)C(3)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符合沙枣喜光﹑耐寒耐旱的生长习性;沙漠广布,土壤疏松,符合沙枣喜疏松,耐风沙的特点;沙枣能发展果汁﹑酿酒等深加工产业,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其南部是昆仑山脉,北部是天山山脉。这两座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使得该地区气候干旱,形成了沙漠。(2)、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新疆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治沙策略,根据题意,在绿洲及其附近地区,采用生物治沙,优先种植红柳等树种。在离绿洲较远的地区采用光伏治沙,安装光伏发电站。在既无水源,也难以铺设光伏设备的地区,采用工程治沙。因此,做法应是甲乙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符合沙枣喜光﹑耐寒耐旱的生长习性;沙漠广布,土壤疏松,符合沙枣喜疏松,耐风沙的特点;沙枣能发展果汁﹑酿酒等深加工产业,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点评】 从沙枣自身生长习性看:材料中提到沙枣喜光,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沙枣生长。沙枣耐寒性强,新疆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沙枣的耐寒特性使其能够在此生存。沙枣耐干旱也耐瘠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沙枣的这一特性使其可以在这样的环境扎根生长。沙枣喜疏松的土壤,沙漠地区的土壤质地相对疏松,符合沙枣对土壤的要求。沙枣耐风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风沙活动频繁,沙枣耐风沙的特点使其能够在防风固沙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生态和经济价值看:沙枣能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对于改善沙漠边缘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沙枣还能发展果汁、酿酒等深加工产业,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防护带的建设和维护。17.【答案】(1)土地改革(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4)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现在,他家有田地十五亩四分,今年(1953年)他家收谷三十二担”,结合所学可知,1050-1952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等,使得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2)据材料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地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促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成。(3)据材料三“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可知,从1978年至2021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故答案为:(1)土地改革。(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4)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农”问题,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18.【答案】(1)经济特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中欧班列,加快西部陆海空交通建设;科技赋能,推动科技城建设;沿海城市部分产业转移西部,促进区域协作;通过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扶持等。【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内涵:据材料一“那 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开辟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大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据材料一“……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据材料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内陆开放”并结合所学可知,四川作为内陆地区在吸引外资时,应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中欧班列,加快西部陆海空交通建设;科技赋能,推动科技城建设;沿海城市部分产业转移西部,促进区域协作;通过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扶持等。故答案为:(1)经济特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中欧班列,加快西部陆海空交通建设;科技赋能,推动科技城建设;沿海城市部分产业转移西部,促进区域协作;通过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扶持等。【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对外开放格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联考试卷1.(2025八下·义乌期中)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深居内陆。( )【答案】正确【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湿润空气难以到达导致干旱。因此,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深居内陆。 说法正确。【点评】 我国地域辽阔,面积广大,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的阻挡,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海陆因素是导致西北降水较少,气候干旱的主要因素。2.(2025八下·义乌期中)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变化从西往东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 )【答案】错误【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部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植被;中部降水稍增,发育为草原;东部降水较丰富,出现森林(如大兴安岭东麓)。因此,从西向东应该是“荒漠→草原→森林”反映这一递变规律。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变化从西往东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说法错误。【点评】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狭长,东西跨度大,降水由东向西递减。东部临近海洋,降水较多,形成温带森林;向西降水减少,过渡为草原;最西部的深内陆地区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因此,自西向东的植被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3.(2025八下·义乌期中)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答案】错误【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由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4.(2025八下·义乌期中)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错误【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开始于改革开放后。由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5.(2025八下·义乌期中)国家科技成果丰硕,如:清华大学团队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些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答案】A【知识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分析】清华大学团队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等重大成果,体现我国通过原始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体现创新的发展理念,所以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开放、协调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应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加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6.(2025八下·义乌期中)下列属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事例是( )A.在珠江三角洲发展先进制造业 B.在黄土高原发展种植业C.在华北平原发展淡水养殖业 D.在东南丘陵发展畜牧业【答案】A【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紧邻港澳,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发展了先进的制造业。故A正确。黄土高原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缺少植被保护,且气候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B错误。华北平原人口多,耕地多,工业发达,因而用水量大,又因为华北平原降水少,所以水资源短缺,故发展淡水养殖业不适合,故C错误。