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知识清单第1课情感表达一、填空1. 美术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还承载着艺术家对______的感悟与表达。在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艺术创作,传递出强烈的______。2. 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角度去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3. ______是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作品,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作品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4. 靳尚谊的油画《送别》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______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采用______、多人物的构图形式,凸显了______。5. 《战斗中成长》选取了北方农村初夏时常见的______为背景,塑造了一老一小两位游击队员的形象,点出了______的主题。6. 《人桥》记录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______撑起浮桥,配合主力部队向敌人进攻的场面,画面以______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二色,在对比中表现出战斗气氛。二、问答1. 以《送别》为例,谈谈美术作品是如何表达情感的?2. 简述《战斗中成长》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3. 请分析《人桥》这幅作品中色彩运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第2课表现形式一、填空1.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造型元素,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原理构成。2. 常见的美术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 中国画注重______,线条富有表现力,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题材,讲究意境营造,多采用宣纸、绢帛作画,颜料以矿物颜料为主,诗书画印常融为一体。4. 《太行铁壁》是______创作的国画作品,采用______式构图,将人物形象与太行山势相互融合,以群峰壁立寓意______,用象征的手法,把八路军战士比作保卫太行山的铜墙铁壁。5. 《艰苦岁月》是______的雕塑作品,以______的手法塑造了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体现出______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6. 《鲁迅像》是赵延年创作的______,简洁的构图,犀利的刀法,强烈的______,生动刻画出鲁迅的人格形象。二、问答1.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包含哪些要素,它们在作品中是如何综合运用的?请举例说明。2. 对比中国画和油画这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在材料、技法和艺术风格上有哪些不同?3. 分析《太行铁壁》中构图和笔墨运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3课创作手法一、填空1. 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通过对重要______、重大______的描绘,用画面定格了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2.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烘托画面氛围,整个画面形成了左实右虚、左近右远,但又相互呼应的布局,毛泽东主席魁梧的身姿处于画面的______,体现了领导核心的地位。3. 《开国大典》在色彩运用上,强调色彩的______和______。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______而明快。4. 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以中国画长卷的形式,采用______的表现手法,艺术性地展示了开国大典的恢宏场面。画面中毛主席居中,两侧人物根据史实依次排列,气势宏大。人物前面,______耸立;人物背后,红色城楼雕梁画栋,大红灯笼喜庆庄严,______展翅飞翔,为画面平添了活泼与灵动。5. 在表现“开国大典”这一题材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在表现形式、画面构图、形象塑造、色彩搭配、空间处理等方面各有特点。例如在构图上,《开国大典》______,《新中国诞生》则是横幅大画面一字排开正面直立的人物群像。二、问答1. 以《开国大典》为例,分析艺术家在表现主题方面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2. 对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谈谈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不同特点。3. 请举例说明在美术作品创作中,象征手法是如何运用来突出主题的?答案第1课情感表达答案一、填空1. 生活与历史;革命情感2. 描述;分析;解释;评价3.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4. 江西于都;高视点;军民鱼水情5. 青纱帐;在战斗中成长6. 架桥部队;黑版二、问答1. 以《送别》为例,谈谈美术作品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描述角度:《送别》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为背景,画面上设计了三组主体人物,分别是“母送子”“妻送夫”“儿送发”。从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送别时的场景。分析角度:在造型语言上,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有“S”型构图表现画面的深邃,体现长征路途茫茫及队伍庞大。色调是月色或拂晓,用冷光处理。在形式规律上,通过人物之间的组合和画面的布局,体现出一种离别的凝重感。解释角度:从主题、思想和情感来看,传递了人们对未来和希望的向往。例如一位母亲拍着儿子的肩膀,仿佛在向红军指挥员说把孩子交给你,他也一起去参军,而红军指挥员看着孩子的回应,表达了革命的火种还留在于都。画作透过妻子的背影便能感受到她对丈夫不舍的情感,小孩拉着战士的手,也表现出孩子对战士的依赖和不舍,展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对革命的支持。评价角度:这幅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让后人能够通过画面感受到当时的情感氛围,对研究长征历史和艺术创作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2. 简述《战斗中成长》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艺术特色:画家选取北方农村初夏常见的青纱帐为背景,采用侧顺光,使葱绿的青纱帐和土地、人物都沐浴在清晨明亮的阳光中,画面充满北方乡土情致。在造型上,塑造了一老一小两位游击队员获胜仗后携战利品满怀喜悦地穿行在青纱帐中的形象,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是“小八路”稚嫩脸上纯真的笑容描绘得十分传神。构图合理,人物与青纱帐的组合和谐自然。表达情感:点出了“在战斗中成长”的主题,表达了革命战士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展现了革命事业的传承,老一辈革命者带领新一代在战斗中不断成长。3. 请分析《人桥》这幅作品中色彩运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人桥》画面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二色。