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促织》《变形记》联读——于思辨中品读“异化”学习目标123思考“异化”之因探究“异化”之思归纳“异化”之形品读经典异化之殇身心之困预习作业:1、自主梳理情节,画出情节发展曲线图及情绪发展变化图,赏析两篇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各有何精彩之处?2、填写人物简历表3、观照现实,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异化”现象,也有不少人身陷 “异化”困局,请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展示。情节赏析:线索清晰,情节跌宕起伏,注重刻画人物情感变化喜剧结尾,以乐写悲情节赏析:双线结构,变形的心理与家人态度双线注重心理描写,淡化情节悲剧结尾,直抵人心《文学少年》专栏“奇异人物传”投稿要求:1.请为所投稿的人物制作一份简历,简单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2.请附上100字左右的文学人物短评,阐述对推荐人物的理解。校刊《文学少年》新开设“奇异人物传”专栏,来介绍文学作品中具有奇异色彩的人物。莉莉同学想给《促织》中的成名之子和《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投稿,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简历。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年龄身份地位家庭成员经济状况人生追求主要经历活动一:制作人物简历人物简历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年龄 九岁 成年身份地位 里正之子(社会底层) 推销员(社会底层)家庭成员 父母 父母、妹妹经济状况 薄产累尽 一人扛起家,债务如山,经济困顿。人生追求 拯救家人 撑起家庭、还清债务;辞职主要经历 1.意外弄死了父亲的促织 2.害怕得跳井自杀 3.魂魄变成一只促织 4.重新变成人 1.唯一的活动就是工作2.变成了大甲虫3.被家人和公司抛弃4.以虫身凄惨死去【任务 】对比之“形变”4.对比两篇文本,两篇小说中的“化虫”各有什么特点?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瘦小精神勇猛俏皮机敏【任务 】对比之“形变”4.对比两篇文本,两篇小说中的“化虫”各有什么特点?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都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坚硬笨拙多脚【任务 】对比之“形变”5.对比两篇文本,分析两篇文章的“变形”,有何异同?明确:相同点:两篇文章中,都是由人化虫;化虫的主人公,都是家中儿子不同点:(1)化虫的形态不一样,一个是短小善斗,聪敏精悍;一个是笨重肮脏,带来拖累;(2)化虫的状态不一样,一个是魂魄化虫,一个是肉体化虫;(3)化虫前后生存状态不一样,一个化虫前为小孩,调皮却无用,造成麻烦,化虫后为家人带来利益好处;一个化虫前为成人,家庭主要劳力,带来利益,化虫后失去工作,给家庭带来麻烦。活动二:探究变形原因完成简历后,有同学对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虫子产生了好奇。 请大家一起 讨论变形原因。成名之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虫子?成名之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虫子?挽救家庭。拯救全家的性命父亲成名被迫担任了征收促织的“里正”,误期致命。无钱买。担任里正却弄得薄产累尽,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唯一的希望破灭。出于孩童好奇的天性,自己无心扑杀了促织。捉不到。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此物故非西产)《促织》中成子化虫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官贪吏虐的背景上的,是成子“孝”道的体现,是现实社会将人逼迫至虚幻世界的典型代表。康熙年间,正是清朝的盛世,康熙被视为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是以制盆扬名于世。曲笔抨击现实,借古讽今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虫子?1.细读课文,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虫子? (1)“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工作的辛苦、饮食的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2)”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就会走到老板面前,把我的意见一古脑儿全告诉他。 -----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要五六年吧,我就一定把这件事办了 。“----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可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心理的原因。时代背景一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生活痛苦。人们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一方面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卡夫卡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资本主义压迫人的本质,因此借此小说来批判资本主义下虚伪冷漠的人际关系和这个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异化: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答案 (1)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为“物”(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所驱使、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格里高尔的悲剧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2)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有一种生存恐惧。人变成甲虫,在文中象征了莫名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核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切使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3)家庭的贫苦。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使他成为养家的支柱。可以说,格里高尔的悲剧,是由社会、家庭、自身三方面压力的聚合造成的。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虫子?走进作者卡夫卡(1883-1924),著名小说家。