东南丘陵降水较多,适宜发展林业、种植业,不适合发展畜牧业,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适宜发展先进制造业;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在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在东南丘陵为红壤地区,适宜发展林业。7.(2025八下·义乌期中)杭海城际铁路盐官车辆基地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约160万度,可减少标准煤使用量约47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0吨。这有利于( )①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加快铁路运营速度③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 ④增加资源探明储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杭海城际铁路盐官车辆基地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约160万度,可减少标准煤使用量约47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0吨。这有利于,①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③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①③正确。②加快铁路运营速度,④增加资源探明储量,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 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能源效率,发展绿色交通,鼓励公众参与,加大环保监管力度。 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减少碳排放。政策支持: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优化工业流程和建筑节能设计,减少能源浪费。绿色交通:推广电动汽车、完善公共交通,减少交通污染。公众参与:加强环保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社会共识。环保监管:严格执法,设定排放标准,处罚违规行为。8.(2025八下·义乌期中)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D.中共八大【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题干“1954年”“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1954年9月,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制定了《中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故选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成立新中国,排除C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9.(2025八下·义乌期中)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题干“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可知,我国国民收入、商品零售额和工业总产值的公有制经济占比占据了绝对优势,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选B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强调一大二公,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排除C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强调经济高速度,与公私占比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10.(2025八下·义乌期中)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选 项 史实 结论A 土地改革 消灭了私有制B 一五计划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C 三大改造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据题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D项史实与史论搭配正确,故选D项。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依然是私有制形式,A项史实与史论搭配错误,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B项史实与史论搭配错误,排除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项史实与史论搭配错误,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11.(2025八下·义乌期中)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 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D.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题干“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争于求成,严重地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发展,故选A项。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清朝政府关闭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12.(2025八下·义乌期中)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历史,1953~1957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包头钢铁基地建成 B.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C.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D.大庆油田建成【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题干“1953~1957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交通建设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故选C项。1959年,我国建成了包头钢铁基地,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排除A项。1994年,长江三峡水电站动工兴建立,是改革改革新时期的重要建设成果,排除B项。1960年,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建设,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成果,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13.(2025八下·义乌期中)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坚持科学,崇尚民主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答案】A【知识点】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解析】【分析】王进喜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带领工人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信念开发油田。 以血肉之躯替代搅拌机械,确保油田安全 ,体现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崇尚民主, 改革创新和执政为民 的内容,应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14.(2025八下·义乌期中)下列对外开放城市中,与其他城市开放类型不同的是( )A.广州 B.深圳 C.珠海 D.厦门【答案】A【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而广州是1984年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故选A项。深圳是经济特区,而广州是开放城市,排除B项。珠海是经济特区,而广州是开放城市,排除C项。厦门是经济特区,而广州是开放城市,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特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15.(2025八下·义乌期中)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在21世纪初,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事件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城市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发展乡镇企业【答案】C【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据题干“21世纪初”“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底,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故选C项。1980年,我国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开辟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A项。1984年,我国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排除B项。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方向,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16.