黑色作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严肃、紧张的战斗氛围,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橘红色通常代表着热血、激情和力量,在画面中象征着战士们为了胜利而奋勇拼搏的热血精神,展现出他们的英勇无畏。黄绿色则给画面增添了一些生机和希望的感觉,同时与橘红色、黑色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红、绿二色叠印产生的中间色和点点留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使画面层次更加分明,进一步突出了战士们在艰难环境中搭建人桥、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战士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第2课表现形式答案一、填空1. 点;线;面;色彩;空间;重复;对比;均衡2. 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3. 笔墨神韵;山水;人物;花鸟4. 王迎春、杨力舟;新型纪念碑;不可战胜的军民力量5. 潘鹤;写实;艰苦年代6. 木刻版画;黑白对比二、问答1.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包含哪些要素,它们在作品中是如何综合运用的?请举例说明。艺术语言要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包含点、线、面、色彩、空间等造型元素以及重复、对比、均衡等形式原理。综合运用举例:以《遵义会议》为例,在造型元素方面,线条硬朗,用于描绘人物轮廓和建筑结构,表现出庄重严肃之感;大面积的墙面、地面形成稳定的构图,构成了面的元素。色彩以冷色调为主,浅灰色、黄棕色等营造出紧张严峻的氛围。室内空间层次分明,前景人物突出,后景桌椅有序排列,展现出纵深感,强调了会议的重要性。从形式原理来看,画面整体布局较为均衡,人物的分布和画面元素的安排没有明显的偏重,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体现了会议的庄重和严肃。2. 对比中国画和油画这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在材料、技法和艺术风格上有哪些不同?材料方面:中国画多采用宣纸、绢帛作画,颜料以矿物颜料为主;油画则使用油画布、木板等作为基底,颜料是油画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技法方面:中国画注重笔墨技法,线条富有表现力,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工笔画工整细腻,注重线条的精细描绘和色彩的层层渲染;写意画则更强调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表达,用笔自由奔放。油画技法丰富多样,有厚涂法、薄涂法、揉擦法等,可以细腻地表现物体的质感、光影和色彩变化。艺术风格方面:中国画讲究意境营造,诗书画印常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注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和对自然、人生的理解,追求一种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油画更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强调光影、色彩和形体的塑造,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艺术风格较为写实、逼真。3. 分析《太行铁壁》中构图和笔墨运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构图作用:《太行铁壁》采用新型纪念碑式构图,将人物纵向排列成错落有致的数行,并将人物形象与太行山势相互融合于壁立千仞的岩石之中。这种构图以群峰壁立寓意不可战胜的军民力量,把八路军战士比作保卫太行山的铜墙铁壁,从视觉上给人一种雄伟、坚实的感觉,突出了军民团结一心、坚不可摧的主题。笔墨作用:笔墨上用浓烈的黑白对比,与方硬的斧劈皴结合,将人体的刻画与太行山峭壁的纹路统一起来,用笔苍劲有力。黑白对比强烈突出了主体,展现出一种力量感;斧劈皴的运用使山体更显坚实,苍劲有力的用笔体现了八路军战士和太行山的坚韧,进一步强化了军民共铸铜墙铁壁、抵御外敌的主题,同时也发挥了中国画讲究笔墨的特殊效果,在绘画语言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第3课创作手法答案一、填空1. 历史时刻;历史事件2.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中心3. 单纯;对比;热烈4. 广角式;汉白玉栏杆;和平鸽5. 左实右虚、左近右远、又相互呼应,毛泽东处于画面中心二、问答1. 以《开国大典》为例,分析艺术家在表现主题方面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构图手法:整个画左实右虚、左近右远、又相互呼应。把毛泽东安排在画面正中间,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侧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突出毛泽东在画面中的中心位置,体现了领导核心的地位。同时天安门上的国家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包含在同一个画面中,体现了“人民大团结”的意境。还用辅助线的方式把观者的视线导向毛泽东的脸部,毛主席的视线又看向画面的几何中心发言稿和天安门广场,使几何中心和视觉中心建立呼应关系。色彩运用: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烘托出开国大典喜庆、欢快的氛围,突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庄重。元素运用:运用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等元素,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精神与品质,也为开国典礼增加喜庆、欢快的节日氛围;同时象征中国人通过艰苦奋斗赢得的和平自由的生活,这些元素共同突出了开国大典这一主题。2. 对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谈谈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不同特点。表现形式方面:《开国大典》是油画,通过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腻的笔触来塑造形象和表现光影;《新中国诞生》是中国画长卷,以线条和墨色为主来表现画面,具有独特的笔墨韵味。画面构图方面:《开国大典》左实右虚、左近右远、又相互呼应,毛泽东处于画面中心,重点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场景;《新中国诞生》是横幅大画面一字排开正面直立的人物群像,气势恢弘,展示了泱泱大国的气度,更全面地展现了开国大典上众多人物的整体风貌。形象塑造方面:《开国大典》对人物的刻画注重光影和色彩表现下的立体感和质感,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新中国诞生》人物刻画面目生动,神采飞扬,更强调用线条勾勒人物形态,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方式。色彩搭配方面:《开国大典》色彩对比强烈,通过色彩烘托出热烈的氛围;《新中国诞生》色彩运用端庄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色调相对较为沉稳、和谐。空间处理方面:《开国大典》通过透视和光影营造出空间感,有较强的纵深感;《新中国诞生》作为长卷,在空间上采用散点透视,更自由地展现宏大场面,给人一种连贯、广阔的视觉感受。3. 请举例说明在美术作品创作中,象征手法是如何运用来突出主题的?例如在《开国大典》中,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等红色元素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品质,也象征着喜庆、欢快的节日氛围以及中国人通过艰苦奋斗赢得的和平自由的生活,这些象征元素的运用,烘托出开国大典的庄重和喜悦,突出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主题。再如《太行铁壁》中,以群峰壁立象征不可战胜的军民力量,把八路军战士比作保卫太行山的铜墙铁壁,通过这种象征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军民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主题,让观众更能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