生于奥匈帝国统治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怯懦忧郁,孤独内向。自幼酷爱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曾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卡夫卡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等都深受卡夫卡作品的影响。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变形记》,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等。走进作者卡夫卡对《变形记》封面的恐惧:千万不要画那只甲虫尊敬的先生!您最近来信说,奥托玛尔·施塔克将为《变形记》设计封面。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但就我从《拿破仑》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而言,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我是说,我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作为插画师,施塔克会不会去画那只甲虫本身?别画那个,千万别画那个!我不是想限制他的权力范围,而仅仅是根据我对这个故事显然更深的理解提出请求。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即使作为背景也不行。或许这样的意图并不存在,那么就对我的这番请求一笑置之吧——我倒巴不得。但若能转告并强调我的请求,我将十分感激。假如允许我对封面插图提建议,那么我会选择诸如这样的画面:父母和经理站在紧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和妹妹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而通向旁边那个房间的门扉中一片黑暗。活动三:探究变形写法 荒诞与真实1. 《促织》中有哪些离奇虚幻的情节?反映了什么现实?2. 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像"。《变形记》人变成虫的大框架本身十分荒诞,在哪些部分让你感觉到特别真实?离奇、虚幻的情节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活动三:探究变形写法 荒诞与真实中国传统小说写法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着重人物心理变化大团圆结局表现主义小说写法不注重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心理活动展开异化特点 结果 功能 方式 异化原因 异化之主题 异化之写法促织 成名之子 小蟋蟀:短小精悍、 敏捷轻巧,善斗 团圆结局 无用到有用 魂魄化虫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讽谏皇帝,刺贪刺虐,善恶有报 离奇曲折的情节,借古讽今,以喜写悲变形记 格里高尔 甲壳虫:庞大、坚硬外壳、笨拙、难翻身、洗的可怜的脚 悲剧结局 有用到无用 肉身化虫 虫形人心 社会原因、家庭原因、自身原因 人的异化 批判资本主义下虚伪冷漠的人际关系和这个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不注重事件的完整性着重刻画心理真实和细节真实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荒诞与悲凉。从蒲松龄到卡夫卡,变化的是时代、国籍、流派,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寻。《变形记》以象征手法为主又暗含了真实细节,《促织》以写实主义为主又融合了传奇色彩,两篇小说同中有异,但都展现了人的异化变形,表现了荒诞与悲凉,表达了在时代困境中人性遭受摧残的控诉。总结同样是变成了昆虫,成名的儿子变成小促织则完全不同,这里头不存在生命的自我认知问题,不涉及生命的意义,不涉及生命的思考,不涉及存在,不涉及思想或精神上的困境。在本质上,这个问题类属于生计问题,或者说,是有关生计的手段或修辞的问题。《促织》的诉求是显性的,他在提醒君主,你的一喜一怒、一动一用,都会涉及天下。天下可以因为你而幸福,也可能因为你而倒霉,无论《促织》抵达怎样的文学高度,它只是“劝谏”文化的一个部分……蒲松龄所做的工作依然是“借古讽今”,拿明朝的人,说大清的事。——毕飞宇《小说课》西方的历史是很不一样的,它是求知的历史,也是解决问题的历史,它还是有关“人”的自我认知的精神成长史。人在寻求自我的路上遇到了比魔鬼更加可怕的东西,那就是异化。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在上帝的面前是异化的,好,上帝被干掉了,马克思换了一个说法,真正让人异化的不是上帝,是大机器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蒸汽机或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什么?是无产,是赤贫、疾病和丑,是把自己“生产”成了机器。人的“变形”是可怕的,每个人在一觉醒来之后都有可能发现自己变成了甲壳虫。这种异化感并不来自先知的布道,是个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普遍的自我认知。。 ——毕飞宇《小说课》讨论结束后,莉莉建议各位同学把对两个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的思考写下来,写成一则100字左右的文学人物短评,选出优秀的短评寄给校刊。活动三:思辨性写作与交流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他们在变形前,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平凡而普通。成名之子,只有九岁,总角幼童,本来应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因为无心之失扑杀了父亲抓回的蟋蟀而害怕的投井自杀。一个小孩子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变成一只蟋蟀,去弥补过错,去挽救父母。因此,变成蟋蟀是成名之子的愿望和祈求,也是在那个封建专制社会下,人不如虫的悲哀无奈下的选择。 至于格里高尔,是一个甘愿为家庭奉献自己的人,一个为公司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但是这样孝顺的儿子、勤奋的员工,却最后在变成甲虫后被公司和家庭双双抛弃,最后在孤独的无边黑暗中凄惨死去。格里高尔的死,是辛辣的讽刺了资本主义主义社会压迫人剥削人,致使人性扭曲的吃人本质。他们的悲剧亦是其所处时代的无数底层民众的缩影。悲剧使人悲伤,也使人深思。文学人物短评观照现实,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异化”现象,也有不少人身陷 “异化”困局,请展示课前搜集的成果。外卖骑手、996打工人、重压学生活动四: 关照现实 异化之困时代环境很难改变,身处其中的我们一个需要有勇于突破环境枷锁和压迫的勇气,这样才能不被环境所挤压变形。一个有生命的蛋,如果从内部啄开,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生命。如果被外力敲碎,只能成为别人的食物。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振旗鼓。—莫言《致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要被大风吹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