(2025八下·义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2024年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新疆和田的于田县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该工程通过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综合措施,阻止沙漠扩张。材料一:图1塔克拉玛干沙漠示意图2和田的气温与降水量图相关链接: 沙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中的一种重要树种。沙枣喜光,耐寒性强、耐干早也耐瘠薄,喜疏松的土壤,耐风沙。沙枣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还能发展果汁、酿酒等深加工产业。(1)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其南北分别被 和 两座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的水汽。(2)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新疆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治沙策略,做法应是( )A.甲乙丙——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B.甲乙丙——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光伏治沙C.甲乙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D.甲乙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生物治沙(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沙枣能成为绿色阻沙防护带中的重要树种的有利条件。【答案】(1)昆仑山;天山(2)C(3)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符合沙枣喜光﹑耐寒耐旱的生长习性;沙漠广布,土壤疏松,符合沙枣喜疏松,耐风沙的特点;沙枣能发展果汁﹑酿酒等深加工产业,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其南部是昆仑山脉,北部是天山山脉。这两座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使得该地区气候干旱,形成了沙漠。(2)、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新疆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治沙策略,根据题意,在绿洲及其附近地区,采用生物治沙,优先种植红柳等树种。在离绿洲较远的地区采用光伏治沙,安装光伏发电站。在既无水源,也难以铺设光伏设备的地区,采用工程治沙。因此,做法应是甲乙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符合沙枣喜光﹑耐寒耐旱的生长习性;沙漠广布,土壤疏松,符合沙枣喜疏松,耐风沙的特点;沙枣能发展果汁﹑酿酒等深加工产业,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点评】 从沙枣自身生长习性看:材料中提到沙枣喜光,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沙枣生长。沙枣耐寒性强,新疆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沙枣的耐寒特性使其能够在此生存。沙枣耐干旱也耐瘠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沙枣的这一特性使其可以在这样的环境扎根生长。沙枣喜疏松的土壤,沙漠地区的土壤质地相对疏松,符合沙枣对土壤的要求。沙枣耐风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风沙活动频繁,沙枣耐风沙的特点使其能够在防风固沙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生态和经济价值看:沙枣能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对于改善沙漠边缘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沙枣还能发展果汁、酿酒等深加工产业,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防护带的建设和维护。17.(2025八下·义乌期中) “三农”问题关系大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解放以前,他(贫农陈友汉)的土地很少,每年只收七担谷。现在,他家有田地十五亩四分,今年(1953年)他家收谷三十二担。——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地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并且逐步地把这些生产资料公有化; 它组织社员进行共同的劳动,统一地分配社员的共同劳动的成果。———《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 (1955年)材料三: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 1397 133.61990 7662.3 686.32000 24915.8 2282.12017 109331.7 13432.42021 147013.4 18930.9(1)指出与陈友汉生活改变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2)材料二中所涉及到的这次农业领域的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析材料三中数据的变化得益于哪一制度在农村的推行 并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材料中体现出实行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1)土地改革(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4)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现在,他家有田地十五亩四分,今年(1953年)他家收谷三十二担”,结合所学可知,1050-1952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等,使得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2)据材料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地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促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成。(3)据材料三“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可知,从1978年至2021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故答案为:(1)土地改革。(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4)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农”问题,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18.(2025八下·义乌期中)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 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2025年3月,四川代表团在两会期间提出“打造西部创新高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内陆开放。(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窗”具体内涵。对外开放是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策?(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3)四川内陆地区在吸引外资时不如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有海运成本低,国际贸易便利,有成熟的产业集群,人才多,改革开放政策倾斜等优势。请你为四川如何吸引外资,建言献策。【答案】(1)经济特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中欧班列,加快西部陆海空交通建设;科技赋能,推动科技城建设;沿海城市部分产业转移西部,促进区域协作;通过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扶持等。【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内涵:据材料一“那 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开辟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大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据材料一“……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据材料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内陆开放”并结合所学可知,四川作为内陆地区在吸引外资时,应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中欧班列,加快西部陆海空交通建设;科技赋能,推动科技城建设;沿海城市部分产业转移西部,促进区域协作;通过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扶持等。故答案为:(1)经济特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中欧班列,加快西部陆海空交通建设;科技赋能,推动科技城建设;沿海城市部分产业转移西部,促进区域协作;通过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扶持等。【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对外开放格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联考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联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